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漢族的由來是什麼?

太陽知識局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而不衰亡,除了依靠它“博大精深,兼容幷包”的特性之外,還有得就是華夏大地五十六個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在五十六個民族民族之中,我們各有特色但能團結共處!而漢族無疑是貫穿中華文明幾千年的主線。那麼,漢族又是怎麼來的呢?



“漢族”名稱的來源

“漢族”這一名稱中的“漢”來源於一個國號

漢族在上古時期被稱為“華夏族”。在戰國時期,秦國設立了漢中郡(今陝西省漢中市),秦朝二世而亡,天下大亂,紛爭不斷。在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受封為“漢中王”,其軍隊為“漢軍”,最後劉邦在楚漢爭霸中獲勝,一統天下,立國號為“漢”。在漢朝統治的這四百多年中,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漢朝人也就以漢人自稱,就猶如唐朝人以“唐人”自稱一般。至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後,以“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為政體,“漢族”也就被賦予法律意義,一個種族正式確立。


“漢族”種群的由來

“漢族”是經過與其他民族不斷融合發展而來的

首先,他是有“華夏族”發展而來

在公元前4000年,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居住寫“夏族”,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蚩尤的先人居住在漢江流域和淮河以南地區。

公元前2700年,夏族的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於現今的新鄭縣定都,後將漢江流域和淮河以南地區的領袖蚩尤擊敗,統治整個中原地區,“華族”和“夏族”在之後的發展中逐漸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華夏族”。



公元2070年,禹的兒子啟建立夏王朝,即華夏族的第一個國家。

公元前1600年左右,居住在商丘一帶的商部落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商朝,商部落的種族統一中原,在之後與華夏族融合,完全“華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的領袖姬發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周部落的種族又與華夏族融合並“華夏化”,因此,在血緣上仍然以華夏族為主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華夏族與南方的楚人以及北方的少量匈奴族融合。

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至此,華夏族通過與東夷族、楚人、以及匈奴人融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漢朝國號為名稱的“漢族”。

在漢朝之後的華夏大地,不斷改朝換代,中原易主,其中不乏少數民族統治者,如鮮卑族,蒙古族,滿族等等,這些民族在入主中原後不斷被漢化,漢民族也被注入了新的血緣。

直至民國建立,“漢族”以法律形式確立。漢族也由此而來至今發展到近13億人口。


舊時樓臺月


漢族名稱的由來有三:

1.漢族的名稱,得名於漢朝。

漢朝以“漢”為國號,是因為其開國皇帝劉邦曾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他的軍隊為漢軍,建立的國家名稱為“漢”。



2.漢朝時的少數民族把來自於漢朝的人統稱為漢人,於是華夏族的後裔便逐漸以漢人自稱。

我們是炎黃子孫,最初以華夏族人自稱。以華夏族為正統,四周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漢高祖劉邦建立了統一的漢王朝,到了漢武帝,漢朝的經濟文化非常強大,達到鼎盛。從此,漢朝人與各地少數民族的溝通交流漸漸頻繁,少數民族人稱我們大漢子民為“漢人”。



3.到了中華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族”。

漢朝以後,“漢人”所包含的範圍越來越大。經過歷朝歷代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許多民族融入漢人行列,匯入漢族之中。


在我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佔93%左右。它人口最多、分佈最廣,為中國的不斷髮展進步與民族融合團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的民族為漢族,我們是漢人,我們的語言是漢語,我們的文字是漢字,我們的姓氏是漢姓……


融融118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稱‘’華夏”或“諸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其中,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占人口比例都超過90%。

漢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在7000年—5000年前在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建立了仰韶文化。

約50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所進行涿鹿之戰。炎黃聯盟最終取得勝利,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和原來在山東境內的東夷集團融合,上古大華夏部落聯盟最終形成,中國至此進入了華夏時代。

約4600-4000年前,華夏族在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地區建立龍山文化。

華夏遠古文明傳承脈絡大致是:大地灣文明和裴李崗文明——仰韶文明——龍山文明——二里頭文明。

在4100~2900年前,黃河中下游華夏族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華夏族又從分裂走向統一。

以後隨著中國疆域的擴大,漢族發生多次人口大遷徙,但基因並不像其它民族一樣成為混血民族。根據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破譯人類全部遺傳信息後證明,漢族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純種民族之一。

今天的漢族人,佔壓倒性主體(超過90%)的是O—M175。 漢族的y染色體標誌是OM175,說明漢族來自於同一個父系,是同根同源的一家。漢民族是由先羌(標誌性基因O3—M122)分化而來,這裡要做了說明,、O3—M122是O-M175發生了變異後形成的最大三個子支系(其他N多小類型都不算)之一,其他的二個子支系是:O1—M119、O2—M95。

特別強調一下的就是具有O1—M119的民族就是以蒙古人,滿人為代表的阿爾泰語系民族,以及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東夷““百越”等民族的直系祖先。


