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為什麼要與郵輪共存亡?

用戶9370275087994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1900要麼走下游輪,要麼毀滅自我。那一刻,郵輪所有的美好記憶都湧現在腦海,該怎麼辦?是想過拯救它,還是想拯救自己。 然而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走下郵輪,舍下童年的記憶離開。而1900如果走下郵輪,在遠遠的岸邊看著自己的家,自己的世界――郵輪被炸得支離破碎,心也會被撕扯成碎片,1900無法接受。

1900無法面對陸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早已習慣了海上的生活。更何況1900是個鋼琴天才,因為天才都會被視為異類,而異類再體面都不會真正的被人所愛。1900是一個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走下船,到達陸地、面向城市的異類。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樓高莫近休獨倚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就有一個疑問,1900是不是真實存在過,在回過頭看了一遍,又證實了我的疑點。

第一,電影從開始通過Max的話攤開了一些事,他其實是Max在船上六年輝煌的一個人生縮影。但是由於生活落魄,也讓Max在講述故事時不願承認。

其實影片中有許多地方暗示了1900其實就是Max想象出來的。比如在Max第一次遇到1900時,當時的1900在船上的行動沒有受到物理定律的影響。而且其中有人指出地上不知從哪裡冒出的鞋子也表明了這是個想象出來的場景。

第二,1900在試穿Max大衣的時候,明明兩個人的身材明顯是不一樣的,1900卻說很合身。

第三,拆船的公司明明說確認沒人了,但5900還是衣冠楚楚的出現在Max面前。

影片中,Max離開維吉尼亞號的時間和1900嘗試離開船的時間是吻合。下船後的Max生活潦倒,無奈之下想著重新回到維吉尼亞號,但卻發現船在拆除,絕望中,決定當掉了賴以謀生的小號。後來Max和1900在船艙中對話的大部分內容,其實也是Max離開維吉尼亞號後的人生感悟。而1900關於死後昇天的一段自我獨白,實際上是Max完成了自我救贖。Max在當掉小號之後,原本希望藏在船上,和船一起毀滅。但他最終還是告別了1900,離開了船。

影片的最後,樂器店老闆把小號還給Max,並且對Max說,“你並不是無用”,也進一步點燃了Max對生活的希望,最後決定去面對自己的命運,走向無盡的街道。



快樂始源地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我大學畢業後就在城市裡生活了,然後接老爸老媽來跟我一起生活,來了幾天就吵著要回老家了,人生地不熟,不習慣啊。同理1900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船上,讓他突然去換個環境生活,肯定也不習慣啊


義理電影


在從歐洲開往北美的佛吉尼亞號上,主人公1900“出生”了,而他為什麼叫“1900”呢?其養父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在這個該死的20世紀第一個月撿到了他,所以叫他1900。”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迅速崛起,而歐洲從此衰落,具有極高音樂天賦且無師自通的他,只被一批又一批的漂洋過海的移民所知曉,而他的身份根本“不存在”這個世上,他從出生到死亡,一生都在海洋中漂泊,從沒踏上過陸地一步,像空氣那樣虛無地“存在”。

而他真的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嗎?我看未必,每次陸地上的人到船裡找他卻找不著的時候,我就開始懷疑他可能只是導演以客觀視角還原的一個虛無的人,僅僅是人們對於過去的一種緬懷——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象徵先進、自由和文明的美國成為世界的中心,無論是衣著華麗的貴族還是生活寒暄的平民,他們寧願忍受驚濤駭浪甚至家破人亡也要追隨,而1900代表的是已然逝去的理想、優雅和高貴,人們在聽完他或激昂或輕快或低婉的鋼琴曲後,都會熱烈鼓掌——那其實也是他們對自己過去的一種告別和敬仰——船上的他,是現實中每個人的夢想,而他一旦走上岸,就變成了現實中的每一個人。

在影片中,MAX是一個重要角色,從他向雜貨店老闆吹《1900》曲子起,愈發表明1900是個“虛無”的人。1900只存在於MAX的回憶敘述中,除了MAX,沒有旁人能作證1900的存在——這樣,我們可以把1900和MAX理解是“同一個人”,這兩個人反映了一個人的不同的生存狀態,1900象徵了理想國,在那裡是無人不知的天才鋼琴家。集才華、優雅、高貴於一身,世界就是自己想要的模樣,而MAX則代表了世俗且殘酷的現實世界,在那裡是庸庸碌碌的芸芸眾生,要與凡人一樣經歷平庸、迷茫和挫敗,只能作生活的苦行僧。

