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人說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你覺得可信嗎,為什麼?

琅琊榜首張大仙


可信,因為這是事實

首先這裡的月薪是指到手月薪,不是企業報表薪資,也不包括年終獎和分紅之類的。

以廣州和杭州舉例,前者月薪低於6000的佔比約為63%,後者約為71%。

這兩個城市,一個是一線,一個是新一線,兩者都是人均收入全國前十的城市,加一起沒過六千的佔比都達到67%,那麼其他二三四五線城市達到八成也就一點不奇怪。

截止2018年底,人均月薪超過5000元的城市達到了53個,但是別誤會,這5000塊是企業報表薪資,包括五險一金和個稅,所以去掉這部分之後,大概也就是3500-3700之間,而真正能到手5000以上的城市,估計超不過十個。能人均超過六千的只有北上深三城。

然而既是人均,那就意味著至少有50%的人群達到這個均值。那麼比例也就很好計算了。

當然有些企業工資不高但是福利高,我見過最誇張的一個,月薪只有四千多,但是年終獎三萬打底,每月公積金繳1500,逢年過節發米麵油洗髮露什麼的,油都是150以上一桶的,洗髮露都是海飛絲沙宣。這些人的福利比工資還高,此外也有的人業餘收入比工資高。

因此單純說工資族這個範圍,6000足以超過80%人的工資,但未必能超過80%人的收入。這裡還是要區分工資和收入的區別。何況從商人士也有相當比例的,如果把這些人也算上,平均月入6000的應該會超過2成。

總體來說,高收入人群的集中度還是比較高的,一二線城市佔高收入人群超過70%,在這個範圍,月薪六千的確不高,但是在全國範圍來說,確實算比較高的收入。


城市發展報告


說“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人群”的,屬於信口開河,請問有何根據?更重要的是,說出這種觀點的目的何在?

還是老規矩,對這個問題,我們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一、“月薪6000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說法靠不靠譜?

據統計局相關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

注意,這裡說的可支配收入,啥叫可支配收入?通俗來說就是拿到手的收入。

如果你是拿工資的,那要扣除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等剩下的那部分,可以隨意支配的收入。

由此可見,月薪6000,扣除掉五險一金的話,最後到手的也就5000左右,全年算起來有60000元左右。這樣一看,似乎月薪6000不僅打敗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還打敗了城鎮居民收入,實在應該歡欣鼓舞呀!

不過,不要高興的太早,你是被這個“人均”給騙了!道理很簡單,我跟馬雲兩個一平均,我立馬成了千億富豪,反之,我跟低收入者一平均,恐怕月薪還不到6000呢。但這兩種情況都是假象對不對?真實的情況是我的收入水平位於中間的大多數!

因此,用“平均”的概念來解釋多少人數,這屬於偷換概念,是說不通的,真正有用的是“中位數”,千萬不要把平均數當做中位數!

2019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比當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數(30733元)還低,說明年可支配收入有6萬元的話,遠遠超過50%的人群。

那麼按照中位數排序看,超過80%的人群的收入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目前我沒有找到相關統計數據,不過根據二八原理推斷,大概率情況是那20%的人群年可支配收入是高於6萬元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月薪6000可以戰勝80%的中國人群是不靠譜的。

二、說出這種話的目的何在?有什麼意義?

退一步來說,月薪6000真的多過中國80%的人群,又能說明什麼呢?拿出這個觀點說事的,無非是想告訴你,要知足、滿足,沉醉在自己“高收入”的假象裡。如果讓你開心一下倒也罷了,就怕是因此飄飄然不再努力工作獲取更高收益了,可這樣的話起到的就是反作用。

實際上,不僅要看收入,也要看支出,每個人、每個家庭情況都不一樣,需求也是千差萬別,月薪10000的人月光光多得是,月薪3000還有結餘的也不乏少數,這些方面確實取決於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和消費觀念。

還有就是各地區差異很大,老家縣城月收入6000與北京深圳月收入6000,可以同日而語嗎?看上去你月薪6000的收入確實戰勝了老家絕大部分人群,但其含金量和購買力、用途差別卻非常大,有什麼值得誇耀的?

即便你月薪6000真的多過80%的人群,又能說明什麼?因為這80%的人群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沒有收入的老人、學生和孩童,完全沒有可比性!

因此,綜合來說,這樣的話既不可信,也說明不了什麼,該努力奮鬥的還是一樣不能少,你說對嗎?

