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好書推薦《尋人不遇》,那些詩句,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

這是一本特殊的遊記,一個美國人,獨自來到中國,他不是來看那些名聞天下的景點,而是探尋中國曆代詩人的遺蹟。

他從孔孟之鄉曲阜出發,經過濟南,洛陽、西安,又從長江東下,從天府之國到兩湖勝地,從山水皖贛最終到了蘇浙天堂。

他探尋詩人的古蹟,吟唱這些詩人的詩文,並敬獻威士忌以緬懷古人,用他的方式完成了這段不平凡之旅。


好書推薦《尋人不遇》,那些詩句,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

本書作者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漢學家。

服兵役以後去加州大學讀人類學,1970年~1972年,比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人類學博士。

從1972年用獎學金從美國去臺灣佛光山定居,1991年在香港的一個廣播電臺工作,他一直生活在臺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並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翻譯過佛學經典《楞伽經》《菩提達摩禪法》,詩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翻譯過王維、韋應物的詩作,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好書推薦《尋人不遇》,那些詩句,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尋訪?

毫無疑問,這個尋訪與比爾本人的經歷離不開。

比爾本人說,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期間,這個時候他接觸了一些中國的佛道經典。通過這些佛學經典,深感其中的微言大義,於是開始苦讀中文。

比爾說,非常羨慕中國人擁有那麼多偉大的詩人,他讀到這些了不起的詩而滿心感激,所以,他祈願去尋找這些詩人的旅程。


作者的遊歷過程,這些詩的魅力都沒法一一描述,這裡就寫幾段非常不一樣的部分,與大家分享。

李商隱之墓

李商隱是唐代詩人,他有很多愛情詩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很多中國人會揹他的詩,但是可能沒有想到去尋找他的墓地。

中國傳承倒也沒讓人失望,作者比爾通過查詢信息,就去尋訪這個李商隱之墓了,而這個李商隱之墓出現在出乎意料的地方。

穿過樹林不難,難的是玉米地。天很熱,我只穿了一件T恤,胳膊上被玉米葉劃出一道道血印子。我從來沒想過要提防玉米葉,也算是一個小教訓吧。突然,玉米地中間出現了一座荊棘覆蓋的墳墓,四周用石牆圍了起來。沿著石牆往前走,便看見了墓碑,果然這就是李商隱之墓。

好書推薦《尋人不遇》,那些詩句,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

如果不是這本書,難以想象,那麼著名的一個唐代詩人居然還在墓碑留世,因為我們知道唐代以來,中國經過很多的戰亂。只有看到這個照片,才知道,原來李商隱的墓碑就這麼靜靜的在這樣的一片玉米地裡。

然後比爾說,他到了這,想到了李商隱的那首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但是又不可思議的是,李商隱的墓居然還在第二處。

所以作者比爾,又從輝縣出來,過黃河,在鄭州找到商隱路,然後找到李商隱的第二座墓。

這座墓位於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園裡。裡面佈置得井井有條。入口處是一座石刻浮雕,是他彈錦瑟的模樣,旁邊有“錦瑟”二字。浮雕後面是一條人行道,通向一塊巨石。巨石上刻有詩人的名字以及生平簡介。巨石後面就是他的墓了。

好書推薦《尋人不遇》,那些詩句,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

這裡的排場與玉米地裡的那座簡陋墳冢簡直是天壤之別。在這裡,作者拿出他準備好的酒,給李商隱倒了一杯威士忌,然後朗誦了他一首入選《唐詩三百首》的詩: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難以想象,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才只有十五歲。

這個年紀的李商隱,還住在叔父家,李商隱還去修道,希望成為蓬萊仙境中那些長生不老的神仙的一員。在那裡,李商隱遇到一位同樣來修道的宮女。他們相愛了,然後宮女意外懷孕了,接著宮女回到了宮裡,而李商隱則回到故里繼續自己的學業。因此,他希望西王母的青鳥能幫他傳信給心愛的人。


杜牧之墓

尋訪杜牧之墓,是我覺得這本書很精彩的一部分。

杜牧,是唐代詩人,也是為數不多的長安土生土長的大詩人之一。

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作者到了這個村子後,就去問當地的老人。問老人是否知道杜牧的墓。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問過這個問題,問當地人是否知道那些一千年以前的詩人。

這個老人帶著作者穿過村子,來到地頭上的一座大坑前停了下來。老人說這就是墓地原來所在的地方。

好書推薦《尋人不遇》,那些詩句,穿越千年仍然直指人心

最令我感動的是這段:

作者比爾倒了一杯酒,自己喝了一口,把剩下的灑在了土坑裡,然後拿出他那首最著名的詩歌大聲朗讀起來。

杜牧的那首詩是關於墓地和酒,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些村裡的農民們站在一邊,有些人抽著煙,知道這首詩的人則和我一起朗誦起來。

你能想象這個畫面麼?一個美國老外,不遠千里之外,來到一個土坑前,一手舉著酒杯,一面念著中國的古詩。這時候周邊的農民,用他們的陝西土話,和他一起朗誦著這首詩。


千古的傳承於此刻在此時此地在無數因緣際會中奇遇了。


本書小結

這本書裡,比爾探訪了幾十位中國古代詩人遺蹟,這些詩人的墓地有的簡陋,有的宏偉,有的已經變成農人的耕地,而有的則成了鄉村垃圾場。

但他們的詩歌卻流傳下來,在鄉村農人的煙火裡鮮活著,在田頭草叢中傳承。歲月變遷,詩人的名字,也許會在我們的記憶裡淡去,那些詩超越財富和權力,它直入人心。


那些文化,那些思緒,那些感動人心的話語,將持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看完這本書,你會油然有生中華自豪,真是有幸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有幸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薰陶,有幸是一名炎黃子孫,有幸是一名中國人。


我是梅洛哥,瞭解新知,記錄時代,解讀多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