六甲番人


漢族為上古時期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即炎黃子孫,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是一個在歷史上從未中斷過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為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這兩個文明為華夏文明圈的代表。

黃河中下游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炎帝和黃帝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勝利並稱雄於中原。漢族世稱“炎黃世胄”、“炎黃子孫”,其源蓋出於此。漢族之稱,起於劉邦有天下之後。近人或謂王朝之號,不宜為民族之名。吾族正名,當雲華夏。案《 書》曰:“蠻夷猾夏”。《 堯典》,今本分為《 舜典》。《 左氏》曰:“戎狄豺狼,諸夏親暱。”閔元年。又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定十年。又載戎子駒支對晉人之言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襄十四年。《 論語》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八佾》。《 說文》亦曰:“夏,中國之人也。”則華夏確係吾族舊名。然二字音近義同,竊疑仍是一語。二字連用,則所謂復語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二語,意同辭異,古書往往有之,可看俞氏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列子》黃帝夢遊華胥,附會為漢族故壤,未免失之虛誣。夏為禹有天下之號,夏水亦即漢水下流。禹興西羌,《史記·六國表》。漢中或其舊國。則以此為吾族稱號,亦與藉資劉漢相同。且炎劉不祀,已越千年。漢字用為民族之名,久已不關朝號。

夏部族起源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華夏氏族—夏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族源關係。《史記·夏本紀》:“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

商部族起源

商族又名殷人,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商族最早生活在哪裡,史學界一直眾說紛紜,普遍的觀點認為是黃河下游。在甲骨文中,“華”與“夏”二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說:殷氏,契(偰xie)姓,封於商,後世遷於亳。為周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殷本紀》所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後之,因孕,生契。”

《史記·殷本紀》對殷氏族系記載甚詳,且絕大部分符合後來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研究的結果。依《史記》、《世本》、《元和姓纂》等記載,殷商宗族是黃帝的後裔。殷氏先祖自黃帝至契的傳承次序為:黃帝與嫘祖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與簡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華夏民族開始崛起的時期。在帝堯、帝舜、帝禹的領導下,華夏民族戰勝了自然災害,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為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奠定了基礎。契被帝舜任命為司徒,負責教化民眾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於商,都於亳(今安徽省亳州市),賜姓子。

周部族起源

不僅如此,後來崛起的周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也有著族源關係。如周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族的外祖世系就是姓姜的炎帝部落。而周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族的父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楚部族起源

在南方崛起的楚族也與黃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鄭一帶。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後在商朝的驅逐下被迫南遷。大致遷徙路線是:新鄭——桐柏山——丹陽——湖北荊山。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轄地為湖北,還有湖南、河南、重慶、安徽、江蘇、江西的部分地方。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週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楚蠻之地,建都於丹陽。建立了 楚國。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 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後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

秦部族起源

在陝西一帶崛起的秦人也與黃帝關係密切,秦國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隨到傳說中的顓頊帝。《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大費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後,舜帝獎勵大禹一塊黑色的玉圭,大禹卻說這個功勞不是他一個人的,因為有大費的輔助,治水才能成功。舜帝聽後便賞賜給大費一個黑色的旌旗飄帶,還給他娶了一個姓姚的美女。從此,大費便留在舜帝的身邊,為舜帝馴養和調教鳥獸。鳥獸大多馴服,舜帝讚賞大費的功勞,就賜大費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這就是嬴姓的由來。因為大費善於調教鳥獸,人們又叫他柏翳(伯益)。

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的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而蜚廉則向東逃往奄國。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挑唆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周公姬旦平叛之後嚴厲地懲罰了參與叛亂之人,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並被迫遷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遷成為秦人的先祖。

總結

正是因為炎黃集團與漢族的族源關係,所以毛澤東、朱德在《祭黃帝文》中說:“赫赫始祖,吾華肇造;渭衍社綿,嶽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漢族世代尊黃帝為鼻祖,稱之為“人文初祖”。至今在位於陝西中部的黃陵縣,有著傳說為黃帝之墓的黃帝陵。黃帝陵在數萬株千年古柏的簇擁中聳立在橋山上,成為漢族起源的象徵。

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非所謂的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漢化成了南方漢族。南方漢族的父系全部來自中原漢族,母系有南方原住民成分。

夏人

公元前23至22世紀左右,夏族在黃河中游、洛河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相傳夏部落在進入黃河、洛河流域以前,仍然處於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制時代。血緣關係仍然是維繫人們的主要紐帶。據《史記·夏本紀》說:夏部落姒姓。共12氏族,即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他們以夏后氏為核心組成了一個有共同血緣的大部落。隨著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到了大禹時期,青銅工具的出現和使用對於夏族崛起的意義是促使"以銅為兵"的灌溉農業經濟類型的形成,反映了夏族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條件都已成熟。在這種新的歷史轉折時期,禹劃九州,標誌著夏部落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轉化的完成。

