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王紫苓——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兒

王紫苓——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兒

王紫苓說她得了“戲癌”,最嚴重的“症狀”就是沒戲就渾身沒勁,感覺生活了無生趣。

那天下午,窗外秋意正濃,天上像薄紗一樣漂浮的雲容易讓人想起往事。83歲的王紫苓坐在窗前,開始訴說她的梨園舊事,幾十年的故事如同一出生動的戲,就連窗外的秋色都被她生動的講述感染,平添了幾抹味道。

王紫苓說:“你們來之前,我正坐著打蔫兒呢,昏昏欲睡,但是隻要一說起京劇來,我就會眉飛色舞,精神百倍,我有‘戲癌’ ,戲就是我的命。”

王紫苓小小年紀,在舞臺上卻光彩照人,無論是《玉堂春》還是《游龍驚鳳》,即便是小角色她都演得顧盼生輝。於是,後臺有不少人在看過王紫苓的戲後都說,“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是角兒”京劇在天津的故事,永遠都是厚重而生動的。舊時,北京是名伶薈萃之地,外埠約聘“京角”多由天津中轉,而南方伶人進京獻藝,也願先在天津露臉。


戲班南來北往的過津活動頻繁,故天津曾有“過路班”之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名家演出活動在天津形成熱潮,當時還出現過馬連良的“扶風社”與周信芳的“移風社”合作同臺演出《借東風》《一捧雪》等名劇,開南北聯袂之創舉。

這樣的盛況使天津票友激增,票房林立,這樣的氛圍,也讓王紫苓在與生俱來的唱戲基因之外,有了很好的學戲環境。1932年,王紫苓出生在天津河北區一座普通的院落,她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她在4歲前沒有得到過任何京劇方面的薰陶,甚至不知道何為京劇,然而一切的發生都開始於她4歲那年,從母親手中接過的一張戲票。

那一天,大院裡的一個鄰居給了王紫苓母親一張戲票,是晚上在北洋戲院的一場演出。王紫苓從來沒有看過演出,知道母親要帶自己去看,興奮之餘更多的是好奇。

人生如戲,當王紫苓第一次在觀眾席看臺上演員粉墨登場,國色天香,他們在臺上的一個轉身、一個眼神都讓王紫苓著迷。回到家裡,她覺得自己體內有一種東西被點燃了,她每天都在院子裡學舞臺上的人,雖然她並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唱、怎麼邁步子,但她說自己就是發自內心地開心,想唱,而鄰居們都說她著魔了。


就這樣模仿著唱戲,8歲那年,王紫苓終於和京劇有了真正的緣分。名旦荀慧生的弟子魏效荀來津,住在弟弟家,他的弟弟恰巧和王紫苓家住在一個大院。魏效荀有一次和鄰居們聊天時,得知院裡有個小姑娘,是個“戲痴”,沒事兒就愛自己比劃唱戲。魏效荀就把王紫苓叫到跟前,見她身段天分都不錯,便開始教她學戲。

王紫苓從此開了蒙,得空便向魏先生討教。魏先生見小紫苓是塊材料,非常喜愛,特意安排她在茶樓戲院彩唱、票戲,魏先生還親自披掛上陣,為小紫苓配演角色。王紫苓小小年紀,在舞臺上卻光彩照人,無論是《玉堂春》還是《游龍驚鳳》,即便是小角色她都演得顧盼生輝。於是,後臺有不少人在看過王紫苓的戲後都說:“這個孩子,將來肯定是角兒。”

王紫苓——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兒

1946年,魏效荀帶王紫苓到北京拜師荀慧生,彼時荀慧生早已名震四方,而王紫苓卻是初生牛犢。第一次見到荀先生,她不嬌不羞,大大方方地唱了《鐵弓緣》。荀慧生端坐一旁,定睛看著面前這個並沒有上扮相的小姑娘,卻活脫脫地像劇中的仕女,便放心地收了這個徒弟成就王紫苓日後成為名角兒的,是中國京劇史上兩位鼎鼎大名的大師——荀慧生和尚小云。

1946年,魏效荀帶王紫苓到北京拜師荀慧生,彼時荀慧生早已名震四方,而王紫苓卻是初生牛犢。第一次見到荀先生,她不嬌不羞,大大方方地唱了《鐵弓緣》。荀慧生端坐一旁,定睛看著面前這個並沒有上扮相的小姑娘,卻活脫脫地像劇中的古代仕女,便放心地收了這個徒弟。

