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楚漢爭霸的關鍵戰役——彭城之戰?

今夕何夕960611


個人認為彭城之戰是劉邦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最大意義是改變了劉邦的思想認知,為劉邦統一天下奠定了軍事實力。

彭城之戰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項羽戲下分封十八諸王后一年,劉邦成功率領6國聯軍攻入了霸王的老家-彭城。項羽當時正在山東平定田榮和他弟弟的叛亂。聽說老家彭城失陷的消息後,二話沒說,率領三萬騎兵飛馳回救,連去帶回,不到1個月的時間,五十六萬聯軍殺的潰不成軍。此戰甚至比鉅鹿之戰還乾淨利落,劉邦差點沒把命丟在這裡。

項羽為什麼這麼快取得勝利

很多後人推測,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後,接收了大秦帝國的騎兵,也有推測是王離的騎兵部隊。而且這個騎兵的構成很可能是西戎兵馬組成,這個推測倒是合理。大秦靠揍西戎起的家,在多次的戰爭中,成功納降西戎,建立騎兵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依照項羽的性格,在這種關鍵性的戰爭中,不可能用自己不信任的人。我們在垓下之戰的時候,可以得知,最後跟隨項羽的是項羽的八千子弟,而且這八千人都是屬於騎兵部隊。楚國常年與秦國出於爭鬥之中,不可能不建立一支屬於自己的騎兵部隊,所以我們可以推斷這三萬騎兵應該是屬於楚國的騎兵部隊,也是最早跟隨項羽起義的部隊。

而且從戰術運用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指揮官,三萬騎兵運用的出神入化。凌晨突然發起攻擊,劉邦五十六萬聯軍都沒做出反應。打擊的目標非常準確,直接奔劉邦而去,以擊潰漢軍主力為主要戰術目標。效果非常明顯,要不是突然颳起了大風,估計劉邦就得交待這裡了。

“羽聞之,令其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從魯出胡陵,至蕭、晨擊漢軍,大戰彭城靈璧東睢水上,打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大風從西北起,折木髮屋,揚砂石,晝晦,楚軍大亂,而漢王得與數十騎遁去。”

為什麼說對劉邦意義重大呢

彭城之戰後,劉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認識到了騎兵的重要性。尤其是騎兵在發揮機動性、打擊性、野戰性等方面的優勢,因此開始籌備組建騎兵。

“漢王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奉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騎兵擊楚騎兵於滎陽東,大破之,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自此,項羽的騎兵在機動優勢上失去了意義,劉邦擁有了一支可以和項羽抗衡的騎兵。而且劉邦的騎兵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樓煩”騎兵,樓煩騎兵的技術遠遠超過中原騎兵。當時漢初還沒有馬鐙,衝擊力來說較差。但是樓煩騎兵的騎射技術是首屈一指的,像鴻溝對峙的時候,雙方叫罵,劉邦這邊就有樓煩騎兵,搭弓張箭,楚軍不敢露頭,顯示出了樓煩騎兵射箭準、射程遠的優勢。尤其是在追擊項羽的時候,劉邦的騎兵發揮了機動性的優勢,任憑項羽四面散開,依然能夠快速形成合圍之勢。

所以說,彭城之戰雖然項羽完勝,但是劉邦通過彭城之戰,認識到兵種的缺陷,迅速完善兵種,終成一代帝王之業。

最後,個人認為將彭城之戰說為關鍵之戰我認為不是很準確,關鍵戰役應該是成皋之戰。







傲虎樓主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前言

公元前205年4月,漢王劉邦抓住西楚霸王項羽在齊國平叛,身陷齊地不能分身的機會,率領五路諸侯共計五十六萬大軍東出函谷關,去攻打項羽的西楚囯,由於大軍士氣很高,並且劉邦高舉“為義帝報仇的正義之旗”,所以他們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西楚囯的國都彭城,並迅速佔領了彭城,正在齊國平叛的項羽聞訊後,率領三萬精兵殺回彭城,一場大戰一觸即發,這是劉邦和項羽自秦末起兵以來,第一次在戰場上正面交鋒,這也是劉項爭奪天下的第一次大戰。項羽以三萬對陣劉邦五十六萬,這又是一場怎樣的驚心動魄的大戰呢?

彭城之戰:項羽是如何奪回彭城的?

面對彭城劉邦五十六萬的大軍,項羽該採取怎樣的戰略?

從西邊打,先佔領蕭縣,然後對彭城發動攻擊

項羽繞到彭城(徐州)的西邊,與河南接壤的安徽蕭縣,因為蕭縣離彭城只有六十里地,而且劉邦沒有在蕭縣重點設防,因為只有從西邊來的軍隊才會經過蕭縣,按照正常的作戰邏輯,項羽遠在齊地,是從北邊來的,只能往南打或者從東邊打,劉邦沒想料到項羽兜了個圈轉到西邊,佔了蕭縣。


項羽在佔了蕭縣後,便對劉邦的軍隊發起了攻擊,一路順風順水,從早上打到中午,很快就打到彭城了,劉邦所率領的聯盟軍隊已經開始“崩盤”了,很多士兵爭先恐後跳水求生,根據史書記載,光跳到河裡淹死的就有十餘萬人。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觳(音鼓)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

劉邦於是向南撤退,在安徽靈璧被項羽追上,雙方又打了一仗,結果劉邦還是大敗而逃,又死了十幾萬人,兩次交戰,劉邦一方大約死了將近三十萬的兵力,剩餘的軍隊全亂套了,劉邦本人也被圍困住了,最終還是靠一場沙塵暴逃出生天。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至此,彭城之戰,劉邦所率領的漢軍幾乎全軍覆滅。這場以3萬對56萬的彭城大戰,最終以劉邦一方的慘敗而終結。

在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的劉邦為何還會慘敗?

