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大學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

侃侃的佬黃


現在大學畢業裡普通的學歷,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畢業的文化程度。有不少海歸名校雙碩士都難找工作,國內非重點本科畢業以下文憑,就如五十年代高小文化程度非重點本科相當於那時的初中畢業生,重點大學本科相當那時的高中畢業,重點大學研究生畢業才達到那時的大本。

不過現在的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能力與八十年代初那批大學生相比那真是差一個檔次,而是差距太大了。這是整體水平而言。當然,個別優秀的也是有的。

再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八十年代那時的大學生那種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情懷和時代使命運感。眼高手低自負得很,缺乏工作主動性、團隊配合作戰精神,主人翁責任感和歸屬感淡薄,工作作風浮躁,既起不到創造性主動工作那一類業務精英的作用,也做不到聽令按步就班嚴格照程序指令甘當一鏍絲釘的普工的作用。找工作只重視薪酬、職務等,而不是將發展空間放在第一位上。所以,他看不上人家,人家也著不上他這樣的人,因而難找到工作單位和難長期穩定下來,經常失業,頻繁換單位,使自己老大年紀還是工崗位上的“新手”,幾年下來,由知識老化和年紀的老化,就淪為被淘汰和臨近被淘汰的那類人,工作越來越找了。


烏蘭朵娜仁


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

回答:家長的責任!

理由:從小,家長們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胎教開始直到高中,各種補習、各種輔導,終於如願考上大學了(當然,不一定考上名牌大學),猛然間回頭一看,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考上大學了,哦,原來讀個大學不稀奇了!

那我為什麼說是家長的責任呢?因為這些家長都太有文化到都沒有眼力見,我們武漢有個廁所招工,學歷要求本科以上,厲害吧?我理解就是管理廁所都要本科以上的學歷,所以這個就是家長的責任之一,沒有讓孩子繼續深造;責任之二,我有一個朋友,沒什麼文化,大概讀到初中吧,自己生了四個孩子,在路邊撿著一個,共五個孩子,他對孩子說:會讀書的,儘管讀,學費管夠,不會讀書的,讀到小學畢業就行,把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的錢給孩子買個鋪面,以後自己做生意也好租給人家收租金也好,總有個吃飯的依靠,這就是家長的眼力見,我說實話了,希望不同意的,不要罵我!


煙腔男高音


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大學為了賺錢,瘋狂擴招,導致生源質量低下,很多大學教育質量跟不上,培養出的學生水平低下,無法滿足企事業單位對人員的能力要求,造成很多學生畢業就失業。不是社會沒有人才需求,而是符合能力要求的人才太少。

正確的做法是:壓縮大學的數量和招生規模,只留下高水平的大學,專門培養研究性人才。其他大學全部轉為職業大學,專門培養應用型人才。這樣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家有兒女悅教於行


現實例:公司應聘了一批又一批大、中、專生,要說待遇還不錯,但做不了多久就走了,其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總認為我是大學生高人一等,存天指手劃腳,他還差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這一課,有些在學校期間根本沒有好好學習,混了一張畢業證書;走入社會接人待物,過餘偏急、自信、自我、自由化等,造成了自身工作環境因素壓力而退出,大學生不是就業難,而是要端正認識和對現實的正確看法,放下架子,吃苦耐勞,才能融入現實社會和企、事業中。


藉助2


大學生就業難?只因為大學生已普及了,畢業證只是一張走向社會的名片,馬雲說過只是一張通行證!董明珠說剛畢業的大學生什麼都不懂,無任何實踐工作經驗有何用!少抱怨,腳踏實地在社會基層多多吃苦幾年,未來就會走的更遠,飛的更高。



龍乜強盛


高等教育普及性早已到來,現在、未來的年輕人,50%左右,都是研究生、大學、中專文化程度畢業生。這些畢業生,都希望在白領領域就業,但社會勞動工作市場,需要的白領是少數,需要的藍領是絕對多數,就業競爭力不是一般的大。就這一種尷尬的現實矛盾,大學畢業生普遍性感到就業難,難於上青天!


用戶8808908388459


其實我國製造業並不強大,強勁的經濟增長全部都集中在賣地和地產行業,三線城市以下,幾乎沒多少實體制造業。國家應該斷臂求精。控制地產行業,讓他成為實體行業,不要在成為富人的提款機。


用戶1644782566315


就業不難,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難,找有發展前景的工作難。然後家長和大學畢業生才發現,高中辛苦考大學,大學花四年時間和金錢學一堆用不著的知識,值得嗎?回頭想想,不讀大學自家娃能幹啥呢?打工四年又能學到什麼?一定比剛畢業的大學生拿工資多嗎?更不要說經過大學系統學習,總是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綜合素質。同樣工作能力下,老闆一定優先提拔有學歷的員工,所以只要家裡有糧還是要讀大學的,家長也別指望出來就能完全自立,開始能找到工作夠吃飯就行,其他的還是要家裡幫忙[捂臉]


元亨利貞2020


大學生就業難是社會文化教育普及的必然,是社會分工協作效率提升的必然。有社會生產分工組織不夠全面、細緻的責任,有學生學藝不精的責任,有學校教學組織不力的責任......那麼,是什麼原因致使大學生難就業了呢?

