02.17 流落國外的"陝西村",100多年還是清朝時的習俗,稱很想回到中國

在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俄羅斯西南部,生活著一個被稱為"東干人"的民族,他們的長相和中國人無異。

他們吃飯使用筷子,主食為拉麵、刀切面,餃子、大餅等中國西北地區的常見面食,還會做別具特色的"陝西涼粉"。

他們的民族語言為一百多年前的中國陝西方言,因此,中國探訪者將分佈在那裡的東干人村子稱為"陝西村"。

流落國外的

東干人保留了中國西北地區的生活方式和語言,在東干人家裡,能看到中國西北地區特有的火炕,做飯的大鐵鍋,他們的主食為刀切面或大餅,還能做陝西涼粉。

直到現在,東干人還說著一百多年前的陝甘方言,比如,他們把政府機關稱為"衙門",把官員稱為"大人",把妻子稱為"婆姨",把作家和詩人稱為"寫家"。

不過,由於東干人從中國移民到中亞已經有120年之久,他們並不知道中國的現代漢語,因為他們除了保留了一百多年前西北方言的發音外,大多數人不識漢字。

東干人和東北人一樣,把俄羅斯人叫做"毛子",而把吉爾吉斯人、哈薩克斯坦人、烏茲別克人都稱為"黑娃",把俄語叫做"毛子話"。

流落國外的

因此,東干人除了說東干語外,大多數人都會說"毛子話"。而現在東干人所說的東干語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蘇有好時期,由俄羅斯語言學家根據東干人語言發音,用俄文字母拼寫出來的俄語文字。

因此,雖然東干人能說古老的陝西方言,但如導彈、芭蕾舞、原子彈等很多現代科技術語卻要用俄語發音。所以,即使是會陝西方言的中國探訪者與他們交流時,也是似懂非懂。

不過,如果你的語言能力夠強,還是能聽懂個大概意思。

遷居後的一百多年中 ,東干人長期受到中亞文化濡染 ,東干文化中呈現出了較為明顯的異域情調。

流落國外的

可以說 ,這是一種既保持民族特徵、民族傳統 ,又部分吸納了異族文化的特殊民族現象 ,表現在婚俗上 ,但按照戲曲舞臺上的表演,東干人傳統的婚俗則呈現出中國晚清情調,新郎戴禮帽,新娘穿繡花鞋。

隨著絲綢之路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大戰略構想的逐步實施,生活在中亞地區的東干人以其與中國的民族認同感的優勢。

在中亞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和友好來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改變著東干人的生活,他們通過與中國的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走上了致富道路。

當越來越多的東干人在和中國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獲益時,他們對於中國的民族認同感更加強烈,很多年輕人稱:很想回到中國。

讀者們,關於"陝西村",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