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商鞅因變法而死,為何秦惠王卻保留了商鞅的改革措施?

洛丿夜貓子


當一棵樹長成大樹之時,就會變得根深葉茂,歷經風雨而不倒。而商鞅的變法就是如此。“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那為什麼秦法能在秦國紮下根,而沒有半途而廢呢?除了他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促進了秦國政治經濟發展,實現了富國強兵以外。商鞅變法,沒有隨著他的發起者消亡,而能存活下來,其實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說到商鞅變法,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的他的支持者秦孝公的支持。

我們可以看下變法的過程。他本來是衛國人,後來,到魏國,本想效國於魏國,一展抱負。但始終未能得重用。而當前361年,秦孝公招賢之時,他才到了秦國。並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成為秦國的大夫。前359年,他與秦國的守舊勢力甘龍和杜摯辯論,並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孝公立即任用他為左庶長。並開始進行變法。前352年,他第一次變法取得了成績,“鄉邑大治”。孝公更把他升為大良造。使他集文武大權於一身,為變法更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公子虔和公孫賈唆使太子犯法這個問題上,孝公亮明瞭態度,支持商鞅。這樣就掃除了變法路上的絆腳石。為變法打開了新局面。

正是從大夫到左庶長再到大良造,再到絆腳石的搬到,都有嬴渠梁的鼎力支持。如果沒有他,變法能支持下去嗎?反觀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左右搖擺,剛開始的時候,雄心壯志,而每當有老臣進諫反對之時,他總會猶豫不決。有時甚至擱置新政。

再說時間問題吧。

商鞅變法時間之長,在當時中原各國的變法中,是屬第一的。從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左庶長始到前338年被害止,前後達21年。即使去掉準備的時間,也有18年呢。而《戰國策 秦策》也說,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人生能有幾個十八年?時間有時能改變一切。在這十八年時間裡,就使人們習慣了法令的推行,在法令中生活。感受到了變法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時,就使改革成了不可逆轉之改革。再反觀王安石變法,從1069年開始變法,到了1071年就由於保守勢力的反對,開始出現了各種問題,阻力重重,而王安石也幾次下野。雖然轟轟烈烈,但也難上加難,最終失敗。而沒有像商鞅這樣,持之以恆。

再次,商鞅變法是在各國變法之後,有條件在吸收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國情,採取正確的策略。

比如,魏國地狹人眾,李悝“盡地力之教”。但商鞅沒有如此,為什麼呢?因為秦國地廣人稀,他決定一方面讓秦民不得有大家庭,鼓勵他們開墾新的土地,並且改革“因地而稅”,舍地百稅人。以消除人們害怕耕地多而交稅多的顧慮。讓秦有了更多的耕地。他提出“利其田宅,而復之三世”只要來秦國的人,免除他們三代的徭役,以吸引魏國人前來。

再如對貴族的態度,吳起也變法,是對那些貴族,一律“凡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無形之中就樹立了很多的敵人。而商鞅則分化瓦解。只要你為國效力,有軍功,就依然如故。這樣就減少了阻力。

再其次,商鞅變法非常徹底,他為了讓那些法令深入人心,重視明法的建設。正如韓非所說“法者,編者於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他不僅要使執行者明白,也要讓廣大群眾知曉。他為法令署官吏,專門負責宣傳政府的各項法令,還規定主管法令的官吏,宣傳時,務必原原本本,不能任意亂作改動。讓天下吏民無不知法。除此,他還規定法之必行之法。要求執法如山,有不從王令,犯國禁者,亂上制者,罪死不赦。這樣就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當然,我們還是得強調,商鞅的法令,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當時,無論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諸侯紛爭,而法家以其實用性,既有利於王權的加強,得以以王權舉全國之力,與諸侯爭鋒。也有利於地主階級的雄起,為他們的利益爭得了良好的政治經濟環境。經濟方面,那些抑商重農的措施,以及開阡陌的規定,為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有利了經濟基礎的建立。還有思想上,也可以說是助力封建國家的發展以及君權的加強。總之,商鞅變法是順世而為。

所以即使曾經得罪了的太子。現在做了君上,也不會糊塗到把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的法令,棄之而不用。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北宋時期的王安石曾有詩稱讚商鞅。

自古驅名在信誠,

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此詩並未全面總結商鞅身為法家先驅為華夏所作的歷史貢獻,王安石這個後起的變法大家對先賢發出這樣的聲音無疑是對商鞅卓越歷史貢獻的肯定。商鞅身死,而法不滅!秦國最終“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建立起了一個煌煌帝國。那麼,商鞅即然身死,而秦惠王為什麼又全面繼承了商鞅的改革措施呢?

