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心理素質差,一點小事就能慌慌張張的,怎麼破?

萬卷書一里路


心理彥究員認為:心理素質差,一點小事就慌慌張張的,生怕自己做不好,生怕自己不被認可等,這是不自信的表現。破解的辦法就是提高自信。自信是衡量人格健全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什麼樣的表現才是自信以及提高自信的方法。


什麼樣的表現才是自信

心理學的“大五人格”理論指出:

一個人的人格通過五個指標來進行分類:內外向、神經質、宜人性、開放性和上進。

其中的開放性就是指自信程度。因為越是自信的人,他的開放度越高;越是不自信的人,他的開放度越低。


  • 自信是怎麼來的呢

一個人是自信還是不自信,主要取決於小時候撫養人對他的評價。如果撫養人在某一方面對他有積極的評價,他就會在這方面特別自信;如果撫養人在某方面對他有消極的評價,那他在這方面就特別不自信。同樣一個孩子,父母肯定的這部分他就自信,父母否定的、擔憂的、焦慮的這部分他就不自信。

  • 自信對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1. 一個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所以他願意挑戰高難度的事情,他願意並敢於同高手過招;不自信的人只去挑戰低難度的事情,更願意跟低手去比較。
  2. 自信的人欣賞比自己優秀的人,並願意向優秀的人學習,一起合作共同進步;不自信的人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會心生嫉妒,因為優秀的人會加重自己的自卑感,所以他會遠離那些優秀的人。所以自信的人往高處走,不自信的人越走越低。
  3. 自信的人更具有開放性,更樂於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成果,因為他相信自己,絲毫不恐懼別人會超越自己;不自信的人開放性低,他不敢分享,他害怕別人偷師自己後勝過自己。
  4. 自信的人特別享受做事情的過程,因為他從小就是在不斷地能力認可中長大的,他享受發揮自己能力的過程,不太在意結果成功與否,因為他不怕失敗,就算跌倒了他也能很快爬起來,所以自信的人很少焦慮,而且執行力很強;不自信的人特別在意結果,他很懼怕失敗,他整天想的就是失敗了怎麼辦,失敗了別人會怎麼看我,失敗了我還有機會嗎,所以不自信的人經常焦慮,而且因為焦慮和恐懼,患得患失,執行力低。

如何才能提升自信

我們清楚了自信是怎麼來的,以及自信對一個人的影響,下面就為大家分享三點提高自信的簡單實用的方法。

  • 學會自我表揚,每天自嗨至少三次

我們小時候心理能量弱,內心的需求只能依靠大人來滿足。但現在我們是成年人了,我們完全可以靠自己來滿足自己。小時候家人沒有表揚我們,那我們現在就不用麻煩別人了,咱們完全可以自己表揚自己;小時候家人對我們沒有積極的評價,那我們現在就每天對自己有個積極的評價。

當然,所有的自我表揚和積極的評價必須源於事實,不能空泛的虛假表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每天都要做出好的結果來。無論這件事兒做成什麼樣兒,我們要看到的不是做的不好的部分,而是看到做得好的那部分,看到自己努力的部分,看到自己進步的部分,然後表揚自己,自嗨起來。哪怕是失敗了,也能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為了自己的總結能力、覺察能力和敢於糾錯的能力表揚自己。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心理能量了,有了心理能量,我們就有力量去做下一次了,下一次一定比這次好,因為你這次不但有了經驗,你還有了教訓。這樣每天至少自嗨三次,持之以恆地自嗨,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調整心態,提升自信。

  • 分解任務,降低難度,小步快走

把每一個難度大的任務分解成若干難度小的小任務,一步步完成。而且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及時地用第一個辦法進行自我表揚自我認可,提高心理能量,以便更高效地投入到下一個小任務中。