信息化社會

1、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導致“人才過剩”

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語言是人類發明創造的集大成者,是人類發明創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際間信息交流、記錄社會生活經驗的重要工具。曾經掌握文化知識是重要的階層與權力的象徵,無論是在東方文明還是在西方文明中,文化知識都被標識為上等社會的特權資源。只有貴族階層才能享有學習知識文化的權利,相對低級的勞動生產者只能通過偷學或者自學才能習得知識文化,而一旦掌握了足夠的文化知識就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實現生活階層、社會地位的躍遷。

文化作為權利代表的典故《問鼎中原》: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七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農業社會基於社會生產勞動對文化知識需求相對較小的緣故,文化教學活動旨在為國家培養管理人才,文化傳播僅限於私塾與部分國辦書院,讀書人多半能夠實現“光宗耀祖”,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考取功名。彼時,讀書人佔總人口的比重非常低,勞動生產底層的人們多為“文盲”大字不識幾個,到新中國建立之後還用了多年才徹底掃除了“文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要求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確定推行義務教育的步驟。該法於同年7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一項教育法,標誌著中國已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義務教育的實施標誌著教育活動真正成為惠及國計民生的大計,成為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成長活動。

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同時擴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學門檻。1999年之前,高校擴招年均增長都只在8.5%左右。1999年,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之後2000年的擴招幅度為38.16%,2001年為21.61%,2002年為19.46%,到2003年,中國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超過1000萬。也就是說高等教育已經基本被普及,成為人們學習成長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畢業765萬,2017年畢業795萬,2018年全國大學畢業生820萬,如此急增的大學生畢業人數,明顯超過社會實際新增工作崗位需求。

畢業季

2、生產力提升讓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使農業勞動力有了富餘

“面朝黃土,背朝天”“起早貪黑”一直是形容農業生產者辛勤勞作的情景,曾幾何時農業作為社會勞動分工的重點,農業人口占據著社會絕大部分勞動力,人們均在自家所有的“一畝三分地”辛勤耕耘。伴隨著農業耕作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高,大量農業富餘勞動力被改革開放之風吹進了城市,他們成為了城市建設中的主力軍,成為城市新主人。

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中國大陸城市化率僅由11.2%上升到19.4%,1984年提升到23.01%,1998年提高到30.42%,2014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也就是說,新中國建設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有數以億計的農業人口走進了城市,參與到了城市化建設的“洪流”之中,同時他們也分享了社會建設發展的紅利。

勞動力資源如同其他有形物質商品一樣,遵循供需關係的增減規律,社會勞動力資源充足、大於社會用工需求,人才就會過剩、就業就會比較困難;相反,如果社會企業用工需求大於人才供給,就會出現人才短缺、就好就業。大學畢業生是整個社會勞動資源之中的一部分,其就業難易程度與社會人力資源供給總量密切相關。

就業路上

3、學校學習昨天的知識,參與今天的工作分工必然會經歷“就業難”

學習活動的本質是借鑑前人彙集的經驗智慧為己身所用,高效所開設的課程內容多為被社會反覆驗證過的知識,也就是說開始學習的時候這個知識就已經不是最先進的了。特別是信息相關科目,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遠遠更不上“摩爾定律”的腳步。一方面,企業發展必須應對來自社會需求的巨大變化;另一方面,是高校教學活動為確保知識信息的準確性,往往會採取比較保守的教學理念。如此以來,高校在輸送人才方面就和企業對真實人才需求的基本面上拉開了距離,這也是現今我們能夠看到眾多校企聯合辦學的根本原因,就是拉近和彌補教學活動培養人才與企業實際生產活動用工對人才需求之間的“鴻溝”。

普及高的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全民素質,其次才是穩定性就業,只有社會全民素質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力才能得到提升、社會生產分工才會更加高效、人民生活福祉才能得到充分滿足。學習活動的本質就是借鑑社會昨天的生活經驗積累,儲備明天生產活動所學的知識資源。但是,明天並不會按照今天的預期而來,今天所準備的資源也並不完全適用。所以,應對就業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以平常之心對待。探究大學生就業難是誰的責任,本身就是在推卸、逃避責任,積極、正向的做法是儘可能縫合、彌補高校培養人才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鴻溝”。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誰也說不清是誰的責任,因為現在的行業大多數都是私人經營都是私有制,老闆自己說了算,大部分行業也不需要什麼高學歷,一般有個高中水平就夠了,學歷低工資自然就低,而大學生工資低了他不幹,高了老闆不用,所以大學生找工作就難了,這到底誰的責任呢?我看就是錢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