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又是一次不眠之夜,樓上的哭、鬧二重唱組合,又開始了第三十二次"拉力賽",深夜兩點被吵醒,真的很煩躁,且悲哀。

但經歷了這麼多次之後,尤其是第三次忍無可忍的上門之後,看到那副"人間慘劇"的中國傳統家庭的,<strong>"保姆女主人"的畫面:

老公翹著翹著二郎腿,雙手緊握連著電源的手機,像是聾了似的,沉浸在遊戲的世界裡,而站在門內的一位披頭散髮,眼袋耷拉著的"黃臉婆"抱著一個哇哇大哭的嬰兒,小腿上還著一個沒有大腿高,哭的稀里嘩啦的小孩。

一瞬間,也就失去了"責難"的心思,無語地撤退了。


但是,無奈和無能為力並不代表聽不到,薄薄的天花板是很難阻隔那可能持續3小時以上的哭鬧"慘劇"的,只好開始看電影,試圖勉強熬過第32次的"拉力賽"。

所以翻到這部《何以為家》,十分應景,雖然這部電影的內容所反應的現實,或許要百倍於筆者樓上那家經歷的,但究其本質,想要表達的"家庭"和現實問題,或許有著異曲同工之感。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如果說上次的初見是一種幾乎"身臨其境"的感嘆現實的話,畢竟大概七、八年前,去過一次伊朗和斯里蘭卡北部,真切地看過也接觸過那些"贊恩"們,同情和無力是不足以表達那份悲哀感的,尤其那種想幫他們而"結果"卻顯示永無止境的延伸,到頭來還是深感無能為力,更加讓人難受。

不過這次的二刷,或許是有了一牆之隔的"現實家庭劇"的加持,再去看《何以為家》的時候,感受卻有點不一樣了。

會在想,<strong>如《何以為家》這類社會現實題材為藍本的電影來說,尤其是這部採用"邊緣底層視角"去演繹的真實"生活"故事來說,它想表達的社會價值究竟是什麼?演繹的時候,情節全部為真好,還是加入一定的藝術加工好?這個尺度該如何拿捏?


真實日常的生活?

還是藝術加工下的尖銳矛盾?

社會題材電影的"真實"演繹的尺度邊界

很多時候,<strong>觀眾之所以選擇,或者說嘗試去看社會題材的電影,其實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對這類題材感興趣;二是覺得自己的生活太"安逸"(不滿、不喜歡等),想要從"別人"或者"另一個世界"裡的生活中,尋找安慰與理解。(亦或,單純無聊或者......)

前者以"興趣"做支撐,其實是以第三人的視角,把自己"抽離",而沉浸到不一樣的"世界"氛圍,有點像穿越之旅,不過因為通常這類社會題材的電影內容都偏向於"悲劇"或者"勵志劇",所以在處理故事情節上,通常都會藝術加工一番,傳達"結局"的昇華和影片價值觀的或"喜"或"悲"。

<strong>而後者則是一種要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自我安慰,要麼"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多苦難,我感覺好多了。"的慶幸與同情。如此,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想從這類片中找到溫暖的"同類"或冰冷的"異類"。

那些給人以或悲傷、或同情、或共鳴、或震撼等等的情緒,都是這類社會題材想要傳遞給觀眾的輸出價值觀,正確與否,好壞、善惡先不論,只要"真實"傳達,其實就夠了。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但是,單就"真實"二字,於這類社會題材的電影來說,尺度本身就很難拿捏,不管是根據"真實人物改編"也好,還是"虛構"的真實現象也罷,總歸是想給觀眾輸出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被扭曲的藝術表演。

如此,其實全部為真,或者真假參半,亦或比例放置真假都是一種選擇,那麼如何選擇?

答案或許很簡答,其實就是:

具體題材,具體"添加"(拿捏)。

以《何以為家》為例,"冰冷的闡述"一遍,其實影片內容很"簡單"講地不過是廣泛的"中東"地區,(其實"戰"區、伊斯蘭地區、印度都有此現象。)一個普通而大多數的家庭的"生活經歷"而已。

但是,這個"普通"只是對於他們本地而言,所以這部片是拍給"另一個世界"的觀眾看的,所以,在大部分觀眾看來,"真、假的比例"如何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種真切的無力感和震撼的觀感是真實的就好。

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之所以想拍這部影片,靈感其實來源於一天開車路上,看到馬路緩衝帶上冒著生命危險,也只能苟且"活著"的婦女和約一歲的孩子的掙扎,而整個拍攝過程更是"放棄"劇本,述說"感覺"的日常生活的複製,<strong>是的,與其說這是一部社會題材的電影,不如說是一場沒有"預算、計劃和拍攝地"的敘利亞難民家庭紀錄片。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被"量"出來的尺度和拿捏的"真假"比例,在這部《何以為家》中,或許只是把過去經歷的,以及未來即將要"上演"的日常生活給展現出來而已,如此,其實與其說是導演去拿捏情節的尺度,不如說是"真、假"的尺度被現實拿捏。

是的,<strong>那些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男孩生下來就是工具,女孩存活後就是一袋"神"恩賜的生存"口糧",以及"沒有"的教育、生死無痕的人生記錄等等,都是他們的真實日常生活而已。

所以,遇到這類本身"真實"到令人戰慄的社會題材電影來說,"真、假"的尺度拿捏,只不過是一場"必然"經歷的過去和未來的濃縮演繹。

只需核定框架,其他順其自然去"活",就好了。


"贊恩"們和"迦百農",個例與常態的拉扯

"邊緣底層視角"的社會價值如何"看"?