商人

漢族

漢族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夏族在黃河中游崛起之時,黃河下游的商部落還過著原始社會“居無定處”和“不常厥邑”的流動生活。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商部落也毫無例外地走上了原始社會解體的道路。《詩經·商頌·長髮》:“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於是,本來臣屬於夏王朝的商部落,在商國家建立的過程中,“湯證諸侯“、“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最後在鳴條會戰中大勝滅夏,商湯建立了一個新的奴隸制王朝--商王朝。與此同時,商部落也完成了從血緣關係向地緣關係的轉化。

商人自契受封於商地,其子孫開始於商地生息、繁衍。為保持農業和畜牧業生產必須的地力和商業貿易的便利,其間要經常性的遷徙,到商湯滅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規模遷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遷砥石又遷於商,相土東遷泰山下又遷商丘,上甲微遷於殷又遷至商丘,成湯滅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區域和空間很大,《詩經》說其“海外有載”,勢力範圍達到了海濱。契為殷商部族的發展奠定了基業,所以《國語》說契(玄王)勤於商事,經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湯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為始祖,所以後世又稱契為殷契。“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周人

與商滅夏一樣,居住在陝甘渭水上游的溱、沮流域之間的原是商王朝部屬的周部落,重蹈商民族崛起的道路,在臣屬於商王朝的歷史條件下,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重演了商滅夏桀一幕,在“克商”中建立了周王朝,(《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楚人

簡介

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初根據地在河南新鄭。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衝突的旋渦中與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陝東南方向遷徙,於西周初年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後繼續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即:河南新鄭——桐柏山——丹陽——湖北荊山。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因子,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

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併成為周文王的老師。西周初年,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便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貴州、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活動,在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

起源

漢族

漢族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鄭一帶。著名考古學家唐蘭在《西周青銅銘文分代史徵》中說:“華,地名,在今河南密縣(今屬新鄭)。華邑在新鄭,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重黎,鄶國均在新鄭”。楚王之所以是羋姓熊氏很可能就是因為被封在祝融之墟附近的華陽,祝融之墟也叫有熊之墟。在上古文字中,“華”與“羋”這兩個字的寫法十分相像。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由於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季連後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舉族南徙後又從蠻俗,故而後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於丹陽。建立了楚國。

族源

楚人的主體是羋姓季連部落,楚王族、公族以羋姓季連部落後裔為主,其中又以鬻熊家族為核心。當地的荊蠻居民一部分成為楚人的組成部分,但多是庶族。楚國建立以後,有從中原地區大規模招商移民的“徠民”政策。

楚人與漢水中下游和長江中游一帶荊蠻、濮、苗蠻等原始民族雜居,東周以後這些民族逐步被楚人征服。

《中國通史》第四章/列國的兼併:魯昭公二十二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結合一批喪失職位的舊官、百工,起兵爭王位。經四年戰爭,子朝兵敗,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宮氏等舊宗族(自然也有百工),帶著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國。這是東周文化最大的一次遷移。周人和周典籍大量移入楚國,從此楚國代替東周王國,與宋魯同為文化中心。在這三個中心地區,魯國孔丘創儒家學派,宋國大夫墨翟創墨家學派,戰國時楚國李耳創道家學派。

文化與認同

從楚人形成的過程來看,楚文化的性質也不是獨立於炎黃文化系統之外的單獨的體系,而是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化以商周文化為核心。兩週時期的楚器,銘文可以代表楚國的文字風格。與中原各國的文字相比,楚文字在字形與筆劃的增減上有所不同,但確實與中原各國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文字系統。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可以從一方面瞭解楚文化的淵源。

文化的認同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楚器銘文反映了楚王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傳承關係。風俗和禮儀同樣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楚國禮器保留有明顯中原文化風格。楚貴族中後期大體上一直堅持周禮所規定的禮制,表明其對姬周文化即中原文化的認同。

起訖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朝的驅逐下,楚人祖先季連帶領族人開始南遷。南遷後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為基礎吸收當地其他民族的文化,緩慢發展著楚文化。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併成為周文王的老師。西周初年,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勞便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楚始建國。剛建立的楚國是個很小的國家,僅二十多平方公里。

楚熊渠時期,楚國西征庸國,東攻揚越。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楚國相繼滅掉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諸侯國。在迫使隨國臣服以後,又滅掉了息國。並揮師北上,攻打了蔡國和鄭國。之後佔領了從川東、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楚成王時借周惠王之命,鎮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前655年以來,先後滅貳國、谷國、絞國、弦國、黃國、英國、蔣國、道國、柏國、房國、軫國、夔國等諸侯國。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在泓之戰中戰敗宋襄公,楚自此稱雄中原。楚莊王時期滅庸國,討伐“陸渾之戎”。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名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楚國潰敗。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

秦人

簡介

漢族

漢族

秦人是華夏族西遷的一支,為黃帝五世孫伯益(大費)之後。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惡來後被周武王所殺。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商紂王之子武庚趁機發動三監之亂,嬴姓部族捲入。周公親自率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了叛軍,並嚴厲地懲罰了參與叛亂的人。除了大量殺戮之外,還將剩下的部族予以分割,驅趕他們離開故土。嬴姓部族因此被分割並被迫遷出故地,其中一部分人被遷往黃、淮一帶。另一部分人則被集體從東方遷到西方,去西周的西部邊陲”戌邊“,也就是秦人的祖先。此時整個嬴氏部族都論為了奴隸。

