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電影《梅子雞之味》講述了什麼故事?

白焰說娛樂


梅子雞是什麼滋味?對於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來說,梅子雞是味蕾唯一的慰藉,是彼此孤立的精神世界之間存在的交集,是維繫緊繃夫妻關係的一根微妙的稻草。直至,連這份味覺都失去存在的意義。

如同諸多狗血的情感故事一般,她愛慕他,但他不愛她。她等待多年滿懷期待的嫁給他,卻淪陷於現實的冷落、寂寞與痛苦之中,直至這求不得的愛之苦果越釀越酸澀,膨脹成一顆隨時會爆破的氣球,成為傷害彼此的利器,所有的興致、樂趣、滋味都被其扼殺並摧毀的一乾二淨。

懂得與理解、心靈的互通、精神上的同頻共振等等這些形而上的詞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具有致命的影響力,也不具備任何現實性的意義,但是,對於那些被定義為“天資聰穎、敏感易怒、詼諧風趣、還憂鬱到不行”具備藝術家特質的人來說,恰恰是這些抽象得不著邊際的詞彙,是宛如呼吸的生之養分。而他們往往需要的只是一個永遠觸不到卻時刻縈繞於內心的“Soulmate”,一曲用生命全部的激情與光芒發出的詠歎調,以此綿延不絕的餵養藝術上的靈感與造詣。而想要與這樣的藝術家在現實中共同生活,所需具備的覺悟是成為他的翼下之風,這包含著永久的崇拜、完全的自我犧牲、無條件的體恤與包容。

電影中比之藝術家與心愛之人相遇又分離的情感遭遇,更讓人如鯁在喉的卻是這樣一段一廂情願的感情,一個沒有做好覺悟的女人,一位藝術家與一位數學老師共築的婚姻,一場藝術與現實之間的拉鋸戰,一幕註定從不幸走向毀滅的悲劇。

影片所營造的氛圍與場景頗具法式風情,倒敘、插敘、閃回等多種剪輯手法的運用將多個時間軸上的故事拼貼在一起,順暢的銜接了積極樂觀與消極悲觀迥然不同的敘事情緒。母親墳墓上的煙雲、可愛的死神這些橋段的設置以及穿插其中的動畫小短片,為本片壓抑的底色增添了幾分黑色幽默。而流暢的遊走於明快與陰暗之間的色調轉換,巧妙的展示了性格與命運之間玄妙且緊密的關聯。敘述女兒成年後的經歷時,紅唇與紅指甲醒目的呈現在大塊的黑色背景之中,強烈的色彩張力彰顯了女兒與父親相似的戲劇化性格以及瀰漫傳奇經歷的悲劇人生。敘述兄弟之間情誼與性格差異的片段時,運用畫面中光影的明暗對比割裂出了二人迥異的人生軌跡。最有趣的是敘述兒子成年後的片段時,大量誇張的粉色系夢幻色調的運用好似一出爆米花劇,及其戲謔。最後一段碎片式的串聯,色調由柔和漸變為鮮豔又轉為憂鬱的藍直至最終由灰走向黑,補敘出完整故事的同時,也讓藝術家攥在音符中的呼吸與嘆息變成了絕望的暗啞,一切都重新歸於靜默,唯有自我終結才能成全靈魂的永生。 相比同類型描述“藝術家之死”的其他劇作,《梅子雞之味》細膩雅緻且獨具特色,好似是讓-皮埃爾·熱內的經典之作《天使愛美麗》與《黑店狂想曲》的結合。好詩好詞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音樂如是,好電影亦如此。一如電影中所述:“技巧每個人都能學會,重要的是藝術,透過藝術才能瞭解生命……”而關於生命,觀完此片,莫名想起的是另一段法式情緣,在《這個殺手不太冷》裡,小女孩Matilda問Leon:“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eon回答她:“Always like this.。”

寫於28週歲來臨之際,人生至此,悲苦多歡樂少。莞爾微情裡,傷之亦哂之,如此而已。


下班了給我衝


《梅子雞之味》是由法國、德國聯合制片的93分鐘喜劇影片。該片由瑪嘉·莎塔琵、文森特·帕蘭德聯合執導,伊莎貝拉·羅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瑪麗亞·德·梅黛洛、馬修·阿馬立克、基婭拉·馬斯特洛亞尼等主演,於2011年9月3日在意大利上映。