王紫苓——荀慧生和尚小云成就的名角兒

那天晚上,王紫苓坐上荀慧生由兩匹馬拉著的豪華馬車,去前門的劇場。荀慧生給王紫苓說了《金玉奴》這出戏的唸白,他告訴王紫苓演戲要生活化,要演得像真實生活一樣。那晚,荀慧生在臺上演了《杜十娘》,王紫苓看著臺上先生的演出,上了最生動的一課。

回津後,王紫苓開始了艱苦的組班演出生涯。唱戲此時是王紫苓養家餬口的方式,雖然辛苦,卻在藝術上精進了很多,到了1949年,父親覺得王紫苓可以在武旦方面再深造一些,於是費盡周折,託人引見,進京拜望名重京華的尚小云。

這一次,王紫苓的拜師儀式十分隆重,尚小云的院子裡來了200多人道賀。尚先生請了一位名喚“七爺”的前輩坐在太師椅上,王紫苓尊重行內的規矩,先給“七爺”磕頭,再拜先生。尚小云告訴王紫苓,要先學老師的德,再學老師的戲。學規矩,學做人,是王紫苓在尚小云那裡學到最多的東西。

1984年,王紫苓開始學習寫作,發表了一些文章。不久後,王紫苓看到一篇周汝昌先生所寫的文章,內容談及青年時代在大觀樓看“小花旦”演戲的經歷,並說當年看好的“小花旦”,果然成了京劇名家,就是現在的王紫苓。

王紫苓那時的戲迷中有不少名人,其中她和周汝昌的交往,是天津梨園界的一段佳話。

因為家庭貧困,王紫苓幼時沒怎麼讀過書,所以她特別羨慕文化人。1946年,王紫苓在東北角官銀號大觀樓演出。女花臉尚寶奎告訴她,總有兩位大學生來看戲,尤其愛看她的戲,管她叫“小花旦”。這引起了王紫苓的注意。只要他們來,她就演得更加認真、投入。兩位大學生和許多演員都很熟,經常到後臺聊天兒,他們談吐文雅大方,為人處世規矩真誠,給王紫苓留下極好的印象。

他們看王紫苓練功刻苦,總鼓勵她:“你演得像真的一樣!將來準能成角兒!”後來,王紫苓離開大觀樓“闖蕩江湖”,就再也沒見到過他們,但每每有人提到大學生,她的腦海中總會閃現出那兩個人。

1984年,王紫苓開始學習寫作,發表了一些文章。不久後,王紫苓看到一篇周汝昌先生所寫的文章,內容談及青年時代在大觀樓看“小花旦”演戲的經歷,並說當年看好的“小花旦”,果然成了京劇名家,就是現在的王紫苓。

看到文章,王紫苓特別驚訝:難道周老就是當年看戲的大學生?於是,王紫苓輾轉找到周老的地址,寫信表達感謝並問候。周老很快寫來熱情洋溢的回信,親切地稱王紫苓為“紫苓藝家、鄉友”,說當年看戲的,正是他和四兄祜昌。從此,王紫苓便開始了與周老的通信。

周老懷念家鄉,讓她拍下大觀樓的照片,她特意和家人找到大觀樓舊址,可惜已經拆除,只好拍下週邊情景,寄給周老。周老來信要聽王紫苓演唱,她也想方設法將錄音寄去。終於在上世紀90年代初,周汝昌來津參加娘娘宮紀念大會時,二人見了面。見到這位不一般的老觀眾、老知音,見到這位一直鼓勵她鑽研藝業的老師,王紫苓百感交集,落下淚來。

2008年,周汝昌又一次撰文回憶青年時代看戲的情景,他為王紫苓賦了一首詩:“荀派傳人在紫苓,大觀樓上管絃清,回眸六十年前事,繡幕重溫史可驚。”

上世紀50年代早期,王紫苓挑班巡迴於京津滬等地,以精到的荀派花旦著稱。在舞臺上,王紫苓的風采不亞於當今任何一位明星,很多次她演出結束後,戲迷都堵在大門口,以至於她只能從後門走。1956年,天津京劇院成立,第二年,王紫苓回到天津,成為京劇院的著名花旦。

一生為戲的王紫苓給自己定下了很多“臺上臺下”的規矩。她告誡自己“要臺上紅,不要臺下紅”“臺上顯擺,臺下低調”,而不管臺上臺下,她都講究戲德。例如,有外地劇團或演員來演出,如果同臺演一齣戲,王紫苓必定要在臺上盡力捧對方。上臺亮相不亮全部,精彩的留給外地來的客人,雖然她這樣做會被朋友認為是“傻”,但王紫苓覺得自己心裡踏實。

天津網城市快報 記者 蘇莉鵬 照片由劉萬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