“清華簡”研究顯示,秦並非出自西戎。考古發現早期秦文化具有東方色彩,與“清華簡”的研究成果相印證。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為秦人是商末戰亂時西遷的華夏族。在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出了一塊銘文,上面記載秦王族是黃帝之後。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了3000餘件珍貴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個篆文的石磬有“天子郾喜,龔桓是嗣”,“高陽有靈,四方以鼐”的字樣。帝顓頊號高陽,是黃帝的孫子,這有力地證明了秦人的族屬為華夏族,與《史記》的記載是一致的。

而且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通過“徠民”政策,從山東六國招引了二三百萬人口到達地廣人稀的秦國。所以說秦為戎是極其錯誤的,更何況秦人和戎人從來不視對方為己類。秦人以華夏自居,奉炎帝和黃帝為始祖。比如:秦靈公於公元前422年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此外,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3000餘件極為精美的金器、玉器、鐵器、石器的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從而否定了歷來認為的“秦國生產力落後”,“秦國奴隸制統治薄弱”等論點。對於我們重新認識秦國曆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周孝王時,造父的侄孫非子(伯益十六世孫)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肅天水),作為周朝的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佔領了被戎人和狄人佔領的原周朝在陝西的領地。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

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成為僅次於晉國、楚國、齊國的二等強國。

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422年,秦靈公在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吳山)建上畤,祭祀黃帝;建下畤,祭祀炎帝。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從此秦國超過楚國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公元前279年的郢之戰和公元前278年的鄢之戰,白起統帥的秦軍攻佔了當時政治核心在南陽和丹陽一帶的楚國的南陽郡、南郡、臨江郡(江夏郡)、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國楚國因為喪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將白起在長平之戰重創趙國,趙軍損失四十萬左右兵力,秦國威震天下。

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登基,於公元前238年掌權,開始了他對六國的征服。於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秦人勢力擴張表

秦穆公時滅西戎12國;

前316年滅巴國、蜀國;

前272年滅義渠;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 秦攻佔趙都邯鄲;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趙;

前221年 秦滅齊,秦王贏政(趙政)稱皇帝,為始皇帝。

備註:自前221年起中國歷史正式進入郡縣制社會,秦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漢族別稱)為主體的大一統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秦朝。

春秋戰國時期

華夏民族,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說:“楚失華夏”,是關於“華夏”一詞的最早記載。之前發現的都是華與夏的單稱,且兩字多次相互通用,皆為華夏之意。

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春秋時期的民族融合,擴張到了部分蠻、夷、戎、狄之間。例如《國語·周語》說:周襄“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說:晉獻公“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春秋時赫赫有名的重耳本身就是一個混血兒。不僅如此,重耳逃難到狄時,“狄人伐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咎如是赤狄的別種,重耳又與狄人通婚。還有東夷族須句國人成風是魯喜公之妾;赤狄別種路子嬰兒的夫人是晉景公的姐姐。

戰國時期的部族融合以比春秋時期更深的程度、更廣的範圍、更快的速度繼續進行著。在南方的楚國,春秋以後縱橫於漢水、長江流域一帶,經八百餘年的擴張經營,文明程度越來越高。楚人的祖先本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後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後與南方土著部族產生融合,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為基礎吸收當地其他部族的文化,緩慢發展著楚文化。

在東北方的燕國,到戰國時已成為雄據東北方的強國。燕將秦開曾作人質於東胡,回國後率軍打敗東胡,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等東郡,大大擴展了燕國的領土。燕對遼河流域的開拓,不僅奠定了古代中國在東北的疆域,也使遼河流域的各民族與華夏族產生了一定的融合。

公元前395年商鞅變法後,秦後來居上,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不僅打敗了韓、越、魏三國,而且先後兼併了周圍的非華夏部族,增設了黔中郡、巫郡、南郡、南陽郡、三川郡、太原郡等。

分裂走向統一

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導致華夏族內部群雄割據、紛爭四起,最終四分五裂。而秦始皇統一七國建立秦朝又使華夏族從分裂走向了統一。秦始皇採取推行了郡縣制,制訂了“書同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築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