我是作者@喻派職言,今日頭條簽約作者,15年人力管理經驗的職業導師,有料有趣有態度!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和抄襲。

喻派職言


你說的完全正確。(下面我們用是事實說話)

話說回來,你也許也不太相信自己已經超越80%的人啦。

國家統計局在2019年把全國居民收入分成五等分:

低收入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7380÷12=615元

中間偏下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15777÷12=1315元

中間收入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25035÷12=2086元

中間偏上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39230÷12=3269元

高收入組平均每人每月可支配收入:76401÷12=6367元

分析一下: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收入大於6367,就已經排進了全國居民收入的前20%,對吧。

但,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平均數,如果你高於6367元,應該在前20%的人裡面,排名一半以上,也就是說排進了前10%(況且高收入人少,低收入人多)

如果我的收入是6368元,數據事實表明,我就是前10%的收入人群了。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月薪6000塊,你就超越了全國80%的人,而如果你月薪是6368,你就超越了全國90%的人。

以上只是通過月薪這一項數據考慮,不考慮其他因素。

但是,雖然數據很好看,但是比你強的人也很多,還是要不停的進階。

要想實現階層跨越,你必須實現思維跨越,最塊的方法就是靠近比你強的人。

而靠近牛人的簡單辦法就是:花錢買服務。

如果你沒錢,但是溫飽尚能解決,你就更需要花錢提升自己了,因為你攢個三百五百也沒有什麼用,對吧。

希望上述回答對你有用,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請小夥伴給我點個贊。筆芯


清茶sjj


我覺得可信。雖然說,我們身邊的人都在說月薪10,000或是月薪20,000元。其實,在中國所有的工薪階層中,甚至包括世界500強企業中,月薪能夠達到一到20,000元的其實人很少,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多,所以,我個人覺得在中國的所有工資薪酬中,月薪10,000元的,如果能夠達到中國的10%的人的話,那麼月薪6000元以上的人,可能也只在僅僅的20%左右。所以說,我們永遠不要把身邊的人想得那麼有錢。

由於社會的浮躁,大多數人可能在彼此詢問對方的工資時,彼此的回答都有所浮誇,那麼,這種浮誇是社會造成的。正是由於社會的浮躁引起了人們內心的浮躁,所以,大家都在講,月薪過萬月薪,過¥6000元其實這樣的人是很少的。

我個人覺得在中國工資能夠達到¥5000每月以上的人群佔的比例,也可能是所有工薪階層中以及包括所有其體制內外所有人群的25%左右,所以,好好工作才是正事,只有擁有穩定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才是我們拿高薪的重中之重,相互比來比去,沒有任何的意思,所以,當別人工資比我們高時,肯定有比我們高的原因。

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各行各業的基本工資都是相差不多的,所以,就是獎勵工資比較多,那麼獎勵工資就是除了基本工資以外,別人比你多付出的辛勤、勤勞所換來的,所以,我們在工資中,也應該看到別人辛勤的汗水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我們嚮往的是他們工資背後的那份艱辛以及榮耀。

但是,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樣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呢?

根據我的社會經驗和職業經驗,我覺得一個人的工資之所以高,工資高的背後往往代表著他辛勤的勞動以及日日夜別人看不見的奮鬥,那麼,這種奮鬥或者說辛勤的勞動,長此以往就轉換成了一種比較務實的工作能力和個人能力,所以,我們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在職位上有所晉升,在工資上有所突破。

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那種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

正所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個人能力,能力有了,其實,我個人覺得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從理論上,我們可以多讀書,多讀一些與自己相關領域類的書籍以彌補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空白。

我們每一個人從幼兒園開始接受教育到大學研究生博士生,甚至更高的學歷,我們其實無非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不斷鞏固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或者說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所以,當到我們走向工作崗位之後,假如說,我們從事的是房地產行業從事的,是銷售行業從事的,是金融行業。

那麼,相關知識類的理論知識,我們一定不能留空白,我們有時間就要多讀書,多讀書帶來的結果就是能夠不斷彌補我們比別人缺少的理論知識,那麼這種理論知識僅僅只是一種理論而已,那麼它要轉化為實際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話,還必須要通過切切實實的工作實踐。

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之後,就要付諸於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比其他人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強,那麼,你畢竟對應著高薪和高的福利待遇。這是無可厚非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要靜下心來多讀一些書籍儘量的多讀一些與自己本領域或者說行業有關的書籍,才能讓我們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二,把理論書本中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運用自己的項目實踐中。

一個人理論學得再好,頭腦在聰明,如果不付諸於行動。

那麼領導怎麼考核你呢?企業怎麼考核,你呢?