比如說有一個大的工作任務是,一週內要完成新員工培訓的PPT。可以將這個任務分解成幾個行動步驟:第一步,寫出新員工培訓的內容框架,週一上午完成,完成後就這個過程中的亮點總結和表揚自己;第二步,分期整理每個框架的文字內容和配圖,每天完成一個大版塊,完成後自我表揚;第三步,設計匹配的PPT,週四下午前完成,完成後自我表揚;第四步,編輯完善PPT,週五完成,完成後自我表揚。用這樣的辦法降低工作難度,難度降低了, 工作的積極性和執行力就提高了,最終實現小步快走,完成任務。

  • 關注過程忽視結果,關注當下忽視未來

如果過分關注結果,就會心生焦慮,因為結果是不可控的,只有現在這個當下我們怎麼做是可控的。這就是關注過程忽視結果,關注當下忽視未來。

只要保證過程受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結果受控。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家裡帶動孩子學習,還是我們在職場中自己的成長,不要去想那個結果什麼樣兒,不要去想萬一失敗了會怎麼樣,我們就把關注點放在當下我們能做什麼就可以,把我們可以掌控的部分牢牢地把握好,一股腦地扎到過程裡,做好過程中的每一件事。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也要一步一步的走,每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每天積累一點點,時間久了你就了不起了,你就會越來越自信了。

最後總結一下,心理素質差,做事慌慌張張的,這是焦慮和恐慌的心理狀態,這是不自信的表現。不自信源於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缺乏積極的評價,但是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對自己的積極評價、自我調節任務的難易度、自我掌控自己的關注點和重過程輕結果等方法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恐慌,提升自己的自信。我是心理彥究員,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心理彥究員


電視報道,有一位六十多歲老人,一次遭遇網絡詐騙,公安人員前來幫助她,她竟然萬分恐懼緊張,整個人陷入崩潰狀態。

這是什麼原因?這麼大年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因為他長期在安寧、固定狀態、環境中生活,一生從未遭遇此經歷。

這就像一個人,因長期沒生病,而十分自信,某日突然遭遇一個重病,頓時措手不及!整個人心理上崩潰!

寵物貓被老鼠追著跑。

經歷過了,經歷多了,就不怕。開車三年,經歷諸般遭遇,就坦然從容。沒有開過車的,一旦駕駛自然會恐懼緊張。

有一看上去威猛大個子青年,從小因父母保護,袒護、溺愛過份,加上開玩笑者逗哄嚇,越發不敢動,彷彿玻璃瓶中長大,形成膽小習慣,工作中,遇事緊張恐懼,學了開車不敢上路。後意識、領悟到筆者言“一膽二識三本領”中膽識的重要,才有意識、循序漸進地進行膽識、歷煉訓練,逐漸有了成效。

關在玻璃中的貓怏怏不樂,喪失了先天能力,流浪野貓,上逮空中飛鳥,攀牆上樹,下捉洞中老鼠,戰無不勝。

如今,平安,穩定,舒適,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而膽識、閱歷、經歷的鍛鍊,是每個人成長的重要內容。如同學會游泳,就不怕水一樣道理,循序從固有安逸中走出,成為一隻叢林中有生存力“流浪野貓”,標誌著一個人的成長。






啟心武道


一點小事就慌慌張張的,感覺自己心理素質差?其實我想說的是,遇到事情慌張可能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心理素質只是其中之一。


怎麼辦呢?


下面我分為兩個部分來回答,其中有心理學方面的分析,也有我自己的經驗,也希望能對你提供借鑑。


一、為什麼遇事會慌張

1、缺乏經驗

經歷多了,有充足的經驗,面對事情的時候,你知道是怎麼回事,也知道怎麼去處理,甚至知道它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那你肯定就不會慌張了。


當面對未知,心裡完全不知道怎麼辦,慌張也是正常的反應。


2、平時思考較少

除了經歷以外,思考比較少,也會導致面臨事情的時候慌張。

有句俗語,叫“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意思是,沒嘗過,還沒見過嗎;沒親自經歷過,也聽說過。


思考得多的人,雖然有些事情他沒有親身經歷,但是他聽說過,甚至分析過怎麼面對這種事情。已經做到防患於未然,所以當面對事情的事情,也就不會那麼慌張了。


3、心理因素

心理素質,怎麼理解這個詞?

