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曹真死後,除了司馬懿誰還能繼承他的位置,當時有沒有比司馬懿更厲害的將領?

唐朝的長老


曹魏大將曹真死後,除了權臣司馬懿能繼承他的位置,還有曹魏猛將、輔政重臣之一曹爽也能繼承他的位置,也很厲害。只是輕視對手司馬懿、剛愎不納良言、錯失時機,最終反被權臣司馬懿以謀反罪誅殺還被滅了三族、殺了滿門。可憐曹魏一代猛將,顯赫一時的輔政重臣最終還是沒逃過悲慘而死的悽慘結局。


小龍女5505


千里萬里路,不如讀書路。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曹真死後,除了司馬懿誰還能繼承他的位置,當時有沒有比司馬懿更厲害的將領?

話說曹魏能人還是極多的。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駕崩。曹睿死了以後,曹魏的名臣將領數都數不過來。

三公級名臣,四朝元老,四大太尉。一個司空。資歷最深!

1,蔣濟,曹操後期五大謀士之一。蔣濟曾任丞相主簿兼西曹屬。赤壁之戰後,因籍貫在楚地,年輕有賢名,兼資文武,更通曉南方軍務,有利於曹魏集團在長江流域作戰。因此,蔣濟逐步取得了與北方穎川系謀臣平等的位置。

他計安合肥,聯吳制羽,也曾勸諫曹睿不要耽於房事,少修宮殿。後官至太尉。

2,司馬懿,此文就不說了。

3,高柔,曹操發掘的法家人才,丞相府法曹掾(後更名為理曹掾)。他還擔任過丞相府的倉曹屬。他嚴格按律法做事,不遷就皇帝曹丕。曹睿即位後,又勸諫曹睿興文教,少修宮殿。高柔後官至太尉。

4,滿寵:曹操徵召為從事,他和高柔都是搞司法的,滿寵被稱為酷吏。不過滿寵轉型比較成功,他軍事上最有名的戰績是協助曹仁,守住襄陽樊城,終結了關老爺的勝利。魏文帝曹丕時代,滿寵一直在曹魏南線防禦孫吳進攻。238年,滿寵升太尉。

5,趙儼:穎川四大名士之一,197年就投奔曹操。後任司空掾屬主簿,調和于禁、樂進和張遼三將關係。208年,赤壁之戰,趙儼為都督護軍,監領于禁、樂進、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凱七路人馬。後又擔任丞相主簿。曹操平定西涼時,趙儼為關中護軍,盡統諸軍。襄樊之戰時,以議郎身份,聯合徐晃(監軍),支援曹仁,擊敗關羽。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王位,趙儼官居侍中。後任駙馬都尉(兩千石),兼任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222年,趙儼被徵召為曹休的五州大軍軍師。225年,趙儼隨曹丕伐吳,任徵東軍師。

