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後,有哪些企業已經踏上了發展人工智能的征途?

kana11


防疫中,煲仔飯機器人獲贊“最佳應用場景”

2月中旬,在設立二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基金的同時,碧桂園集團在全國房企中率先宣佈,向武漢方艙醫院一線醫護人員捐贈一批自主研發生產的“特殊助理”——集裝箱式全自動化煲仔飯機器人,通過機器人服務,可以為白衣戰士們及時送上乾淨便捷的熱飯,成為援助抗擊疫情一線的一份科技又實用的“愛心大禮”。

2月16日,由碧桂園捐贈的首臺煲仔飯機器人,在位於武漢的湖北省國資學院隔離醫療點正式投入使用。“哇,這個厲害!”未來感十足的煲仔飯機器人出現,引起不少醫護人員的好奇和讚歎。醫護人員通過掃碼免費下單後,機器人啟動機械臂上下忙碌,短短几秒鐘,一份熱騰騰的煲仔飯從取餐口推出。“這麼冷的天氣,我們能吃上一口熱飯,真的挺開心的!”隔離點吳護士說,從年前到現在一直在崗,沒有回家,這口熱飯真的讓她“想家了”,“吃的是熱的,心裡更加暖和。”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防疫期間,由碧桂園全自主研發的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將24小時為隔離點免費提供煲仔飯配餐服務。“機器人可以全天候不間斷運作,一臺煲仔飯機器人能同時烹飪36個煲,1小時能完成近120份煲仔飯”, “爸爸媽媽都是醫生,目前都在武漢,我想和他們一起並肩奮戰!”此次馳援武漢安裝調試機器人突擊隊員之一、95後小夥代少立說。他的父母1月22日就已奔赴武漢防疫一線,當他得知集團要向武漢捐贈煲仔飯機器人後,立馬打電話向項目負責人申請,加入到了隊伍中,成為像爸媽一樣的一線防疫人員。有網友感動地留言表示:“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機器人最佳應用場景’。”


昆蟲的襪子


當下,“減少人與人的接觸”成為共識,出於安全考慮的無人化、對於物品移動的無人化、代替人員密集的崗位,讓更多的機器人走向抗疫前線,助力企業復工。


疫情過後,更多行業將加速推向“少人化、無人化、智能化”。在疫情影響下,在服務場景中,各種類型的服務機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移動消毒機器人在醫院的病房、門診或實驗室裡能夠實現自主導航、自主移動,高效、精準地對室內進行360°無死角消毒防疫,還可以模擬人類自由移動的能力,代替人深入疫情嚴重區域,減少因為“消毒”而造成消毒人員感染傳播的可能。還有在個別公共場所在不停地喊話,“請大家帶好口罩,注意個人衛生,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場所,身體若有不適請及時就醫。”的巡邏機器人,它們和派出所的民警互為搭檔進行道路巡邏。這類機器人也是通過語音播報功能,提醒民眾時刻注意個人安全防範。京東在武漢也投入了大量的物流配送機器人,並且基本完成了地圖信息採集和機器人測試工作,降低疫區配送人員在高危環境下配送時被感染的風險。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碧桂園的暖心黑科技——煲仔飯機器人。



疫情防控期間,武漢市許多餐飲企業已暫停營業,前線的醫護人員多實行輪班制,常常錯過飯點,2月14日,碧桂園集團向武漢捐贈的首批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抵達湖北省國資學院隔離點,為這裡的醫護和隔離人員免費提供煲仔飯配餐服務。煲仔飯機器人的整個烹飪過程與人工隔離,湯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設備也由工程師定期進行消毒清潔。就餐人員只需要現場自助掃碼取餐,不需要與其他人接觸,能夠減少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最主要的是飯是熱烘烘的,冰冷的機器傳遞了窩心的溫度。


我一直還停留在碧桂園只是一家房地產企業的印象,後來我也在網上搜索了相關資料。(最主要的是我是一名吃貨,真心想嘗試下)。機器人餐廳是碧桂園機器人業務發展的一大重點,從2019年5年千璽集團成立,到今年1月12日首家對外營業的機器人餐廳開業,碧桂園在機器人餐廳板塊已投入2.4億元的研發經費。