1900是某種“象徵符號”,而非具體的一個人,他看透世人所思所想、展示了個人在世界面前的絕對渺小。他的一段經典臺詞:“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裡?我能看到嗎?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闢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也正如他孤獨的藝術生活那樣,不被人所理解,人們欣賞他的才華,卻無法讀懂他的真正內心——還沒到達美國的時候高朋滿座,一個小小的輕奏都能換來熱烈的掌聲,而一到了美國卻頓時人去樓空,無論他彈得怎樣澎湃激昂——音樂只是那些移民們,或者現實中的人們,在追求浮華過程中的一種消遣而已,對於真正追求藝術真諦的1900來說,那種孤獨和失落,是無法言喻的。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單純的世界。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或許習以為常,但對於1900,那個一直那麼純粹的“人”而言,卻充滿了恐懼,充滿了迷惑和茫然,而他自己的心靈,純淨的如同孩童。他不允許自己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也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甚至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而反觀人們,被越來越多的物慾、名利、成功、愛情所矇蔽,沒人能像1900那樣,只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他深深知道陸地上人們的痛苦,故而義無反顧的與之決絕,就算他因為愛情的衝動而想要上岸,最後還是留下了,他深知,自己為此而作的付出不會得到相同的尊重和回饋,比起愛情,他更珍惜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自己一個人守著它,然後孤獨地死去。

MAX曾勸1900說:“陸地上有更大的世界,它就在踏板對面,走過去,它就屬於你了……哪怕去看一眼就好。”1900拒絕了,在他眼裡,理想和現實不能共存,況且他早已看透了這個世界,正如他所說:“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我能輕鬆應對。而陸地,才是無限的。現在讓我走過跳板,走到城市裡,等著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鍵盤,我又怎能在這樣的鍵盤上彈奏呢?那是上帝的鍵盤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或者擁有的東西,僅僅是一個表象,如果把追求快樂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人們因為物質、名利、愛情等等獲得的快樂與1900守在自己的世界裡的快樂相比,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我們在地上奔波一生,那跟從不上岸的1900,又有什麼區別?有理想的地方,哪裡都是陸地,哪裡都可以棲息,哪怕僅僅是一艘船隻。

影片的最後,歷盡滄桑的MAX得知1900決定留在將要被炸燬的廢棄船上,默默垂淚,與其說他在哀傷失去一個朋友,不如說他在跟理想中的自己和自己的藝術故鄉告別,他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帶著自己的小號在他國漂泊一生,而他的理想和情懷,永遠留在了佛吉尼亞號,永遠留在了1900。





胡說映畫


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作為一名影視愛好者,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對於1900為什麼不下船, 我覺得和《肖恩克的救贖》裡面的圖書管理員離不開監獄是一個道理,完全被體制化,已經適應不了別的生存環境。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麼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裡,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1900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謝謝大家!





森臨電影


題主好,我是喜聞且樂見,影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海上鋼琴師》最後不願離開船,不是因為懦弱,也不是因為害怕,他不能離開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養育他的精神家園。

1900決定離開這艘船,可他離開的步伐卻是沉重而又漫長,他的眼睛裡全都是迷茫,眼前這個工業高速運轉的城市,在他的眼裡卻是毫無生機的灰暗地帶,所以,他退回了船艙。曾經陸地對他的誘惑,對他的挑釁,統統化成了恐懼與掙扎,這段短暫的波瀾過去後,1900又重新紮根於他生長的這艘船裡,他的一生中沒能遇見真正的知己,能懂他的只有大海,只有鋼琴,在那個追名逐利的大陸裡,不會有人懂他,他看不見自己下船後的未來,他生於這艘船上,已經和世界擦肩而過,大陸,是一首他不會彈奏的曲子。又過了很久很久,船上的人都離開了,只有1900始終留在船上,他無法遺棄這艘船,所以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當船要被摧毀時,馬克斯堅信1900還在船上,他拼命延阻船隻拆解的時間,尋找1900最後的蹤影,只是1900始終沒有出現,直到他找來了千辛萬苦暴露下來的《1900's Theme》,1900才出現了。只是1900始終不願跟馬克斯下船,就像是在畫布上盡情燃燒生命的梵高,最後卻將冰冷的子彈射入自己的身體一樣,他隨著幾頓的炸藥一起離開人世,臨死前,他已經從容不迫的彈著鋼琴,哪怕只是對著空氣,他那雙深情而又憂鬱的眼,再一次留戀著這艘船。他活得明明白白透透底底,他寧願死,也不願下船,不是因為懦弱,也不是因為害怕,他不能離開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養育他的精神家園。


