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甘肅省中“甘”和“肅”的本義是什麼?

嚴師說字


很多類似的提問都將「字義」和「詞義」混為一談,這個問題是也是。

不知道題主是想問「甘肅」這個地名的來歷?還是想問漢字「甘、肅」的本義?

我就兩個方面都講一下。

第一,「甘肅」這個地名的來歷?

這個問題百度都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根本不需要提問,而且很多人已經答了,我就不重複了。

只簡單說一下:「甘肅」跟「安徽」、「江蘇」很像,都是取兩個地名的首字合成。

  • 「安徽」取「安慶」和「徽州」二地名的首字合成。

  • 「江蘇」取「江寧」和「蘇州」二地名的首字合成。

  •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這兩個地方從漢代以後就是河西走廊的重鎮。

那麼,這個問題實際就變成了——古代地名「甘州」和「肅州」的來歷是怎樣的呢?

  • 「甘州」之名的來歷

漢代以前「甘州」是匈奴地望,「甘州」在漢代叫做「張掖」,「甘州」之名始自西魏,北周又改為「張掖」,唐代復為「甘州」: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引《舊唐書》的記載,「甘州」之名來自當地的「甘峻山」:

《舊唐書》卷40《地理志第十二》:甘州,取州東甘峻山為名。


書影引自:藏勵和. (1933).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 上海商務印書館,頁239-240

  • 「肅州」之名來歷

「肅州」漢代稱為「酒泉」,「肅州」之稱始見於隋代仁壽年間,大業年間廢置,又改為「酒泉郡」:

《隋書·地理志》又載:仁壽中以置肅州, 大業初州尋廢。

唐朝武德年間重設設「肅州」。

我查過很多資料,沒有發現「肅州」之名的來歷。

但是,如果聯繫歷史背景來推理,我覺得「肅州」的「肅」可能是「肅清邊患」的意思。

隋朝初年,西北地區鐵勒、突厥、沙陀、党項、吐谷渾等遊牧民族,威脅著隋朝西部邊疆安全,屢屢侵掠河西地區的漢民。

面對這些挑戰,隋文帝楊堅採取遠交近攻的辦法,逐個擊破突厥、吐谷渾等遊牧民族,為河西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

之後他改革了漢魏以來政治結構,加強漢化政權建設,派能臣治理河西地區:

引自:穆文晨. (2018). 兩漢至五代肅州與絲綢之路研究 (Master's thesis, 陝西師範大學).

「肅州」之名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

所以,我認為「肅州」意思很有可能是「肅清邊患之後設立的州縣」。


第二,漢字「甘、肅」的本義是什麼?

  • 漢字「甘」的本義

漢字「甘」的古文字從「口」,像「口中有物」之形,是「含」的初文。

「口中所含之物」引申表示「可口美味」、「甘甜」等意義。

「甘」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引自:李學勤等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頁414
  • 漢字「肅」的本義

漢字「肅」從「聿」從「淵(不要三點水)」,這個字我打不出來,用截圖的辦法:

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引自:李學勤等編,《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頁230

《說文》的解釋是:

「聿」為「手執筆之形」,會意「受過教育的官吏」,也即《說文》所說的「執事」。

「執事者」如臨深淵,戰戰兢兢,小心謹慎,也即《說文》所說的「振敬」。

我總覺得這個解釋太過於曲折晦澀。

古文字學家何琳儀、黃錫全認為「肅」就是一個形聲字,「聿」是「肅」的聲符,「晝、肅、肇」三字皆是從「聿」得聲。

詳見:何琳儀等(1982),《㝬簋考釋六則》,載《古文字研究》,第7輯

季旭昇的《說文新證》釋「肅」字引用了何琳儀、黃錫全的說法,但是他認為二者聲部可通,韻部較遠。

因此,這種說法並非定論。

所以,季旭昇給出的結論是「形聲」和「會意」兩說並存。

說文新證(福建人民出版社),頁:217

「肅」到底是「形聲」還是「會意」,各位看官可自行判斷。


綜上之所述,結論如下:

  1. 「甘肅」之名是古代河西重鎮地名「甘州」和「肅州」的合稱。

  2. 「甘州」之名始自西魏,根據《舊唐書》記載,其名源自州東的「甘峻山」。

  3. 「肅州」之名始自隋代隋文帝楊堅時期,從歷史背景來看,肅州是隋文帝在解決西部邊患以後,在河西設立的一個新行政區域。所以,「肅州」很可能是「肅清邊患,建州立鎮」的意思。

