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相思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同蒙古人的喪葬風俗是有關係的。

在草原上的時候,蒙古人無論貴賤,大體是這幾種喪葬。

第一,天葬。

天葬很簡單,就是將屍體的衣服去處以後,丟棄在草原上,由野獸吃掉,只留下白骨。

具體的方法是: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昇天堂。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唸經﹑向喇嘛佈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這種方式在漢人看來不可取,等於暴屍荒野,但民族習慣不同。

這種喪葬方式最簡單。

然而,隨著後期蒙古人口猛增,草原的草場不足。而天葬的這批草場原則上不能放牧,所以天葬也就越來越少了。

第二,火葬。

火葬也不是蒙古人的傳統,是後來才傳來的。

火葬同漢人的大同小異,就是一把火燒成骨灰。之後骨灰或者帶走,或者埋掉。

第三,土葬。

蒙古人的土葬和漢人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貴族,一般只是用一口棺木甚至直接用布一裹,然後在草原上挖坑後埋掉。

這個坑一般會挖的比較深,但埋掉屍體以後並不像漢人一樣要堆墳包,更不要立碑。

甚至為了防止被認出,還會用馬匹將高出周邊的泥土踩平。

等到草長出來以後,即便當時埋屍體的人也不可能認出來。

蒙古皇帝的安葬方式,基本就是這種了。

這種安葬,你到哪裡找去?沒法找。

況且,蒙古人不講究陪葬品,最多放一些馬鞭、馬鞍、弓箭之內死者生前喜歡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值錢,自然也沒有人會花費大力氣去盜挖。


傳說,成吉思汗死後,也是用一口普通的棺木深埋在地下,根本沒有陪葬品。

隨後,蒙古騎兵們縱馬在附近地上亂跑,將墳墓的痕跡徹底毀掉。

第二年草原到處都長了草,成吉思汗的後人回到這裡已經找不到當時的墳墓所在地了。

在浩罕的草原上,誰也不能發現一塊沒有什麼標記的墳墓。


薩沙



關於元代皇陵為什麼一座沒有發現,得益於的蒙古人特殊的喪葬儀式,他的喪葬儀式是最獨特的,中原歷代王朝,算只有元朝皇帝陵是個謎,迄今為止,一個都沒有找到。元朝起事於漠北,就是今天蒙古國,可他們的皇帝,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那段轉型期歷史裡,大都沒有駕崩到一個地方,而且身死他鄉,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元朝皇帝為什麼不留痕跡了。


最開始起因的就是成吉思汗,他安葬事在歷史上記載最詳細了,成吉思汗固然偉大,可他沒有為後人留下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氣魄的王陵。他那時病死在甘肅省清水縣六盤山,正值蒙夏之戰時,中興府被圍,可夏帝遲遲不出城投降,這可急壞成吉思汗,最後將他拖死,成吉思汗一死,西夏滅了,大事完了,可屍身怎麼辦,運往漠北還是就地起墳,這時正值盛夏,不便保存,成吉思汗在往北運時,從固原走到鄂爾多斯附近,車輪突然陷入窪地,送靈的人這時想起成吉思汗生前的幾句話:

“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髮老翁享樂之邦。”並對左右說:“我死後可葬此地。”

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就這樣以此依據將其安葬,用樹木截成樁做棺材,挖出人形,給死者穿上鎧甲,放進棺材,然後用金箍套上,萬馬踏平,當著老駱駝殺死小駱駝,駱駝記性好,容易通過氣息引路然後給上面種上植被,等成森林後,再離開。至於修墓的工匠,不用說知道的都殺了,包括路邊看到的人 。


雖然歷史這樣說了,可沒有說他的葬身之地,只說他病死在哈老徒行宮,葬起輦谷,為了避開成吉思汗葬地,正史《元史》,《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都沒有詳盡的提,他們大多數一致觀點都說葬於成吉思汗老家肯特山,包括宋人也記載他葬於漠北,但還是不知道確定位置。在今天中國和國外考古隊都在不遺餘力的尋找,美國牌子打得最響亮的,他們還一度稱發現了成吉思汗陵,可被否定了,找到結果卻是匈奴的墳墓。後來,他們仍不甘心,地毯式的利用衛星雷達掃描,在一片樹林裡驚喜來了,挖到了座廟宇,而且年代符合,他們繼續挖,接著奇異的事出現了,首先是毒蛇阻擋了考古的進行,他們開的車也突然倒退,當地蒙古人看見他們動了祖宗的陵墓,聯名阻攔,國外考古隊無奈只有以此作罷,輝煌的考古發現告一段落。