雖然秦王朝只有15年國祚,但漢承秦制。在“大一統”思想的指導下,政治上,漢武帝創設了刺史制度,把全國分為十三州部,實行“編戶齊民”。經濟上,漢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議,頒行均輸法、平準法,以京師為中心,建立了全國範圍內的商業網,使得商品流通大大發展。文化思想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學發展成了經學,取得了佔統治地位的優勢。所有這些,表明西漢時中央集權“大一統”封建國家更集中、更強大,使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華夏民族因秦王朝而又得名“秦人”,西域各國及周邊國家也有稱華夏民族為“秦人”的習慣。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國運,使“秦人”的稱呼後來被人們遺忘了,但是“秦”(Chin)作為中國的名稱卻流傳下流,成為印度及歐洲多種語言中中國的語源,如英語“China"。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於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徵朝鮮(衛滿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從而使漢人這個詞彙又成為華夏族區分自己與其他民族的稱呼。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之後。”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但原先的稱謂“華夏”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漢”這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二十世紀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稱謂是”華夏人“。比如漢朝多以”華夏人“自居,而明朝即以“漢人”自居也以“華夏人”自居,兩個詞為同義詞。總之,漢族和華夏族作為整體族稱是自從漢朝到現在最普遍的。

古代漢族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由此產生“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指漢族,但隨著華夏文明擴展到全國各地,“華人”的概念漸由當初單指華夏族,擴展到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周邊少數民族身上。併成為了全體中華民族之人的代稱,其下包括了“中國人”以及海外“華僑”。

發展

漢族一出現於世界,便以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偉的民族發展歷史進程。

人口的發展,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標誌之一,此即俗話所說: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封建社會時期漢族人口的發展經過了兩個大的發展時期。根據復旦大學的基因研究對照歷史遷移記錄,漢民族的擴張主因是歷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動。而不是所謂的是南方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從而形成南方漢族。

漢族的人口如果從其族源華夏集團算起開始約有200餘萬人。歷經夏、商、週三代,到戰國盛時已有2000萬人左右了。在兩漢之時,漢族人口已達5000餘萬人。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到北宋大觀年間達10441萬餘人。

元代以後,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人口達1.5億。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則達4億以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其人口約6億,到20世紀末已達10億以上。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臺灣島和海南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向西北發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發展到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

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人口為什麼能得到這麼巨大的發展?其中顯然有恩格斯所說的“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的機制作用。但瞭解和認識漢族人口的大發展,必須瞭解和認識漢族發展史上的一個現象,即民族同化問題。所謂民族同化,就是一個民族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有漢族同化少數民族的情況,也有少數民族同化漢族的情況。因為漢族自古以來就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被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在漢族總人口中比例較底。民族同化並不是漢族人口眾多的主要原因,現代興起的分子人類學研究發現南北漢族父系具有高度同一性,母系也有60%左右的同一性。


跪射俑


從304-618年到唐建立,三百多年來在中原地區沒有看到漢人出現。但是,唐朝建立以後李淵和李世民都稱自己是漢族,他們的祖先是隴西李暠的子孫,李暠稱是李廣的子孫。眾所周知,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是李陵,李陵在漢武帝時投降匈奴,他在隴西的家族分二次被漢武帝殺光,哪有李廣的子孫呢?

李淵的父親是李,李父親名字是大野氏,大野氏在西魏時官之八大柱國之一、太尉,李承襲父爵為“唐國公”。李淵也承襲父爵,也是“唐國公”。假如:大野氏是一個漢族怎麼能混到他們鮮卑貴族去呢?。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將他的二個兄弟給殺了,他將自己的弟媳弄成了自己的妃。又為了向他父親李淵請罪,這些風俗與漢族文化格格不入。再則,後媽嫁給兒子,父親娶兒媳、女兒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長期私通,這些被漢族人看來是亂論,可是被他們看來是名正言順。所以說,隋唐是“鮮卑皇朝”,只不過歷史是有儒家士大夫所寫,他們害怕“炎黃子孫”被打斷。所以說,李家一半是鮮卑族,一半是漢族,並且父系是漢族,那麼唐朝的子孫就是漢族的血脈了。李世民將打敗的突厥人賜予皇家姓,“李”姓,並將匈奴、羌、氐、柔然、回紇等等,遊牧民族融入到漢族中來,給他們改漢姓,使他們都成為唐帝國統治下的臣民。唐朝的“安史之亂”和“黃巢造反”,有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衣冠南渡”,這些到達南方的漢族被稱為“客家人”,實際上這些客家人是胡人漢化的漢族人。

到了唐滅,出現了五代十國,五代中有三個是沙陀族。北宋建立以後,北有契丹遼國;西有党項西夏;西北有吐蕃;西南有大理。其實都是唐滅以後分裂出來的國家,其中契丹文和党項文就是漢字套用。金滅遼,以後又滅了北宋;蒙古滅了金國、西夏、吐蕃、大理、南宋,建立了元朝。那些在中原地區的突厥、沙陀、党項、契丹、女真、回紇,等等遊牧民族,要麼變成了蒙古族,要麼變成了漢族。明朝建立,留在中華土地上的蒙古、匈奴、党項、突厥、沙陀、契丹、女真、等等,全部變成了漢族。

1644年,滿清入關,由於歷代遊牧民族的殺戮,中華民族的血緣從唐朝建立起來的“通古斯”變成了“蒙古人種”。所以說,漢族是一個由漢字、漢文化、漢姓融入起來的民族,沒有儒家所說的“炎黃子孫”,這些“三皇五帝”的神話,這不過是漢武帝所說的“術”字而已吧!