你只有把自己實實在在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踐。

也就是說,企業交給你的每一份工作任務,你都有至善至美的完成了,這至善至美地完成過程中,是否必要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那麼,這種社會實踐的運用正是對理論知識的實踐,也是對理論知識的反應。

所以,當我們走向工作職位時,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實踐精神的踐行,長此以往,我們就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或者說本行業或者說本領域形成了一種紮實的工作基礎。也就是說,個人的工作能力和職業能力。

那麼,當這種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當企業快發給我們的每一件工作任務,我們都能更認認真真地完成,那麼,這時候,企業才認為你的個人能力才算得到了真正的提升,才算得到了真正的踐麼了。

你的工作能力和個人能力以及職業能力得到了提升之後,你覺得你的工資還會比別人差嗎?

所以,我們關心工資的本質問題並不是說別人掙了多少錢,我們掙了多少錢,從一份工資中,我們就可以對比圖別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別人不光比我們付出了更多的汗水。

我們還可以看出,他在工作期間或者說在本領域或者說在本產業中,不僅擁有比我們豐富的理論知識,也有比我們更多的企業實踐,而正是這種一次又一次的實踐活動,才讓我們的個人能力和職業能力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所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因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所謂的高薪工作,高薪工作的人的知識應用紮實的理論基礎,再加上認認真真的實踐活動才有了自己的高薪工作。

所以說,羨慕別人的同時,我們還是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精神,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

那麼,這個唯一標準在工作中,也就是今天干了多少活掙多少錢,很公平。

以上建議,僅供參考。

在下國華


我認為月入6000(稅後)可以戰勝80%的人可信。


01 來,做道簡單數學題

不可信的人無非是看多了年薪50、30萬的帖子,看多了有房有車的年輕人,覺得中國高收入人群很多。

但你知道麼?

中國連本科生比例都不超過4%。

Ok,,就算學歷和收入無直接關係,但是在這很多人以為的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的時代,本科生依然佔比很小,就很能說明問題。

現實與我們的直觀感覺,有很大的出入。

月薪超過6000(稅後)的人真的不多,我們不能因為看不到,就能忽略那部分人的存在。

我曾一度認為月入6000的人是徹底的窮人,因為網絡上太多帖子渲染了我焦慮的情緒,類似:

30歲沒有存100萬,是不是就得打一輩子光棍?

35歲,年薪沒有50萬,是不是很失敗?

40歲沒有財務自由,是不是loser?

諸如此類。

知乎上,甚至一個瀏覽量超過千萬的熱門問題:

“女友認為畢業以後年薪五十萬是正常水平,但我個人對此懷疑,認為錢不是這麼好賺。發生矛盾,該如何解決?”

我扳著手指一算,月薪6000,一年才10W不到,跟年薪50萬、100萬差距是有多大,按照這個標準處對象,我恐怕一輩子都沒戲。

後來看多了統計數據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有數據統計,應屆畢業生平均年齡23歲,工作0-5年平均收入8000左右,除去佔比4%的大學生,剩下年輕人有多少能突破6000?

再來做道數學題。

2109年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前,起徵點是3500元,每年全國達到徵稅最低點的人有1.87億左右。

個人所得稅改革之後,起徵點上調至5000元,每年全國達到徵稅最低點的人大概在6700萬左右。

如果按全國人口13億來計算, 6700萬的人口占比5%。

這就說明,如果每月收入達5000元,其實你就已經超過了全國95%的人,保守估計超過90%的人完全沒問題。

所以,稅後月入6000已經遠超80%了,就算是稅前6000(五險一金及個稅扣除後大概在5100左右)其實都已經超過80%了。


02 事實是,常見的未必是普遍的

為什麼結果與常識不太符合?

統計學上有個說法,叫“選擇偏倚”。

指的是,我們在統計時容易用局部樣本代替總體的隨機樣本,導致對總體描述出現偏倚。

隨著自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高收入的人群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他們之間彼此之間的宣傳和競爭,在無形之中給人留下一種印象,高收入的人越來越多。

比如,在全民開寫作訓練營的時代,各種宣傳文案都在說自己的品牌創始人年薪50萬、甚至100萬等等。

以至於吃瓜群眾以為靠寫作為生的自媒體人,都能夠實現年薪30萬以上,實際上呢,太多做自媒體的人飽一頓餓一頓,拼盡全力月薪4000多的也都是常態。

同樣的道理。

有人看到朋友圈幾張國外旅遊照片一傳,以為大家都這麼輕鬆,大家都貌似離財務自由不遠了,大家貌似都不用工作了。

實際上呢?