大概意思就是人面臨事情時的心理反應。

心理素質好的人,面對事情的時候充滿了信心和勇氣,滿滿的正能量。

而心理素質不太好的人,有點事情就驚慌失措,忐忑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即使有些人知道事情怎麼去做,因為心理素質差,也會慌張。



二、怎麼才能不慌張

1、多找機會去歷練

人生歷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但你很明顯發現歷練不足的時候。就要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去鍛鍊。


別因為性格上的內向或者懶惰的習慣,而放棄一些鍛鍊的機會。多歷練,增長了知識和經驗,才能消除遇事慌張的情緒。


2、多出去看看,開闊心胸

不要總是宅在家裡,要多去跟人打交道。


同時到外面走一走,看看名山大川,開闊心胸。你會發現有些事情其實很小,無關緊要,只是你自己把它看重了。


心裡對事情有個明確的判斷,碰到一些小事情,也就不當回事了。也就不會有慌張的情緒。


3、多思考,多嘗試

我們有時候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情,但是我們聽說和看到了一些報道,就可以去分析如果是自己經歷這些事情,你會怎麼樣,時間一長,這也會成為你經驗的一部分。


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就不會匆忙以至於慌張了。


4、遇到事情時進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對人進行自我肯定,會有利於鼓起人的勇氣、發掘人的智慧。因此,遇到事情的時候,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鼓勵自己,告訴自己一定看的。藐視困難。


慢慢這麼鍛鍊,你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強,遇到事情的時候,你已經習慣了用正能量來暗示自己。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


總之

我們要多找機會鍛鍊自己,不要宅在家裡,多去和打交道,開闊心胸,多思考。同時不要忘記在遇到事情的時候給自己進行自我暗示,告訴自己不要慌張,自己能行的,可以應付得來。


慢慢你就一定能沉得住氣,所謂氣定神閒,悠然自樂,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緊張起來。怕是那時候你有一種獨孤求敗的感覺。會再來有一問:“為什麼我對事情都沒有感覺了呢”。


堅持十分重要,堅持去做,一定會有效果的。


私享參謀


朋友你好。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老友手札,很高興回答朋友你的問題。


一點小事就慌慌張張的,這往往是因為這些因素:

1、缺乏足夠的經驗與歷練;

2、身心比較敏感;

3、缺乏足夠的信心;

4、著急、不淡定。


缺乏足夠的經驗與歷練,那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增加嘗試、增加自我挑戰。

尤其是,一些讓自己害怕、不淡定的東西、事情,我們自己要有意識的去做一些面對。

通過面對讓自己熟練,熟練讓自己有控制力,控制力讓自己冷靜,冷靜便可以讓自己淡定。


身心敏感,往往會使我們對外界出現的一些刺激,有比較大的反應。也就是說的不淡定。

而身心比較敏感,有很多原因,但大都可以通過進行自我調整,也就是充分的放鬆。

通過放鬆,讓自己從緊張、防禦、敏感的狀態中走出來。


缺乏足夠的信心,也是一個很普遍,但很有趣的現象。

缺乏信心的時候,我們在面對現實中出現的一些境況,就往往會陷入焦慮中,使得自己在本來的反應中,增加了焦慮的反應。也就是顯得不淡定。

這時候就需要樹立自己的信心、不懼失去,讓自己能夠坦然面對外界的刺激。


一些性格本身就著急、不淡定的人,在遇到問題、自己的時候,自然就會有很多的反應。


那這時候為了讓自己逐漸淡定起來,就需要考慮從:豐盈內在;安靜練習;提高認知;減少著急,這四個方面入手進行努力了。


慌張並不是問題,朋友不需要給自己壓力。壓力越大,也就越難以改變,所以自己給自己的壓力,要儘可能的少,因為生活、外界本身就已經給我們壓力了。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回答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老友手札