一品鳳彩


漢族的起源是個動態的過程,他是以夏朝遺民為絕對主體,隨著夏朝衰亡、商朝建立,不斷分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他有幾個重要的時間地點節點。由於漢族姓氏幾乎99%來源炎帝、黃帝、蚩尤華夏帝王及其子孫。因此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夏朝所處位置和始止時間、遷移路線。公元前6200年第四紀冰川末尾期最後一次小冰期經過上百年,地球溫度逐漸升,高山冰蓋冰川退化,海平面從低現在海平面180米,逐漸上升。現代華夏人從亞特蘭蒂斯和土耳斯哥貝克力山地,向兩河流域下游遷移。



第一站是著名的兩河流域。從亞特蘭蒂斯遷移來的先民掌握,古代農業文明在這裡建立伊甸園,他是史上第一所大學,傳播語言文字,農業畜牧業,天文曆法,科技水利,馬車船舶,金屬冶煉,城市規劃建設等,隨之第一個文明國家蘇美爾邦國產生。

隨著時間推移這裡城邦國越來越多。屬於炎、黃部族的蘇美爾邦國後來發展到十二個邦國,還有亞速、埃蘭、赫梯、卡德爾、西伯來邦國,之後二千多年由於人口膨脹、氣侯變化、戰爭,蘇美爾邦國整體遷移,巴比倫楔形文字記載:“公元前2200年蘇美爾邦國變成一片廢墟”。公元前2224年他們從伊朗高原遷移至印度河流域,建立以哈拉帕邦國為中心的夏朝。

根據歷史記載夏朝是有典籍、檔案的文明古國,即夏朝具有成熟的文字系統,〈洪範〉、〈政典〉、〈甘誓〉、〈禹刑〉等典集。

有青銅冶煉技術,大型宮殿和城市建築,管理和祭祀階層。 其城市佈局分內、外城、神廟,這也是中國古代每個王朝都城都具備的佈局。

夏朝起止時間約458年,我國有兩個主要〈紀年表〉,第一,司馬遷〈史記〉記載夏朝起止時間從約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第二,北宋邵雍〈皇極經世書〉紀年表:記載夏朝起止時間為公元前2224年至公元前1766年。根據考古發現在中國範圍內符合文明古國標準的(成熟文字系統)只有殷墟安陽,但殷墟測年只有3300年,達不到夏朝起止時間。符合夏朝起止時間,又在文字、青銅、鬼神祭拜、天文星象、農業畜牧業、喪葬習俗與商朝吻合的,

只有在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境內哈拉帕、摩亨約.達羅城為代表的文明古國。下圖:摩亨約.達羅城,羌寨。摩城民居和羌寨多相似。



這兩座城邦國經碳十四測定:他們具有青銅、文字系統時間,從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60年左右。公元前1766年(少部分公元前1750年)這些印度河畔邦國均變成廢墟。這些古國起止時間和邵雍紀年完全一致。實際先秦經典如〈詩經〉、〈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已指向了這個方位“崑崙墟”(又稱夏墟)。根據考古發現那個時期印度河流域有數百個大小大一文明邦國,符合〈詩經〉:“諸夏”的描述。

公元前1766年左右數百個城邦國變成廢墟毀,邦國人那去了。公元前1766年前後哈拉帕地區突發連續數年乾旱人畜生活發生危機,夏朝王桀率土之濱數百個邦國離開印度河流域數百個邦國。移遷是有序進行的,其中蚩尤邦國、彝、瑤、水、楚等邦國受令作為先遣遷移部隊出發,從巴基斯坦哈拉帕翻越喀拉崑崙山率先到達西域,炎帝邦國殿後。下圖:莎車縣蘭幹公元前3750年青銅遺址。


夏王桀本部與商邦國一起出發,到達南疆莎車縣附近,商邦國首領商湯趁機控制夏桀,宣稱為華夏族領袖。桀的子孫趁商不備率部分族人一路北上直至內蒙古高原,經數百年繁衍形成後來的匈奴,〈史記〉記載:“匈奴為夏朝遺民”。而炎邦國首領得知商湯政變後,認為其奪位不正,停留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地區,部分進入青藏高原,未隨遷移大軍東進,後來根據其所生活區域又分裂成為藏、羌、大月氏、北膘、氐等族。蚩尤邦國即苗、九黎邦國得悉後也不認為商湯正統性,從關中遷至山東境內,後與商戰爭失敗遷移湖南、雲、貴等地。彝、瑤等邦國也不認為商湯地位合法,從河西走廊直徑遷至四川、雲南地區,在那裡也分裂成十幾個少數民族。楚邦國首領也不服商王管轄率本邦族上遷至湖北境內,秦漢後楚邦國又與中原各邦國合併成漢民族。公元前50年炎帝后裔大月氏建立南到印度洋,北至鹹海,東至孟加拉,西至阿姆河,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強大帝國貴霜帝國。他與當時的羅馬帝國、東漢帝國齊名。