(1)西楚軍士氣高昂

項羽所率領的西楚軍隊一向是兇猛善戰的軍隊,這次劉邦把他們的國都給佔了,他們憤慨激昂,勢要回來收復國都(家園)的,如此一來,西楚軍隊的士氣就迅猛高漲。而劉邦的軍隊在佔了彭城以後,天天喝酒,安於享樂,導致軍心渙散,一擊即潰。

《漢紀》記載:“漢兵逸豫,戰心不固。楚兵皆有憤激之氣,羽選精兵以攻,而漢以怠惰之卒應之。”

(2)項羽指揮得當

這一仗顯示出了項羽的軍事才華,他以三萬精兵擊敗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可謂指揮得當,這一仗已經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一個經典戰例了。項羽的軍隊出現在了劉邦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然後出其不意,步步緊逼,使得劉邦大敗。

(3)張良、陳平皆無預見

彭城之戰,張良、陳平皆在劉邦的大營之中,這兩個頂級的謀士,沒有一個人給劉邦提個醒,他們都沒有想到項羽會從蕭縣來這麼一手,謀士毫無預見,這不得不說也是一種諷刺吧。

(4)劉邦盲目樂觀

自秦末起兵以來,劉邦從來沒有指揮過這麼多的軍隊,在很順利地攻佔彭城後,劉邦開始得意了,但他忘記了西楚霸王項羽可是一位戰神,其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5)聯軍組織鬆散

劉邦聯軍雖然人數龐大,但他們是五國諸侯的聯軍,各有各的心思,因此他們在聯合作戰方面缺少統一性,一旦打亂的話,就很容易跨。

(6)騎兵奔襲步兵

項羽所率領的三萬精兵皆是他手下最強悍的騎兵,可以以一當百,而且騎兵對陣步兵,佔有絕對的優勢,就像砍西瓜一樣,一切一個準,所以很快就把劉邦給解決了。

從以上這些原因來看,劉邦被項羽擊敗是可以料想到的。

彭城之戰讓劉邦陷入危機,項羽重新拿回主動權

彭城之戰,是劉邦自秦末起兵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大敗仗。此戰過後,漢軍元氣大傷,幾乎全軍覆沒,不僅他的父親與妻子都被楚軍俘獲,而之前那些依附於劉邦的各國諸侯紛紛背叛劉邦而投降了西楚項羽。劉邦只能收拾殘部,退守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陷入了“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

而項羽在此戰中,充分表現出了他獨特的英勇果敢,以及雄才大略的軍事指揮才能,此戰取得了完勝的結局,他不但全殲劉邦的主力軍隊,而且還讓劉邦陷入了危機局面;另外,此戰扭轉了項羽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讓他重新佔據了楚漢戰爭的主動權。

結言

彭城之戰,項羽以少勝多,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一舉扭轉了對他不利的局面,化被動為主動。同時還讓眾多的諸侯投奔於他,比如如塞王,翟王,還有的走向了與劉邦的對立面,如魏王豹,陳餘,從此大大削弱了劉邦的實力。

但是,這場完勝的戰役卻留下了一個深深的遺憾,項羽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逃跑的劉邦,以至於劉邦得以苟安,最後依靠關中漢中豐富的資源,東山再起,終於將項羽拖垮,贏得了整個天下。

這正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我是點點文史,以上均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點評,關注。


點點文史


這場戰爭是楚漢爭霸的序幕,自此之後天下再度陷入戰火之中,數年後天下歸與漢朝,開啟了大漢四百年的江山。在這場戰役中,高祖劉邦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以項羽謀殺義帝為理由,為義帝發喪,堂而皇之號召諸侯討伐項羽。短短時間內就佔據了三秦之地,西魏王魏豹率兵依附,河南王申陽投降,韓王鄭昌戰死,殷王司馬卬戰死。劉邦得以劫五諸侯兵直入彭城,人數多達數十萬之眾。但是,項羽以逸待勞靈活機動,以三萬奇兵突襲重創漢軍,盟軍四散,劉邦星夜逃命狼狽不堪。這場戰爭改變了楚漢戰爭的格局,但是項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雖然贏了這場戰役,卻在戰略上開始漸漸落入了劉邦的算計。劉邦自此之後,知恥而後勇,改變了自己以往的戰略,逐步收復諸侯,吸納土地,擴充自己的力量,以蠶食的手段最終瓦解了項羽。

在彭城戰役之前,劉邦的戰略是聯合天下諸侯共討項羽,瓜分天下。可是在這次戰役中,各國軍隊互相猜忌,軍心不穩。劉邦看到了這一點,隨後他消滅了西魏國、攻克趙國,又派遣韓信攻打齊國。這樣徹底吞併諸侯就是在彭城之戰後,劉邦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項羽的身邊只有謀士范增,他於是利用陳平的反間計,使得范增項羽反目,斷去了項羽的左膀右臂。此外他又看到了項羽後勤不足,所以他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積極襲擾項羽,讓他得不到喘息之機,最終拖垮了項羽。

而項羽一方,在彭城之戰後志得意滿。開始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並沒有把全軍壓上,徹底摧毀劉邦。而是分兵去攻打齊國,致使力量分散。而且,項羽看似贏得了彭城之戰的勝利,但是他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他的都城如此輕易地被劉邦攻破,這說明彭城本身就不安全,缺少天險。就如同范增最早讓他建都關中,就是為了依靠函谷關天險。可是他此時尚未醒悟,如果他將都城南遷,那麼劉邦只怕會滿盤皆輸。只可惜,項羽並非明主,懵然不知,讓人唏噓。


經典守望者


引言:

公元前205年的四月,徐州附近一處荒涼的馳道上,一輛馬車正飛也似地向前奔馳,馬車伕不停的抽打著馬匹,絲毫不在意馬兒的哀嚎。馬車內,一箇中年男子不時的探出頭來向後張望,不遠處還可以聽到喊殺聲和士兵們的慘叫。突然,馬車停了下來,車伕從路邊抱上來一對孩子,男子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一雙兒女,可這一停,後方的追兵已經肉眼可見了。“夏侯嬰!你他媽快點!追兵要過來了!”男子忍不住的痛罵車伕。可多了兩個孩子馬車的速度也慢了下來,眼看著追兵越來越近,男子一腳把兒女踹下了馬車,車伕見狀,趕緊下車抱起孩子,這樣來來回回十幾次,“夏侯嬰,這都什麼時候了,還管他們!趕緊趕路,敵軍追上來,我們都沒有活路!”男子繼續催促著車伕,最終,經過了長時間的奔逃,一行四人到達了安全地帶,而歷史,也因為男子的脫困而開始了新的一幕。

漢高祖劉邦劇照

他,就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剛剛的那個故事,發生在楚漢相爭的初期彭城之戰中,劉邦召集了五路諸侯國共計五十六萬大軍一鼓作氣拿下了項羽的首都彭城,卻沒想到在短短几天后被項羽的三萬士兵打的一敗塗地,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而彭城之戰,也成為楚漢爭霸的一個拐點,那麼,我們如何來看待這場關鍵的彭城之戰呢?

一.彭城之戰的背景——天時地利人和

公元前206年,隨著項羽在阿房宮的一把大火,轟轟烈烈的反秦鬥爭落下了帷幕,項羽主持了分封大會後諸侯們各自就國,但因為分封不均天下很快又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被項羽打法去了巴蜀的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趁機走出了蜀地,還定三秦,劉邦聯合了五個諸侯國,帶著五十六萬大軍一舉拿下項羽的首都彭城,連劉邦也沒有想到會這麼順利,這其中,是劉邦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利用。

1.天時——分封諸侯,天下大亂

在秦滅六國之後推行了郡縣制,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項羽倒行逆施,在天下百姓都謀求和平的願望下開了歷史的倒車,選擇進行分封制,但由於分封不均,燕王臧荼與遼東王韓廣火併,代王趙歇趕走了常山王張耳,齊將田榮更是把齊地攪成了一鍋粥,項羽無奈之下只得親自率兵去齊國平叛。

項羽分封諸侯國地圖



趁著天下各地重燃戰火,而項羽又深陷齊地,劉邦任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順利拿下關中,隨後組成五個諸侯國反楚聯盟,得以拿下彭城。

2.地利——選都失敗,彭城易攻難守

項羽滅秦之後,選擇彭城作為西楚的首都,彭城交通便利,承東啟西,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彭城地處華北平原的南部,地勢平坦寬廣,根本無險可守,這才讓劉邦順利拿下彭城。

3.人和——殺害義帝,正義聯盟

自古出師從不出無名之師,只有站在正義的一方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劉邦對這個道理是在明白不過了,為了使自己出師有名,劉邦以項羽殺害義帝為由讓自己的軍隊成為正義之師來獲取民心。在劉邦的大肆宣傳下,反楚聯盟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得到了民心。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史記.高祖本紀》

正是靠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妙利用,劉邦在項羽遠離彭城之際順利佔領彭城,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更是劉邦戰略上的勝利。

二.軍事史上的奇蹟——三萬擊敗五十六萬

當身處齊地的項羽知道劉邦已經佔領了彭城之後非常憤怒,在與齊國達成暫時性的和解後,項羽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星夜趕回彭城。但項羽只有三萬人馬,可劉邦手上卻有多達五十六萬人馬,可結局卻是劉邦慘敗,五十六萬部隊損失殆盡,這個結果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蹟!

彭城之戰示意圖

項羽不愧是軍事的奇才,按理說,從山東回到江蘇應該是從北向南(齊地屬於山東,而彭城即徐州,屬江蘇),但項羽卻一改此路線,選擇繞過徐州轉而到達地處徐州西南的蕭縣(即安徽宿州蕭縣),當劉邦把所有的主力都忙著防守可能在北方出現的項羽時,項羽卻神出鬼沒的從蕭縣北上進攻徐州,劉邦的部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激戰一上午便損失達十多萬人,劉邦的部隊一直被追到睢水附近,為了逃命,十多萬人跳進了河裡,睢水一度斷流,劉邦急得連自己的家小都來不及接,父親妻子都被項羽俘虜,路上碰見了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也一度被劉邦踹下馬車,為了逃命,劉邦已經不顧一切了!

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史記.項羽本紀》

彭城之戰,最終以項羽以少勝多而結束,劉邦的美夢只做了短短几天就被項羽撕了個粉碎,他終於認識到項羽的實力到底有多強,為他後來與項羽的對抗積累了經驗和教訓,當然,這個教訓買的著實有些太貴了。

三.失敗是必然的——彭城之戰結局早已註定

這場戰役在剛一開始,劉邦似乎已經站在了勝利的終點,政治上他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軍事上他手裡有五十六萬部隊,心理上已經拿下項羽的首都彭城,而項羽此時被困在齊國無法脫身,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抓住項羽。可實際上,在劉邦拿下彭城之後這場戰役失敗的結局就已經註定,劉邦完全不是和項羽一個級別的。

1.劉邦驕兵必敗:在彭城之戰前,劉邦和項羽從來沒有交過手,因此他不知道項羽到底有多厲害,再加上自從漢中誓師出兵以來,平定關中,進攻彭城都非常順利,劉邦此時內心已經非常驕傲了,覺得就算項羽回來也是必輸無疑,何況自己手上還有五十六萬部隊。

2.楚軍哀兵必勝:尋根拜祖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流傳下來的,不管身處何方最終都要回到家鄉,對於項羽手下的子弟兵來說,彭城是西楚的首都,就是他們的家鄉,如今家鄉被敵人佔領了,他們一個個早就殺紅了眼想要報仇,哀兵必勝!