一、商鞅不因法而死,而死於秦國穩定所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同年,商鞅受誣陷謀反,被迫起兵,後兵敗戰死於彤地,其屍身運往咸陽受五馬分屍之刑。

我們都認為,商鞅之死,一是因為在秦國推行變法,得罪了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保守派,當孝公死後商鞅孤掌難鳴,保守派反攻造成的後果;二是商鞅曾因當初的太子駟、現今的秦惠王犯法,太師公子虔、其師公孫賈受連累被刑制埋下了禍根,後公子虔再度觸法而被處以劓刑,從而使太子駟與公子虔恨上添恨!一遭權力在手,秦惠王便公報私仇,治商鞅死地於後快。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認識不一定完全正確,是有商榷可能的。

當我們在歷史中反覆抽絲剝繭、對秦惠王一生作全面客觀的認識時,我們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商鞅之死,即不是秦惠王公報私仇,也不是因保守派的反攻,而是商鞅全面分析了秦惠王即位之初秦國的形勢,為保證自己創建的戰時法制在秦國長期執行下去而主動亂法受死。要不然,商鞅何以在商地組織區區幾百黨人的烏合之眾就敢去攻擊鄭縣?

理由只有一點:即位之初的秦惠王尚沒有能力駕馭貴族集團與保守派的聯手反攻,為保證秦國不亂,秦法不變,秦惠王只能犧牲商鞅。這是一種無奈的迫不得已的選擇。從秦惠王后來堅定不移的剷除保守派的行為來看,也證明了這個觀點正確的可能性。所以,商鞅是為護法而主動請死。

二、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

商鞅居秦二十餘年,先後二次變法,對秦國而言,不啻是有再造之功!


商鞅在秦國第一次變法,對改變秦國的主要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發展了生產,增強了國力,一舉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面貌,這是經濟方面的;二是獎立軍功,明確爵位進升機制,提高了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這是軍事方面;三是穩定社會秩序,為國家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第一次變法完成,秦國逐漸走上了富裕之路。

第二次變法是在第一次變法基礎上的加強和深入。其作用也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行政全國統一,以地域為單位實現管理;二是統一度量衡,為國家增收繼續輸入活力;三是改變人口政策,為國家人口持續增長增強國家實力奠定基礎。

我們說,如果第一次變法是使秦國改變了經濟面貌提升了國力的話,那第二次變法就使秦國初步走向了中央集權的道路。

三、商鞅即死,為什麼秦法不滅?

我們說,上述變法對秦國的改變,當初的太子駟現今的秦惠王是親眼目睹感受更深的。基於此,只有更忠實執行商鞅的“戰時法制”,才能使君王的權力匯於一統不受顛覆,使國家管理秩序有度不起風浪,使秦國仍然保持國家實力的持續增長,才能建立起一支促以衛國擴張的秦國新軍!王霸業的歷史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甚幸!秦惠王也是一個雄主,其對秦國的功績也可圈可點。只是其即位之初缺乏孝公的雄才大略不能有效控制貴族集團與保守派的聯手壓制而犧牲了商鞅。

這是歷史的悲哀。


天涯孤旅a


因為,好用啊。

商鞅的死取決於政治因素,是秦國眾多勢力互相爭鬥的必然結果,個人情感只是一個幌子。

古來更新革政者,都會受到原有利益既得集團的反噬。

在一種生存狀態下,人很容易會產生慣性面對未來的不可知產生莫名的恐懼,所以會盡一切努力來保持現狀,但其實保持現狀是個偽命題,沒什麼是可以維持現狀的。

所以,如果是自中向上然後由上而下的,一定會犧牲品來權衡各方利益,商鞅就是。

而自上而下的,必須領導者有堅定的決心,就像改革開放為什麼說是開天闢地,普通人看來就是個政策落實的事,其實領導們是頂著極大壓力的。再往下說會被和諧吧哈哈哈哈哈

改革的目的是發展,而改革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這個痛苦自然不主要是民間的,更多的是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互相爭鬥權衡的結果。你想想,自古以來,改革的人有多少幹成的,就知道商鞅幹了多難的事。就知道他的存在,是多麼偉大,而對於統治者來說,偉大,如果是自己,那就大家開開心心,如果是下屬,必然會欲除之而後快。