  4. 漢字「甘」為會意字,是「含」的本字,本義「口含」,引申表示「甘甜、可口」。

  5. 漢字「肅」的造字意圖,目前「會意」和「形聲」兩說,我個人覺得兩說都比較牽強,不怎麼理想,暫時存疑吧。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一個地方的地名,有可能就是它某個區域歷史上的一個現用名或曾用名。比如像我的老家青島這個名字就來源於青島市的一個名叫小青島的小島。甘肅省中 “甘”和“肅”兩個字也是如此。

甘肅省中現在有兩個地方十分有名,分別叫做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和張掖。而這兩個地方就是歷史上的甘州和肅州,甘肅之名即來源於此。


那甘肅省有那麼多片區域,又為什麼取甘州(今張掖)和肅州(今酒泉)這兩個地方的詞首呢?

那肯定是因為這兩個地方對甘肅省的形成與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是甘肅省的驕傲。 那究竟這兩個地方對甘肅省的形成與發展做出過什麼樣的貢獻呢?我們先從甘州說起。

經過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和其他考古學家的考察,甘州這個地方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原始的農牧業生產。從兩晉南北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由於當朝的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並採取了各項有益於發展的措施,張掖這個地方曾經獲得“北方佛教中心”、 “中國內地與西域通使和商貿的中介”的殊榮。

張掖這個地方也逐漸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張掖不光有這些地位而且還有北宋時期規模最最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並且曾經是元明清的政治中心,類似於今天的省會。

如此可以看出,張掖這個地方對甘肅的發展是做過巨大貢獻的。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酒泉這個地方。

大量考古資料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定居於此並且畜牧業已很發達。由於這裡的天時地利,酒泉幾乎和張掖在同時代就已經完成了原始農牧的發展。並且那裡的人民較早時期掌握了製造石刀和石斧的技術。由於那裡的農業很發達,因此西漢時期酒泉和張掖成了重要的軍糧之源。

再加之現代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名聲,可以看出酒泉這個地方也是一個彙集人才的地方。對甘肅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是讀者可能會發現“張掖酒泉”這四個字好像與“甘肅”這個名字毫不相干,那麼“甘州”和“肅州”這兩個名字的來歷又是什麼呢?現在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地方的名字變化。

在西漢時期,霍去病戰敗匈奴之後,張掖這個地方歸由西漢統治者管理。西漢統治者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張掖這個名字就由此而來。

西魏廢帝時期又因為境內之甘泉而改張掖為甘州。

同樣是在西漢時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隋朝隋文帝時期,酒泉又被更名為肅州。

在宋朝時期,甘肅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歷史上。

由於張掖和酒泉兩個地方的長期發展對甘肅的形成與發展所作出的特殊貢獻,以及這裡的先民們為了強大而自強不息的精神,可能甘肅取這兩個地方的曾用名的縮略形式作為省名,也是為了讓甘肅人民繼續有這種精神不斷地奮鬥下去,取名甘肅,無可厚非。

與甘肅省取名形式接近的還有安徽省,安徽省的安指的是安慶,徽指的是徽州。


歷來現實


很多國人都不知道甘肅為何成為“甘肅”,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甘”“肅”的含義或由來。

“甘”源自於甘州,今天的張掖;“肅”源自於肅州,今天的酒泉。

在古代,張掖地區又叫甘州,宋詞裡有一首詞叫《八聲甘州》,寫的就是河西地區的張掖,今天的張掖,有一個區叫甘州區,就是沿用它的古名。今天的酒泉,在古代就叫肅州,今天成為了酒泉的一個區——肅州區。

甘州和肅州,合稱為甘肅,沿用古名代表西北的甘肅省。甘肅的地形比較狹長,河西地區有甘州和肅州,東南部主體叫三隴地區——隴東、隴西、隴南。

隴東指今天的平涼、慶陽地區;隴西在今天有隴西縣,在古代隴西地區範圍非常廣,主要是今天的定西地區;隴南指今天的隴南地區,範圍也是非常廣的。

河西地區有甘州、肅州,東南有三隴地區,所以甘肅簡稱甘或隴。


董弧


我國西北省份甘肅省得名於甘州、肅州的首字拼合,而甘州就是現在的張掖,肅州就是現在的酒泉。

史書記載 : 西魏廢帝三年( 5 5 4 ) 始 有甘州之名 ,因州西南甘峻山而名 。隋文帝仁壽二年 ( 6 0 2 ) ,改酒泉郡 為肅州 ,取意於 “ 肅靖寧邊 ” 之 意 。