3.項羽是軍事天才:劉邦猜到了項羽最終會救援彭城,所以他把目光都對準北方,這是常理,但項羽卻反其道而行之,繞過彭城從南向北進攻,再加上彭城易攻難守,原本對劉邦的有利如今反而成了不利因素,彭城很快就被項羽攻破,城池陷落從而導致劉邦兵敗如山倒。

西楚霸王項羽劇照

4.反楚同盟一盤散沙:劉邦雖然號稱五十六萬部隊,但是卻分數五個諸侯國,劉邦雖然是盟主卻只是名字上的,當初這些諸侯國答應是因為彼時項羽處於劣勢,進攻彭城對他們有好處,可一旦攻守逆轉,他們馬上會調轉槍口,反而使劉邦腹背受敵。

綜上所述,劉邦雖然看上去實力強大,卻不過是外強中乾,徒有其表罷了。在加上劉邦的軍事素養遠不如項羽,在戰術上吃了大虧,五十六萬部隊被項羽三萬人馬一擊即潰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下邑畫策——楚漢相爭的第一個拐點

彭城之戰的失敗讓劉邦第一次認識到項羽的實力,也感受到了自己與項羽的差距,劉邦畢竟只是亭長出身,沒有受過正經的軍事教育,和兵家世家的項羽比差距明顯,這讓劉邦開始選擇另外一條道路開進行之後的楚漢戰爭——培養人才!

在劉邦看來,自己這次失敗五路諸侯國如同一盤散沙,關鍵時刻根本靠不住,就像戰國時六國合縱攻秦一樣,各懷鬼胎最後的結果只有失敗,想要擊敗項羽只有自己不斷的去挖掘人才,才是正確的出路。關鍵時刻,

張良展現了他一代謀主的風采,為劉邦進行了出色的謀劃,史稱“下邑畫策”

張良的獻策讓劉邦有了目標

在張良的推薦下,劉邦確立了自己手下未來的三大人才:大將軍韓信,此時還在齊王手下的將軍彭越,九江王英布。為此,劉邦可以說下了血本,提出了“捐關以東”的籌碼,最終,這三人也成為楚漢相爭期間為劉邦立下最大功勞的三個武將。

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史記.留侯世家》

對於劉邦來說,此時擊敗項羽才是最重要的,為此他可以放棄函谷關以東的所有土地來換取人才,因為劉邦非常明白,人才難得,長期混跡社會使劉邦懂得“捨得”的重要性,項羽錙銖必較導致天下大亂,而想要謀取天下就必須先舍,劉邦放棄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可以說是一次大手筆,這次捨棄為他帶來了三個大將,而他最終得到的卻是整個天下!人生道理盡在於此。

五.彭城之戰,意義深遠

彭城之戰,劉邦在先勝利的情況下最終慘敗收場,對於劉邦來說就是花錢買教訓,可細細想來,彭城之戰的意義遠非那麼簡單,因為彭城之戰所帶來的一系列深遠影響甚至改變了劉邦的一生。

1.使劉邦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彭城之戰發生在楚漢相爭的開始時期,彼時劉邦手下還沒有太多可用的人才,這次失敗,尤其是失敗之後張良的建議讓劉邦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從那以後挖掘人才成為劉邦取天下的一項必修課。

功成名就之後劉邦也不禁感嘆:“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2.使劉邦第一次感受到諸侯王的不可靠

在這次戰役劉邦並不是孤軍作戰,早在平定關中後他便組織了一個反楚同盟,五個諸侯王參與其中,分別是:魏王豹,趙王歇,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卬,河南王申陽。可是,在戰役的後期,這些諸侯王眼看劉邦輸了,就紛紛倒向了項羽,連早已投降的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也投靠了項羽,這無疑讓劉邦非常心寒。

同時,這些諸侯王的背叛也讓劉邦感受到異姓諸侯王的不可靠,畢竟血管裡流淌的不是同樣的血液,說翻臉就翻臉,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後就開始了對異姓諸侯王的大清洗行動,而這一切的開端便來自於彭城之戰的失敗。

3.分兵作戰開始,韓信做大

由於諸侯王紛紛倒向項羽,劉邦在對付項羽的同時不得不分兵去處理其他的諸侯王們,而劉邦手下這些將領裡單獨領兵作戰能力最強的就是韓信,韓信也得以第一次單獨領兵作戰。

這下,韓信的軍事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假渡黃河滅西魏,背水一戰滅趙國,不戰而降得燕國,勝利一場接著一場,更是在滅齊時消滅了項羽頭號大將龍且和十萬楚軍精銳,韓信的實力開始慢慢做大,也逐漸讓劉邦與他漸行漸遠,最終兩人終於分道揚鑣,這一切,都始於彭城之戰的失敗。

結語:

彭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只是因為他的勝利者項羽最終成為了失敗者而在這方面的例子中顯得有些灰暗。但是,彭城之戰的意義是深遠的,它讓楚漢之爭進入了相持階段,並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假如項羽在彭城之戰失敗,可能歷史就是另一個展現了,當然,歷史沒有如果,有的,只是今人的遐想罷了!


相城歷史小學生


如果說西楚霸王項羽之前所做的一切事情,它的戰略性還有待考究的話,那彭城之戰則完全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在戰略上面短視而造成了一種情況!

我們不得不說的便是西楚霸王項羽在戰略上很難跟劉邦相提並論,雖然劉邦本人的戰略眼光可能跟西楚霸王項羽是半斤八兩,兩個人差不多,但是劉邦屬於那種一點就透的人,怎麼說呢?就是他身邊有智囊團的時候,他能夠拉高他的平均智商,而且他也願意聽別人的話,西楚霸王項羽呢,聽都不願意去聽!