喜聞且樂見


《海上鋼琴師》是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同名電影原作,講述了海上鋼琴師“一九〇〇”傳奇的一生。

對於最後和遊輪一起共存亡,我覺得是最好的結果,這也是1900希望的,因為遊輪是他的一切,這是自然法則人是情感動物,如果強行剝離,無異於行屍走肉,所以他上岸讓遊輪自己覆滅,只會讓他最終遺憾。

1900年,“弗吉尼亞人”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一九○○。一九○○慢慢長大,顯示出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立·羅爾·莫頓聽說一九○○技藝高超,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黯然離去。這一切都發生在海上,一九○○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陸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終依然沒有下船。後來郵輪被廢棄、引爆,一九○○不願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弗吉尼亞人”號,隨之而去。

1900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都是在遊輪上度過的,也許不知在多少年前,腦海裡潛移默化的這裡已經成了他的唯一,他習慣了上面的一切,就好比我們日常離不開的飲食穿著一樣的重要,一個人的習慣有時候是幾天或者幾個月,久一點就是幾年十幾年,就形成了,但是1900他在一個地方呆了整整一輩子,雖然從船上到岸邊只是十幾米遠,但是生命無時無刻已經讓他離不開他的母親,就是遊輪。這是一種生命的潛意識,就像魚兒離不開水;遊輪給了他一切,她就是遊輪的一部分,對於他來說,能夠做出改變的好奇心也已經被磨滅了。

我們都知道,人老了之後不管離家多麼的遠,最後臨終的時候依然是最惦記著家鄉,因為他的根是從那個地方發芽,從那一刻開始土壤的印記就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他的靈魂。

所以1900最後與遊輪共存亡,只是一個時間的長短而已,如果遊輪還能正常使用,他也會先於遊輪死亡,遊輪覆滅是他最好的歸棺。







正在生活Living


電影《海上鋼琴師》裡,1900之所以不下船是因為他從嬰兒時期就生活在Virginian號上,早已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習慣了這裡的一切,加上他從來沒有去過陸地,那個未知的世界有太多東西他無法操控,導致內心對陸地十分的恐懼。

1900是個性格非常執拗的人,只要他認準的事情,絕不會輕易改變心意,這應該也是他為什麼不願下船的原因之一。

1900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輪就是他的家,他的執著就是對海的依戀,海是他的宿命。

在陸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他也無法操縱那麼多的選擇,他的能力僅限於用88個鍵子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所以他選擇了不變。船就是他保護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時也是他與紅塵隔離的地方。沒有身份證,沒有出生證明,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陸地的牢籠,真正是牢寵卻是他的心,是一個在他的心中永遠的家。對於外界的不可知與不確定,他只有幻想、好奇與極大的恐懼。而維珍尼亞號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這裡,他有時像個頑皮自在的孩子,有時卻又孤獨的叫人心酸,孤獨的藝術人生與無盡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





美劇A愛好者


1.關於1900為何寧死也不下船?

這可能是導演在我們觀影結束後,在每個人心裡畫下的一個大大的問號。依照我看電影的習慣,凡是這種內涵比較深刻的電影,自己有疑問的電影,我都會先上知乎看看其他大神的詳細解說,優質的解說和分享所帶來的愉悅感有時不亞於觀影本身。看完解說後,自己心裡就大致有了一個輪廓,也有了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理解,1900是導演心中舊時代 舊文化的象徵。一方面借1900高超的琴藝和對人性的洞察(這一點可以從1900在向麥克斯剖析他所覺察到的聽眾的情緒時看出來),來表現和弘揚舊時代文化的深刻 精緻 與細膩,另一方面以1900的孤獨(人們看到自由女神像時一鬨而散),來表達當人們爭相追逐淘金熱,拋棄舊文化時的遺憾 失落 與嘲諷。

