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三國演義》中,關羽北上進軍是戰略錯誤還是戰術失敗?

書友會


問題在於關羽為人十分傲慢,也正因為這個傲慢,使得關羽丟失了荊州,慘遭曹魏和孫權兩軍的夾攻。

孫權攻打荊州本在兩可之間,若成,荊襄九郡盡入我手,又多了一個兵器糧草的供應基地,然而與劉備聯盟抗曹的友好盟約勢必破裂。如果放棄攻打荊州,那於孫權方面來說,算是默認吃下了這個啞巴虧,為了與劉備聯兵抗曹只能放棄索要荊州。此事有利有弊,所以孫權思慮萬千卻很久都沒有下決定,正是在權衡此事。

此時諸葛瑾看出了孫權的憂慮,於是進言說:”某聞雲長自到荊州,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尚幼,未許字人。某願往民主公世子求婚。若雲長肯許,即與雲長計議共破曹操;若雲長不肯,然後助曹取荊州”。

意思時我聽說關羽到了荊州後,劉備給他挑選了一個妻子結婚,先生了一個男孩,後來又生了一個女孩。這個小女孩年紀還小,沒有許配人家。由此,我願意前往荊州為主公的世子求婚。如果關羽答應,那就跟關羽聯合計劃攻擊曹魏軍隊;如果關羽不知眼力見,不答應,那就和曹魏軍聯合攻取荊州。

而然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關羽不但不答應還怒罵諸葛瑾:如果不是看在你弟弟諸葛亮是我軍軍師的面子上,立馬就砍了你的腦袋,抓緊出去。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算是結結實實的把孫權給得罪了。

由此,關羽的一句“虎女安能嫁犬子”徹底堅定了孫權攻取荊州的決心,也為日後“呂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筆。

在關羽北上攻曹之時,孫權派遣呂蒙攻擊防守空虛的荊州,後關羽敗退遭遇孫權和曹操的兩面夾擊,敗走麥城被斬下頭顱。

這一切的失敗與戰略或是戰術都無關,關羽死就死在了自己的傲慢上,當時若是顧全大局,答應與孫權聯姻,那勢必兩國結好,兩國關係也更加緊密,也就不會有趁關羽北上攻曹之時,孫權背後捅刀子這回事了。

總結來說一句話,關羽當年各項榮譽加身,五虎上將、提領荊襄九郡的軍事長官,這一切都讓關羽飄飄然而不知所以然,失去了辨別局勢的能力,最終死在了麥城突圍的路上,也更是死在了自己的驕傲和衍生出來的傲慢上。

好的,此題終結,喜歡的觀眾,麻煩點點關注,下面的點贊按鈕也請點亮,愛你喲!


王遺風


關羽發動襄樊戰爭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關羽為了策應劉備在漢中的軍事行動;第二、關羽在劉備的漢中之戰勝利的鼓舞下,發動了襄樊戰爭;第三,襄陽是荊州的治所,相當於省會,而且當時南陽地區發生了反抗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是不穩固的。關羽孤軍北上,水淹七軍,捉于禁斬龐德,一度威震華夏,但其速敗的原因,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過:“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濱城夕照


《三國演義》中,關羽出兵北上進攻魏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就規劃好的大戰略,也就是戰況到一定程度後,派一位將軍北伐,大事可定,但是規劃是規劃,得看時候。當前關羽所佔的荊州本身就不穩固,東吳多次討要。因為劉備在西北戰場上的勝利。一下子激起了關羽的興奮點。關羽決定與劉備的西北戰場遙相呼應向曹魏發動鉗型攻擊。

許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在變化著的。魏國就是利用蜀吳在荊州上的矛盾,向吳求援,吳也看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向蜀國進軍。斬殺了關羽,討回了荊州。平常說得好,關羽大意失荊州,卻實是如此。

大戰略也要看時間點,大戰略也是可以去削,和改變的。後來,魏,蜀,吳,三國穩定了下來,蜀國是最弱的,這個時候原先的戰略就要改變,現在國家緊要的就是養精蓄銳,而不是諸葛亮那樣,以弱擊強。主動向比自己強的魏國發起挑戰。





玉蝶侵梅


我覺得蜀國的戰略並沒有錯.但前提是與東吳聯合,關羽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這也是他陷入腹背受敵的主要原因.

劉備在取漢中之後,過於樂觀,可以說關羽出兵攻魏應該是蜀漢政權的既定方針,當然也有牽制曹魏的作用.