該片改編自導演瑪嘉·莎塔琵的繪本作品,講述了一位孤芳自賞的音樂家,苦於沒有靈感,當妻子無意中摔壞他心愛的提琴之後,便決定不吃不喝,八天後把自己餓死的故事。


1958年的德黑蘭,納塞爾·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來卻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妻子無意中摔壞了他心愛的小提琴。沒有音樂的生活,對他來說一刻也難以忍受,而再也沒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給他帶來靈感,沒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樂趣。納塞爾躺在床上,他開始想象各種死亡的方式:被列車碾過,跳下懸崖,或乾脆一槍打穿自己的頭,或一口氣吞下過量的安眠藥,他越想越覺得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嘗試,作為音樂家的自尊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納塞爾選擇了一個更有挑戰性的方式,他開始不吃不喝,8天之後,他終於等到了死亡天使的來臨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梅子雞之味》改編自瑪嘉·莎塔琵的繪本作品,導演和編劇均為瑪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蘭德。影片設定在1958年的德黑蘭,卻更像是發生在架空背景的虛構都市。演員說著流利的法語,招牌寫著伊朗文,建築風格像是上世紀50年代巴黎和德黑蘭的混合。

影片講述了小提琴家納沙心愛的琴被妻子法蘭姬摔壞,於是他決定絕食自殺,在絕食的第八天,他如願以償。在納沙求死的第一天,妻子法蘭姬看到他躺在床上時責罵他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儘管如此,法蘭姬依舊深愛著納沙。在第四天時,她做了梅子雞,這是納沙最愛的一道菜,她唯一看到丈夫的笑也只有在用餐的時候。

法蘭姬從小就暗戀納沙,而納沙不愛法蘭姬,他只是奉母命與法蘭姬結婚。愛,從來也沒來過。法蘭姬端著他最愛的梅子雞走進臥室,討好地勸他吃點東西,希望他能原諒自己,她說:“別讓一把小提琴毀了我們的生活。”而這句話更是激怒了納沙,於他而言,這把琴甚至是凌駕於他的生活。梅子雞是食物,是身體維持生命的需要,而整部影片最大的衝突就是梅子雞與小提琴的衝突。法蘭姬盡力滿足他的需要,這也是她唯一能給的,然而納沙阿里卻有 著更執著的“想要”,他想要的是純粹的藝術和回不去的愛情,他的絕食行為也佐證了“想要”戰勝了“需要”。

納沙回溯年少時光,他去希拉茲求學於小提琴大師阿加莫薩法。大師肯定了他的技巧但仍不滿意他的演奏:“重點不在於技巧,而在於藝術,透過藝術才能理解生命,生命宛若呼吸,生命是嘆息,你得抓住的正是這聲嘆息。”在他尋找這聲嘆息的時候,他遇上了他的摯愛依蘭,他們相戀並度過一段美妙的時光。可是,依蘭的父親不希望她嫁給一個生活沒有保障的藝術家,而依蘭也只能聽從父親的話,在一個雨夜,她與納沙吻別,按照父親的安排嫁給了一名軍官。納沙在心碎後也終於抓到了那聲嘆息,大師阿加莫薩法把他老師贈給自己的琴送給了納沙,正是那把被摔壞的琴。

法蘭姬為了愛情,嫁給了納沙,卻被柴米油鹽逼仄成一個庸俗的婦人;依蘭因為現實的壓力放棄了納沙,卻化為了他琴聲裡的一聲嘆息。用現在被說濫了的話,法蘭姬是眼前的苟且,而依蘭便是詩和遠方。表面上看到的是苟且戰勝遠方,最後納沙的自殺,又是遠方的起死回生,他對小提琴的堅持和絕食行為都是對現實的叛逆。

在納沙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回憶起他與依蘭的久別重逢。納沙死後,被葬在了母親的旁邊,他的家人還有躲在暗處的依蘭。此時,愛他的人都在場。納沙的“想要”和“需要”的衝突結束了,而對於活著的人來說,人生還有數不清的衝突著隊,還要去品嚐梅子雞酸澀的味道。

面對這些,借用納沙的老師臨別時的話來說:“聽著孩子,從現在開始,你失去的將出現在你演奏的每一個音符裡。”我們所失去的,也終將變成人生的一聲嘆息,迴盪在一生的回憶裡。


星火影音


您好,很榮幸會回答您的問題,作為影視創作者,分享下我看完這部影片的一個感受!