曾經我也是那樣的人。


第二天要做稍微大一點的事,提前一天就睡不著,或者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太好,能在心裡反覆掂量。


直到我學會了心裡暗示。

不斷告訴自己,沒什麼大不了,這世上人人都很忙碌,只有自己才最在意自己的表現。


推薦你看張小嫻的一篇短文《一天之後,已成往事》,裡面有這樣幾句:


我們習慣了什麼事情都聯想到一生一世。我以後怎麼見人?我這輩子怎麼辦?別人會怎麼看我?其實,除了你自己之外,有誰更在乎呢?快樂或失意,一天之後,已成往事。

做一件事不要太在乎結果,要用佛繫心態笑對人生,有醫學專家研究過,有兩種人得了癌症神奇自愈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大,一種人是精神病人,一種是得道高僧。


因為這兩種人都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車將要啟動的時候,不小心一隻鞋子掉在了門外,火車啟動了,他沒有猶豫,隨即將另一隻鞋脫下來也扔出窗外。他說:“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


要去做的事情,不必慌張,因為人人都有失敗的時刻。已經做過的事情,無論做成了什麼樣子,都不用慌張,因為那已成為過去。


長期不斷自我暗示,你的心態慢慢會放平和。


慌慌張張的人一般也都風風火火,是個急性子。


人生旅途那麼漫長,與其慌慌張張渡過,不如慢悠悠享受身邊風景。做一個不愛忐忑、不愛糾結、不愛追悔、坦然沐浴陽光的人吧。


柳留白


一、原因分析

慌慌張張的心理學稱呼就是焦慮情緒,焦慮情緒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擔心自己不能夠應對即將到來的事件。因此遇小事也慌張其實就是:無論事情多小,都擔心自己不具備應對這件事情的能力。

二、解決對策

題中問的是怎麼破,那我們就重點說一下解決方法。

擔心自己不具備應對事情的能力,其實可以分為四個方面:1、事情本身的難度大小;2、自己的能力大小;3、自己認為的事情難度大小;4、自己認為的自己能力大小。

將問題拆分至此,其實解決起來也就不難了:無非就是找到簡單的事情練手,在練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大小,同時提升自己評估事件難度的準確性(訓練自己,不要過度誇大了事情的難度),同時還提升了自己評估自己能力的準確性(其實就是訓練了自信心)。

在練手的過程中,我們能應對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的自信心也越來越強的時候,就不會再一遇小事就慌慌張張的了。

歡迎評論,我會對每條評論進行回覆。

【心理PM】專注於提供心理層面的解決方案,敬請關注~~


心理PM


遇事會慌張,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但它並不能就此判定為心理素質差。

一個人的心理是多樣的,每個人的承受能力和個人觀點都不相同,處境不同就會造就不同人不同的心理,。有的人過的無憂無慮,他不會因為些許小事而影響自己,所以他能以他最真實的想法去坦然面對這件事,並不擔心其結果如何。有的人為生活奔波,他們有需要自己的家人,沒辦法任性為之,他們考慮的會更多,因為他們知道,有些事沒做好或者只顧自己意願去做,可能帶來的結果是會直接影響到家人的,所以他們再面對一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時,都會有些許心慌,他們害怕事情的結果並不美好,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心理素質差,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處境,無法站到他人的處境去看待,也不知道他人承受著怎樣的壓力。



當每個人的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來源不同,就必定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心理。站的角度不同,思想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心理素質。但我們能就此說明誰的心理素質強誰的心理素質差嗎。飽漢不知餓漢飢,這句話也說明了現實的生活情況,當我們評價他人素質差時,又怎知別人需要承受什麼呢?


管理學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了不同等級,不同層次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管理,我們的心理素質也正是因為所需求的不同,有了不同的看法,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都是心理素質較為好的人,不然又如何更好的生活下去呢!

如果要說心理素質差,我只認為容易想不開的人會差點,因為活著本就不容易。又或者是哪些喜歡報復社會的人,因為我認為他們會做出這些,正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素質已經崩潰了,如此不是已經沒有強弱之分了嗎?