目前為止,千璽集團已組建約750人的研發運營團隊,創造了中餐、火鍋、快餐、煲仔飯和粉面店等5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據一些新聞了解到,千璽集團會繼續捐贈煲仔飯機器人供疫區人民就餐使用,疫情過後,更會大力推廣,希望將機器人餐廳開到全世界去。


此次疫情中投入應用的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既有的應用場景,有利於大眾對於機器人應用認知的提升,同時也是一場實景的考驗,對於未來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珠珠007


前幾天刷抖音,無意間刷到央視新聞發佈的小視頻,視頻中機器人正在做煲仔飯和熱乾麵,短短几分鐘70多萬的點贊。去百度後才知道是碧桂園自主研發的煲仔飯機器人,這一點都不意外。碧桂園有這個實力而且很早就涉足智能機器人領域,在這次疫情中不僅先後捐款2億元,還捐了不少物資,比如這次的智能機器人。

防疫期間,由碧桂園全自主研發的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24小時為隔離點免費提供煲仔飯配餐服務,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煲仔飯了!據說,這款集裝箱版煲仔飯機器人每15分鐘出品36份煲仔飯。“從加熱、加油、加水到出餐的整個過程都是無人、全自動化操作,能大幅降低因人員接觸而導致的交叉感染風險。”同時,機器人24小時全天候運作,醫護人員只要下單就有口熱飯吃!

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人與人接觸交叉感染,煲仔飯機器人全程實現自動無縫銜接烹飪,整個烹飪過程與人工隔離。醫護人員點餐只需要自助掃碼取餐,不需要與其他人接觸。湯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設備也將由工程師定期進行消毒清潔。而且據說拆卸和組裝花費時間不超過8小時,可根據疫區防控需要,靈活安置在各場所內,及時提供配餐。

都說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碧桂園在這次疫情中不僅幫助了武漢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真正踏上了發展人工智能的征途。


泡泡的奇妙世界


自碧桂園服務切入B端服務起,關於對社區服務機器人項目的構思不停地在整個團隊腦海中激盪著。

2018年6、7月份開始進行行業摸底觀察和前期市場調研,彼時碧桂園服務在思考的是,有哪些場景可以嵌套這一產品?

緊接著碧桂園服務根據其實際的業務場景,於2018年底進行項目立案——“針對社區場景,以保潔機器人為主”,在此之後,碧桂園服務前前後後又對比、評測幾款其它廠商的產品,並在產品可行性和創新性方面做了相關研究。

在2018年年底時,碧桂園服務找到博智林,並明確了雙方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務。碧桂園服務&博智林社區服務機器人合作項目正式於2019年2月份啟動,於2019年6月份研發出I代機,於2019年10月份研發出II代機。短短一年不到,兩款產品投入試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將過去的2019年,極有可能是碧桂園服務後續進行大量規模量產社區服務機器人的一個起點。

談及與博智林機器人之間的合作,袁鴻凱表示,“碧桂園服務和博智林機器人之間是強強聯合,互取所長。碧桂園服務有足夠大的體量和足夠繁雜的場景,去給機器人研發提供充足的應用空間,在此基礎上,迭代週期會縮小很多,快速的產品化則是強耦合的結果證明,這是其它保潔機器人制造商所不具備的能力。”

如若不考慮市場因素,圍繞實際場景需求和解決相關技術問題是打造一個機器人兩個必要考量。

談及具體的應用場景,袁鴻凱告訴鈦媒體,“在室內、外一些清潔,包括草坪的修剪,這些工作十分適合機器人去做,外界將目光投向我們,加上碧桂園集團內部有機器人公司支撐,然後我們就咬定這個方向開始發力。”

面向的主要場景找到之後,接下來要面臨的是技術上的問題。社區服務機器人產品所應用的是主流的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算法,即將一個機器人放入未知環境中的未知位置,是否有辦法讓機器人一邊移動一邊逐步描繪出此環境完全的地圖,所謂完全的地圖(a consistent map)是指不受障礙行進到房間可進入的每個角落。

但,這並不是一件易事。

碧桂園服務科技研發中心總監沈雷向鈦媒體剖析了其中的邏輯。“大體的算法框架並無差距,關鍵點在於對細節的把控程度,如果細節做得不好,可能在一些指標上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舉個簡單例子,清潔時涉及到的單位時間對於單位面積的覆蓋率,這是一個非常硬性的指標,如果這個指標不達標的話,表現在結果上,就相當於機器人花費很多時間,但並不能將某個區域清潔乾淨,等於是一件無效的產品。”