影片中的一句對白臺詞:

阿里:“伊蓮?”伊蓮:“嗯?”

阿里:“你不認識我了嗎?”伊蓮:“對不起。坦白說,一點也不記得。”

愛情最悲傷的結局莫過於此。但事實上更讓人悲傷的不是我不記得你,而是我把對你的愛放在心裡一輩子,被無情分開的幾十年,好不容易讓自己不再想起,不再憂傷,卻不經意間遇到你。我該怎麼來面對你?對伊蓮來說,那段間斷的對話禁受了莫大的隱忍,轉角處的哭泣沒有讓阿里看到。如今年華逝去,愛又能怎樣?

政治與藝術就像兩個天生的宿敵,永遠無法統一。

瑪嘉·莎塔琵喜歡在電影里加入政治元素,《我在伊朗長大》尤為明顯,儘管《梅子雞之味》挖掘了愛情中的美好與悲傷,但主角阿里仍有一個共產主義者弟弟。其實也許並非瑪嘉·莎塔琵要在電影中加入政治元素,而是她生在了一個全民政治化的國度。這種政治化在阿里決定去死,弟弟來勸解他時,爭吵中矛盾仍在擴大,似乎永遠也無法調和。音樂與槍炮又怎麼可能相愛相親?弟弟從小受老師歡迎,而阿里卻不得不面對著內心深處的藝術被喚醒。

音樂家阿里就像所有落魄的藝人,有著天賦異稟的音樂才華,可卻無人賞識,落得在小學校教小孩拉小提琴。一場愛而不得的愛情,在阿里的學琴期給予了點睛的一筆。

直到阿里遇見伊蓮,他們深愛著對方卻被伊蓮父親無情的拆散。阿里的音樂在悲傷中抓住了那聲來自愛情的沉重的嘆息。正是那場轟轟烈烈而又悲悲慼慼的愛情,成就了阿里的音樂,最終也終結了阿里的生命。當靈魂感受了最巔峰的喜悅,從巔峰跌落低谷似乎所有的一切都顯得索然無味。

《梅子雞之味》作為影片的名字,它究竟是什麼味道?

是生活!生活的味道意味著阿里帶著親情和責任娶了他不愛的女人,而他深愛也深愛他的伊蓮被迫嫁給軍官,滿懷深情卻蕭郎陌路。阿里的妻子就象徵了生活中的現實主義,摔破了浪漫主義的提琴,也摔破了阿里心中那段美好的記憶。阿里在尋找一把完美的提琴,他仍沒想到死去。而伊蓮的陌路回應,終結了阿里的希望。最動人的一聲嘆息,成了生命的惋惜。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該影片的名字《梅子雞之味》的呢?


一起看影視劇


梅子雞之味的劇情簡介:

  因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愛的小提琴,音樂家納瑟·阿里(馬修·阿馬立克 Mathieu Amalric飾)決定自殺,絕食八天後他終於死去。在這八天裡,躺在床上的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與弟弟的小時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想起了自己失敗的婚姻,想起了母親臨死前的場景。當然,他還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摯愛——伊蘭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飾)。   年輕時的他,音樂造詣並不高,被老師評價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鐘錶店邂逅了美麗的伊蘭娜。從此他的命運改變了方向,他與伊蘭娜經歷了一場難忘的戀愛。然而,命運弄人,他與伊蘭娜最終還是分開了……

霸龍影視


你好,我是輝煌歲月,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梅子雞之味》這部影片豆瓣評分8.0,比較高。這部影片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勾勒而成的影片,唯美的畫面透露著濃濃的悲傷,初戀和小提琴組成了男主角生命的全部。故事本身直白,但敘事與攝影手法加入了懸念與趣味,節奏掌握前松後緊。愛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葉的嘆息。失去了心愛的琴,曾深愛過的你卻如此輕易將我忘記,好像就被抽離了所有繼續前行的力量,充滿了寫意的詩化的鏡頭,就像是一部憂傷的童話預言。


1958年的德黑蘭,納塞爾·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來卻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妻子無意中摔壞了他心愛的小提琴。沒有音樂的生活,對他來說一刻也難以忍受,而再也沒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給他帶來靈感,沒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樂趣。納塞爾躺在床上,他開始想象各種死亡的方式:被列車碾過,跳下懸崖,或乾脆一槍打穿自己的頭,或一口氣吞下過量的安眠藥,他越想越覺得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嘗試,作為音樂家的自尊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納塞爾選擇了一個更有挑戰性的方式,他開始不吃不喝,8天之後,他終於等到了死亡天使的來臨。