甘肅之河西走廊屬古雍州之地,後改涼州。是中國漢族典籍《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地理上的河西走廊恰是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的分界帶,又是通西域的極佳孔道。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北擊匈奴、西鑿廣漠,攻佔河西,“列四郡、置兩關”史稱河西四郡。

在中原王朝看來,河西走廊有“張國臂掖,以通西域”,“隔絕羌胡,斷匈奴右臂”,“扼東西之咽喉”的戰略價值,於是河西四郡各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始見於中國版圖一一張國之臂掖,立漢之武威,犒三軍之酒泉,敦江山之輝煌。

公元六世紀,河西成為西魏屬地,作為少數民族政,對這個地名自然很是不爽,於是廢張掖,置甘州,意為甘峻山下遍為甘泉。602年,隋文帝取“肅靖寧邊”之意更名酒泉為肅州。



而甘肅作為一個完整的地理名稱首次出現在西夏,公元11世紀,党項人在西北崛起並建立與北宋對峙的割劇政權,鼎盛時期轄 2 2州 , “ 東盡黃河 , 西界玉門 ,南接蕭關 ,北控大漠 ,地方萬 餘里 ” ,包括了河西走廊全和寧夏的大部及內蒙陝西的部分地區,西夏的武裝力量稱廂軍,河西走廊稱右廂名為甘肅軍。蒙古人滅西夏後設甘肅行省後,作為省級行政區名稱沿用至今。


行者七王


歷史上最早出現甘肅一詞,應該是在北宋時期,西夏王朝統治黃河西部的甘肅張掖地區,設立甘肅軍司管轄,駐地位於現在的甘州,也就是現在的張掖市甘州區;肅則指的是肅州,位置大約是現在酒泉市肅州區。甘肅作為古代絲綢之路重要中轉地,這兩個字似乎都與水有關。要明白“甘”的本義,必須明白“廿”。明白“肅”的本義,也得先明白“肀”的本義。

廿(碾niàn)從甲骨文(如圖1)分析,應是榨取甘蔗汁的石轆碾(如圖2),石轆碾砣,磙對碾壓,將甘蔗汁擠出,兩碾砣下面有類似鍋樣的容器接著蔗汁(如圖3),造字用兩十(石)相連。讀音是借“碾”聲,原因是甘蔗碾壓用的是兩個石轆碾。廿的本義就製糖用的榨汁機器。從字形可引申為二十,或從兩個石碾砣中的“兩石”音轉二十,如廿二日即二十二日。在甘、庶、蔗、席中的“廿”都與此有關。

甘(幹gān)是由廿和一組合而成的字。廿表示用於製糖的榨汁機器;一橫表示容器內榨出的糖汁;甘為容器內熬製的甘蔗汁,具有甜味。讀音借“幹”聲,說明甜味來源於甘蔗的主幹即莖,或者取蔗汁熬幹去水分之意。然後將榨汁過濾、熬製、提純、冷凝、成塊即看到的糖塊。甘作為偏旁部首字有某、甜、酣、邯、坩、柑等

甘的本義為熬乾的甘蔗汁。引申為1.甜,味道好,如甘甜、甘苦、甘冽、甘落、甘之如飴、同甘共苦、甘旨(美味的食物)、甘肥(味美香濃的食品)、甘味(甘肥,美味)、甘膳(珍饈美味)、甘馨(美味佳餚) 、甘醴(甘甜美味的酒)、甘豆羹(一種甜豆羹)、甘瓠(甘甜可食的瓠瓜)、甘木(所結果實甜美的果樹)、甘辛(甜而微辣);2.美好,如甘雨(適時而有益於農事的雨)、甘霖、甘澤(甘霖,甘雨)、甘澍(甘雨)、甘膏(甘雨,膏雨)、甘霈(甘雨);3.自願,樂意,如甘願、甘拜下風、不甘落後、甘分(甘心於本分)、甘伏(甘心降伏)、甘罪(自願承擔罪過);4.通“酣”,嗜好、愛好 ,如甘酒(嗜酒)、甘嗜(嗜好)、甘樂(喜好)、甘利(好利,貪利)、甘得(貪得);5.姓;6.甘肅省的簡稱。

