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Elisabeth Bik又出手,論文工廠浮水面


Elisabeth Bik又出手,論文工廠浮水面

近日,因揭露“學術不端和造假”名聲鵲起的前斯坦福大學助理研究員Elisabeth Bik又“出手”了。


她和她的志願者團隊發現一組400多篇論文中提供的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跡)的蝌蚪狀條帶非常相似。而且圖片的背景圖案、標題結構、論文排版、曲線圖設計以及子集-流式細胞圖中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然而這些論文卻是由來自不同部門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所撰寫的,作者幾乎沒有重疊。Elisabeth Bik稱,這組論文的篇數是截至2020年2月的數量。這意味著重複的論文還有可能繼續增加。


公佈論文“打假”消息的同時,Elisabeth Bik還透露,這些論文可能出自同一個論文工廠。由於這批論文使用了相似的蝌蚪狀蛋白免疫印跡,所以團隊將其稱為“Tadpole Paper Mill”(蝌蚪論文工廠)。而其主要客戶來自中國。


Elisabeth Bik又出手,論文工廠浮水面

Tadpoles. Modified image by MarjanNo from Pixabay.


“這是一家見不得光的公司,完全按照客戶需求來定製科技論文並進行交易。”Elisabeth Bik稱,在中國,醫學生需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科學論文才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很多人並沒有充足時間來開展實質研究。


2013年,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曾發表題為《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中國期刊大巴扎)的文章。作者Mara Hvistendahl稱,很多準備遞交或者已經遞交了的論文被大量轉賣給了醫學生們。這些論文中涉及的實驗是否真的開展了不得而知。即便有部分真實的實驗圖像,也會被“包裝”成多個不同實驗,賣給不同的作者。因此,論文中的數據通常是偽造的。


圖像數據完整性分析員Jana Christopher 和悉尼大學教授Jennifer A Byrne同樣關注論文工廠的學術欺詐行為。他們合作發表了題為“數據魔法還是21世紀暗黑藝術?期刊與同行評議人員如何拆穿源自論文工廠的論文”的文章。文章中,他們與Elisabeth Bik團隊的發現不謀而合,不同的只是所發現的論文數量不一樣。


Elisabeth Bik團隊成員Smut Clyde在Leonid Schneider的博客“For Better Science”中發文稱,這400多篇論文中的蛋白免疫印跡條帶間隔相等,外觀平滑,形似啞鈴或蝌蚪狀,幾乎沒有常見的痕跡,所有條帶具有相同的背景。


Elisabeth Bik又出手,論文工廠浮水面


此外,這些紅點據稱是FACS散射圖,其中每個點都是一個細胞,通過其表面蛋白質測量來定位。令人驚訝的是,在這些獨立的實驗中,許多細胞產生了相同的值。這種奇蹟是如何發生的?也許只有這些蛋白免疫印跡來自於同一份文論的說法才可以解釋。Smut Clyde說。

Elisabeth Bik又出手,論文工廠浮水面


文章把論文工廠的誕生歸結與中國醫學領域的學術政策。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要實現晉升就要發表學術論文。但超負荷工作的醫生沒有時間、資源,也沒有教育途徑來讓他們開展相關研究。因此他們只能購買“全套論文服務”——一份包括虛假數據的英文版研究論文,一份領域內知名期刊,當然,還有署名。


Elisabeth Bik又出手,論文工廠浮水面

“這對於那些沒有購買論文的人是不公平的。那些誠實的醫者他們的職業生涯就不算數嗎?如果醫生在研究中作假,那麼他們難道一直靠作假來提升他們的學術成就嗎?靠作假的論文,能夠治療患者的病痛嗎?能夠防範公共健康危機嗎?”文章中的一連串提問不由得令人警醒。論文作假最終動搖的是醫學的根基。一座大廈如果基石就打歪了的話,建得越高也就越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