輝煌歲月888


電影《梅子雞之味》講述了小提琴家納薩爾在妻子摔壞自己的琴後,想要自殺,不吃不喝八天,最終把活活自己餓死的故事。這八天的時間裡,他回顧自己的一生。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生命中的兩段愛情。

納薩爾性格懦弱暴躁,從小就被當成壞學生的典型,但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學琴期間,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伊蓮。就像男人們的夢中情人的典型一樣,伊蓮美麗大方,優雅又知性。可這段感情美麗又短暫,他們的愛情受到了伊蓮父親的阻撓, 她的父親問:“你憑什麼養活我的女兒?藝術家有幾個過上好日子的?”

雖然伊蓮也愛納薩爾,但在百般猶豫之後,她還是在愛情的理想和生活的現實之間,選擇了後者。雨夜,伊蓮跑去跟納薩爾告別,她對他說:“這是我們最後一面了,不要讓我為難。”

但愛情的失敗填補了納薩爾音樂的空洞,伊蓮的身影化作了他音符中的嘆息,成了他的每一次呼吸,從此他的琴聲只為伊蓮。

後來,命運讓納薩爾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瑪蘭姬,從少女時代就迷戀納薩爾的瑪蘭姬為了他等成了老姑娘,在納薩爾母親的撮合下,他們最終結婚了。他不愛瑪蘭姬,甚至在彌留之際也向她強調,我從來沒有愛過你。

因為有一個“藝術家”丈夫,瑪蘭姬獨自一個人承擔家庭的重任,昔日伊蓮父親用來拒絕納薩爾的理由,都實現在了瑪蘭姬的身上。生活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嫁給了像納賽爾這樣的藝術家之後。她既要每日工作,回家照顧兒女,還要忍受丈夫的無所事事和怪異脾氣。

但實際上,瑪蘭姬聰明能幹又獨立,她為他生育了兩個孩子,會為他做他最喜歡的梅子雞,她甚至能聽懂他的音樂,她明白他琴聲中那聲嘆息從來不是為了自己。其實用世俗的眼光看,瑪蘭姬算得上是一個好妻子了。但在納薩爾的眼中,她暴躁粗魯,俗不可耐。影片的名字叫梅子雞之味,可讓人惋惜的是,納薩爾從沒有品嚐到梅子雞真正的味道。

那這兩者,究竟哪一種才是好的愛情,或者說,究竟什麼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

其實愛情無分好壞,愛情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了。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呢?納薩爾深愛伊蓮,所以看不到瑪蘭姬的好,因為深愛伊蓮,所以他一生的琴音裡,都有伊蓮的身影。瑪蘭姬深愛納薩爾,所以甘心為他等成老姑娘,因為深愛納薩爾,即使受盡生活的磨難也不離不棄。或許,真正的愛情就是如此,在面對別人時,他們甘願蒙上雙眼,關緊心扉,從此只對深愛之人打開。

很多人都說,愛情就像一雙鞋,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不被人理解的愛情有很多,甚至可能在外界看來兩個人並不相配。或許他很窮,或許他長得不夠好看,或許他不夠優秀,甚至他對你沒有那麼熱情······