這也就造成了在這之前二者互相之間面對面拼刺刀的時候,那雙方比各自的智商那半斤八兩,誰都奈何不了誰,可一旦等到劉邦把自己的智囊團武裝起來之後,那西楚霸王項羽就壓根兒比不了劉邦了!戰略上的短視造成了西楚霸王項羽在楚漢戰爭裡面一拜再拜,即便一開始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可最後呢還是活活敗給了劉邦!

其中戰略短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就是劉邦開始用自己的智囊團征戰天下的第一步就是彭城之戰!我們不管這個彭城之戰到底勝還是失敗,但是他總歸做到了一點,也就是劉邦把戰火燒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地盤!作者之後無論戰爭推演到哪一步,你可見過西楚霸王項羽的部隊,並至函谷關,逼迫劉邦把函谷關的大門給關起來嗎?沒有函谷關裡面天天進進出出的,是蕭何給劉邦運過來的大量的物資和援兵,劉邦也正是憑藉著這大連的運輸的物資和援兵一步一步的把西楚霸王項羽給活活耗死!

對於西楚霸王項羽來講,均略方面雖然可能跟韓信沒有正面pk過,(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征戰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軍事上面肯定是不輸給任何人的,彭城之戰戰術上打的確實漂亮,3萬吸儲騎兵打的56萬諸侯聯軍頭都不敢回那這一點,從單純的戰術方面來講,西楚霸王項羽是那個時代的王者,這一點無可非議,但是戰術上面打的再漂亮。有什麼用戰略上面輸了個徹徹底底,那你就算是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扭轉局勢!

對於楚國老百姓來講,楚漢戰爭是一場災難,為什麼戰場幾乎就擺在他們的家門前?每天劉邦的軍隊更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打個你死我活,最後遭殃的是就是老百姓!不僅要把自己的子弟放到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裡面打仗,還要預防著劉邦的軍隊出來劫掠,就這樣楚國的實力不停地遭到削弱,而西楚霸王項羽越打越窮,可劉邦卻可以越打越富!

劉邦勝過西楚霸王項羽,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蕭何,而如何才能把這一環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就是給他贏得一個穩定的後方環境,如何才能夠贏得這個穩定的後方環境呢?那就只有把戰火燒到西楚霸王項羽的福地裡面去,讓西楚霸王項羽無暇去進攻劉邦的腹地!

好像解放戰爭期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一下本來已經是一個必死的局面,此時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威脅蔣介石的心臟,南京使得蔣介石不得不從華北和山東戰場抽調援兵,這個時候解放戰爭整個一盤棋全盤活了,而對於劉邦來講,彭城之戰正是他盤活整個棋局的重要一站!也正是因為這場戰爭,北面的軍隊可以暫時緩解壓力,而自己也把戰火燒到了楚國的土地上面,西楚霸王項羽正式邁入到了滅亡的倒計時!


漩渦鳴人yy


戰神顯威 以少勝多

漢二年(前205)四月,劉邦利用項羽平定齊地叛亂陷入山東戰場的機會,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打到西楚都城彭城。 劉邦此行,主要是為了消滅項羽集團,順便接走家人。劉邦起兵反秦時並沒有攜帶家屬,彭城離他的老家沛縣只有二百里地,所以,他想這次接走他的父親、妻子、兒子、女兒。 項羽得知劉邦攻佔彭城的消息之後,帶了三萬精銳騎兵,繞過劉邦重點設防的彭城東面和北面,插到彭城之西的蕭縣,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蕭縣。蕭縣距彭城只有六十里地。項羽到達蕭縣之後,對彭城的劉邦軍團發動突然襲擊。 劉邦進入彭城之後,忙於搜刮項羽的財寶、美女,每天飲酒宴會,根本顧不上接他的家人。項羽從彭城之西,突然襲擊漢軍。戰鬥在早晨打響,到中午,楚軍已經打敗了漢軍。 這一仗,劉邦敗得極慘。項羽軍團“殺漢卒十餘萬人”,還有“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兩個“十餘萬”讓劉邦軍團受到重創,而且,第二個“十餘萬”還是被迫跳水逃命,淹死在睢水中。 劉邦本人也被楚軍所圍,幸虧一場沙塵暴,直衝楚軍而來,僥倖逃出重圍,只帶了幾十名隨從逃難。《史記》有不少此類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字,這是當時美化劉邦的結果,不可輕信。但不管怎樣,事實是,劉邦僥倖逃出來了。 劉邦在前面逃,楚軍在後面緊追不捨。劉邦在逃命中意外地遇到他的兒子、女兒,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為劉邦趕車的滕公(夏侯嬰)匆忙中將劉邦的兒子、女兒抱上了車,但是,楚兵追得急,劉邦擔心因為車上多了兒子、女兒跑得慢,便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一見,趕快停車抱孩子,劉邦還很不願意。跑了不遠,劉邦又一腳把兒子、女兒踹下車來,夏侯嬰又忙著停車抱孩子,一連幾次這樣。夏侯嬰說:情況再緊急也不能不顧孩子。劉邦這才同意讓兒子、女兒跟他一塊兒逃,最終擺脫了危險。 這表現了劉邦對子女薄情寡恩的一面,但從另一方面看,他畢竟也是父親,也應有疼愛兒女之心,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女,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由於窮途末路,狗急跳牆,實在無奈。 劉邦是誰?是司令啊!總司令坐著自己的專車只顧逃命,根本談不上組織有效反擊。這樣,劉邦軍隊的建制全被打亂了,可以說,團長找不到師長,師長找不到軍長,軍長找不到司令。軍隊的戰鬥力在於建制,建制一被打亂,整個軍隊就成了一盤散沙,毫無戰鬥力可言。這就是項羽奇兵突襲的結果。

地利人和 項羽這次彭城之戰只投入了三萬軍隊,劉邦卻有五十六萬軍隊,為什麼項羽能以如此少的軍隊大敗劉邦呢?