肀(馭yù)是古漢字,古同“聿”,可理解聿的省形,現用作偏旁部首。肀表示手握筆桿、竹竿或木棍。肀是漢字的部首之一,組成漢字如肅。

肅(夙sù)是由“肀”、川和“八”組成的字。“肀”在這裡表示手握竹竿或木棍;“川”表示河流深淵;“八”表示分析判斷。肅為人過河流深淵,手握長的竹竿或木棍探測水深,分析能不能過河,小心謹慎行事。寓意持事振敬,如臨深淵,戰戰兢兢,無半點馬虎。借“夙”聲表示持事謹慎、認真、敬畏。

肅 [sù]的本義表示人戰戰兢兢,非常畏懼小心。引申1.恭敬,如肅敬(恭恭敬敬)、肅迓(恭迎)、肅奉(恭敬地接受或遵奉)、肅修(恭敬地修書,致親友書札用語)、肅如(恭敬的樣子)、肅服(恭敬順服)、肅然(恭敬的樣子);2.莊重、嚴肅,如肅命(嚴肅命令)、肅括(儀容嚴正而有禮法)、肅容(嚴肅的儀容)、肅陳(陳列嚴整)、肅戒(嚴肅地告誡或警戒)、肅坐(指端正地坐著);3.清靜、安靜,如肅肅(清寂,幽靜)、肅烈(肅穆威烈)、肅森(陰森的樣子)、肅聽(靜聽,含恭敬意);4.嚴峻、嚴格,如肅心(上進之心,行正道之心)、肅遏(嚴加禁止)、肅然(畏懼的樣子);5.峻急,十萬火急的,如: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禮記》;6.敏捷,通“速”,如肅給(敏捷)、肅肅(迅速的樣子);7.揖拜,拜禮之一,即揖,今婦人行禮稱端肅,朋友通函稱肅啟、謹肅,本此,如肅揖(肅拜,直立作揖)、肅香(供香);8.恭敬地引進,如肅客(迎進客人);9.衰落,萎縮,如肅氣(肅殺之氣)、肅景(秋景,秋氣肅殺,故稱);10.清除、平靖、肅清,如肅菁(肅清,削平寇亂)、肅靖(清掃、平定)、肅齊(安靖整飭)、有反必肅;11.整飭、整肅,如肅正(整飭,使端正)、肅衣(整衣)、肅治(整頓治理);12.儆戒,如肅省(整肅自省)、肅慄(戒畏自警)。肅 [Sù]古代州名,隋置,在今甘肅省。肅,州名, 古月氏國也。—《廣韻》


嚴師說字


談到甘肅,我身邊的很多人只知道這氣候不好,各方面相對落後。其實他們可不知道甘肅可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從西北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天水大地灣遺址算起,至今可有八千多年曆史了。之所以,甘肅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可是這裡過去波瀾壯闊歷史的集中寫照。下面我就簡單聊聊甘肅歷史的變遷。

一、古代甘肅地理位置重要

甘肅東西狹長,北接戈壁荒漠,南連祁連山脈。長安為起點,全長7000多公里的古絲綢之路,就是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後分為北南兩道,北道出玉門關,南道出陽關的。這條始於公元前2世紀的橫貫亞洲內陸的古商道,曾持續千餘年,溝通了歐亞大陸東西兩端,推動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正是如此,古代的甘肅無論外御邊患,還是內擊強敵,都具有關鍵性的戰略地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二、甘肅完全併入中國版圖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舊稱“雍涼之地”的甘肅大部屬雍、涼二州。商周時,秦人的祖先就在甘肅東部天水遊牧定居。周莊王九年(前688年),秦國就在甘肅建立了中國歷史最早的兩個縣:邽縣(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後秦統一天下,設置36郡,甘肅屬於隴西郡和北地郡。

歷史的車輪來到了西漢,甘肅的戰略地位更凸顯出來。漢武大帝劉徹為徹底解決匈奴對中央王朝的威脅,開啟的漢朝對匈奴戰爭,漢軍在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將領帶領下,馬踏匈奴,收取河西,追奔逐北,封狼居胥,飲馬瀚海,西歸大河,列郡祁連;威服西域三十六國,設都護,越蔥嶺,滅康居車師大宛諸國。大漢王朝和大漢民族至此威震八方。