功高蓋主,李廣難封,一個道理。


一昂嗯


秦惠王保留商鞅的改革措施,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商鞅的變法確實對秦國有利

秦獻公時期,秦國還是西部一個小國,中原各國都不把秦當一回事,一向不和秦邦交。秦國又窮又小,國內沒有多少良田,糧食不夠吃,百姓的主食是山裡的苦菜、用爛果子釀造的秦酒,還有粗麵餅。秦國只能以戰養國,通過佔領更多的土地來增加糧食的產量,所以秦獻公時期,多次出兵,想從魏國手裡奪回河西地區,但是一直沒能成功。直到去世,都沒能完成自己的大業。

秦獻公去世後,嬴渠梁即為,史稱秦孝公。他接過秦獻公留下的爛攤子,在內憂外患的之際企圖讓秦國重新強大起來,但是苦於沒有對策,而秦國本土又極度缺乏有識之士,能堪當大任的人才幾乎沒有。直到商鞅來了之後,秦孝公才有了實現強國的抱負。二十年裡讓秦國從弱秦變成強秦,還收復了河西和函谷關等地,一雪前恥,完成了他父親的遺願。

二、穩定大局,維護國家安定

商鞅是一個外邦人士,在秦國實行變法二十多年,畢生所學得以施展。他的變法然秦國從弱秦變強秦,變法的成功不言而喻。但是,商鞅的改革措施有很多都與秦國老氏族有衝突,首當其衝的就是老甘龍和孟西白三族為代表的老氏族。秦孝公在的時候,他們沒有對商鞅動手,秦孝公死後,許多老氏族恨不得馬上將商鞅撕碎。商鞅死了,對國家統治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連二十多年的法制制度都沒有了,那問題就大了。比如老甘龍的新政,他被商鞅壓了二十多年,自己的新政一直沒有得到施展,如今商鞅死了,他要是實行自己的新政,勢必會和法制引起巨大的衝突,到時候秦國國內又是一團糟。

三、變法讓百姓從中獲利,法制深入人心

秦獻公時期,推行是仁政,是人治社會。國內大小事情都沒有具體的法律可以作為依據。比如,百姓從軍,不管是戰死的,還是凱旋的,都沒有受到國家應有的獎賞,從軍的士兵回國後,連溫飽都是問題,那些因為戰爭而受傷的士兵,斷手斷腳的,日子就更不用說了。變法之前,秦國實行的是人治,很多事情都是約定俗成的,要獎要罰就是一句話的事情。而這些幾乎都是老氏族說了算的,有好處根本輪不到普通百姓。而且秦國還有很多惡習,內鬥成風,經常出現百姓互相殘殺的情況,幾乎家家都是仇人,官府又是和稀泥的。

而商鞅的變法,首要的就是取締人治,依法治國。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這樣才讓普通百姓有了享受的機會。此外還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讓百姓有更多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大提升,家家有餘糧,人人有飯吃。這些對於老百姓來說,簡直是上天的恩惠。商鞅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衣食父母,老百姓拼死都要擁護商鞅,以至於最後被車裂的時候,老百姓哭聲連連。可見其變法的成功。

由於歷史原因,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根據史料的記載,還是大概能知道一點的。吧啦幾句,拋磚引玉,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


歷史時間線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屍骨未寒,秦國變法的總設計師商鞅便被政敵誣為謀反,車裂、族誅。

看上去,秦國要走魏國和楚國逐殺吳起、重返僵化的老路了。

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秦惠文王殺了商鞅,但對他的改革措施卻是一成不變、堅定不移地繼續予以執行。

仔細分析一下倒也不難理解:商鞅之死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事件。

殺商鞅、並保留其改革措施,既是秦國立世和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秦惠文王卓越政治才能的表現。

一、變法一以貫之者得天下

整個先秦時期,能從春秋一路走到戰國的諸侯國,幾乎都曾進行過變法圖強。

齊國,管仲改革開風氣之先;

魏國,先有李悝,後有吳起;

韓國,申不害;

楚國,吳起;

趙國,武靈王親自捉刀,所謂“胡服騎射”;

秦國,商鞅

……

但是,最後混一天下的卻是地處邊陲、最為落後、同時也入手最晚的贏氏秦國!