所以1900必須是優秀的 受到人們熱烈追捧的(曾經)不屑於和現代文化相比較(1900和爵士樂創始人鬥琴片段可以看出)的,1900寧死不下船,表現的是導演對人們盲目追求新文化 拋棄舊文化的嘲諷和鄙視,也是導演心中對舊時代 舊文化的留戀 執念與不妥協。所以電影中的1900在歷經戰亂後,依然衣冠楚楚地出現在了麥克斯面前,他需要維持他心中的舊文化一如既往的精緻與體面。

其次,就1900這個人物本身而言,他雖沒真實到達陸地上的每個角落,但卻能通過船上來來往往的人群,瞭解並熟悉這個世界。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和船上的生活,本質上並無差異,船上的空間和在這個空間裡聚集的人群,足以展示這整個社會的全貌。大陸上的人們只是因為多了選擇才被激發了無窮的慾望,而忘記了生命最初的追尋和意義。他是個活得非常通透的人,表面上為了迎合這個時代天真而爛漫,內心底層卻為這個變遷的時代,舊文化被拋棄的時代,感到遺憾,為變革期中你爭我搶的人類感到悲哀。所以我不下船,因為我內心有堅實的精神信仰——我的鋼琴和我的音樂,我不會也不想被物慾橫流的社會所浸染。

這就像當前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似乎所有人都在激烈地爭奪更快 更準的趨勢信號,以求不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忘記了當時為什麼出發。反觀那些在個人領域有深刻造詣的大家,是最不會被外界所影響的,因為他們明確知道自己內心的追求。

但是迴歸到電影本身,我們是多希望琴藝精湛 可愛善良的1900能下船啊,看一看這個新時代帶給這個世界的一些積極信號,少一些失望和悲觀,讓他的音樂和他的堅持影響到更多人,幫助更多迷失的人們找回初心。

2.我也想說說演員的演技

男主演得實在讓人拍案叫絕,一方面蒂姆羅斯本身長得就很精緻,明眸皓齒,他把1900的美好與悲傷都刻畫得太到位了,從不屑與黑人鋼琴人鬥琴時的玩世不恭,到被激怒時的真實反應,所有的情緒都被他牽著走,名副其實的演技派演員。

為多一些瞭解,還專門去搜了他的相關信息,媽呀,電影拍攝全程是沒有替身的?影片展示的是蒂姆羅斯為期半年的鋼琴學習結果?“肅然起敬”這個詞用到這裡再合適不過了,激發了自己學琴的慾望,爭取每天摸一遍琴,看電影都能勵志,厲害吧?

再說說男二麥克斯,在電影前半段,麥克斯承擔的就是放鬆 愉悅 搞笑的角色,從剛開始的暈船 嘔吐 到 看到1900和黑人鋼琴師鬥琴表現平平時怒其不爭的神態,著實讓人歡樂,論胖子的魅力,哈哈哈~到影片後期,從為拯救1900不顧與他人發生爭執,到為勸說1900下船失敗時淚如雨下,我看到了他的深情。對於1900而言,人生有這一知己該是多麼讓人欣慰,對於觀眾而言,他替我們表達了我們所有常人該有的情緒與選擇,不同於1900那種精緻與高尚,只是一個流俗的世人對於美好的理解與救贖。

完美,希望大家都能像1900一樣不被外界的誘惑而迷失內心,都能像麥克斯一樣享受凡人的快樂,同時理解像1900那樣不流俗的追求!

對了還要說說1900的養父丹尼,哇,這真的是好討喜的角色,雖然處於社會底層,性格粗魯,但卻生性善良,懂得通過抱怨抒發情緒,也懂得苦中作樂,然後最後竟然是因為太愛笑而喪命,雖然結局不好(死了),但是似乎此生也並無遺憾,活得灑脫 自在且無愧於心,真是值得效仿的人生經營範本,哈哈!








純潔的微笑每一天


上學的時候追了好多遍鋼琴師,記著當時驚豔他的琴技,特別是鬥琴那一段,看了無數遍。

19年又重新去電影院感受了一次,這次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最後,他下船又上船的時候。

這一次看主要是覺得:習慣和害怕,人都是一樣,熟悉的,知道的,習慣的特別的勇敢和無畏;當你真正要踏入不熟悉、陌生的環境,特別的無措和害怕,迷茫。

也有像古代的劍客一樣,劍在人在;像古代的將士一樣,城在人在;像朝代國家一樣,國在人在。

郵輪之於他,已經不僅僅是輪船,一個住的,生活的地方,它們已經是一體的了。對於他來說更可能是他的精神之船。

每個人都理解的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