可是不好意思,或許打愛上他時,你的眼睛就只能看見他一個人了。


JASONWORLD


故事內容分兩種。

一是一昧流於形式卻不知所云。

二是削弱內容,但用表達手法詮釋出儘可能多的內涵。

可以說,形式、內容、感情內涵、感覺,都屬於不同的範疇。

迷戀杜拉斯小說的人關注的大多不是情節,那是被刻意削減的部分。感覺的表達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動,失手了便空洞。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無論這個物的著陸處是點還是面。不是所有簡潔的內容都有力,也並非所有簡約的情節都能隨意通過藝術形式來挖掘內涵。「合情合理」才能使「無聲勝有聲」的感覺不顯得矯情。但同時「合情合理」這件事情實在是既含糊又曖昧,它呼喚「共鳴」。所以觀看法國電影其實是屬於很個人化的體驗。懂得內涵併產生共鳴的會覺得深刻,喜愛形式的會覺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覺得不知所云、沉悶、天馬行空卻空洞。喜歡和不喜歡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千萬別扯上藝術欣賞能力。《梅子雞之味》講了些什麼內容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經質事實上卻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滿嚴厲以及愛意。與活潑單純的兒子去尋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戳破女兒對玩偶劇的純真想象。兒子、女兒甚至孫女未來的命運。與弟弟的關係,小時因弟弟的優秀受到的屈辱。與母親的臨終對話以及與墳墓旁出現的神秘人的對話。與死神的相遇。提琴師傅的指點。所有的這些或許會使觀眾想「靠,一個臨死之人回憶他的一生很有意思麼!」嗯。在很後面的時候,伊蓮出現了。我們現在來看。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閃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麼意義。寫兄弟童年時的差距,我們以為會等來個兩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結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寫與兒子、女兒的相處,我們以為慈父形象的他會對這種血緣溫情感到留戀,結果他倆就像是兒子放出來的一個屁,沒啥作用。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節能夠推動情節的,始終還是與提琴相關的部分。長途跋涉只為了想得到心愛的提琴,這其中孩子、鴉片、金錢都不重要。夫妻生活間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爭吵、飲食,砸壞了提琴這件事很重要。所以後來我想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雞」,大概是因為梅子雞代表了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溫存及喜愛的一部分。那些影片中並非完全不重要,但對情節又沒什麼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卻無心享用,可以被捨棄的。所以這個標題可能代表的是一種「選擇」,而這出影片主要在談論的都是他的「決定」。決定死亡,決定死亡的理由。

(個人理解,不過可能過度解讀了。)他為什麼要死? 有三個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蘇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親密集的靈魂物化為墳墓上方的煙霧,以及提琴師傅說的生命是場嘆息,都透露了「走」是為了「留」這個主要命題。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們需要「抓住那聲嘆息」。而對於阿里來說,這聲生命的嘆息就是伊蓮。當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時候,伊蓮的身影出現了。這是個對死亡有畏懼卻依舊堅持尋死的人。弟弟以他喜愛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愛的梅子雞為誘餌,他不為所動。深夜兒子的祈禱也無法奏效。似乎向觀眾說。看吧。這人心意已決。可是面對死神的出現,他逃跑,躲藏,最終問出那句“現在挽回是不是有點遲了”。“不,是太遲了。”死神回答。無論最終決定走還是留,再堅定的決定還是會有鬆動的瞬間。
這是人間。阿里決定自殺,並不是因為這場無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為這聲嘆息的消失。分手後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結婚生子,都只是因為「他的迷失存在於每一個音符之中」。他把這場嘆息抓住了,甚至賴以生存。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當時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間。他試圖彌補,去找尋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載舊的回憶。他失去了。20年日日夜夜,內心的苦痛和憂愁,所有飽滿的情感,對伊蓮的愛及傾訴。失去了。換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個聲頻。正如重新找回當初的摯愛,也無法相認的無奈。哪裡還有什麼意思。試想20年的執念到頭來一場空,以為留住的東西卻再也無法重來。好幾年前。我的初戀送給我一束花,花束綴有粉色的羽毛,花與感情畢竟會凋謝,我一直保存著上面的羽毛長帶,掛在房門門柄上。上大學以後住宿舍,有一週回家發現它不見了,原來父母整理房間時把它丟掉了。那種傷心和難過現在想想鼻子都酸。那麼你們能理解嗎。理解阿里那20年。影片中有許多舞臺戲劇式表演。戲劇性的效果,戲劇性的人生,入戲的人才能明白內心的曲折。再誇張都不為過,當你成為其中的演員。
20年後,阿里擁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蓮已經成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舊年輕,而她早已滿頭蒼白。她假裝他認錯人,然後走過轉角開始痛哭。深愛他的妻子經過含淚的掙扎,走進去申訴,在始終無法得到回聲的感情中她搶過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兇悍及嚴厲只是因為承擔了太多,也是可憐的角色。女兒莉莉在情人的車禍以後無法忘懷,以遊戲,酒精和香菸治療傷痛,死於心臟病。在別人的勸說中,她這樣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麼看生命嗎?然後她吐出了一口濃煙。生命是一場嘆息。我們抓住我們想要的。不需要考慮它對其他人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胡影評說


電影《梅子雞之味》講述了藝術家,為一把小提琴而絕食,背後的故事悽美!