蒙古國在找,中國也再找,在內蒙離鄂爾多斯不遠處有個阿兒寨石窟,他們發現了許多壁畫,裡面關於成吉思汗喪葬儀式 ,為此他們判定成吉思汗可能就埋到附近,離其不遠的伊金霍洛有成吉思汗衣冠冢陵。從忽必烈開始這八百年裡,每年都有祭祀活動,八白室後來也遷到這裡,兩者合一,形成獨特的風景區,這裡有達兒扈特人守候,油燈一直都未滅,守護成吉思汗的靈魂,成吉思汗就附在他斷氣的羊毛上,陵雖然徒有虛名,可真正葬地一直沒找到。

一,最近在寧夏有個考古地質愛好者叫王景武,也同樣發現了成陵,在賀蘭山插旗口,他找到了許多證據,甚至整個元朝皇帝陵都在哪裡,但已成建築廢墟,證據仍在論證。

二,回曦元朝,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盤山,窩闊臺病死在和林附近,貴由則身死新疆清河,蒙哥則在重慶駕崩,忽必烈在北京無疾而終。他們都不是在一個地方,現今誰也說不準他們墓地究竟是怎麼回事,在新疆清河一帶發現了人工改造的大山,據馬可波羅曾說成吉思汗葬在阿勒泰山,畢竟他離得時間近,是有依據的。

三,還有的說葬在中亞伊塞克湖底。

四,更有離奇的說法,最近四川地區也發現了一座元朝大墓,哪裡守靈人拿出證據講述那就是成吉思汗陵,這裡山脈就是所謂起輦谷,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騰出手來,親率偏軍進入四川,為滅宋找路,話雖然偏頗,可有道理,成吉思汗確實有這樣的戰略,消滅西南諸夷,聯宋滅金。這就是為什麼忽必烈能輕而易舉的去吐蕃來消滅大理的緣故了。

五,在離北京不遠的張北,也有可能是埋葬地,因為那上面有生肖圖,每個生肖恰好與他們生肖吻合。

六,甘肅清水縣六盤山,為什麼,因為他就在這裡駕崩,排除不了就地掩埋。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安西王府就在於此。

元朝皇帝陵為什麼至今沒有找到,還是在於當時統治者的看法,忽必烈也許竄改了事實,他害怕他們知道成陵會施以報復,所以不敢公眾於世人。在他當政時,有一次事件讓他震驚,宋理宗墓被盜了,而且頭顱做成器具,當時盜墓賊在中原盛行,為了發財不遺餘力,什麼事都能做出來,楊連真迦就是個例子。忽必烈不想辱沒祖宗,乾脆讓整個元朝墓都成神話吧,用起輦谷來簡單概括,他以送葬隊伍分幾匹,遷往各地埋葬,用以迷惑眾人,所以元朝將輝煌埋藏地下,不為人知。


龍文說史


元代皇帝墓不被發現的主要原因與蒙古族的喪葬方式和習俗有關。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寧夏,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根據祖傳風俗,在地表挖深坑埋葬。因為成吉思汗臨死遺言是要求秘密發喪,以免發生內鬥奪權,讓鄰國趁亂討伐。所以他遺言要求路途中凡是看到者都被處死。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1294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去世,享年79歲。忽必烈死後士兵把一顆古樹掏空,把忽必烈的屍體放進裡面,葬在秘密建造的陵墓中。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元朝皇帝下葬儀式特別,用兩片囉木分別鑿空了中間,把鑿空的囉木合起來,就像一個和人體大小的管子,這個類似“管子”的東西就作為棺材, 把皇帝的遺體放進去,用黃金固定三圈,最後再加上髹漆。工匠們草原上掘深溝一道埋葬,然後用大量的騎兵踏平墳墓周圍的土地,然後再派大約一千個騎兵搭起帳篷守墓一年,等到明年新的牧草重生,草地與其它地方的牧草無疑之時,便是騎兵的離開之日,他們離開之前在母駱駝面前殺一隻小駱駝,母駱駝悲憤哀鳴,它會記住幼駝的被害之處。所有知情人包括所有工匠和士兵都會被全部處死。來年死者的後裔來祭拜時就會帶著母駝來尋找墓地,母駝駐足仰天哀鳴之處便是墓葬之處。但是數年後母駱駝死亡,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墓葬的確切地點了。