第一,攻其不備。 劉邦進了彭城,自以為已經穩操勝券,每天喝酒慶功,把當年項羽從咸陽掠走的秦朝的財寶、美女全都收歸己有。這恰好應驗了范增當年對劉邦的兩句評價:貪於財貨,好美姬。他對項羽的反攻也有準備,但是,項羽沒有在劉邦重兵佈防的彭城的北面、東面採取軍事行動,而是從彭城西面的蕭縣進行奇兵突襲,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 圍漢王三匝……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

第二,地理和人氣優勢。 項羽這次是本土作戰,是在自己西楚的國土上進行戰爭,因此,項羽的士兵人人都懷著收復西楚國都的激情參戰,戰鬥力很強。劉邦卻是從關中千里迢迢來到西楚都城作戰,是侵略軍,所以,劉邦在地理上、人氣上都不佔優勢。 這一仗項羽以三萬精兵大破劉邦的五十六萬軍隊,殺死漢兵十餘萬,逼迫漢軍跳水淹死十餘萬,劉邦本人差一點被俘。所以,彭城之戰是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名氣極大。 彭城之戰結束之後,劉邦向西潰退,項羽一路追殺,直至滎陽、成皋一帶,劉邦才成功地阻擊了項羽的追擊。



小灰LX


彭城之戰是楚漢爭霸時期比較有名的戰役,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漢 二 年(公元前205 年),劉邦還定三秦之後,率兵出關,降服沿途幾個諸侯,收攏軍隊,朝著楚國的都城彭城進發。當時項羽正帶著楚軍的主力討伐齊國的反叛,彭城留守軍隊較少且不是精銳,導致劉備與諸侯聯軍很快的拿下了彭城。當時劉邦一方軍隊數量達到了驚人的56萬,又佔據了戰略要地彭城,以為大局已定,整日裡與各路諸侯喝酒高會,放鬆了警惕。

項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馬上率領3萬輕騎兵,連夜趕回彭城,趁劉邦不備一舉擊潰諸侯聯軍,殺死10萬,掉到水裡淹死的10萬,取得全勝。楚軍以少勝多,一舉收復楚都彭城,結束了開展以來的被動局面。

第二,歸降劉邦的諸侯反水,討伐西楚的聯盟瓦解。

劉邦出關後,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聯絡了各路諸侯來討伐項羽。戰事順利的時候,這些人一起瓜分繳獲的戰利品,尤其在攻下彭城以後和劉邦好好享受了一番。項羽殺回來之後,這些人一鬨而散,一有機會就爭著投奔西楚。

劉邦退守滎陽時,先後傳來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齊王田榮、趙王歇、魏王豹反叛的消息。至此,劉邦出關以來降服的各路諸侯王,又站到了項羽一邊。



第三,此戰促使劉邦改變戰爭策略,使得韓信獲得單獨領軍的機會。

彭城兵敗之後,劉邦一路逃到滎陽,半路上收攬失散的將士,並派韓信在京、索之間擊退追兵,贏得喘息的機會。劉邦經過考慮,採納了韓信的建議,自己領兵與項羽正面對抗,韓信對西楚實施包圍戰略,即“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此後,韓信朝東打敗趙王歇,朝北打敗代王陳餘,說降燕國,平定齊國,最後攻佔西楚大片土地,圍項羽於垓下,逼他自刎。韓信在這些戰鬥中,充分顯示了他的指揮才能,世人稱之為“國士無雙”,奠定了其在中國軍事史上的地位。

結語

彭城之戰結束了劉邦自還定三秦以來順風順水的局面,打擊了漢王一系的驕傲情緒,迫使劉邦改變策略,調整部署,最終經過四年的苦戰,結束了秦朝滅亡以後的混亂局面。


子冬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三月,劉邦已定殷國復至修武(今河南修武縣),適陳平自楚來降,劉邦獲得楚之重要情報,又南渡平陰津(今河南孟縣東)至洛陽新城,以備東襲彭城。

劉邦接受洛陽一三老董公“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明其為賊,敵乃可服”的建議,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口實,分派使者向諸侯傳檄宣稱,天下共立帝,而項羽竟殺害他,真是大逆不道。願盡發關中之兵,與諸侯共擊項羽,為義帝報仇。[7]

檄文傳到各國,立即得到不滿項羽的諸侯的響應。魏王豹復書請從,劉邦叫他發兵相助。劉邦使者至趙,趙相陳餘,卻要劉邦殺張耳,方肯聽命。劉邦不忍殺張耳,從兵中尋一與張耳面貌相似的人殺了,割下首級特示陳餘,餘信以為真,才發兵從漢。另一些諸侯則抱觀望態度,不願為項羽出力。因此,項羽處於十分孤立地位。[8]

作戰部署

劉邦增調在關中的周勃、樊噲、夏侯嬰等部(曹參、灌嬰等部,已自河內隨渡至洛陽)至洛陽集中。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乘項羽膠著於城陽之際,率五諸侯軍約計五十六萬人[9],向楚都彭城進攻,其進攻彭城戰略部署如下:

蕭何鎮守櫟陽,並籌集軍資,自渭水、黃河順流而下,以補給前方;

曹參、周勃、樊噲、灌嬰及趙軍等部為進攻彭城之北路的縱隊,由朝歌經定陶、胡陵,出肖縣、彭城;

薛歐、王吸、王陵、為南路縱隊由宛經葉縣、陽夏,出彭城;

劉邦親率夏侯嬰、盧綰、靳歙、司馬欣、董翳和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諸侯軍為中路縱隊,由洛陽經雍丘、睢陽出彭城,張良為軍師,陳平為參乘。

大軍進抵外黃,彭越率軍三萬來會[10],劉邦命他繼續襲擾梁地,掩護漢軍側背。[8]

彭城守備

時項羽已自率大軍伐齊,為備劉邦,乃北自濟水(今黃河)西岸,迤南亙(今河南杞縣)、太康、淮陽之線,佈置守備,其概況如下:

定陶重鎮、由魏相項它,將龍且守備;

曲迂(今河南中牟縣東),守將不詳;

陽夏(今河南太康),守將不詳。

守彭城的主力軍,似在肖碭地區。[8]

進擊彭城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大軍向彭城進擊。

南路方面:擊破夏陽後,繼續向肖縣前進,以與中路會師;

作戰序列

北路方面:曹參率領樊噲、灌嬰、酈商等部,自圍津(今河南東明縣境)渡黃河後,樊噲攻煮棗(今山東荷澤西南),擊破楚將王武程處。曹參、灌嬰攻定陶,破之,楚將龍且、魏相項它敗走。曹參已克定陶重鎮,遂使樊噲南下與中路會師外黃(今河南杞縣東)自與灌嬰、酈商追擊龍且、項它軍,至胡陵(今江蘇沛縣北、山東魚臺東南),同酈商攻下後,即與中路會師。[11]

中路方面:周勃為前軍,攻破曲迂(今河南中牟縣東)進抵外黃,彭越率三萬軍來會師,樊噲亦自北路方面來會師,遂向肖、碭地區推進。

在肖、碭地區,中、北、南三路皆會師。劉邦將肖、碭地區楚軍的抵抗擊潰後,徑至彭城。

當時彭城,守兵寥寥,所有精兵猛將,都隨項羽伐齊,只剩老弱數千留守城中,聽說劉邦軍進城,紛紛逃散。

劉邦進彭城後,一面令昌後兄周呂侯駐軍下邑(今河南夏邑),同時拜彭越為魏相使住梁地。又令樊噲北攻鄒魯、瑕丘(今山東磁陽西二十五里)、薛(今山東騰縣東南),令樊噲率軍在今山東嶧縣、棗莊、鄒縣、曲阜、滋陽一帶駐守,以掩護彭城之安全。一面在楚宮住下,收項羽美人,貸賂。將士日日置酒高會,歡呼暢飲。[9]當時,劉邦及諸侯軍守備各地及樊噲守鄒魯之兵外,在肖碭及彭城,約三十萬人。[8]

項羽還擊

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一、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彭城之戰經過圖

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56萬。

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失,沒有根基地的孤軍只能速戰速決。

四、遠離戰場,長徒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制訂了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留下諸將攻齊,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由魯瑕丘擊破樊噲等軍後,即在胡陵至肖縣採取包圍閃擊。[9]肖縣東南有劉邦兵數營扎住。項羽軍夜間抵肖,利用拂曉,由西向東反擊漢軍側背,早晨開始進攻,與漢軍展開大戰,中午便大破漢軍。[9]漢軍對項羽軍的突然襲擊,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

劉邦逃遁

劉邦大敗,項羽從後追擊,漢兵在谷、泗水二水(谷水,系雎水支流,在彭城南六十里,今安徽符集附近;泗水在彭城東近郊)被殲十餘萬。劉邦繼續南走,想利用彭城南呂梁山區以資抵抗,但因項羽的猛烈追擊而不能立足,又殺斃幾萬。項羽軍追擊漢逃兵至靈壁(今安徽宿州靈壁城)以東的睢水上,再斬殺漢軍10餘萬人。劉邦軍逃入睢水,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項羽軍將劉邦及其殘部包圍了三層,正待聚殲之際,忽然西北大風猛襲而來,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一時間天昏地暗,吹打得項羽軍陣營混亂。劉邦趁此機會,僅帶10餘名騎兵突圍而逃。其父、其妻被楚軍俘獲,漢軍幾乎全軍覆滅。[12]


木子卿53662013796


楚漢兩軍之間的彭城大戰,是楚漢戰爭主戰場項羽、劉邦親自統率軍隊的第1次較量。這次戰爭,項羽以3萬精兵大敗劉邦56萬軍隊,主帥劉邦幾乎被項羽生擒,這構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吏上以絕對劣勢之軍戰勝強大之軍的又一奇蹟。項羽軍在彭城之戰的勝利,對改變楚漢兩軍的戰略態勢都至關重要。漢軍攻佔彭城後,已處於極為有利的戰略地位,只要再接再厲,以高度的戒備狀態,積極尋求與項羽決戰,是有可能奪取更大勝利的。但卻疏於戒備,導致慘敗。而楚軍則因此軍威大振,將漢軍趕至滎陽以西地區,奪得了主戰場作戰相當大的主動權,楚軍的勝利最重要的因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戰略指導上的雄才大略、英勇果敢; 奇兵突襲,出敵意外 ;以精銳騎兵為主體,充分發揮騎兵快速突擊的特長;楚國實力雄厚,且在楚國本土作戰,佔了人和、也利的優勢. 張良在彭城之戰所起的作用其實是在前期,引誘項羽進入他與劉邦設計的謀略圈套,可以說他的作用是明顯的,也是積極的,令項羽深信不疑;而這個時候韓信繼續率軍圍攻廢丘之章邯軍,並在項羽軍乘勝追至滎陽地區後,本可一舉殲滅劉邦軍的時候,韓信援軍趕到,反擊楚軍取勝,遂阻止了楚軍的推進,保住了戰略重鎮滎陽,可以說他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至於項羽,則體現了他高超的軍事能力和戰術創新,從戰前的深謀遠慮,大膽佈局,到突襲的迷惑性隱蔽性及喧張效果,再到出眾的戰場指揮能力和正確的戰術選擇,就決定了他取得這一偉大勝利的必然性。


御前帶刀侍衛


一、劉邦的戰略勝利壓倒項籍的戰術勝利

楚漢第一次彭城之戰,是楚漢雙方第一次規模較大的正面衝突,劉邦先勝後敗,因應對得力,避免了潰敗,戰爭進入相持狀態。

表面上看,項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實際上卻陷入了戰略上的被動,可以說是【戰略勝利壓倒戰術勝利】的典型例子。