有多少人是假精緻,有多少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有人看到幾個畢業才1、2年的年輕人買房,以為買房買車很簡單。

實際上呢?

有統計數據顯示畢業一兩年靠自己買房的年輕人不足3%,而在我身邊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大多數是父母給首付,自己還房貸。

我大學的時候,某專業課的老師在第一次上課時自我介紹,當她說到自己是某某名校的博士生時,我們紛紛表示震驚。

她卻說,你們這麼驚訝幹嘛?博士現在很常見啊。我周圍的基本上都是博士。

你看,當我們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接受什麼樣的信息,就會覺得某樣東西它就是常識,是普遍現象。

高工資如此,剛畢業就買房如此,博士學歷亦如此。

而事實上,這是選擇偏倚在作祟,我們犯了用局部數據描述整體的錯誤。

我相信看過太多事實之後,你一定會發現,能成為分子的那部分人真的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一直在掙扎的分母。


03 真相是,甲乙丙丁多過超級英雄

邏輯學上有個陷阱叫:倖存者偏差。

指的是,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吃瓜群眾們渴求成功,找不到方法論就跟成功者學,找不到門路就跟成功者走。

成功的人說的話成了金科玉律,失敗的人說的話一文不值。

成王敗寇,是這個世界最真實的寫照。

由於成王敗寇的過濾,成功者得到更多的曝光,越來越多的事蹟得到更多的關注,時間一長吃瓜群眾們以為成功的人很多,年薪30、50萬的人很多,創業成功的人很多。

多麼?不多。

不過是倖存者偏差罷了,人們不自覺的把有限注意力聚焦到成功者的事蹟,“有色眼鏡”的篩選機制,讓大家都忽略了那部分失敗的人。

他們是真實世界樣本數據的提供者,在統計時卻未被考量入內。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有人看到幾位朋友創業成功,每年賺幾十萬,以為創業能掙到大錢是大概率的事。

實際上呢?堅持住一年不死的創業者不足20%,堅持住兩年不死的不足10%,最後成功的不足5%。

更扎心的是,有人以為的創業根本不是創業,而是做生意養家餬口。

有個學姐創業做電商,不太熟的人閒聊時羨慕的說,“那誰誰月入30多萬啊,真有本事,有能力”。

事實是怎樣的呢? 她公司養了10個人的團隊,每月要發工資、墊付貨款、還有不少五花八門的支出。

“月入30萬”有幾分錢在自己手裡?

說來你可能不信,除掉收成很好的幾個月份,刨掉開支她只能算勉強維持生活。

人們都喜歡英雄,人們也都想成為英雄。

電影電視中,英雄出場時,聚光燈也只會打在他身上,群眾的目光也只會聚焦在他身上,有誰會注意到身邊的普通人呢?

英雄到底是少數,電影散場迴歸現實時,身邊一抓一大把,行色匆忙的甲乙丙丁才是生活的真實底色。

綜上,我認為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完全可信。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人會覺得這與常識不符合,不過是“選擇偏倚”和“倖存者偏差”在作祟罷了。


文山


看到題主的問題:有人說月薪6000就可以戰勝中國80%的人群,你覺得可信嗎,為什麼?

其實對我來說,我肯定是不信的。

儘管很多人月薪不足6000,但是在不同的地區和行業,有些應屆生6000月薪已經是起跑線了。

月薪6000,對於很多小縣城小城市來說,已經是很高的薪資了,但是放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城市,其實是很低的,所以說,有什麼樣的圈子,身邊的人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你對身邊普遍都是流水線的人,薪資也都是在3k-5k之間,那麼6000那就算高薪資了。

01 想要獲得更高薪資,不是為了和身邊的人作對比,而是比之前的自己更加優秀更好。

如果你對圈子沒有什麼牛人,而你已經月薪6000,請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很牛了,因為你只是在一個比較低層次的圈子裡面做比較罷了,還有很多你還沒有接觸到的人,他們不僅優秀,而且比你更努力。

02 想要提升高工資,其實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靠自己提升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一個人在職場會有幾十年的時間,要好好綜合考慮自己的職業方向,職業規劃,多學習努力積累和快速地成長。只有當自己擁有主動權的時候,才是有資格去談工資的時候。