7

“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為什麼忽必烈對下葬如此保密慎重?原來忽必烈滅掉了宋朝之後,在元朝西夏藏傳佛教高僧兼摸金校尉楊璉真珈的建議下,他支持這個僧人大肆挖掘宋代陵墓,守陵人無奈大哭而去。南宋諸皇帝、皇后陵寢、公侯卿相墳墓被盜達一百餘座,帝王和皇室貴族的屍骨被扔在雜草叢中,盜來的陪葬品數目驚人,最後更讓人震撼的是他竟挖出宋理宗的頭骨做成酒杯,進獻給忽必烈,放到元朝宮殿裡(後來朱元璋打敗元朝,宋理宗的頭骨才被歸位下葬。)所以忽必烈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己百年以後墓葬的問題。為了保密他的葬禮十分簡樸,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任何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不起墳頭,不造明樓,不浪費耕地,又安全保密,看起來極其簡單。幾年後連其子孫都找不到他們的葬身之地,更何況其他人?

此後的皇帝更是把墓葬的保密工作做到極致。所以他們的墓葬地址成了千古之謎。


小姐姐講史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為止,從未發現過一座,甚至一丁點相關的線索都找不到,這與蒙古部落的殯葬傳統有非常的大的關係,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供參考。

一、蒙古實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實行秘葬的,簡單來說就是秘密舉行葬禮,進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傳統保密。元朝最高統治者的葬禮,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級別,漢族大臣是一律無法參與皇帝葬禮,而且嚴禁各種文字記載,不留一絲痕跡,直至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禮有什麼流程、儀式,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漢族皇帝喜歡大興土木造皇陵,動輒幾萬、十幾萬民工修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東陵等等。現在都保存的比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顯得非常特別,好處就是直接減少了大量參與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數,有效保證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現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記載的文字材料極少,如果這位葉大師說的是真的,那麼元朝皇帝為了保證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擾,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據說,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後都要運回漠北禁地起輦谷安葬,但是卻沒有準確的地理位置。據現代考古研究,起輦谷是蒙古語“古連勒古”的雅譯,在不兒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稱汗的地方,對蒙古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個漠北地區廣袤,上千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人跡罕至,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埋葬在這些地方,的確是難以被發現。後來的元朝皇帝也可能會葬在其他地方,虛虛實實,難辨真假。

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發現,乃是安葬制度和習俗使然。也許將來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會再現世間,向世人揭開這未解之謎。

歡迎各位看官,關注、點贊、評論交流!


文史館執事


元代皇帝陵墓沒有一座被發現過的問題,以前做過回答,之所以人們還有類似的疑問,可能是繞在傳統觀念或普遍的想法中出不來,說的直白一點,用現在漢族人的喪葬觀念來分析古代蒙古人的喪葬習俗,所以找不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說過這樣的話:

在森林中狩獵的民族多實行樹葬,亦稱風葬;遊牧民族有的實行野葬;濱水而居的一部分民族多實行水葬;有的民族以火葬最為潔淨,碎屍讓鳥食盡為吉祥;很多農業民族則實行土葬。

聞一多先生是根據古代民族的生活特點分析其喪葬習俗,他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喪葬習俗是受客觀環境的制約,同時受人們的靈魂、宗教等觀念的深刻影響。這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葬式,如土葬、火葬、水葬、樹葬、天葬等等。而且,同一個地區、同一個民族中,也不是僅有一種葬式,同一民族,因社會階級階層地位的不同,其葬式也會不同。同都是死,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同都是葬,其葬的規格或模式也是多樣的。

所謂野葬是什麼呢?