癥結很簡單:

其他諸國:人亡而政息;

秦國:人亡而法存。

二、商鞅之死是政治平衡的結果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朝天子一朝臣。

作為秦孝公來說,整個朝堂都是他的:因為無論是對舊貴族、還是新興軍功集團,他都能均衡並且牢固把握,並保證內外政局穩定;

而作為新即位的秦惠文王來講,改革成果和他沒關係,新興軍功集團的提拔進階也和他沒關係,他所能依恃的只有那些在商鞅執政期間鬱郁不得志的舊貴族,比如贏駟他們。

問題來了:由於變法嚴重觸動了既得利益,舊貴族和商鞅勢同水火、甚至不共戴天。

這裡惠文王就面臨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商鞅?還是贏駟們?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惠文王只能選擇舊貴族。

而要想獲得舊貴族的支持,商鞅必須出局。

以前曾有一種說法是,商鞅早年曾因為“宵禁”處理並得罪過還是太子的惠文王,所以惠文王即位後公報私仇。

其實,從惠文王的生平來看,無論是能力還是氣度,他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絕對不會因為那麼幼稚的原因而殺死國家富強的功臣。

商鞅的官方死因是“謀反”,而且是贏駟等舊貴族們檢舉揭發的,於是惠文王就順水推舟,殺掉了商鞅。

如前所述,原因和理由是次要的,關鍵是商鞅必須得死!

三、商鞅可以死了

具體說就是商鞅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他的出局對秦國的未來影響不大。

由於自身舊的宗法制度影響不像其他六國那樣深,舊勢力也不像六國那樣盤根錯節,經過十數年的強勢、無死角的推進,秦國已經徹底脫胎換骨,無論是內政、外交、經濟還是軍事等各領域都全面完成了對舊體制的淘汰,尤其是新興軍功集團更是已經完全可以和舊勢力分庭抗禮,甚至凌駕其上。

更重要的是,改革已經形成全社會的共識和巨大慣性,尤其是在“軍功制”的刺激下,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被建功立業的夢想刺激地熱血沸騰——商鞅雖死,但他偉大治國方略的執行已經不是贏駟那幫老古董們能阻礙的了。

唯一說得上遺憾的是,商鞅被惠文王“過河拆橋、卸磨殺驢”了。但是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惠文王也實屬無奈:他不能因為一個人而得罪一群人——他還遠不具備他父親秦孝公的政治威望和魄力,朝堂之上如果存在兩股對立的政治勢力,無論對他還是對秦國未來的發展,都將是嚴重不利甚至致命的。

自古改革者均下場都不好,像同時期的吳起,後來的王安石、張居正等

千年之下,商君不孤!


彼岸歷史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衛國人,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原名衛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變法建立起鼓勵耕戰的法令,短期內迅速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孝公死後,受到貴族汙衊‘‘造反’’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戰敗身亡,屍首被車裂示眾。其在秦執政二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那商鞅死後,為什麼秦法得以保存呢?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其變法主要內容。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設置連坐法律、輕罪重型;廢除世卿世祿制,即廢除奴隸主世襲爵位俸祿制;廢井田,開阡陌,即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普遍推行縣制;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統一度量衡制等等!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廢除了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確立了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從身份、尊嚴角度賦予廣大民眾‘‘平等國人’’身份,從物質層面講賦予民眾土地,極大激發百姓個人歸屬感和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並吸引了大量臨國人力,大大解放了生產力。

鼓勵織耕,獎勵軍功,用實實在在的免除賦稅、賞賜爵位等方式極大鼓舞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百姓參軍奮勇爭功的積極性,促使秦國農業、軍事實力迅猛發展。