226年,曹睿即位後,趙儼監督荊州各項軍事行動。後轉任大司馬軍師,又任大司農。曹芳即位後,趙儼任徵西將軍,都督指揮雍涼各軍。243年,趙儼任驃騎將軍,升任司空。

四個太尉和一個司空,五大元老,全是司空府或丞相府出身,一人政變,兩人響應,不愧是曹操琢選出來的丞相府掾屬,搞清君側都是一條心。

其他影響力稍弱的三公、比三公及九卿名臣,出身曹操丞相府(司空府)或由曹操親自徵召,曹丕稱帝后提拔並逐漸顯名。歷任四朝,影響深遠。

  • 1,郭淮:曹丕徵召為門下賊曹,後轉為丞相府兵曹議令史。曹丕稱帝后,升雍州刺史,防禦蜀漢,與諸葛亮,姜維先後作戰。期間,安撫羌族,獲得很好的效果。
  • 249年,郭淮升徵西將軍,都督雍州和涼州軍事。250年,郭淮升車騎將軍。255年死後追贈大將軍。
  • 2,田豫:曹操徵召為丞相府軍謀掾,戶曹掾。史書說他為官清正。田豫曾跟隨曹彰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大破烏桓軍,擊敗鮮卑軍隊,平定代郡。
  • 文帝時,田豫針對鮮卑進行政治分化和武力打擊,殺烏丸王。明帝時,田豫在合肥抵禦孫權有功。後田豫任幷州刺史、衛尉、太中大夫,領九卿俸祿。歷史上,有人說田豫御伍用兵的才能,與滿寵、郭淮類似。
  • 3,胡質:年輕時與蔣濟齊名,因蔣濟舉薦,曹操委任胡質為頓丘令。後歷任丞相府東曹令史,丞相屬等職務。曹丕提拔為荊州刺史。
  • 241年,胡質在樊城擊退吳將朱然,遷徵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鼓勵農耕,倉廩豐實。胡質廉潔奉公,得到朝廷褒獎。
  • 4,徐邈:丞相府軍謀掾出身,曹丕稱帝后受到不斷提拔,稱每任一官,皆政績卓著。
  • 曹睿時代出任涼州刺史。興修水利,倉庫盈溢。對諸胡羌戎恩威並施,使其主動入貢,州界肅靖,西域暢通。240年,授大司農。晚年拜光祿大夫,升司空不受。

5,孫資:賈逵推薦給曹操。先為功曹,後為計吏。又任參司空軍事。213年,曹操稱魏公,孫資與劉放一同擔任秘書郎,掌管機要文書,是曹操的左右和耳目。曹操升魏王,孫資和劉放仍然掌管機要文書,任右、左丞。

曹操死後,孫資劉放成為曹丕心腹,謀劃篡漢。曹丕稱帝后,秘書省改中書省。孫資為中書令,劉放為中書監,兩人地位同班,共同執掌朝政,開中書省長官為宰相之先河。

曹睿即位後,兩人保有職務。233年,兩人均加侍中、光祿大夫。曹睿臨終託孤,竟然是孫資劉放選擇託孤大臣,棄曹宇夏侯獻曹肇秦朗,選曹爽,並舉司馬懿。

245年,曹芳任孫資為衛將軍,249年,加拜驃騎將軍。孫資地位崇高,影響很大。

6,劉放:204年曹操徵召劉放為官。205年,任曹操參司空軍事,後任主簿記室。魏國初建即為秘書郎,旋改中書監加給事中,職掌中樞機密。

劉放擅長寫書信和檄文,曹操、曹丕和曹睿的詔命文書,很多都是劉放寫的。245年,劉放加任驃騎將軍。246年,曹爽專權。劉放及孫資不願居要職而無權,以年老,稱疾讓位。

7,王觀:曹操召為丞相府文學掾。出任三地縣令,均有治跡,為人稱許。曹丕稱帝后,王觀任尚書郎。曹睿時,王觀任御史,司馬懿請王觀任河南尹和少府。

曹芳時代,王觀調任太僕。後支持司馬懿高平陵事變,加駙馬都尉(兩千石高官)。曹髦為帝,王觀加光祿大夫,任尚書右僕射(副相)。曹奐時,王觀升任司空。歷經六朝,終列三公。

8,孫禮:由曹操徵聘為司空軍謀掾。後被朝廷任命為魯國相。曹丕時期,孫禮任多地太守,後隨曹休參加夾石之戰。曹睿時代,孫禮勸諫皇帝,力求免除百姓勞役。

  • 曹睿死時,任命孫禮為大將軍長史。曹爽將孫禮改任揚州刺史。孫禮防範東吳大將全綜的進攻,親自上陣,受傷多處。後孫禮被徵召為少府,出任荊州刺史,轉任冀州牧。因辦事公正,頂撞曹爽被彈劾免官。後幷州匈奴鮮卑難治,朝廷又派孫禮為幷州刺史。他在任職過的七個郡和五個州里,均能建立威信,有顯著的治績。高平陵事變後他升任司空。

