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洪漠如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疫情實況熱力圖(素材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截屏時間2019.2.22 14:22:23)


這兩天的疫情狀況,從數據上來看,已經慢慢的開始呈樂觀趨勢了。


前幾天,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方自媒體上發出了一長串的《強制休息令》,那些超時工作的醫護人員和一線幹部讓大家心疼。這幾天,各個省也在開始對參與抗疫的一線醫護人員扔禮包了,堅持到勝利的那一天,參加抗疫的醫護人員子女升學可以加分,全國很多旅遊景區免費向他們開放。這場生死大戰,在這裡勉強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但事實上,從全國的數據來看,現有確診人數依然還有五萬多,重症病人還有一萬多,於一線而言,不敢有半點鬆懈。


在這一次抗疫過程中,我們看到有很多官方發佈平臺都將全國各省的疫情數據做成了分佈熱力圖,每天都在實時更新。主色調是紅色,湖北在上面的顏色最深,顯得異常醒目。其次是湖南,河南,廣東,浙江等地,這些地方的確診人數都超過了1000人。這些確診數據,以深深淺淺的色塊分佈在我們祖國的地圖上,與這次新冠肺炎發熱的病狀形成呼應,每天看得人心情沉重。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崑崙山下,西域和雪域高原的銜接處


不過每到此時,我們把視線適當的投向大西北和雪域高原,淺色調也很醒目,所謂人間淨土,在這個時候是憑實力證明的。


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寧夏··· ···


有可能是這些地方人員的流動性不那麼頻繁,有可能是這些地方地廣人稀病毒不易傳播,有可能··· ···


我們如果真的要說,可以說出很多種“有可能”,但此時此刻,我開始懷念在大西北行走的那些日子了。如今,回顧那兩萬多公里的行程,回到大西北老百姓生活的日常,點點滴滴裡,似乎在某種“有可能”裡透著一種必然。


人類在21世紀以前,疫情出現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概率更大,因為那裡的公共衛生差,人的體質和免疫力差。但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疫情的出現地更多的卻轉移到了城市,即便城市的公共衛生基礎很好,民眾衛生意識很強,但這裡卻意外的成了易感區域。2003年香港廣東地區的非典,這一次湖北武漢的新冠肺炎,城市集中區,病毒的傳播速度驚人。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這幾年,城市市場上有很多野生動物走向了人類的餐桌


調查引發疫情的罪魁,無獨有偶,每次都會把大家的目光齊刷刷的引導至捕殺食用野生動物上。從雜食動物進化過來的人類,如果長期食用單一肉類,往往很難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於是,在繁華的都市裡,時常視野味為珍饈。當科技發展,我們自視甚高的以為成為了萬物的主宰,而事實上我們依然還很脆弱,一個小小的病毒,隨時都有可能給我們製造滅頂之災。相比於生活在大西北的人們,對自然引發的災害缺乏更切身的領受力,慢慢地麻痺大意,喪失了對大自然最起碼的敬畏!


祖祖輩輩生活在我國大西北的人們,因為受制於自己生活的環境,所以長期以來,大家學會了該如何去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歷史上,當大西北還處於遊牧狀態的時候,流動性很強的草原生活方式,也並沒有滋生出大規模的流行性傳染病。當中世紀的歐洲,飽受瘧疾,霍亂,黑死病的摧殘時,東方草原上依然洋溢著一派祥和的牧歌。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草原牧羊人


匈奴,突厥,鮮卑,靺鞨,韃靼,党項,回紇以及後來的蒙古族等等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因為一場疫情發生大規模的人口減員。他們的人口減員,更多的時候是來自於戰爭的失敗。


從古長安出發,沿著張騫鑿空的路線,穿過河西走廊,前往古西域。


在戈壁深處的綠洲上,因為水資源的匱乏,如何節約每一滴水,成為了當地老百姓的一種信仰。


從天山上融化的雪水,沿著坎兒井暗流湧動,那些水,灌溉了農田,滋養了植被。就在那片我們認為貧瘠不堪的土地上,卻出產了全世界最好吃的水果,一方一味,吐魯番的葡萄,阿克蘇的蘋果,和田的大棗,哈密的哈密瓜··· ···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在新疆綠洲村落裡的百年老桑樹


在綠洲村落裡,老百姓把每一棵樹都當做自己的生命一樣來對待,人和樹一樣,百年甚至是幾百年蔥鬱挺拔。


在古絲綢之路上散落的那些綠洲村落裡,可能是因為對絲綢有天然的好感,於是在清朝中後期,意欲開發西域的士大夫在這裡引種了內地的桑樹。他們當時肯定是想在西域發展蠶桑事業,將這片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他們把桑樹種下去,沒想到的是,他們當年種的樹竟然一直活到了現在。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吐魯番桑葚


在這片土地上,蠶桑事業,沒有按照他們的預先設想建立起來。但是桑樹倒是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發生了種種變異。結成的桑葚味厚香甜,優於內地。一種絲綢產業鏈上的原料型植被,硬生生地又變成了一種水果。後來經過食品營養學家的研究,新疆綠洲裡的桑葚,具有很好的養生功效,內地的遊客每每造訪,就會大量採購,新鮮的就地食用,吃不完的就泡成藥酒帶回來。


生活在大西北的人,日常裡很有節律,日出而做,日落而息。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戈壁灘上,植被沿水分佈,形成綠洲


一條明渠或是暗井,從崑崙山,天山,祁連山腹地,湧出一股清泉,樹木守護著這一脈清泉,蔬果麥田簇擁著這一泓清泉。人們在日頭灼熱的時候,都躲在屋裡打盹,或是在葡萄架下喝茶。日中十分的太陽時常很灼熱,但只需要尋一片廕庇之處,習習清風,讓人渾身酥爽。