野葬就是把屍體棄於野外樹林中,讓鳥獸吃。這是葬俗的一種。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這樣描述印度的葬俗:“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曰野葬,棄林飼獸。”實行野葬的理念是,屍體被鳥獸吃得很乾淨,說明死者生前沒有罪孽。在《蒙古秘史》中有這樣的記述。

古代蒙古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和野葬三種。其中古代流行於蒙古族中荒葬,就屬於“野葬”。一般的貧窮之家,把死者屍體放在牛馬車上,然後在荒野上疾馳,不擇路的任其前行,等到屍體顛到地上,就把此處確定為安屍之所。三日後再去觀看,如果鳥獸把屍體啄食乾淨,證明死者生前無罪慝,子孫很高興。反之,就會以為上天不接納,子孫們就會心情沉重,同感憂傷。

流行於古代蒙古族地區的還有一種櫃葬,其葬式很簡單,不設靈床,不穿喪服,無棺槨衣衾,也不祭奠。富裕人家釘制一個木板櫃,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纏白布,坐屍櫃中。富貴者櫃葬作墳,外面砌磚。貧窮者以柳編筐代替櫃,裸體或略蔽布,置於筐中葬之。這就是蒙古族的“潛埋”葬俗,不起墳,葬後讓馬把地面踏平。“潛埋”葬俗若用於皇帝,則肯定是無陵號,不建陵園。

那麼,元朝皇帝究竟是怎樣安葬的呢?

以元世祖為例,1294年正月十九日,元世祖忽必烈嚥氣,二十四日,眾人護持他的棺木“由建德門出,次近郊北苑。有頃,祖奠畢,百官長號而退”。送葬隊伍向和林進發,把他葬在起輦谷。從死到去安葬,只有5天,可以看出,元朝並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樣特別重視皇帝的安葬問題,沒有興師動眾的準備後事。

那麼,其棺木又是怎樣的呢?

《元史・祭祀志》這樣記載:凡是帝后死亡,用香楠木做棺材,將木剖為兩半,挖成人形,長、短、寬、窄能容下人身即可。裝殮用貂皮襖、皮帽,所用的靴襪、繫腰、盒缽都用白粉皮製作。

這種也叫獨木棺葬,是一種原始的葬具,用一段粗大的樹幹,從中剖開並挖空而成。屍體放進去後,把兩半合攏,還是圓木形狀。基諾族、黎族和獨龍族採用這種葬式,元朝帝后的葬式也是獨木棺葬。

元朝帝后用的獨木棺葬,兩塊挖空的楠木扣在一起,用四條黃金箍箍住。可以想見,這樣的棺材密封性不是很好,漏氣滲水,用不了多少年就會朽壞。

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蒙古秘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今天所能見到的成吉思汗陵是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原始的成吉思汗墓也是“平如平地”。

元朝皇帝的簡葬,不建陵,不樹碑,體現了古代蒙古族的喪葬習俗。所以,沒陵而找陵,結果不靈。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鄭國柱


元朝作為一個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墓葬特點並不同於中原文化,他們的墓葬一般地表都沒有明顯的標誌,即使後來人也無法發現。


元朝墓葬較為簡樸,地表不留土堆等明顯標誌

元朝還沒建立朝代之前,一般都是遵循簡單的下葬儀式,親人齊聚周圍,經過可以溝通天神的祭祀祝福之後,然後用死者生前使用的一些東西入葬,一般多是帳篷,武器,食物等等。而且地面上不會留有任何標記,他們會等到此地再次長出青草的時候選擇離開,這樣可以防止敵人破壞。

等到元朝入主中原之後,他們也逐漸重視墓葬文化,開始使用木材製作棺木,然後下葬。而且墓葬中開始陪葬一些珍貴的物品,底下也修建了宮殿,不過地表上還是選擇沒有土堆。

元朝作為遊牧民族,全都葬於茫茫草原之上,經過悉心掩飾之後根本找不到

遊牧民族經常會爆發戰爭,因此仇敵甚多,如果說留下了有明顯標誌的墓葬,那就很可能會被敵人發現,後果可想而知,自然會被毫不留情的破壞。他們修完地下墓穴之後,還會用馬隊踩踏表面的土壤,直到看不出表面的鬆土,之後等到一切恢復自然之後,選擇離開此地,繼續放牧。

成吉思汗真實的墓穴到現在都沒有發現,目前找到的不過是一些衣冠冢,據傳當時元朝用了近三萬人修建了好幾處墓穴,然後每一處都下葬,而只有一處才是真的。等這些墓穴表面長出青草,看不出變化的時候,再將這些人全部殺掉,這樣自然也就沒有人知道了。


元代對中原的其他帝王陵墓採取了瘋狂的盜墓行為,他們不會讓別人發現自己的陵墓

元代的君王擊潰了中原王朝之後,瘋狂的收斂財富,壓榨人民財力只是其中之一,對於那些有著無數金銀寶貨的帝王陵墓,他們自然也沒有放過,宋代的帝王陵機會全部都被盜竊。

自己下手這麼狠,怎麼可能給別人留下報復自己的機會,他們肯定會把陵墓修建的隱秘萬分。而且茫茫大草原,只要地表上沒有明顯的標誌,怎麼可能會找到地下的墓穴。


東方大史


中國的古墓實在是太多了,那些容易找到的還盜不完呢,誰費那個勁兒去盜元代帝陵?能不能找到不說,找到了挖開裡面毛都沒有,豈不是白費力氣?