通常世界各國在選取社會題材作為電影的類型的時候,總是會帶有各自的"當地"色彩,無他,因為正是遠處的"世界"容易被我們看到,而"眼皮子底下"的社會現實,反而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燈下黑"現象。

所以,<strong>往往帶給我們震撼的,稱為優秀的社會題材電影,都是各國對"自我"的批判與赤裸的鞭撻(揭露)。但正是如此,也容易受到很多觀眾的詬病"揭醜"或者只是"個別案例"的諷刺等。

所以,迴歸到這類社會題材的電影的社會價值(意義)來說,究竟這類題材被拍出來,想要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或者說,這類社會題材片的意義究竟在哪?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迦百農

如《何以為家》這部社會題材的所謂"揭醜"故事一樣,它的直譯名稱叫做《迦百農》,迦百農位於今天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存在於聖經中的一個地名,但現在那裡已成為一片廢墟。它在英語和法語中的意思:"迦百農"(Capernaum)是"亂和無規則"的含義,或許這個名字才是導演想傳遞出影片的核心。

至於意義而言,尤其是最開頭的贊恩"告父母"的一幕,其實就是一個最直接虛構的"假"情節,因為在現實的黎巴嫩,小孩是不允許把大人告上法庭的,何況如"贊恩"們,只是個出生不詳的黑戶難民。


這段從"贊恩"們口中說出的剖白: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 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或許就是《何以為家》的社會價值所在,它用"邊緣底層視角"

去盡力仰望全世界,<strong>不是隻想"救"自己,而是憤怒,正如當年棄醫從文、棄商從文的"先驅們"一樣,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家",最重要的不是救自己,或者救大家,而是必須先盡力地"發聲",把覺醒帶給大家,讓千千萬萬沉浸在各種"自我"得過且過,順其自然的美夢中的人們"醒過來",唯有如此,才能談反抗,談抗爭,談改變......

只有那些"迦百農"地區的,千千萬萬個"贊恩"們覺醒過來,開始不再順從命運,而選擇反抗,抗爭之時,或許依舊失敗,或許力量微不足道,或許還是一事無成,但只有先抬起腳,再邁出那一小步,才有那一丁點的"可能"。


是的,正如導演拉巴基說的:

"我不想天真地說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變你看待這些孩子的態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態度,那麼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變你。當千千萬萬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時,真正的改變才會開始發生。"

不但他們本身要覺醒,我們尚處於"安樂"的大多數也需要時常警醒,上上輩們的親身經歷還歷歷在目,現在的各種"虛擬世界"也在逐步地侵蝕大家的時間,或許,我們就算一輩子如此,也不會慘到"贊恩"們一樣,但誰說現在被"安逸"捆綁的我們,不是一個升級版的"贊恩"?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我們還能做什麼?

教育、警示還是昇華?面對階級,個人命運的"個人選擇"

其實對於這類社會題材的電影來說,還有一個公認的

"潛規矩",那就是電影的"作用",或者也可以延伸為是對社會現實的教育,或警示,或是社會現狀批判的昇華等等。

就好像是一種默認,一種對什麼人做任何事都"必須"有意義的目的追尋,一種對條理分明因果的探尋一般,算是這類社會題材影片的"社會責任"之一。


其實總結到一句話就是:

告訴我們該如何做。(怎麼做,應該做什麼等等。)


如《何以為家》其實之所以尖銳地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的理由把父母告上法庭,又以日常到令人震撼的,諸如黑戶童工、沒有教育、童婚、惡習、(比如未成年的抽菸、酗酒,販賣毒品,"不限制"槍支等等"習俗"。)扭曲的愚昧價值觀等等,都是一種自帶"責任"般的社會價值(如教育意義、警示責任和昇華價值觀等等。)的折射。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習以為常的現實

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和大部分的"世界"所看到的正常生活的格格不入,更是對少數派或者說弱勢群體的一種"發聲"。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阿拉伯世界爆炸般"莫名其妙"提升數倍的"足球隊"生育率,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帶來與之相悖的高達近30%的失業率,以及"從生而來"的傳統父系觀念(來自贊恩父親理所當然的"辯解"):

"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

從小到大別人跟我說,'沒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孩子是你的脊樑骨'。

我哪會知道有一天我會被自己的脊樑骨戳穿心扉。"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和本末倒置的"教育"觀念——

"習俗"(傳下來的習慣)去驅動家庭教育,而不是與時俱進的"學習"(教育)去"進化"現代的管教。

或許,所謂"必須生育癌"式的社會傳統價值觀的壓迫,還可以用逃避和拖延去緩衝,但最根本的"教育"問題,包括社會對大眾的基本道德問題,以及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與孩子的"言傳身教"的問題,就是個刻不容緩的,必須直面的終極問題。

社會的正面引導,來自家庭父母輩的自我迭代學習等等,其實都是相對"正確"的進取,雖然,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階級問題,所謂個人命運的理解問題還很難"解決",但是我們能做的,至少是去為"個人選擇"負責。

或許"贊恩"們目前還會持續存在,但至少,有一部《何以為家》為這個"少數派"發了聲,至少,那個"贊恩"會過得好一些,就有一點小希望吧.....


《何以為家》:社會題材電影真、假演繹的尺度如何拿捏才剛剛好?



結束語:

直到黑屏,內心還是久久難以平靜,暫時被耳機包裹的無聲世界裡,安靜地連呼吸聲音都十分微弱,一百多分鐘顯然只是"贊恩"們世界的冰山一角,但足以震撼全世界。

<strong>或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而已,但至少"看見"了他們,會對自己的生活態度和世界的看法,開始有不一樣的視角,世界很大,我們很小,生活還不錯。

推薦《何以為家》給大家,願我們看過"地獄"以後,還能迎接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