荊州是富饒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蜀漢丟了荊州實際上就已經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如果荊洲不丟,北伐的方向必在荊州,因為劉備在取漢中後,西川得到了安全保障,易守難攻,可以投入較小的兵力而守住,就可以把大批兵力集中於東線.荊州富饒人口多,在東漢末年,戰亂較少,民生被破壞地不嚴重,可以為蜀漢提供充足的物資和兵源.






夏洛不煩惱


嚴重戰略失誤。

諸葛亮隆中對就說過,聯吳抗曹應該作為劉備軍事集團的基本國策,當然,劉備和孫權之間也有矛盾,矛盾的焦點就是荊州。

劉備南下取川,留關羽鎮守荊州,一防曹操,二防孫權。曹劉孫三家,軍事實力應該是劉備集團最弱,劉備在西川實力尚未穩固,漢中又被曹操拿下,關羽的荊州應該採取戰略守勢,堅守才是王道。

面對南陽叛亂帶來的機會,關羽在後方沒有穩固的情況下,進擊襄陽,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連曹操都要考慮是否遷都以避其銳。

過剛易折,過滿易損。關羽拿不下樊城,而呂蒙卻已下了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父子皆亡。

至今令人唏噓。






大白說歷史ii


關羽北進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其一:孤軍深入。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隆中對】就明確指出,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東吳,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令一上將統帥荊州兵馬進軍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所言,天下可定。

這裡關羽率領荊州兵馬北伐的前提條件是【天下有變】,再加上劉備率領四川兵馬出秦川兩軍相互配合天下可定。然而此時的劉備雖然在漢中剛剛戰勝曹操但是自己也損失不小,急需休養生息,並且曹操雖然戰敗但是實力尚存且北方安定。這時劉備剛剛拿下益州,西和諸戎,南扶夷越還沒有達成,這就是為什麼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前要先率領大軍平定南蠻諸部的道理。

第二:驕傲自大。

孫權派使者過江提親,關羽卻說虎女豈能配犬子,得罪孫權,被呂蒙白衣度江襲取後方,令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後敗走麥城,戰敗身死。

關羽輕敵冒進,並且驕傲自大,以一隅敵天下戰略,戰術皆錯。


茶山小易


關羽北上進軍完全是戰略錯誤,關羽駐守荊州其實沒有完全聚中政權。關羽北上的勝利有運氣的成份。孫權若不以曹操合作,那孫權完全被劉備掌握了命運,即使曹操不與孫權合作,孫權也會出擊攻打荊州,奪取荊州。孫權的戰略目標沒有劉備遠大,匡扶漢室。孫權的戰略目標是,好好經營江東,三國鼎立。


周才華4


這是蜀漢整體戰略的失敗。蜀漢本來就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勢力。荊州和益州千里之遙兩分兵力。根本無法做到互相支援戰略協同。

唯一正確的做法是主動把荊州讓給東吳。與其結成穩固的同盟。然後集中所有兵力,由漢中進入西北地區全力爭奪雍涼二州。進而佔據整個關中地區。如此一來蜀漢才真正能夠擁有與曹魏爭奪天下的基本實力。


糖蒜粉絲號


戰略錯誤。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看,諸葛亮要求關羽東聯東吳,北拒曹操。關羽剛愎自用,看似英勇的單刀赴會,一句解氣的“虎女安能嫁犬子”,卻搞壞了與孫吳的關係。後方不穩的情況下,冒然進軍,結果腹背受敵,以至麥城之敗。


北方獨狼666


歷史久遠,真實史料有限,很多疑問也就只能塵封了。

蜀漢對關羽出兵北伐的戰略意圖和戰略目標是什麼並不清晰。是戰術試探、還是隻攻取襄陽,是想拿下整個南陽,還是意圖直搗黃龍?

既然北伐,蜀漢為何不進行統籌部署?是否要沿江而下給予支援?劉封孟達如何策應?張飛魏延有沒有襲擾?要不要聯合孫權共同出兵?盟友之間如何配合,戰後利益如何分割?

這些都不曾見史書提及,只說關羽偏師北伐,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考慮遷都。既然這麼厲害,為何又兵力不濟抽調荊州守軍?

或許是漢中之戰後川蜀必須休養,或許是關羽立功心切、驕矜大意,欲獨領風騷。但劉備、關羽、諸葛、張飛都是人中龍鳳,我們能想到的他們豈能不知?到底真實原因是什麼不得而知。

從表象看,關羽以一支偏師對抗一國,一時戰術勝利掩蓋了種種戰略問題,一招不慎導致滿盤皆輸,最終失敗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