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制,推行郡縣制,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廢除貴族特權,使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治安法規上設置連坐法令、輕罪重型,構成預防犯罪和嚴懲犯罪的體系。統一度量衡,消除了農業、手工業、軍事、文化等領域的交流障礙,極大促進了國家發展。商鞅變法使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順應時代潮流,廢除奴隸社會土地公有制、確立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解放了生產力,並且建立起一套高效、全社會認可的獎懲體系,做到了有功激賞、犯罪重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概念的形成,激發了人人奮鬥,避罪求戰的正氣。促使秦國國力迅猛發展,國家機器高速運轉。

試問這樣一套促進國家迅猛發展,得到百姓認同的法令體系可以輕易拋棄嗎?


左騏


商鞅,衛國人。秦孝公為了讓秦國強大開始組織變法,但是遭到了舊貴族代表甘龍等人的反對。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開始組織變法。頒佈《墾草令》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實行統一的租稅制度。墾草令實施成功後開始實行第一次變法,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後又把秦國國都從櫟陽遷往咸陽,成了後來的秦朝國度。緊接著商鞅實行第二次變法,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 、推行縣制、初為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鞅的前後兩次變法使秦朝從一個西方弱國逐漸變得強大,秦孝公死後秦惠王即位。秦惠王深知商鞅變法能使秦國變得更加強大,要想統一六國就必須繼續變法。後來商鞅被公子虔告發說他謀反,秦惠王下令抓拿他,商鞅逃至邊關,想留宿客舍,但是被拒絕,告以商鞅之法收宿無憑證客人違法。可見商鞅變法已經深入人心,而且秦朝能統一六國就是靠著變法才走向強大的。最後商鞅逃回封邑商,發兵攻打縣城被打敗,後來帶回咸陽被車裂,同時家族別滅。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後卻死於秦法。秦惠王作為一個想要統一天下的君主,深知秦法的重要性,所以商鞅雖死但並沒有廢除新法。秦國也因此奮六世之餘烈而統一天下。


三國讀史


簡單來說,秦惠文王殺商鞅是為私怨和立威,而非反對變法。

“狡兔死,走狗烹”,不僅僅是因為走狗沒了用處,也有可能是走狗被競爭下崗了,不再需要狗的協助,主人自己就能抓兔子。

於秦國而言,商鞅變法使秦國擺脫衰亡危機,迅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以至於最終能夠一統天下,這其中作用最大的商鞅的法,而不是商鞅。

當法治建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商鞅本人就只是作為一個變法功臣存在,以當時商鞅的年齡,也很難再為變法添磚加瓦了,這時候,商鞅之於秦國並非必需。

對於這樣一個非必需的人物,秦惠王卻有很多理由致其餘死地。

第一個,是私怨。

秦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商鞅正在秦國大力推行變法。新法推行之初,秦國上下都有些不適應,太子自以為身份高貴,無所畏懼,就犯了法。

犯法就得治罪,可太子是國之儲君,商鞅也知道太子不能隨便處置,就把讓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代為受刑,以儆效尤。

秦人見太子都不能無法無天,自然敬畏遵守法律,變法數年後,秦國大治。

而太子眼看著自己的老師受刑,自己卻無能為力,心中自然有股怨氣,當然,我們知道秦惠王后來成長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在政治家眼中,個人恩怨是要讓位於利益的,商鞅被殺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死可以幫助秦惠王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第二個,鞏固君權。

戰國時期是家天下時代,秦國也是君主制國家,君主再怎麼沒權,乃至是個傀儡,但權力的表現依然要經過君王的賦予才能實施,商鞅能夠變法,就是因為有秦孝公的強力支持,加強君權本身也是變法的一大重點。

秦孝公死時,變法強秦的目的已經實現,秦惠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使得自己的君王之位穩固,總不能秦國越強、商君越強,最後導致他這個國君成為虛設吧。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明顯是秦孝公的老人,與秦惠王有舊怨不說,為了變法可是把秦國上層得罪了個遍,除掉他不僅是滅了一個權臣胚子,更能夠造成舊勢力復辟假象,讓秦惠王在繼位之初獲得廣泛支持,等到這些舊貴族反應過來,他已經坐穩君位了。