元代帝陵不樹不封、實行薄葬,這對於盜墓賊來說,本就是一種挑戰。

盜墓也是要講究性價比的嘛,一天挖一個墓與一年挖一個墓相比,哪個更划算?

元代皇帝對外宣稱“薄葬”,可歷史上說自己死了薄葬的人多了去了,他們的墓一個比一個奢侈。

元代帝陵之所以沒有被發現,根本原因並非它們藏得好,而是盜墓賊不感興趣。

中國的盜墓賊,幾乎是世界級的盜墓賊了。他們雖然不會像盜墓小說那樣,精通分金定位、尋龍點穴,可是憑藉嚴密的推算分析,也能將哪裡有古墓猜個八九不離十。號稱關外盜墓第一高手的姚玉忠,就是這麼個人。

姚玉忠出生在內蒙古赤峰,屬於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在這裡,他從小就接觸紅山文化的文物,對於如何找到並挖出這些文物,姚玉忠也很有自己的辦法。

這個盜墓賊有多厲害呢?

紅山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了,時空跨度這麼大。這些紅山文化的古墓群,在經過不斷風吹雨打之下,已經和周圍環境完全融為一體了。想要發現它們,難之又難。

然而,找墓這件事對於姚玉忠而言,不過是家常便飯。

姚玉忠往往能夠精準地找到墓葬,並且只挖一個很小的洞,就能把陪葬品弄出來。

這樣的盜墓賊,要是成心對元代帝陵下手,恐怕只是時間問題吧。還有一點,估計就是怕被蒙古族人打了,畢竟那可是蒙古族人的老祖宗。

盜墓賊都沒時間去做的事情,考古工作者就更沒時間去搞了。尋找古墓本是就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差事,找到了又不能主動發掘,這不就是給盜墓賊指路嗎?

所以啊,元代帝陵最好的結果,就是永遠不要被人發現,否則被盜是遲早的。

這些帝王將相啊,就是不長記性,明明知道在墓裡放大量的陪葬品,容易遭賊惦記,還是偏要這麼做!結果呢,除了元明二朝的帝陵,還有幾個沒被盜呢?


祗樹


在縱覽中國帝陵史,我們會發現元朝似乎是一片空白。一個縱橫捭闔、影響世界的蒙古族帝王群體,為何死後沒有一絲蛛絲馬跡,進入公眾的視野?這成為了千古之謎。

蒙古大草原,是這些帝王的故鄉。唯一與帝王陵掛點鉤的,是位處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但這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其屍骨埋葬何方,至今無人知曉。

浩瀚如海的史籍中,對帝陵的具體地址,沒有什麼記載。也許,這是元朝皇帝的刻意而為。

元朝建立前,蒙古人的喪葬講求薄葬簡喪。作為遊牧民族,蒙古人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簡單實用。特別是在那個瘋狂的版圖擴張年代,喪葬儀式尤為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其生前用過的帳幕中央,祭祀之人圍在周遭禱告。隨葬的一般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生者只是希冀死者在天堂裡,依然有帳幕住,有駿馬騎,有肉乳吃,僅此而死。

後來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後,喪葬文化受漢族影響,稍有改變。他們開始用棺木入葬。而棺木就是一根圓木,剖成兩片,死者安放入內後,以鐵條釘合之。壽衣為平常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大多為死者生前喜好的弓箭、刀劍之類的武器。

而且元朝的皇帝喪葬與一般的皇族、貴族有所不同。有專門的下葬儀式,隨葬品相對要多一些。若與秦唐大帝的奢華相比,算是比較節儉的了。

在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六盤山病逝,時年65歲。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挖深坑密葬之,萬馬踏平,派專門的隊伍看守,待來年青草茂盛後,才撤走守陵隊伍和陵墓周邊被圍住的帳篷。有一種說法,當時修建成吉思汗帝陵徵用了25000名勞力,陵成後,安排400名軍人盡殺之,一人不留。當然,知曉陵墓秘密的這些軍人,最終也同樣享受了集體上天國的待遇。