職場很多時候都是不斷優勝劣汰出來的,只有自己不放棄學習和成長,才能有真正的主動權。

職場不易,加油,歡迎關注我【職場琉璃】專注寫職場,不斷分享各種成長乾貨。

職場琉璃


這個數據不成立,正常情況下,現在公職人員工資加獎金大部分突破月薪6000以上;經商做生意的大部分也應該超過這個基數;還有好多的房東租金大多數也突破6000以上;農民工現在工價漲了,只要能夠吃苦,包括大大小小的包工頭月薪也應該大於這個基數。因此估計,月薪6000可以超過百分之65到70左右,條件是在正常情況下。


鷹雄再現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說,我覺得這句話是不可信的,更多的應該只是對自我狀態不滿意,而尋求的一種自我安慰,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先來說說我周邊人的一個收入情況,基本上很少有低於6000的,大多數都是在七八千左右,而我們公司呢,也只是二線城市一家中小型的企業而已,客觀來說,還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還有很多的農民工,或者是路邊攤煎餅的賣早餐的等等,覺得他們收入是很低的。那你就錯了,如果你真的有去了解的話,發現很多農民工每年的收入能夠達到十萬以上,比一些所謂的辦公室白領掙得都要多,再看這些路邊什麼擺攤的,賣早餐的,等等,好多的夫妻店,一年能掙到二三十萬以上的,所以說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在公司裡坐到辦公室裡面,一個月掙個6000塊左右,就算是收入高的了,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收入相對較低的群體在哪裡呢?有一部分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通常來說第一年拿到的工資都不算高,基本上也就三四千塊錢,但是這些人的發展速度非常的快,可能第二年一下子就到個七八千,甚至上萬了,而且對於些名牌大學或者說碩士,博士之類的大學生,他們有的一畢業就能拿到很高的工資了。

還有一部分就是那些工廠裡的操作工等等,這部分人通常來說工資是不算高的,而且相對漲工資的幅度也沒有那麼大,但是呢,就一家工廠來說,能夠達到6000塊以上工資的人群,也能夠佔到一半左右。

你再來說說現在的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已經提到了5000塊錢,為什麼呢?不就是因為大家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嘛!起徵點就已經打到了這個數額,那麼你想想6000塊能夠超過80%的人嗎?不可能的!

我們算上在農村務農的,算上老人,算上家庭婦女等等這些沒有收入的,這個群體加起來最多也就30%左右,所以總的來說,6000塊超過80%的人還是不可信的,應該是在50%左右。

其實作為一個個體的話,討論這些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我是吳公子,每天分享情商思維,解答職場和溝通中的一些困擾,歡迎點贊和關注!


桃花島吳公子


可信,因為大多數高工資都集中在大城市,集中在中青年階段,又集中在那一小部分,中國十四億人口呢。現在很多青年人被暫時的高工資矇蔽了雙眼,自認為工資上幾萬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掙幾千的人都是因為懶,目光短淺。熟不知你的高工資僅僅是這幾年房地產硬生生吹起來的,所有熱錢都是從銀行裡透支出來的懂不懂?


我家有條小肥龍


通過查閱計算,答案是確定的。

(根據人社部和個稅的數據計算)

題主的問題核心是6000元的月薪能處於什麼位置,因為目前我國公佈的數據都是平均值,沒有公佈中位數,所以只能側面的感受,如一些城市的平均薪酬就在6千這個檔位。但薪酬檔位並不是均勻分佈的。如果按照“二八定律”也可粗略感受。

雖然6000元月薪的檔位沒有明顯數據可以確定位置。

我們都知道求職招聘的那個薪酬數據水分是很大的,並非直接的數據。但同時也有許多人的收入不僅限於工資收入和上報的數據有差異。我們可以粗略看作兩者相抵吧。

新個稅起徵點5000元與6000元較近可以通過個稅數據參考分析。

根據人社部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586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3419萬人。

其中:個稅改革前1.8億人納個稅,個稅改革後0.65億人納個稅。

即(全國):

工資大於3500的佔比為1.8/7.6=23.2%

工資大於5000的佔比為0.65/7.6=8.4%

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曾表示:僅以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又稱:“個人所得稅起徵點”)提高到每月5000元這一項因素來測算,修法後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比例將由現在的44%降至15%。

即(城鎮):

3500元以上月薪的占城鎮就業人數的44%,

5000元以上月薪的占城鎮就業人數的15%,

所以6000元的月薪確實超過80%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