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判斷一部作品?答網友問(音頻58)

這是一個基本問題,但知道的人只有萬分之一。


作品的標準是美,寫作的學問是美學,學寫作的辦法是讀美學史,作品判斷的方法是品味嘗滋味。

為什麼很少有人知道?因為我們的美育幾乎是空白。


普通的作品只要讀,都會懂,因為它是為了教化而生的。名著,尤其是頂級的名著,它是審美品,它不是為讀懂而生的,它就像一棵樹,你要讀懂樹的什麼呢?

名著使用的語言,少不了詩性的語言,能量太大了,對於讀者就是摧毀力太大了。

春天早晨睡不醒,力量何其小,後面都不知道怎麼寫下去。換一句,春眠不覺曉,似乎,處處聞啼鳥,就跟著來了……

好的作品離不開詩性語言,讀它的時候,讀者會失語,不知道怎麼說它的好,這是詩性的作品。

你會好半天找不到詞來形容,需要百度搜索人家的評論說法。也就是作者寫了你憋死了都寫不出來的,讀起來仍然給憋住了,失語了,啞口無言。

他的語言超出了你的語言,你就會有那種憋得臉通紅的感覺。

這就是用語言塑造的完全不同於日常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發生的事令人驚異又不安。就像發生了一個噩夢,醒來覺得很寬慰,幸虧是夢,但是之後,我們還是覺得不安,似乎是對生活的一種影射。

寫作藉助語言,也是探索的過程,語言不是工具,而是我們努力靠攏的東西。它是本真的東西,作者要去擁抱它。只是當它是工具,你對它沒有感情,它不會替你做事。

語言是高於現實的東西,引領你的東西,人類有了語言,才第一次觸摸到世界,我們運用語言,要回到原初狀態,回到萬事萬物還沒有名字的時期,事物才會變得新鮮,你的呼吸和心跳才能感受到,你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在活動著的,是一種精神活動,而不是僅僅活著。

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之家

語言大於世界的存在,人活在語言中,而不是語言是人的工具。

未來的人用的語言和我們不同,但他們依然在語言中。

詩歌是文學之母,語言的語言,存在之家,是發現事物的語言,超越現實的語言,哪裡是普通的語法規定的那種語言呢?

人類歷史上小說家很多,大詩人很少。

可以說大詩人和大哲學家一樣少,你不可能說哲學家有一萬個吧?

最多一百個。大詩人也同樣少。大詩人的語言才叫詩性語言,偉大的小說家散文家的語言也是詩性語言,文學的核心是詩,也可以說最好的文學都是詩,偉大的作家都是詩人。大家可以看看文豪的簡介,位次是怎麼排的。

不讀詩不要緊,讀好詩,這比讀散文小說還要嚴格。因為詩歌沒有內容,它只有語言。

紅樓夢這樣的也很多,齡官寫薔字,寶玉旁觀,就非常空靈,我認為是紅樓夢最棒的片段。那個場景直接脫離塵世的感覺,幾乎可以獨立成篇。


伏中陰晴不定,片雲可致雨,忽一陣涼風過了,刷刷的落下一陣雨來。寶玉看著那女子頭上滴下水來,紗衣裳登時溼了。寶玉想道:“這時下雨,他這個身子如何禁得驟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說道:“不用寫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溼了。”那女孩子聽說,倒嚇了一跳,抬頭一看,只見花外一個人叫他不要寫了,下大雨了。一則寶玉臉面俊秀;二則花葉繁茂,上下俱被枝葉隱住,剛『露』著半邊臉:那女孩子只當是個丫頭,再不想是寶玉,因笑道:“多謝姐姐提醒了我。難道姐姐在外頭有什麼遮雨的?”一句提醒了寶玉,噯喲了一聲,覺得渾身冰涼。低頭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溼了,說聲“不好”,只得一氣跑回怡紅院去了。心裡卻還記掛著那女孩子沒處避雨。


絕對是神來之筆,清醒狀態根本寫不出來這個場景。詩性語言,得處於通靈狀態才寫得出來。紅樓夢整體就是詩性的,否則怎麼叫史詩鉅著呢。文學作品那形而上的一層光暈,就是詩性的。美分等級,詩性的就是最高層級,所謂思想性就是它,思想性也是個錯誤的說法,給弄成那個名字了。思想性應該叫詩性。


作為藝術的通稱,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是詩:音樂是在時間座標上流動的詩,繪畫、雕塑是二維或三維空間裡的具象的詩,建築是對空間進行格式化的詩,舞蹈是人的形體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一同展開的詩,散文、小說是無韻的詩(試讀《莊子》和《紅樓夢》)。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實際上是文藝理論,是藝術哲學。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也被譽為“無韻之《離騷》”。世界幾大宗教的經典文獻如《聖經》、《古蘭經》及佛教經典,也不妨說都是詩。


桑塔耶那說:最偉大的詩人都是哲思的,詩像哲學一樣,是人類感知世界的最高形式,偉大的詩像哲學一樣,是對宇宙間最深刻關係的把握。

說的都是一個意思。詩就是文學就是藝術,就是美。詩性就是文學性,藝術性,美學性,而且是最高層級的。

偉大的詩人比哲學認識得還要早,還要清晰。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在這之前,舒爾茨就說了,也這麼幹了。