二、秦亡天下再分裂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籍等諸侯聯軍在鉅鹿擊破秦軍王離部,與章邯陷入相持。

此後八個月,劉邦在黃河南岸攻城略地,黃河南岸幾乎盡數落入劉邦之手,秦二世三年八月率先攻入關中,秦朝宣告滅亡。

而在劉邦入關前一個月,章邯投降項籍,項籍惱怒於劉邦率先入關,率軍後腳攻入關中,劉邦被迫讓出所佔領土的處分權。

諸侯在戲相王,共立十九王,項籍佔據梁楚九郡之地,劉邦佔據漢中、巴、蜀三郡之地。



三、戲下體系分崩離析

漢元年四月,諸侯各就國。

五月,漢王劉邦還定三秦。

六月,田榮支持陳餘驅逐張耳佔據趙代,並三齊,項籍擊齊。

八月劉邦基本消滅三秦主力,九月派兵迎接家屬,但被項籍阻止,沒成功。

支持戲下體系全面崩潰。

四、彭城之戰是臨時決定的戰役

很多人印象中,彭城之戰是劉邦蓄謀已久的傾國之戰,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劉邦有心去跟項籍爭霸不假,但具體如何去實行,並沒有一開始就決定,就如同你確定去下館子吃飯,但去哪一家快餐店還沒有決定儘管吃飯已經確定事項,劉邦當時是走一步算一步,而真正促成劉邦下決心進攻彭城的,是兩個人:陳平和董公。

漢二年十月(漢初以十月為歲首),劉邦東進吞併河南國,並令韓信(韓王室後裔)攻佔韓國。

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均沒有大的進攻。

三月劉邦越過西魏的地盤進攻併吞並殷國,遇到了自西楚投奔的陳平,陳平帶來項籍不在彭城的消息,這個時候進攻彭城的計劃才初次出現,但劉邦還是沒有那是進攻,而是率軍到洛陽觀望。

滅殷國之前,劉邦有四個月的大停頓,可見其當時並沒有完整的計劃,直到遇到陳平,陳平是西楚高層投降過來的,雖然劉邦一早收到項籍徵齊的消息,但捕風捉影的傳聞遠不如對方高層的證言來得可靠。

而劉邦接連滅五國、降二國,雖說是為了打回家鄉,並道義上並不佔優勢,攻勢陷入末梢。

一個人的出現為劉邦打破僵局提供了答案。

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之諸侯,為此東伐,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漢王曰:“善。非夫子無所聞。”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兵皆縞素。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漢書·高帝紀》

由此可見,彭城之戰並不是蓄謀已久,而是臨時決定的。

五、彭城之戰漢軍兵力遠沒有想象那麼多

《史記·高祖本紀》聲稱漢軍56萬入彭城,其實是很有問題的。

中國曆來有報大數嚇唬對手的習慣,而且達到幾十萬通常是喊整數,很少有這麼具體的數字的,甚至於漢軍總兵力都沒有56萬那麼多。

我們可以參考秦滅楚之戰,和垓下之戰,都是60萬左右,這還是在其中一方基本上統一天下的前提下。

假設天下總兵力80萬,彭城之戰時佔據天下1/4的劉邦滿打滿算也才20萬,這還是總兵力,劉邦還不可能出動全部兵力去進攻彭城。

劉邦的實際兵力還可以參考劉邦初次佔據關中的時候,當時也才擁兵十萬,彭城之戰時地盤多了河內、河南兩個郡,勉強還有漢中、巴、蜀三郡(漢中其實在初次佔據關中的時候已經被劉邦打下了,而巴蜀具體佔領時間未知,估計短時間很難提供劉邦兵力,如今勉強算上),大了一圈,總兵力滿打滿算都不可能超過20萬,56萬兵力簡直天荒夜談。

也就是說劉邦當時最大兵力不過20萬,這還是最大,實際上還達不到。

因為各地佔領的時間不一樣,佔領一塊地盤後,要設置官署,降軍要麼解散,要麼改編,短時間無法提供兵力。

更何況從擊敗敵方主力,到徹底平定,還有一個時間段,換言之劉邦佔據的九個郡的短時間內並不能都提供兵力。

更何況彭城之戰時,連章邯都還沒有平定,後方需要鎮守,能夠動用的兵力更少。

那麼劉邦進攻彭城實際兵力是多少呢?《史記》另一個篇章為我們提供了答案——5.5萬。

項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隨何之功,謂何為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隨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齊也,陛下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隨何曰:“陛下使何與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賢於步卒五萬人騎五千也。然而陛下謂何腐儒,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圖子之功。”乃以隨何為護軍中尉。布遂剖符為淮南王,都六,九江、廬江、衡山、豫章郡皆屬布。 ——《史記·黥布列傳》

謀士隨和口中劉邦進攻彭城只有5.5萬,這是符合上述劉邦總兵力(20萬),以及大部分兵力並沒有辦法調用的論點的數字,5.5萬吹成56萬,這牛皮吹的也太大了。

六、劉邦先勝後敗,應對得力,避免了潰敗

七、彭城之戰是項籍失敗的開始

諸侯就國時,劉邦擁有3個郡,項籍擁有9個郡,有壓倒性優勢。

經過一系列戰爭,劉邦先後消滅雍、塞、翟、河南、殷五國,降服韓、魏兩國,勢力基本上和項籍持平,甚至略微佔優勢。

而此時此刻項籍正在徵齊。

彭城之戰意義在於阻止項籍吞併齊國,西楚失去了進一步壯大的機會,回落到於劉邦一樣的水平上,由此開始了楚漢之戰。

劉邦還定三秦和項籍徵齊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但劉邦滅五國而項籍平一國都沒成功,空耗國力,這是其失敗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