〈竹書紀年〉:周穆王曾到西夏國與大月氏共敘親情。1500年後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

。到了河西走廊夏人進一步分化,留在河西走廊的後來形成羌族。向南移居青藏高原的形成藏族,



向西南方向屬緬族、

党項族、巴、蜀。還有部分人這時也從大部隊分化出來進入內蒙古大草源,他們形成後世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大部分人直奔中原,河南二里頭經考古測定最早的青銅意義時間為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20年。

這是夏人到達中原的標誌性時間節點。到達中原後又有部分夏人南遷,如苗、侗、黎、白、水、納西等南遷形成南方少數民族。夏人在中原建立商朝後,在中原形成以夏人為核心的漢族雛形。周朝後少部分與東夷、南蠻、北狄、戎部族融合,到了秦漢時期漢族人已基本形成,仍然是夏人為主體的多民族大家庭。

創建於2018.2.22


柴墟子孫


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族,是幾千年來不斷融合周邊民族,滾雪球形成的。

漢族的名稱,形成於秦漢之後,秦之前稱華夏族。那麼華夏族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族指代的是周人周地,周人自稱華,也自稱夏,合稱華夏。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指出,“中國西部地區稱為夏,夏有雅正大等義。宗周詩篇稱雅詩,秦風詩篇稱夏聲,夏聲就是雅詩。東方齊魯衛等大國諸侯本是從西方(陝西)遷來,所以稱東夏,東西合稱諸夏”。他同時還指出,“周人尚赤,赤即華。凡遵守周禮尚赤的人和族,就成了華人華族”。

《史記•吳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秦地的歌聲,就是夏聲。

《說文》夏,中國之人也。朱駿聲:“就全地而言,中國在西北一小隅”。夏、中國,都在陝西。

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教授說,華指華山,因為華山腳下的仰韶文化遺址青銅器上繪有玫瑰花,這可能是華夏先民的圖騰崇拜,所以民族自稱華,山名華山。

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以上舉例說明一點,華夏一詞當初指代周人周地。

武王伐紂,商周鼎革。周人通過分封,(周人的分封,乃是一種侵略性的武裝移民和軍事佔領。——錢穆語)使東方逐步華夏化,也就是說使包括殷商在內的東方各部族完全華夏化。這可以稱作華夏第一次擴張。

經過春秋戰國、秦漢後,華夏族又稱漢族。這是漢族源流的基本過程。


至樂無如讀書


構成一個民族的基本要素是什麼?首先,當然是血統。其次,是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據此,可以給民族這個概念定義如下:

簡而言之,以血統作為聯繫的主要紐帶,具有相同的生活習俗和共同的文化背景的群體,稱為民族。

可以通過金文“族”字的解析,來搞清楚古人是如何表達“族”這個概念的。

族字金文寫為(如第1圖)。

第1圖



把上述這個文字分解為兩部分:

第2圖


第3圖



古人是利用周易八卦具有相同性質的卦的概念來抽象出上述符號。

乾為天,離卦之位位於周易模型的頂部,是天之位,坤卦與乾卦二人妻關係。古人就用這幾個卦的關係來抽象族的概念並演繹出它的書寫符號。

周易模型的演繹象圖4得乾離相重疊居於斜位,故用本文第3圖來表象居於斜位的乾離相重疊。

周易模型變為圖5再變為圖6,得離乾相重疊居於正位,故用本文第2圖來表象離乾相重疊。

要注意的是,符號(下圖,第4圖)既是離卦的地支午的書寫符號(倒寫),也是坤卦的天干丁的(小篆體)書寫符號,故用符號(第5圖)來表示離卦與坤卦之間的關係。

第4圖



第5圖



再把二者組合,得到第6圖。

第6圖



把第2圖和第6圖疊加,則得到族字的金文體(第1圖)。

上述演繹,是根據乾、離二卦均表天的概念以表象同質,即同血源;用乾卦、坤卦的夫婦正配關係表象有共同的祖宗,也是同血統。

利用符號(第7圖)用來框定數個卦位,表象居住和生活範圍。

第7圖


後來小篆的族字從矢,源於金文族字的午(丁)字象箭頭。


“毛傳雲:五十矢為束。”即50支箭為一束,源於坤卦代替5數,乾卦代替10數。以上參看拙著《中國古代宇宙理論研究》之《大有卦.象辭》解析。

古人為了表達族這個概念,真是費盡心機(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周易能“通神明之德”,能“類萬物之情”)。

既然民族首先是以血源作為第一判斷標準,那麼,漢民族當然是指伏羲氏(及其族人)繁衍下來的民族。

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是民族的第二個判斷標準,那麼,漢民族就是指以漢語言作為交流語言,以漢文字作為記錄、交流和傳播思想的族眾;以生活方式而言,是指以長期應用周易理念所形成的具有周易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族眾(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加新的內容)。

