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醫還是西醫?這是個問題②

上期推文講了成為一名醫生對學歷和專業的要求,從中我們也知道了臨床醫生大體上可以分為西醫和中醫。

今天主要從學科和執業的角度看一下中西醫的區別。


專業分類

中醫還是西醫?這是個問題②

上表是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整理的醫學門類中相關一級學科及其包含的具體專業,其中紅色字體是目錄發佈後教育部歷年審批新增加的專業。(專業代碼後加"T"表示為特設專業,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特殊需求所設置的專業;專業代碼後加"K"的表示涉及國家安全、特殊行業等專業由國家控制布點,稱為國家控制布點專業。)

臨床醫學類和口腔醫學類專業對應的執業醫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西醫。臨床醫學類又包括了臨床、麻醉、醫學影像、眼視光、精神、放射、兒科學7個專業,平常我們在醫院看到的內科、外科、婦科等專業是在研究生層次開設的專業,本科階段的學習主要是臨床基本知識的通科教育。其中,2016年重新招生的兒科學專業,在1998年版的專業目錄中被取消,和精神病學與精神衛生、醫學營養學等專業合併到臨床醫學專業中,強調夯實醫學生的知識基礎,提升臨床綜合能力。但在實際工作中,兒科醫生由於工作負擔重,職業風險高、收入偏低,導致招聘難和醫生流失大的雙重困境。在此背景下,恢復兒科學專業成為解決兒科醫生缺口的手段之一。

中醫類和中西醫結合類專業報考的是中醫類別的執業醫。中醫類又包括中醫、針推、康復、養生、兒科、民族醫學等專業。在這插一題外話,在2019年的高考招生季,浙大的碩士畢業生為了圓自己的醫生夢,重新參加高考,最終被山東中醫藥大學錄取,就讀的就是中醫養生學這個專業。因為是新專業,很多人還不瞭解,擔心他不能考執業醫。看該專業的學科分類,應該是可以考中醫類執業醫的。需要注意一點,中西醫臨床專業不是想考中醫類也行,西醫類也行,而是隻能考中醫類別執業醫。


學習內容與選科要求

中醫還是西醫?這是個問題②

我們選取中醫學和臨床醫學這兩門專業的核心課程做一下對比,可以明顯看出,"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一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

在文理分科時代,部分學校的中醫學專業是可以接受文科生報考的。在新高考政策下,普遍需要考生在物、化、生三科中任選一科就可報考。臨床醫學類對選考的要求就比較高一些,大都要求在物化生中選2-3科,比如山大的臨床醫學專業就要求這3科必選。每個高校的具體選科要求可以到學校官網或招考院官網查詢。


執業註冊

不管學習什麼專業,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就業。想成為醫生,在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之後,還需要向相關機構申請註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才能開始行醫。註冊內容包括: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範圍。執業類別就是之前醫師資格對應的四種類別,執業範圍是指與其執業能力相適應的專業。

關於執業範圍是個有意思的話題。臨床類別的執業範圍一直以來是比較明確和全面的,分為:1、內科專業;2、外科專業;3、婦產科專業;4、兒科專業;5、眼耳鼻喉科專業;6、皮膚病與性病專業;7、精神衛生專業;8、職業病專業;9、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專業;10、醫學檢驗、病理專業;11、全科醫學專業;12、急救醫學專業;13、康復醫學專業;14、預防保健專業;15、特種醫學與軍事醫學專業;16、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專業等。但是中醫類別的執業範圍只有1、中醫專業;2、中西醫結合;3、全科醫學以及民族醫等。中醫類別執業範圍模糊不清,同時又規定"醫師不得從事執業註冊範圍以外其他專業的執業活動",為了規避法律風險,在實踐中造成了中醫專業畢業生只能去中醫院或西醫院的中醫科室工作。對於中醫類別醫師臨床醫療過程中普遍使用西藥、開展臨床手術和臨床類別醫師普遍使用中成藥和中藥注射劑,是否屬於"超範圍執業"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近年來,這一情況有所改變,各地省級衛健委相繼出臺一些規定,對醫師的執業行為予以規範,使一些模糊地帶得以明確。如2019年出臺的《山東省中醫及臨床等類別醫師執業有關問題的規定》,就允許中醫專業醫師在各類醫療機構臨床科室執業,可以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也可以開具化學藥品、生物製品;符合一定條件的臨床類別醫師也可以提供相應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