特別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擊退盤踞河西的匈奴後 ,為了進一步控制河西走廊,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和酒泉郡,統轄甘肅西北部,並大規模移民進行開發和戍守。公元前114年又增設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前111年分武威郡設張掖郡,前88年設敦煌郡,至此河西四郡完全設立,再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前81年又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2個縣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肅共設十個郡,漢帝國完全控制河西走廊。甘肅也在漢王朝的管理下,獲得很大發展,甚至《史記》中有了“隴右熟,天下足”的說法。



三、甘肅名字的由來

到隋唐廢郡設州縣,酒泉郡改製為肅州,張掖郡改為甘州。前面已說過,甘肅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於這兩個地方控制著河西走廊的命脈,戰略地理位置對中央政府太過重要。肅州自不必說,從漢武帝時期最初設武威郡和酒泉郡就可看出。因“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的張掖郡,素有“金張掖”之稱的甘州,地位進一步提升始於北宋時期。當時西夏王朝統治河西,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張掖),這也是歷史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元朝時期設甘肅行中書省,省會更是由涼州(武威)遷到了甘州(張掖)。公元1264年,在甘州設甘肅路總管府,公元1281年,元朝又在甘州設甘肅行中書省,“以控制河西諸郡”。明朝成為陝西行都司,駐地一直設在甘州。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甘州(張掖)曾經長時間做為省會駐地,肅州(酒泉)雖然從政治軍事和歷史地位,絲毫不遜於甘州。但取名也只能甘州在前,肅州在後了。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甘肅省省會蘭州,在清朝初期地位才開始進一步崛起。不過,甘州依然是甘州提督的駐地,節制西寧、寧夏、涼州、肅州四鎮兵馬,相當於半個甘肅省會。


EIMICHS天堂鳥


甘肅省和其他省區一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名稱、地域範圍、行政區劃,前前後後,多有變遷。

甘肅省最早得名是在元代。元代始設甘肅行省,取屬地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首字合而成名。

明代廢省設司,甘肅省境屬陝西布政司、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

清代設甘肅布政司,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轄今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四省區地域範圍。光緒十年(1884年)分出新疆。

1912年,甘肅省境又劃分為寧夏、西寧、蘭山、涇原、渭川、甘涼、安肅七道。1927年廢道,1929年分出青海、寧夏兩省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甘肅省境內隴東地區屬陝甘寧邊區的隴東、關中兩分區。1949年8月成立甘肅行政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甘肅省之名沿用至今。


一眼千年58


先秦時期甘肅省的大部分屬於雍州和涼州,因此,甘肅省也稱為"雍涼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的管轄範圍已經到達甘肅,秦昭王設立

”隴西郡“管轄,因此,甘肅又有隴地的稱謂。唐代改郡為道,甘肅省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

那麼,”甘肅“最早出現是哪個時期?

北宋時期,西夏王朝統治黃河西部的甘肅張掖地區,設立甘肅軍司管轄,駐地位於甘州,也就是現在的張掖市甘州區;肅則指的是肅州,位置大約是現在酒泉市肅州區。是這也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甘肅“一詞。

元朝時期設立”甘肅行中書省“,甘肅開始作為正式的行政區域名稱出現。明朝時期改省為司,甘肅歸“陝西布政司”管轄範圍。清朝時,把“陝西右布政司”改為“甘肅布政司”,甘肅一詞重新使用。

民國時期,甘肅、寧夏、青海以及內蒙中西部等地劃分為7個不同的行政區域。

建國以後,1950年正式設立甘肅省人民政府,這也是甘肅省成立的標誌。

甘肅省成立以後,具體的行政範圍也有著多次的改動,先是1954年撤銷寧夏,併入甘肅,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脫離甘肅成為新的省級行政區。

“甘肅”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夏王朝,正式成為行政區域是在元朝,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甘肅省之名是源自元朝。對於甘肅地區的名稱,我們歷史上還有很多,現在我們經常所說的隴西、雍涼等等都是指代這一區域,這些都是歷史上不同時期對這一地區的稱謂。甘肅作為中國西部五省之一,“河西走廊”生動得體現了甘肅作為古代絲綢之路重要中轉地的特徵。


北大爐爐


甘是甘州就是今天張掖

肅州是酒泉


一隻喜歡流浪的袋鼠


一個是指古代的甘州,一個是指古代的肅州,即甘州和肅州的合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