還有一些寒門傑出人才以及曹丕提拔的一些親信。

寒門傑出人才以及曹丕提拔的親信

王昶,曹丕任命為兗州刺史;後由太尉司馬懿推舉,曹睿任命其為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豫州諸軍事。250年,因軍功任徵南大將軍。255年,鎮壓毋丘儉和文欽有功,晉升驃騎將軍。256年參與鎮壓諸葛誕造反。因功升司空。

王基,曹丕時期舉孝廉。王凌推薦他出任別駕。後司馬懿徵召王基為中書侍郎。王基進諫曹睿,讓百姓休養生息。後在揚州防範孫權有功。249年,任河南尹。250年,任荊州刺史。申明禮儀制度,整頓軍隊秩序,恢復學校教學。

王基先後協助司馬師和司馬昭平定淮南叛亂。淮南二叛平定後,任鎮南將軍,領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諸軍事。淮南三叛結束後,升徵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259年調任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鄧艾:寒門子弟,這個有名,也封了太尉,不細說了。

在講幾句司馬懿吧,

司馬懿曾經是負責的官員、盡職的謀士、拼命的武將,也是步步艱辛爬上來的!但這傢伙天生聰慧,富有進取及反叛精神,當上司的馭力不足時,他的狼性便會猙獰!曹操時代,他還是個渴望成名的憤青;曹丕時期,他只想在眾臣中脫穎而出;曹睿統治,他動都不敢動,曹芳時代,他起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從曹操開始,司馬懿作為曹丕的支持者入仕,因為“鷹視狼顧”之相被曹操和曹丕忌憚,但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曹操才安心;一直到曹丕繼位,司馬懿入職尚書檯,可惜的是曹丕這個人短命,在位沒有幾年就一命嗚呼了,然後就託孤四大輔臣與曹睿。

曹睿這個呢就更加🐮了。

魏明帝曹睿,曹丕長子。204生,母親就是傳說洛神賦的影子鄄氏。他能詩能文,精通軍事,愛好法律。為曹操最愛孫子。23歲即位。成功地防衛吳蜀聯合多次進攻,並平定鮮卑,消滅公孫淵,都有顯示傑出智慧才能,並使遠在海外日本稱臣,授予金印《宗魏倭王》的有記錄的皇帝。是和諸葛亮鬥爭,魏國打敗吳蜀連盟決策人,主帥人。有氣魄,會管理,唯有獨裁大事的人,被曹操讚美為”我基於你,可以有三世之業了“的之人。

司馬懿獲得最終勝利,不是因為什麼智慧,而是壽命長,熬死了其他與之相當的曹魏官員。正因為活得長,所以司馬懿積累了功勞、威望、人脈與經驗。曹睿時期,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有的雖然戰死,有的還在位,這些人的餘威仍然強大,況且當時有一夥忠實於曹魏的文武將官,他們左右著政局,這些人讓司馬懿寢食難安。曹爽也想當皇帝,卻在征戰蜀軍無能大敗損國又專權為私,還有侵權行為。被司馬懿抓住把柄,迫使他交出權力還被殺滅三族,累連曹氏族人大批被管禁圈套一處,不許亂說亂動。從此再也無能為力,無力作為,最後只有禪讓司馬家的失敗。

好了,我是千河。

如果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曹真死後,除了司馬懿誰還能繼續他的位置,當時有沒有比司馬懿更厲害的將領?\r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下當時曹魏的情況,曹魏政權中期,公元226年,曹丕和徵南將軍夏侯尚離世,曹魏宗室已經沒有合適的人接替,就由司馬懿統領南線;兩年後徵東將軍曹休離世,尚有滿寵可以接替;三年後,曹魏宗室的最後名將曹真凋零,西線抵抗蜀漢的重任也落入的司馬懿之手(抵抗蜀漢的諸葛亮,沒有比司馬懿更合適的)。同時曹真的長子曹爽繼承了他的軍權和爵位,並且成為了兩大輔政大臣之一,可惜曹爽高傲自大、剛愎自用、重用親信小人、把持朝政,得罪了太后、朝中重臣(蔣濟等)、曹魏宗室,落得被滅三族的命運。\r