晨昏十分,陽光顯得異常溫柔,走出戶外,在田間勞作,直到日出或者日落。


我在吐魯番,曾遇見過一個安徽姑娘,她在吐魯番博物館工作,她喜歡那裡,打算在那裡定居,買一個院子,在房前屋後種下葡萄,栽下桑樹,然後讓生命融進那裡。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吐魯番維族同胞家裡的葡萄架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維族同胞家裡的茶具要喝茶的時候,直接把碗飯過來到上就能喝


這幾年,依託於互聯網和現代物流,新疆特產已經銷往了全國,甚至是全球。在很多短視頻平臺上,那些村落裡活潑的維吾爾族青年男女也收穫了不少粉絲,他們或表演才藝,或以幽默的語言來介紹自己的家鄉。


草原上,很多地方政府已經安排牧民定居下來了,但是他們還是會隨著草場輪牧。只是在經常輪牧的線路上,修築了可以長期使用的駐地,每每轉移牧場,只需要趕著羊群,騎著馬,馱著鍋碗瓢盆和足夠的磚茶。


放牧是一門學問,哪裡是人畜飲水處,哪裡是生活排汙處。從大自然獲取,也懂得保護大自然。祖先傳說裡留下了很多禁忌,如有違反,可能就會遭受長生天的懲罰。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視為迷信,但你去看那些禁忌細節,本質上就是人們基於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草原生活秩序。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裕固族祭鄂博,在儀式中會以磚茶為祭品


從河西走廊到西域再到內蒙古大草原,我們將從漢族,裕固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等多彩的民族生活區穿過,我們走進他們,你會發現有很多人還依然守望著他們祖先留下來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早在唐朝時期,裕固族的祖先回紇,就趕著草原的馬匹前往長安,換了茶葉又回去。這個部族,一直把茶當作自己的信仰,至今在一些宗教儀式中,依然還把茶作為祭祀的聖物。他們為西北各部作出了示範,茶馬互市因此興起。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裕固族的祖先回紇,茶馬互市的始作俑者


本質上,也正是這個訴求的誕生,讓中原朝廷對茶的產量有了新的要求。在內地產茶區,有很多地方,從此之後和大西北的命運鏈接在了一起。這其中,最為顯著的,當屬兩湖茶場。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茶在哈薩克族牧民的氈房裡


“湖茶味苦,於酥烙為宜”在明朝北京的皇庭裡,御史徐僑的這一番言論。讓兩湖地區與大西北因為茶而更加緊密的關聯在了一起。至此以後,兩湖地區,有了更多的人以茶為業,甚至於一個家族,世世代代的生命軌跡,都圍繞著這一片葉子在耕耘,茶成了一種不朽的事業!


而眼下,疫情肆掠,在很多稍有緩解的區域,假如身上還肩負著民族特需產品供給任務的企業,此刻首先牽掛的還是大西北。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上世紀八十年代白沙溪茶廠生產的功能性邊銷磚茶

在大西北,地廣人稀的區域內,只有茶葉可以鏈接千家萬戶。因此,過去國家時常借用茶葉的渠道去完成整個區域的公共衛生建設。對流行性疾病實施宏觀調控。


對於很多長期負責保障民族特需產品供給的老牌企業家而言,牽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畢竟大家是從物質急缺的時代走到了現在。保生產,保供給,成了自己條件反射一般的使命和追求。


前幾天,安化縣組織了一次黑茶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安化茶葉協會會長,白沙溪茶廠總經理劉新安先生在會上說:安化茶企要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安排復產復工,疫情對於安化黑茶的生產影響在六大茶類中是相對最小的。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安化鄉里的茶園,此時距離採收期還有一段時間


確實,此刻很多早春綠茶產區的茶樹才剛剛發芽,安化黑茶生產所需的茶葉原料採摘一般要更成熟的鮮葉。所以通常情況下頭採也得逼近清明時節,此刻距離清明還有一段時間。但是抬頭看看,這麼些年,自己供給的民族特需產品的傳統銷區。在疫情地圖上,用另一種醒目的方式在提醒我們,那裡老百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在進入21世紀以後,我想這是一個最值得研究的問題。


前天中午,安化茶葉協會一個工作人員打電話過來,和我探討安化黑茶傳統銷區的一些情況。安化黑茶欣欣向榮的這些年,對於白沙溪茶廠這樣擁有80餘年發展歷史的老品牌而言,起伏興衰都經歷過了,憶苦思甜的時候,可能很多歷史親歷者也想不到,黑茶的發展還能有今天這樣的面貌。


疫情肆掠,為什麼這些地方反而成了淨土?

白沙溪牌安化黑茶


我們在進入21世紀以後,很多古老的產業都已經沒落了,到如今只能以“遺產”的形式保護性的存在。21世紀,黑茶這個古老的行業還能重新振興起來,其中深層次的緣由其實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


這個問題,看似隱藏很深,但其實表現得也很淺顯,我們只需要回顧一下進入21世紀的前20年,非典,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非洲豬瘟,乃至這次的新冠肺炎等等,這20年疫情頻發。回到老百姓的生活,曾經瘦削是貧困的象徵,而如今,城市裡很多低收入群體都患上了肥胖症。新時期,糖尿病,高血脂等亞健康狀態成了威脅我們生命的新罪魁。其實不難看出,黑茶的崛起,可能就是內地城市人群,開始從大西北的生活方式中汲取經驗的過程吧!(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