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報怨以德”。我們該怎麼樣解讀這兩句話?

楊章林555


這兩句話乍一看是矛盾的兩個觀點,但是把這兩句話理解成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對德和怨的一個態度,那麼這兩句話都是合理的。

第一句話: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是站在一個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看待德和怨這個事情,當然,一個老百姓,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要,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你是一個領導者,你是一個統治者,你的,身份不一樣,你處理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

第二句話:以德報怨,一個領導者、統治者,你的下屬或者你的部下抱怨你,你難道也跟他們一樣也抱怨他們嗎?這樣有用嗎?所以作為一個領導者或者統治者,就要有領導者和統治者的這個境界和胸懷,部下和下屬抱怨你,你還要對他們好,因為你是上位者,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這個道理。

要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樣的事情,你就會有不同的收穫。



我叫都不是


這兩句話,單從字面意思看,很難理解其豐富的內涵,甚至會產生與原文相反的意思,所以必須放在這兩句話的原文出處進行理解。原文並不贊成“報怨以德”,而簡單地把兩句話連在一起理解的話,則似乎變成了提倡“報怨以德”的意思。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出自《論語》,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原文的意思來看,孔子不贊成“以德報怨”,而提倡“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報怨以德”,其實就是“以德報怨”的意思。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如下: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從這一章全文的意思來看,老子也不贊成“報怨以德”,並且也說明了不贊成的理由,即:“和大怨,必有餘怨”。


孔子和老子,分別作為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為什麼他們都不贊成“報怨以德”呢?《論語》中只提倡說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但並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但《論語》的其他章節提到了類似的問題。


從《論語·學而篇》可以找到原因,原文如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另外,我們從《道德經》的相關語句中也能找到答案。


老子不贊成“報怨以德”的原因,就是“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兩個相互怨恨的人,必然的是因為互相碰撞,碰撞的很厲害了,才會造成傷害並留下怨恨。要讓怨恨和解,就相當於強行把兩個必然會產生碰撞的人融和在一起,雙方越退讓,反而越會覺得心裡更怨恨。這就是和大怨,必有餘怨的道理。


老子並不贊成,無條件地和解怨恨,無底線地寬容傷害自己的人。老子認為,唯有以德相交,才不會造成相傷相怨。不以德相交,即便表面上和解了,兩者依然是合不來的兩個人。



子歸明


首先說下《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報怨以德。這樣才是完整的一句話,大小多少是個前置條件,大小多少在我看來簡單來說就是公平取中,抱怨以德也是取中,和化學一樣只有取中,沒有偏私才能安穩長久,天地大道就是如此。

然後說下《論語》,原句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對於這個“直”有很多種解釋,我個人的理解是採取一種“直”的態度,這個的態度就是公正,所謂正直公平,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最後,我認為兩位古人,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不過一個在說天地,一個在說人,只有不以己之私去判斷“德”與“怨”才能瞭解天地運行之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更好的做事做人。

多說一句,我們看問題也好,看人也好一定要全面一些,正如現代大數據一定要充足後再做判斷,另外我們的先賢們都是有智慧的人,他們的道理往往不會是字面上。還有就是這些書籍經過無數時光和無數的人,我們看到的不全是那些先賢們所表達的,正如《莊子》輪扁斫輪說的那樣,很多事情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所以建議不要讀死書,一個字一個句去弄,當然如果是學術研究另作他論,作為國學愛好者,我個人認為了解主旨大意,知道道理就好,更不必刻意背誦。



神無以靈


“以德報怨”與“抱怨以德”同意:

何以報怨?答曰:“抱怨以德”,以德報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