本來,信仰也應該是區分民族的要素之一,但漢民族這些年來是無信仰的民族,故信仰作為構成民族的要素之一,就不具有普遍意義。

綜上所論,漢民族的發源,可追索到伏羲氏時代。


太愚1


漢族的由來,是以漢朝為標記的。在劉邦建立漢朝以前,中國經歷了夏商周三個奴隸制社會,以及短暫的秦朝。那為什麼中國人並沒有自稱“夏族”、“商族”,“周族”或“秦族”呢?這是因為這幾個朝代,都沒有真正的把中原地區的各個族群的人,統一聯合為一個公所認同的文化主體。

在奴隸制的夏商周三代,雖然他們之間是先後繼承的關係,但也是三個並列的政權實力此消彼長的爭霸關係,只是在某一個政權實力強大時,取代之前的一個政權統治天下而已。到了東周時期,天下已經分裂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小國家分散在龐大的土地上,生活環境各不相同,風俗文化迥異,最東邊的齊國思想文化較為先進,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從社會的總體福祉出發,超越單個國家的私人利益,立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和秩序;分三晉而來的韓趙魏三國,則更加關注自我國家的強盛,而不關心天下人的利益,因此法家人物多出自此三國;最西端的秦國與三晉接壤,因此深受法家思想影響,貪如虎狼,最終建立起強大的國家機器,統一天下;最南方的楚國半夷半夏,既接觸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又浸潤著蠻荒的巫蠱文化。

這樣一個多彩的文化格局,在漢代以前是沒有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心理的,各諸侯國人民都沒有把別國的人民看成自己的“同類”。即使秦王朝統一了所有的諸侯國,也沒有解決大家的文化認同問題。直到漢王朝的出現,恢復了由於長期的戰亂而凋敝的經濟,以統一的大王朝的軍隊驅除了北方的草原民族匈奴,以仁愛、大一統的儒家思想教育百姓,人們逐漸認識到,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而這個全新的民族的稱號,就以“漢”命名。


星空史話


在語言學中,我們經常把同一起源的語言稱為語系。認為大致在1萬年前,這些語系當中的各種語言都來源於同一種。隨著人們在各地的活動出現了分化。當然,普通人看來,這些語言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語言學家通過詞源,詞綴用法,習慣等等,確定了各種語言之間的關係。我們所說的漢語屬於漢藏語系,大致在8000年前,漢人與藏族人民用同一種語言。也就是說,漢人與藏族,擁有十分親近的血緣關係。而這一隻語系的發展也極為迅猛。但大部分都分佈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人類的語言是何時形成的?其實正確的解答應該是人們從非洲前往各個大陸之後形成的。也就是說在人們的始祖走出非洲之前,人類是沒有語言的。人當時被稱為智人,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很多動物一樣,過著捕獵生活。而這也是幾百萬年前的事兒。進化到進幾萬年以後。人類的始祖早已經在各地自行進化,繁衍生息,隨著自身體力和智力的不斷運用。出現了交流的需求,語言也在各地誕生。當然,原始的語言是十分簡陋的。而且原始人的數量也並不多,當一種語系形成之後,隨著遷移很快就會擴散到其他周邊地區。



人類最早的始祖出現在東非,距今幾百萬年,但是到了大約10萬年在兩河流域留下來的人才開始真正的想朝著改變自然,提升自身生存能力的方向轉變。形成了當今世界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隨著文明的發展和完善,出現了圖畫文字,楔形文字,最終形成蘇美爾語。而楔形文字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那麼問題也就是在蘇美爾語形成的這一過程當中,在整個中東地區,蘇美爾語都沒有親屬語言。這與一種語系的傳播規律明顯違背。在中東,最常見的是印歐語系和閃米特語系。並進化出很多種語言,但唯獨蘇美爾語是一個完全孤立的語言,並沒有形成一種語言體系。



但是蘇美爾與漢語之間的相似性卻十分明顯。首先,蘇美爾語是單音節語言,很多的詞彙都是單音節的。也就是一個字,只需要一個音就可以表達完整。另外,同聲詞也是蘇美爾語和漢語的共有詞彙。同一個發音,又可以對應好多個字。在語法方面,雙方也有極其類似的特徵。隨著研究的深入,從語言方面,漢人與蘇美爾人同處一源的痕跡越來越明確。但還是得不到更權威的認可。更為大家所認可的是兩者有聯繫,但沒有相同的淵源。在蘇美爾語還沒有完全形成之時大致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演進方向。



這兩批原始人,雖然在分開時沒有形成獨立而特定的語言。但是他們已經發明出了基本的發音方式。並在各自的遷徙,繁衍和定居過程當中真正創立了各自的語言文字系統。這也解釋了為何兩種語言在語法和構造方面極其相似,但卻有明顯不同的原因。當然,我並不是說漢語是一種外來語言。更確切的說應當是分開後的這一族群掌握了簡單的語言規律,當遷移到適合生存的大陸後按照當地的情況和社會的發展,獨立創造了自己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