而通過自研的相關算法,在保持一定距離的情況下機器可以自動在牆角進行吹風操作,最終將邊邊角角打掃乾淨。也正是得益於這些算法,清潔機器人可以將所規劃的路徑清掃覆蓋效率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

回到一開始的論點,社區服務機器人打造的出發點在於取代人工,這也是市場真實需求所在。關於這點,沈雷告訴鈦媒體,碧桂園社區服務機器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優勢:

其一,機器人可以全時段工作,這是區別於人工的最大的不同。我們可以實時地控制機器人進行清掃或者設定固定時間段進行清掃操作。在封閉小空間,限於尺寸不能超過520mm,清潔一體機器人掃地及洗地的效果為“400m²/小時*10小時/天=4000m²”,這相當於2-3個純手工清潔人員的工作效果;

“目前在機器人行業,通過機器人取代繁雜、低價值的工作。對於物管行業,隨著機器人迭代更新,同時,AI+物聯網+5G社區場景的配合度會越來越高,或許我們在未來能夠做到完全取代重複性勞動,這將會進一步提升物業公司的運營效率。”袁鴻凱如是說。


驀然之蒼


早在去年年初舉行的碧桂園集團年會上,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在約兩個多少小時的講話中,對碧桂園地產、農業、機器人等核心業務板塊作了逐一闡述,在講話最後他還向集團所有員工推薦了最新的《碧桂園是什麼》,明確提出“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這一定位。

博智林機器人在順德打造面積10平方公里的機器人谷。據介紹,機器人谷項目規劃五個組團,包括以機器人龍頭企業總部為核心的總部基地組團;機器人全產業鏈生產基地的智能製造組團;依託知名科學家研究實驗室和優秀人才培訓基地的機器人學院及科研院校組團;搭建機器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的機器人科研服務支撐平臺組團;提供機器人眾創空間、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的李澤湘-博智林機器人創業園區。

根據規劃,未來博智林機器人將通過研發生產及合作共創的方式搭建核心技術、網絡平臺等業務體系,產品涉及建築、裝修、機器人餐廳、智慧家居、現代農業、醫療、智能製造、倉儲物流等應用領域。

千璽機器人餐飲集團旗下碧有味就是碧桂園主力研發並運營的機器人中餐廳是中式科技餐飲品牌。碧桂園還計劃在中國和全球推廣以順德菜系為主的機器人餐廳,真正實現由機器人迎賓點餐、翻炒烹飪、端菜上桌、清潔打掃的無人化餐飲體驗。


樹懶小姐不睡覺


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來襲,給很多企業造成了極大地困難,但是,危與機總是並存的。最近我發現,有不少企業正在抓住機會,在這次疫情中做了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例如碧桂園,前幾天在央媽的官抖上看到了一則煲仔飯機器人支援武漢抗議一線的視頻,很有意思。醫務人員只需要掃一下手機上的二維碼,機器人就開始為他們備餐,整個過程只需要15秒,一碗熱氣騰騰的煲仔飯就做好了,全程沒有人與人的接觸,大大降低了醫護人員就餐時受感染的風險。這臺煲仔飯機器人,正式由碧桂園全自主研發的集裝箱煲仔飯機器人。

不必驚訝,這真的是碧桂園研發的機器人。其實,碧桂園自2018年起就開始佈局機器人產業,建築機器人、餐飲機器人已經開始面世,並走向實戰階段。前段日子才剛剛看見碧桂園旗下的千璽機器人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Foodom機器人中餐廳旗艦店在廣州正式開業。沒想到這麼快就投入了抗疫情的第一線。碧桂園這次人工智能的實踐,可謂意義非凡。

疫情當前,相信會催生一大批像碧桂園這樣企業開啟向人工智能產業轉型的步伐,人工智能的藍海已經展現在大家面前,唯有抓住機遇才能贏在未來。


willlliw


目前,中國科技創新已進入井噴時代,中國高鐵、華為5G等科技水平已領先全球,而這些科技的進步正不斷衝擊著各行各業,並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深刻的變革。

國內的機器人公司包括:包括新松機器人(300024.SZ)、埃斯頓(002747.SZ)、新時達(002527.SZ)、拓斯達(300607.SZ)、華中數控(300161.SZ)等。

