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這次,輪到90後守護世界了!

2020年,首批90後邁入30歲,“不想長大”的他們與一場風暴不期而遇。這群“不安分”的年輕人毫不猶豫,從未彷徨,只想為戰疫“做點什麼”,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


於是,有人剛出校門,就選擇逆行抗疫;有人宅在家中,專心為“白衣戰士”守護後方;有人為打敗病毒,用“硬核”科普提高人們的精神“免疫力”……


這次,輪到90後守護世界了!


冬末初春,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猝不及防,

熟悉的生活被按下了“暫停鍵”,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守望相助,共戰疫情,

青春正好的90後們

用自己看似微小的力量傳遞著愛和光芒。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恰是這場疫情,讓年輕人一夜長大。

眼下,病毒尚未告破,疫情依然嚴峻,

但因有了這群已經長大的“寶寶”,

人們愈發相信,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男護士自告奮勇上前線:“這是體力活,我們不上誰上?!”


深夜十點,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病房護士餘逸飛,帶著疊音的話語從手機那邊傳來,“醫院的男護士少,這是個體力活,我們不上誰上?!”還在A4應急病房中工作的他借了部手機,完成了與記者的短暫通話。


這次,輪到90後守護世界了!

工作中的餘逸飛


應急病房的排班每天一更新,有時還會臨時加班。那天,餘逸飛的班頭從凌晨零點排到了早上8點,稍微休息調整過後,下午4點,他再次穿戴整齊一頭扎進隔離病房,這個班直到第二天零點才能結束。


在隔離病房工作真的一點都不輕鬆。穿上悶熱的防護服,一天下來內衣都能被汗水浸透;每護理完一位患者就要洗手、用酒精消毒,一天十幾、二十幾次地反覆洗手,餘逸飛手上的皮膚有了深深的皺褶;每天長時間戴著的口罩、護目鏡,在他臉上刻下了難以消退的紅色壓痕……


“偶爾會覺得累,但咬咬牙就過去了。”雖然抗疫工作艱苦,但這裡的醫護人員從未想過退縮。“在這裡,病人給予的溫暖不少。”餘逸飛說。


每個患者得知出院,總會高興地向前來護理的餘逸飛道別,“謝謝你這麼多天的照顧,真是費心了。”有時面對一些不遵醫囑的患者,同房的病友也會幫著醫護說話,“你看看,他們多不容易,就別添麻煩了。”


“患者很理解我們、尊重我們的工作,懂得我們的辛苦。”餘逸飛說,這比拿多少工資、得到多少表揚更能激勵人心。


這次,輪到90後守護世界了!


和餘逸飛差不多時間投入抗疫戰場的,還有大他5歲的張明明。


除夕夜,身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危重病科護師,張明明隨上海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出征武漢。1992年出生的他,是隊伍中為數不多的男護師,“我先後在呼吸科、急診危重病科輪轉鍛鍊,前線需要這樣的人,況且28歲正年輕,我不上誰上?!”


結果,剛上飛機,屁股還沒坐熱,張明明就被領隊徵用,當起了醫療隊助理。那一刻,他有些懵。“領隊助理”這四個字意味著,大到醫療物資保障、分配及人員管理安排,小到隊員生活用品、健康需求都得由他統籌調配,以有力的支撐讓“戰友”們安心在前線堅守。


這次,輪到90後守護世界了!

每當隊友生日,張明明總會暖心地為他們準備“戰地生日會”


這次,輪到90後守護世界了!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右)與張明明


每當隊員們累倒又爬起的時候,張明明就會想起臨行前妻子為他寫下的一封家書。“我知道你肯定要去的,因為前幾日你就在嘮叨,SARS的時候其他人保護我們,現在該輪到你去了。雖然嘴巴上不願意你去,因為放心不下,但回去還是幫你收拾行李。”


張明明知道,她懂他。出征那晚,調令來得很急。匆忙間,妻子煮了10個餃子,還沒完全熟透,但張明明全吃了,“到現在都記得它們的味道。”張明明說,這段回憶也許會珍藏一輩子,還沒熟透的餃子裡滿是妻子對他的妥協和愛。


曾有人說,“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從抗疫一線90後男護士們堅定的話語中,記者彷彿更能體會這句話的份量。


UP主連夜“備課”啃資料:“硬核”科普有意思,提高精神“免疫力”


在這場全民的共同戰“疫”中,每個人都在為戰勝病毒而努力。


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而來的還有每天鋪天蓋的信息,真假混雜,讓人眼花繚亂。為了撥開迷霧,把科學準確的消息傳遞給更多人,一群90後用自己的方式做起了科普,通過提高人們的精神“免疫力”,來守護眾人健康。


視頻、音頻、挑戰答題……新穎的講述方式讓原本有些高端的醫學知識活靈活現起來,“硬核”“好看”“有意思”是許多人的回應。


2月初,B站知名科技UP主“回形針PaperClip”上傳了最新一期科普視頻“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6個小時後,視頻獲得了百萬次的播放量,微博上觀看的人數更是高達2761萬次,迄今,這則視頻的播放量已突破兩億。


視頻製作人吳松磊說,做視頻的動力是因為許多老觀眾給他留言,讓他說說新冠病毒。1月27日,他開始“啃”資料,每天都要花十多個小時收集信息,兩天後,動畫製作和分鏡頭設計人員加入工作。


要知道,新冠病毒的直徑只有0.1微米,是頭髮絲的千分之一。為了說明新冠病毒是如何感染人體的,吳松磊用三維建模描述了一段病毒RNA(核糖核酸)與細胞“相愛相殺”的故事;


為了解釋為何要戴口罩,他定格了一張一個人打噴嚏後0.34秒的圖像,並用綠色線條標註了100微米以上大飛沫的運動軌跡,用紅點標註了小飛沫形成的霧雲……


當人們“親眼”看到大飛沫核顆粒被口罩纖維網阻擋在外,小顆粒由於靜電被吸附在口罩上時,即使之前對戴口罩不以為然的人都會自覺戴好口罩。


1994年出生的吳松磊是一位工科生,為了讓自己的視頻更具可看性,他花了兩年磨鍊技術,2017年才以“回形針PaperClip”的名字發佈了第一款視頻,許多看似樸實的話題在他手下“妙手生花”。


吳松磊說,他還在繼續策劃和疫情有關的科普視頻,題目就叫“如何搶救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

只是一群孩子換一身衣服

學著前輩的樣子守護大家

致敬!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