小九心理


[碰拳]認識到問題,

就著手解決問題[贊]

遇事慌張,

不算什麼缺點,

原因是經歷的風雨太少,

心裡沒有底蘊,所以才會慌張[流淚]

“解藥”:

多接觸人,多經歷事,

多實踐,多總結。

萬事開頭難,

只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

就有機會到達勝利✌的彼岸。

不要著急,從小事做起,

多為父母做些事情,

慢慢也就學會處理事情[祈禱]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與君共勉



方舟啟航


為什麼會慌張?

通常來講,說一個人做事慌慌張張是說他做事毛糙,不穩重。而引起做事慌張的原因也有很多,像是當我們要遲到的時候會慌張,工作沒有完成會慌張,去做一件心裡沒底的事時會慌張。儘管導致慌張的原因看似有很多,但從本質上來講,我們慌張的原因無非是擔心我們已經或者將來要犯得錯會給我們帶來不好的影響。於是就很著急的想要彌補或者避免過錯的發生,導致我們過度的專注在某一件事上,而忽略了身邊其它同等重要的事情。這種主觀上的忽略就導致我們。導致我們做事毛糙,不穩重。比如我們為了彌補上班遲到慌慌張張出門的時候就很可能忘帶手機或者重要的文件。看似上班遲到是一件題主所說的“小事”,但是如果題主認為這件事可能給他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那麼會因此而感到慌張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可見,會因為所謂小事而感到慌張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差,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為某件事而感到慌張的話,那麼這件事就是一件大事。只不過所有人對於“大事”的衡量標準有所不同罷了,題主沒有必要因為自己和別人的標準不同而感到困惑。


如何做到臨危不亂?

儘管如此,做事慌張總是不好的,那我們究竟如何才能避在遇到困難或者犯錯的時候 慌慌張張呢?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只要能夠在出現危機的情況下冷靜的思考並作出理性的判斷,我們就能夠做到臨危不亂。簡單來講就是不要讓我們面前的危機影響到我們正常的決策和判斷。比如儘管我們馬上就要上班遲到了,但也要跟平常一樣檢查自己的公文包。我們需要清晰的認識到只有這樣做,才能在主觀上杜絕慌張的情緒而避免因為慌慌張張犯下更多的錯誤。至於讓人冷靜下來的方法也是因人而異,不過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深呼吸的,因為這樣可以讓我由內而外的放鬆。


如果我的答案有點幫助的話就點個贊吧,還有問題的話也歡迎評論和留言,謝謝啦。


問題不大


我來講幾點。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木有見過大風浪,所以小溝裡翻船。過去講寧要大家婢,不要小家玉,就是這個意思。大戶人家的丫鬟見識也廣啊。妾心古井水,波瀾誓不驚是因為曾經比翼齊飛,鴛鴦戲水,情深似海。

2失敗是正常的,失誤是難免的,幹得越多,錯誤越多,木有完美無缺的人生,三窮三富活到老,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十全十美在畫中。過分追求完美是病態。大哥只是傳說,騎白馬的不都是王子,也有唐僧。

3欲多則窄,欲少則寬。知足常樂,活在今天,做人不要好高騖遠。天天弦繃得緊緊的,腦子要壞掉了。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4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嗜慾深者天機淺。傻人有傻福,難得糊塗,做人低調。木有發呆,就木有創新。

5世界上除了父母,家人。別人不會關心,在乎你的,你算那根蔥!那棵菜。

6壓力山大,影響發揮。其實,無用比有用更有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靈光乍現,豁然開朗。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7做人,做事平常心,只問耕耘,莫問收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十分聰明用7分,還有3分留子孫。一生聰明都用盡,子孫處處不如人。

8世界上沒有大事,只有小事,大事都是小事組成的。

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兒孫自有兒孫福。傻人有傻福。凡事想開點,既往不咎,來日可期。

10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凡事想開點。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