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老師,我想當班長”——從孩子的轉變看到“頭銜”的魅力

看過一個段子:新學期開學,班上35個學生全部被班主任“委以重任”,即每個孩子都在班級中有自己的職位,並且都有具體的“頭銜”。

當時看到這個,我們辦公室裡幾個老師都笑了。有人認為有趣,有人認為有創意,也有人認為是“閒的”。

笑過之後,大家都不再討論了。後來,班上發生一件事,讓我見識到了“頭銜”的魅力。

“老師,我想當班長”——從孩子的轉變看到“頭銜”的魅力

上篇 “老師,我想當班長”

中午午休的時候,我班上的一個孩子來到辦公室。他站到我面前,目光看著地下,手捏著自己的衣角。

“有事嗎?”我問。

沉默一會兒,他抬起頭,眼睛看向窗外。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說,“老師,我想當班長。”

這個孩子在班裡的表現並不是很好,作業拖拖拉拉,字跡潦草,上課很容易開小差。比較搗蛋。

“想當班長啊?為什麼呀?”我們班的班幹部都是民主選舉,根據他在班裡的表現,很難被同學們認同。

他繃著嘴,牙齒咬著嘴唇。“我想幫您管班,我能管好。”他認真地說。

“好,週五班會咱們一起討論。”我說。

“老師,我想當班長”——從孩子的轉變看到“頭銜”的魅力

中篇 被委任的“輪值班長”

週五班級例會上,各科代表總結了本週的學習情況。班長和學習委員發言結束後,我看到了那個孩子渴望的眼神。

對孩子們的表現充分肯定後,我提出,希望班級新增添一個輪值班長,這個班長的任期為一週,主要工作是配合班長管理紀律。

不出所料,當我說出那個小男孩名字的時候,班上好幾個同學舉手反對,說他沒有資格當輪值班長。

理由一:他學習不好。

理由二:他不能及時完成作業。

理由三:上課搗蛋。

……

等到孩子們發言之後,我說,“咱們這個輪值班長呢,由老師任命,下週班級例會由同學們根據他的表現投票表決他是否繼任。

孩子們對我的提議表示同意,我走到他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加油!”

第二週,第三週,第四周……他都通過了同學們的表決。而且,短短半個學期,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及時完成作業,字跡工整,上課坐得端端正正,更加有禮貌了。

學年結束的時候,他家長說孩子像變了一個人,一放學回家先完成作業,還會幫媽媽做家務了。

“老師,我想當班長”——從孩子的轉變看到“頭銜”的魅力

下篇 “頭銜”魅力的心理分析

整個學期結束後,我翻看自己的工作日記。為那個孩子的轉變感到非常開心。也思考一下這個孩子轉變的過程,希望下學年帶出更優秀的班級。

從心理學書籍上,看到下面的內容:

頭銜是一種公開化的讚譽,面對它,幾乎沒有人能真正抗拒。這其中,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一方面,從個體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一個被賦予某種頭銜的時候,他的自我認知就發生了變化。在潛意識中,他會把自己與頭銜相統一起來。如果他不按頭銜的要求去做,就會產生認知失調,即自我認知和言行衝突,從而產生心理不適。因此,他一定會以積極的言行來維繫頭銜帶給他的榮譽。

另一方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當一個人被賦予某種頭銜的時候,實際上是被賦予了某種社會角色。他會積極讓自己和這種社會角色相匹配。

看來,頭銜還真是有點魔力的。想讓一個人改變,不妨給他一個與之相適應的頭銜。因為,任何人都不甘於辜負好名聲。如果你樂於給他一頂桂冠,他就會做出優秀的表現。

“老師,我想當班長”——從孩子的轉變看到“頭銜”的魅力

寫在結尾的話

看來,能用心給班上幾十個同學每人一個頭銜的老師,不是閒的,而是他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他懂得如何讓孩子們變得更加優秀。

新學年馬上就要開始了,希望“伯樂”們,能發現更多的“千里馬”。看到孩子們的心理需求,讓更多的優秀評價,伴隨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是 ,跟大家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