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今日再談“儒家學派”


今日再談“儒家學派”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是中國乃至全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更是中華文化百家爭鳴,學風最為活躍的時代,這個年代誕生了眾多學派。其中的“儒家”學派更是中華文化的“天之驕子”,直至今日,其思想文化仍然影響著中國。

儒家學派,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為聖人孔子所創立。秦國時期,儒家學派曾遭到慘重打擊,既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事件。而秦朝滅亡後,漢朝重新復興了儒家學派。而漢武帝登基執政後,更是確立了國家的統一思想——儒家思想。自此,儒家思想文化歷經各個朝代,一直作為傳統文化影響著中國的社會至今,並再無斷裂,即使承載著該文化的漢人,曾在元朝和清朝被蒙古和滿人統治過,也未曾中斷,這是因為漢人文化自身的優秀和先進。

儒家思想不僅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對國家的政治規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法律制度和社會風氣。提到儒家學派,孔子作為創始人,更是古今的聖人,更是繞不開的人物。

今日再談“儒家學派”

孔子於春秋戰國時期創立儒家學派,並將“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思想核心,後來這些思想核心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被奉為傳統美德。儒家學派在孔子傳教時期,孔子對於政治規則上提倡“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人性問題上,認為“人性本善”,提倡以德治國。孔子所提倡的社會制度,分別在西漢王朝的“文景之治”時代的對民政策,和明朝的“養濟院”“漏澤園”“惠民藥局”等對民政策得到充分體現。甚至今天,依然影響著中國的法律制度和社會風氣。孔子對儒家文化以及漢族傳統文化的貢獻居功至偉,其經典作品可見《論語》,聖人之名更是實至名歸。

人才濟濟的儒家學派不僅有聖人孔子,還有“亞聖”孟子。而孟子傳教時期更是將儒家學派推到了另一個高峰,登峰造極。

今日再談“儒家學派”

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故名“亞聖”。孟子傳教時期,在傳統文化上沿襲儒家的思想核心。在政治規則上宣揚“仁政”,依舊認為“人性本善”。並在那個奴隸制度的年代空前得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孟子對於治國理政有著更深入的預見和論斷,可見其作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魚我所欲也》《寡人之於國也》《富貴不能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孟子對儒家學派的貢獻,對於漢文化的貢獻,影響力之深遠,使之“亞聖”名副其實。

儒家學派的聖人孔子,和亞聖孟子,雖生在遠古戰國時期,但其思想,其宣揚的文化即便在今天依然久盛不衰,可見其先進性。以一家學派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的精神,一個國家的生活傳統,你我華夏人都應引以為傲!但儒家思想就沒有缺點了嗎?而缺點又有何影響?這就不得不提儒家學派的另一代表人,荀子。

今日再談“儒家學派”

荀子,戰國時期末期人,儒家學派集大成者,他在儒家學派裡的地位不如開創者孔子,論成就也不如開拓者孟子,但儒家學派仍有他一席之地。他在整理了儒家典籍後,對儒家思想的現實性和理性有所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在人性問題上,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後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很重要。但這與儒家學派主“人性本善”的思想不是背道而馳了嗎?如此倒行逆施之論斷使他成為儒家學派獨樹一幟的弟子。但今天來看,這個論斷是儒家學派一次大膽的革新,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也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其實,荀子對儒家學派最大的貢獻,就是道出了儒家學派的不足——只看到人性的善,縱容了人性的惡 ;只講道德,忽略法律。而現代社會,只有依法治國,公平競爭,才能健康發展,這也是現階段中國的詬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