據波斯史學家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披露,同時被殉葬的還有被挑選出的40名出生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她們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連同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這種人殉現象,應該是一種歷史的倒退。至於一代天驕的後代是否跟其祖先安葬在一塊,還是另有其地,包括成吉思汗陵墓的一切是否真實,我們都無法準確地猜測。

沒有土堆,沒有墓碑,沒有任何地表建築,殺掉所有的知情人,這,就是元代帝王陵至今為止傳達給我們的訊息。而這,也是元代帝王陵至今沒有找到一座的根本原因。


老王講講趣事


這說明蒙古人的傳統中,並不喜歡高調,因此元朝帝王的陵寢通常會用萬馬踏平,而不會留下中原王朝帝王陵寢那種龐大的封土堆。

可以看看陝西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那雄偉的封土堆,宛如一座小山。如此這般的高調,無非就是想要凸顯他作為帝王的至高無上。

而又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十分明顯的標識,導致歷史上許多帝王陵寢被盜墓賊光顧,甚至是有組織的大規模盜掘,如唐朝皇帝的陵墓,除了武則天夫婦的乾陵,其他的幾乎都被盜墓賊光顧過。


蒙古人入主中原後,積極吸收中原先進的文化,到在許多地方,還是保留著蒙古人的傳統,元朝皇帝的墓葬習俗就是這樣。

元朝皇帝死後,都會被運回漠北草原安葬,不同於中原帝王陵寢的那般高調,蒙古人並不需要那種地標建築式的封土堆,甚至是地面建築都不需要。

下葬後,將墓葬封土用萬馬踏平,地表不留任何痕跡,以至於蒙古人自己都不知道將他們的皇帝埋在了草原的哪個位置。

因此,為了日後方便祭祀,蒙古人也想了辦法的,他們把去世的皇帝安葬好後,會在原地宰殺一頭小駱駝用來祭祀。


以後的每一年,母駱駝都會在茫茫草原中,找到這個多年前她的孩子被害的地方,而祭祀的人們則跟在母駱駝身後,穿行在茫茫草原之中。

母駱駝走到哪裡停下腳步不再前進,那麼就表明該地就是小駱駝被殺的地方,也就是元朝皇帝的陵寢所在地。

年復一年,祭祀的人們都跟隨母駱駝來到祭祀的地方,等到多年後,母駱駝不在了,人們也就找不到祭祀的地方了。

因此,就連蒙古人自己都記不得他們的皇帝埋在哪裡,其他人又怎麼會知道呢?


就算是成吉思汗陵,也只是一個衣冠冢罷了,真正的成吉思汗埋在哪裡,也還是個歷史謎團,有人甚至猜測成吉思汗被埋在今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一帶。

這些猜測,也只能通過後續的考古發現,來給人們解疑了。


Mr這史香


這是因為,蒙古族即使是皇帝,在墓葬方面也遵循著蒙古族自己的一套喪葬體系。

具體說來,蒙古人的葬禮包括天葬和土葬,但即使是土葬,也和漢人的土葬方式有明顯區別。


首先說說天葬,就是將死者的衣物都去掉放在馬車上,讓馬拉著在草原狂跑,到了哪裡屍體顛簸在地上,就可以收工了,屍體被草原上的野獸爭相吃掉。

七天後,還要派人去屍體所在的地方看看,如果屍體被吃乾淨了,那麼說明天葬成功了;但如果屍體還在,則被視為不吉利,需要喇嘛來超度靈魂。

看著都有點血次呼啦的,所以收到漢化影響後,蒙古皇帝也開始實行土葬了,例如成吉思汗死後,便是土葬。


但和漢族土葬不一樣的是,草原廣闊,選址依舊是隨機性很高,找個地方就把皇帝埋了,不起墳,不僅不起,還讓萬馬奔騰,踏成平地,撒上草籽,下幾場雨,人是找不到埋葬地的。

事先準備一匹剛剛產下幼崽的母馬,在埋葬皇帝的地方將幼崽殺死。

此後幾年,想要祭祀皇帝,就必須讓這母馬引路,到達下葬處時,母馬因思念幼崽落淚,人們就在這裡祭祀。

等母馬有一天去世,那就再也不可能找到皇帝的下葬處了,與大草原徹底融為了一體。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