業內分析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尤其是即將到來的5G商用時代,數據傳輸、精準定位技術提升將助力餐廳機器人在指令服從和精準配送等方面進一步迭代升級,機器人餐廳可能遍地開花。

近期,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9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86.8億美元。隨著停車機器人、超市機器人、餐廳機器人等新興應用場景機器人的快速發展,以及伺服電機、激光雷達、視覺攝像頭等核心部件成本降低,預計到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40億美元。

“機器人正在積蓄澎湃的力量,未來的發展潛力不可想象。”楊國強在2020年集團工作會議上表示,機器人事業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讓更多消費者都能體驗到代表世界最先進科技水平的機器人餐廳,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品嚐到富有特色和溫度的中國味道。

據千璽集團總經理邱咪介紹稱,自2019年5月千璽集團組建以來,公司研發團隊已發展到750多人,累計投入超2億元。除了現在開業的中餐廳,千璽集團還自主研發了火鍋、快餐、煲仔飯、粉面店等多個不同產品線,並將繼續探索新的核心技術和商業模式。


七品堂主


其實疫情之前,就有很多企業都在轉型了。

這個概念從2015年前後就開始火,畢竟我們國家的人口紅利還有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足夠各大企業佈局發展人工智能。

網絡型企業總是第一個試水的。阿里巴巴,騰訊,網易,百度,紛紛上馬自己的人工智能項目。投了過億元的資金來嘗試全新的領域。

房企因為他的資金,也會有嘗試的慾望。

“用機器人建房子不是夢,是一定會實現的偉大事業。”談及機器人事業,碧桂園楊國強希望通過標準化的管理和科學細緻的謀劃,讓機器人來提高生產力。


好餓啊好想吃滷麵


最近看到最有意思的新聞就是碧桂園自主研發的煲仔飯機器人運抵武漢,一開始對房企做機器人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就好比許家印造車——胡來。早期碧桂園機器人餐廳發佈,“誰沒事幹會吃機器人做的飯”這是一開始大家普遍的認知。如果機器人能做飯,要廚師幹嘛,機器人如果真的做的好吃那不就廚師不就失業了麼。

但這次,我被實力打臉。疫情期間,武漢市許多餐飲企業已暫停營業,武漢部分方艙醫院、隔離點缺乏餐飲供應,配餐需求急迫。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多實行輪班制,常常錯過飯點,或者只能吃冰冷的快餐食物。相比快餐和方便麵,這個機器人做出來的熱乎飯,似乎要好許多。

這款煲仔飯機器人每15分鐘出品36份煲仔飯。從加熱、加油、加水到出餐的整個過程都是無人、全自動化操作,能大幅降低因人員接觸而導致的交叉感染風險。同時,機器人24小時全天候運作,醫護人員只要掃碼下單機器人就會開始工作出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突然對這個企業肅然起敬,雖說我仍然認為機器人做飯肯定比不上廚師,但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機器人確實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未來的發展也正是需要向碧桂園這樣的大企業開拓創新。


你可以叫我把哥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將人們封閉在家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隨著停工停產,給國家和個人都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這次抗疫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的亮點“科技戰疫”, 支付寶浙江健康碼迅速上線使用,正在全速開發全國推進;醫院智能機器人投入使用,引導就診分流、測體溫,減少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廣東“製造”無人機、無人車齊上陣按制定區域高效開展立體消殺防疫工作,徹底清除消毒“盲區”;數字經濟快速補位彰顯中國經濟韌性。這些智能設備的應用大大減少人員接觸,降低感染風險。

比如碧桂園通過國強基金會捐贈的遠程超生診斷系統已經通過調試投入使用;同時碧桂園捐贈的集裝箱機器人餐廳到達武漢,全天候為醫務人員免費製作美味煲仔飯。為了確保食品安全,碧桂園還調撥食材同機器一起運往武漢,在隔離點附近的碧桂園鳳凰酒店廚房內進行食材的預處理和分裝,運送、烹飪的整個過程無人接觸食材,湯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設備定期進行消毒清潔。就餐人員只需要現場自助掃碼取餐,不需要與其他人接觸,看起來還是很酷。其實碧桂園早就看到未來高科技升級的發展前景,2018年做了智能機器人佈局,在這次戰疫中逐漸發揮作用,相信未來會服務更多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