平沙趣說歷史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使華夏大一統全是商鞅變法打下的基礎。秦國在秦孝公以前國力並不強盛,在各諸候國之中儘管實力不差但絕對達不到壓倒性的優勢。秦孝公在重用商鞅之後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廢井田開阡陌使秦國在短期之內國富民強,兵強馬壯。特別是廢除舊貴族的世襲制按軍功來獲得爵位使秦軍成為了令敵人心驚膽顫的虎狼之師。這些變法成果是秦國統治集團有目共睹的。

商鞅在變法過程中不可必免的傷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了秦國舊貴族的仇視。為了平息秦國舊貴族集體的眾怒商鞅作為替罪羊也是情理之中的。秦惠文王登機之初殺人立威,消除商鞅勢力和影響。也需要把商鞅殺掉。況且秦惠文王在當太子時也深恨商鞅。商鞅處罰過他的兩個老師實行了黥刑,割了他兩個老師的鼻子。於公於私秦惠文王是不可能讓商鞅善終的。

當然秦惠文王是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他不會用自己的好惡來左右國家的方針政策。對國家和自已統治有利的國家政策他還是會施行下去的。從這一點講秦惠文王比明朝萬曆皇帝強多了。明萬曆皇帝在首輔張居正死後不止掘墳鞭屍還完全廢掉張居正的變法。使明朝國勢傾頹走下坡路了,所以有人說大明亡於萬曆。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國勢蒸蒸日上,統一中國也是進入倒計時階段!


綠竹翁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商鞅,出生於戰國時期衛國貴族。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最早投效的是魏國。但在魏國並不受重用。後來商鞅到了秦國遇到了屬於他的伯樂,秦孝公。當時的秦孝公想通過變法來強大秦國。但受到了秦國守舊勢力的干擾,使得秦孝公一直對變法猶豫不決。秦孝公“舌戰群儒”通過事實依據辯駁倒了秦朝的守舊勢力使得秦孝公變法得以順利實行。而商鞅“舌戰群儒”的故事也被後世認為是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的極大的刺激了秦國的農業生產,削弱了貴族和官員的超人一等的地位。而且由於商鞅對於秦國軍隊的改革使得秦軍戰鬥意志和戰鬥精神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可以說秦國能強大起來,商鞅功不可沒。商鞅之所以被殺就是因為商鞅的變法極大的損害了守舊勢力和貴族的既得利益。而秦孝公去世商鞅少了一個強有力而且堅決的支持者。秦惠王再看到變法已經初具成效。所以秦惠王認為是時候要安撫秦國守舊勢力了。畢竟守舊勢力還是十分強大的。如果真把他們逼急了秦國也經不起那個折騰。所以在秦惠王的妥協之下和以公子虔為首的守舊勢力圍攻之下。商鞅最終被車裂而亡。


商鞅被殺後,秦惠王為了安撫守舊勢力,甚至還殺了商鞅全家。由此可見君王的無情。在君王眼中只有利益。任何人只要影響到君王的利益都會被無情的拋棄。商鞅這麼一個成就了秦國的重臣也不例外。但商鞅死後,商鞅的改革之法並沒有停止。反而秦惠王下令新政繼續施行不允許停止。實際上秦惠王的做法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秦惠王雖然恨商鞅,想殺了商鞅。但他知道商鞅的變法並沒有錯。而且還是利國利民的壯舉。秦惠王作為秦國第一位君王,並且還是為了秦國一統天下打下堅實基礎的君王。他不可能不知道變法的好處。


而且秦惠王殺死商鞅的原因,除了安撫守舊勢力之外,還因為商鞅和秦惠王有仇。秦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那是商鞅變法才開始實行。並且商鞅的變法困難重重。當時的秦惠王犯下很多的錯誤。所以商鞅為了施行變法就想著以還是太子的秦惠王立威。當時雖然沒有直接處理秦惠王,但是秦惠王的老師卻被商鞅施以酷刑。商鞅有此名聲大噪新法也順利實行了。但是商鞅卻結結實實的得罪了秦惠王。所以說商鞅的死於公於私是都有原因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