當我們使用日常語言時,不應忘記,它們是古老永恆史詩的殘片,如同古人,在神廟和塑像的殘磚斷瓦間構建人類的最初家園。我們的大多數清晰的概念和定義都是古老的神話和史詩這棵大樹上的遙遠枝杈。

這是舒爾茨說的。他是畫家也是小說家,他更是詩人。讀他的作品就能感覺到,他理解得很深刻。

他沒寫過一句詩,你如果將他的小說分行來看,就是詩。

古代詩人是讀四書五經然後寫文,有才的寫詩。哪裡有基礎很差,就寫詩的,要麼就像蘭波那樣,是天才。這不是直接學就可以的,學合轍押韻能學會寫詩才怪。 詩和哲學的目標是同樣的目標,不同的方向。詩,或者說文學,是以直覺來接近事物的本質,超越日常和世俗,構建一個神話,哲學則是用概念。

人類的各種精神活動——文學、宗教、藝術、哲學、歷史等,都發端於神話,而我們現在卻說文學源自生活。生活是什麼呢?生活就是日常,就是世俗。整個擰巴了。


1.讀,讀審美感受,也就是好味道,或者味道不好。2.寫,寫感受,心有所動,回憶的時候,心有所動,不是要寫感悟,感悟是有答案的,不必。

依然有人按照老習慣

請將這個寫在小卡片上,隨身帶,時不時看看。

有的還是沒聽啊,依然是作文習慣,太頑固了。

讀寫按照這樣,很愉快很放鬆的。


2.不用記住情節故事人物,不用寫讀後感,不用寫書評,不用記住書的內容。都做到了?可以說一半人仍然是老習慣。

日記也不需要啊,如果你有記日記的習慣,那就不必強迫記日記,確實值得記的,手機上記一下就可以了。

讀寫都是愉快,放鬆的事,不是苦思冥想。靜坐,散步,喝杯茶,很快樂呀……

難道要日更?難道文章必須滿一千字?誰規定的呢?

依然有一半人寫簡書那些亂七八糟的,佔用了時間

當然沒時間看書了

我簡書是聊天記錄整理啊,沒有單獨寫過

我專門寫不是浪費時間嗎?

有那個時間,一年可以讀十本散文集,十本短篇小說集,不是進步嗎?

等於喝了二十碗各種滋味的上等好湯,不會做湯,怎麼可能呢?


不為任何徵文寫東西

自己有舊文,和徵文相符,就投,不符合,就不投。

平時寫自己想寫的,一百字都行。

幾個小短文,如果都是從感受出發,串在一起就是長文。

比如,寫家鄉,人和事,十個小短文,串成一個千把字的散文,不就是挺好的散文嗎?

從中選擇有關聯的,串在一起就行了。

事實上,你這樣寫小短文,自然可以寫千字文。


舊的習慣要拋棄,我不好要求大家退掉其他那種社群,那種培訓班,有的還在裡面。按說都要拋棄,火鍋和魚翅同時吃,能行?

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做,一個月就上半個臺階,別說三個月。

修改,我電腦改,不行就打印後改

有幾個做到了呢?

寫不下去,打印出來端詳它,換個角度拷問自己

問自己是不是老實,有沒有弄虛作假,寫的東西是否真誠,這樣做的。

這樣做,文章會浮躁嗎,會虛情假意否,會表面化浮泛化嗎,會弄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句子嗎,會寫“你若安好,風輕雲淡”?

讀寫一點都不復雜,也不會苦哈哈地,是放飛心靈,也是審美的。大作家讀寫是審美的,我們讀寫卻不是審美的?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讀寫是功利的,要記住東西,最好背熟了,能有談資,顯擺讀書多;要寫讀者喜歡的,能勾住讀者的,點贊無數,這怎麼行呢?自己是否滿意呢?

當有人問你某本書,好不好,你回答好。他問好在哪裡,你老實地說,不知道。這就是誠實讀書,就有效果。當你讀到一百本,你可以回答他,今天我告訴你那本書好在哪裡。

讀寫是心靈活動,審美活動,絕對的老實行為,法官就是自己。否則說寫東西能安慰自己,能讓自己開心,這話是自欺欺人的話。

幾乎所有的寫作書都說真情實感,這句話沒有錯,但我從不和大家說,為什麼?哪位能回答

因為這句話很容易導致淺層化,你抓住的是感覺,而不是感受,你沒有從事物那裡領受到東西,沒有形成印象落在腦海裡,你挖掘不出來沉澱的東西。

你會從一個淺層的表象,比如,看到重慶公交車事件,想到有的人真沒有理性,任意胡來,害人害己,於是寫了一篇。這就是沒有感受,它是別人的,書上說的東西,不是你自己沉澱下來的東西。寫起來怎麼可能好呢?這是人人都可以寫的東西,和你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你在做記者做的事情。

如何判斷一部作品?答網友問(音頻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