電影《梅子雞之味》,真是一個特別電影,講述一位有才華卻又偏執的小提琴家在自己的愛琴被摔壞之後,覺得絕食至死,在這八天的時間裡,回顧一生,這種黑色幽默,黑的尺度也忒大了點,更想不到的是電影的原型還真是有,也是一位有名的藝術家,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很難懂。為了節省篇幅,小編直接跳過前奏,阿里嘗試了幾把新琴後,仍舊找不到一絲原來的默契,他從床底下拿出了一把破碎的琴,看著她,阿里眼中流下了熱淚,他愛撫著她,就像愛撫著最珍貴的寶貝。此刻,阿里萬念俱灰,生無可戀。

絕食的第一天,阿里想象了很多種結束自己生命的方法,臥軌、跳崖、吃安眠藥等等,但是作為一個音樂家,這樣死很不體面,最後他決定自然而然地等死神來帶走他。阿里妻子詢問情況,阿里說他一心求死,然而妻子根本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

絕食的第二天,阿里弟弟接到阿里妻子的電話前來看阿里,阿里和弟弟從小感情很好。弟弟看到阿里要死不活的樣子,勸阻阿里要對家人負責,然而阿里毫不客氣地懟回去,因為阿里弟弟比較激進,為此蹲過監獄,是他們的母親賣了所有的家當才把他救出來的,所以阿里覺得弟弟根本沒資格說自己。

絕食的第三天,阿里躺在床上無聊的要死,他抽著煙,想著自己死後能留給世人什麼呢?他想到蘇格拉底,與世長辭時那麼高貴從容,他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叫來床邊,決定給他們留下一點寶貴的財富,就在他長篇大論發表著遺言的時候,他的兒子突然放了一個屁,把所有的氛圍都給破壞了。阿里內心想著這種兒子還有什麼好期待的。

蘇格拉底的從容高貴

絕食的第四天,阿里妻子抱著和好的希望決定做個梅子雞大餐,雖然她脾氣很糟糕,但是妻子愛著阿里,阿里卻不喜歡她,之所以會娶她完全是阿里母親逼迫的。妻子端著做好的梅子雞來到阿里床邊,然而阿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因為是脾氣火爆的妻子砸了他心愛的小提琴。阿里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說著永遠不會原諒她,妻子眼淚奪眶而出,她哀求阿里原諒她。

絕食的第五天,阿里的煙抽完了,他感覺自己的生命也應該結束了,但是沒有。他又回想起自己母親去世時,母親要阿里不要禱告,讓自己安心地離開,母親死後,她的墓地上升起了一股白煙,好像她這一生吸的煙都吐了出來。他想著自己一心求死卻還死不了,莫非是有人在為自己禱告,果然他看到了五歲的兒子跪在那裡。絕食的第六天,死神來了。阿里做最後的告別儀式,死神給了他一根菸,跟他講起了一個故事,只是為了說明自己殺人是很準時的。然而,死神並沒有帶走他。絕食的第七天,親人們都來了,阿里在發燒,妻子坐在床邊依然在祈求原諒,阿里迷迷糊糊中看到了初戀依蘭。絕食的第八天,阿里想起了和依蘭的一切過往,他想到了他們的相愛,因為依蘭父親的反對他們不得不分離。他回到老師那裡哀傷地拉著小提琴,老師卻被他的彈奏驚豔了,於是老師傳給了他一把小提琴,他用這把小提琴走遍了世界各地,帶著對依蘭深切的愛意,但是妻子把它砸碎了,他的生活沒有了希望。

阿里的葬禮上,所有愛他的人都來送別他,是的,包括站在暗處的依蘭。或許,阿里孤芳自賞,足夠任性,但他對愛琴、愛情的情愫又是這麼純粹,這應該就是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吧!











小草觀察力


1958年的德黑蘭,納塞爾·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來卻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的妻子無意中摔壞了他心愛的小提琴。沒有音樂的生活,對他來說一刻也難以忍受,而再也沒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給他帶來靈感,沒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樂趣。納塞爾躺在床上,他開始想象各種死亡的方式:被列車碾過,跳下懸崖,或乾脆一槍打穿自己的頭,或一口氣吞下過量的安眠藥,他越想越覺得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嘗試,作為音樂家的自尊不允許他這麼做。於是納塞爾選擇了一個更有挑戰性的方式,他開始不吃不喝,8天之後,他終於等到了死亡天使的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