要說當時有沒有比司馬懿更厲害的將領,還真沒有。滿寵、毌丘儉、郭淮等都是當世名將,要說比司馬懿厲害,還真不一定。




明月西西


曹真死後曹睿為何讓司馬懿頂曹真的位置?讓司馬懿對諸葛亮別有目的嗎?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曹真病逝後,曹睿派司馬懿頂替曹真的位置對抗諸葛亮。不過輪帶兵打仗的經驗,司馬懿根本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司馬懿前期總是吃虧,雖然兵力佔優卻不敢輕易出兵。有人覺得這是曹睿故意針對司馬懿,實際上曹睿行事一向如此,他不是針對司馬懿,他就是喜歡把託孤大臣都調離都城,自己好掌控大權。而且曹真不在後,自然也要削弱司馬懿一方的實力,這樣才能達到平衡。

  司馬懿是曹魏陣營的軍事家,非常善於戰略謀劃,而三國後期,曹魏和蜀漢的鬥爭,也主要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交鋒,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多次北伐均未成功,都是因為遇上了司馬懿。

  其實這裡面有誇大的成分,不過在正史中司馬懿的確是抵抗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的主將,不過他並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在諸葛亮手下也是屢屢吃虧,都說是他抵抗了諸葛亮的二次北伐,但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眾所周知,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因為糧草出了問題才退兵的。當時蜀漢朝中並非所有人都服從諸葛亮,而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很不服氣諸葛亮,偏巧他又負責後方事務,運糧失誤,便偽造聖旨,招諸葛亮回來,想要陷害諸葛亮。

  而那時諸葛亮在前線與司馬懿對抗,已經佔據了優勢,可糧草遲遲不到,又有聖旨召回,諸葛亮不得已只好放棄作戰,退兵回朝。

  可司馬懿卻在這時命令追擊諸葛亮,諸葛亮看他們追來了,直接調兵對戰,大敗敵軍,繳獲大量輜重。司馬懿戰敗,還害死了名將張郃,按說魏明帝曹叡應該會怪罪他,加以責罰,可曹叡不僅沒責怪他,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仍命他為主將,前去對抗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

  而且這次司馬懿聽從曹叡的命令,一直據守不攻,最後諸葛亮病重,命令他死後退兵,還設計擺了司馬懿一道。

  司馬懿在遇上諸葛亮後就經常吃虧,諸葛亮兩次北伐也並非是他擊敗,按說司馬懿不僅沒功還有過,可曹叡為何不責罰他,甚至還繼續重用呢?

  一、用司馬懿制衡內外

  當時三國後期,蜀漢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而曹魏只有司馬懿能與此二人相互制衡,穩定時局。一是曹魏人才缺失,沒有更多的選擇了,二是司馬懿雖不如諸葛亮多謀,但軍事能力一點都不差。

  所以曹叡需要司馬懿對外製敵。而諸葛亮死後,朝中又有曹爽勢力日益壯大,正好曹爽與司馬懿不和,曹叡就需要司馬懿去制衡曹爽,避免一家獨大,危及皇權,這一點從他安排司馬懿和曹爽同為輔政大臣就能看出來。

  二、司馬家族代表士族

  司馬懿是出身名門,司馬家族在當時影響很大。而且曹操活著時實施的是寒門政策,士族不佔優勢,而曹丕繼位後,陳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士族開始佔據有利地位,尤其是曹真、曹休死後,司馬家族就是士族的代表,曹叡當然不能輕易動司馬懿。

  三、曹叡對司馬懿的信任

  曹操在活著時就對曹丕說過,司馬懿這個人野心很大,絕對不會甘為人臣,可曹丕與司馬懿交好,也很信任他,常常替他說好話,曹操才沒殺他,而曹丕繼位後,重用司馬懿,還命他為託孤大臣,輔助曹叡,相應的曹叡也就很依賴司馬懿,臨死又命他輔助自己的兒子曹芳。而且司馬懿幫曹叡平定了遼東,所以曹叡很信任他,當然會重用。





月夜luck


沒有,有也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