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2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如果您喜歡古建築,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建築,請關注作者頭條號“古建築設計師”後面長期更新中國傳統文化建築,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項目,寺廟施工圖設計,寺院設計規劃項目,祠堂項目設計及施工請關注並私信作者!

漢代石闕,簡稱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它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闕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建築形象,溯源於門。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門的設立,最早始源於一種防衛上的需要,而闕則屬於“宮門”的形制,即建在宮門或陵墓等建築群前的左右對稱的建築物,兩闕間空缺的地段為通向闕後建築物的道路。其構造是中央無門扇,“闕”與“缺”相通,兩闕之間為一通道,“闕然為道”,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漢代的地面建築,留存至今較為完整的只有闕。

闕,實際上是一種外大門而已,它和牌樓、牌坊的起源基本上是一樣的,是古代帝王在宮廷大門之外,單獨添加的兩個對稱的臺子,臺子上面有樓觀,上圓而下方,兩個臺子之間要走路,做道路使用,所以稱“闕然為道(規定此地作為道路的意思)”。

漢代是建闕的盛期,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西漢長安城未央宮的東闕、北闕,建章宮的鳳闕、圓闕,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闕。傳說鳳闕高20餘丈。這些巨闕除鳳闕尚有夯土殘址外,都已堙滅,現存的只是一些東漢或西晉的小型石造祠闕和墓闕,最高者不過6米。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闕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個部分組成,是一座完整的石質仿木結構建築。闕基為整塊石料鑿成,平面呈矩形。闕基之上矗立著用砂石做成的闕身,樓部由4層大石塊疊就 。

  建闕是漢朝建築的一大特點,闕是塔樓狀裝飾性建築,通常建於道路兩旁,作為城市、宮殿、壇廟、官署、陵墓等入口的標誌,已加強整個建築群的隆重感。

漢闕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我國古代房屋從臺基到頂蓋的建築式樣至漢代已基本形成。 漢闕作為石質建築,卻具有仿木結構的特點。 在漢闕中已能見到仿製當時木結構建築的臺基、立柱、欄額、斗拱及頂蓋結構,可見這些建築結構在當時已趨於定型,這無疑為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重要的是,大多數漢闕上還以正確的比例雕刻出當時木結構建築中各種構件的外形,為我們研究和復原漢代木結構建築提供了可靠的資料依據。漢闕的建築結構從上到下可以分為闕頂、闕身、臺基三部分。“闕頂”即屋頂,用石材雕刻出仿木的脊飾、瓦當、椽子等形狀,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及對漢代木質建築的模仿性。闕頂有單簷和重簷之分。“闕身”相當於房屋,由多層石材堆砌,形體多帶有較大收分。 在石材上雕刻出斗拱、欄杆及各種有代表性、頗具神韻的圖像,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並刻出模仿木結構的欄額、立柱等,襯托著上面的樓閣顯的高大、雄奇。“臺基”代表中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夯土臺基。建闕的材料可用土、石、木材,實心的土闕和石闕不可登臨,構築比較簡單。有時在兩闕之間聯以短簷,以強調其出入口的效果。 整個石闕體量高大、沉雄,加上雕刻的建築構件、傳統圖案形成了一個由建築語言塑造的藝術符號。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1、闕基:重慶漢石闕中的烏楊闕、丁房闕、盤溪無銘闕、忠縣無銘闕等都具有完整厚重的闕基,以烏楊闕為例,烏楊闕的底部有一塊相當厚重的長方形整石作為闕基,用以承載整個烏楊闕的闕身,這樣的構造可能就是模擬當時的漢代建築的承重基礎。 再從烏楊闕的闕身和闕基的比例關係來看,建造者對基礎的處理方式已經可以根據建築物的功能需要和形態差別分別採取相應的形式,這也足以說明漢代建築的承重體系一一一臺基在當時已經發展的較為成熟。 臺基在中國古建築中的作用是承託建築物,防潮防腐,並將建築物升高形成一個較為莊嚴、尊貴的心理空間。 並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等級身份及進行精神統治的一個重要標示。 當然,闕基和臺基也有一些材料上的區別,從發現的漢代建築遺蹟上看,漢代建築的臺基多為夯土夯實,外包花紋磚,而闕基卻是用大塊的石頭而為。兩者意相同、形有異!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2、闕身:漢闕的主體部分是闕身,這相當於漢代建築中(的屋身,屋身也是中國建築的三大結構之一,一般包括柱、檁、梁、斗拱等這幾個部分。所不同於屋身的就是漢闕的闕身高度極高,有通天之感,整個就是拉高了的屋身。 這可能就是人們希望藉助於這種附屬建築延伸主體建築的高度,意寓權力和神威,讓人產生敬畏之感,應該說闕本身除了有分割空間、界定空間的作用,也傳達了擁有該建築的主人的權威地位的意義作用.漢石闕的闕身的上部分都有一種近似的雕刻,從這個雕刻的形狀以及位置都不難看出,這就是古代建築中的斗拱。斗拱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中獨有的構件,用於柱頂、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在我國古建築中不僅在結構和裝飾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定製建築各部分和各種構件的大小尺寸時的基本度量單位,無論在力學還是美學上都代表了整個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精神。 大約建於東漢建安時期的重慶盤溪的無銘闕,整個闕身高約3米,闕身的下部分的長方形碑狀立柱體高約2米,闕身的上部分有厚重的石雕斗拱結構,四角均有力士頂著闕頂,相類似的還有重慶忠縣的無銘闕,該闕身高約5.44米。 這是一個由九塊石料疊砌而成的建築物,在三、六層角上分別鏤刻著裸體力士,下為剽悍的男性、上為豐滿女性,形態勇猛健美,彎腰屈膝,全身用力,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滿了各種飛禽走獸。 這體現了人們對於斗拱作用的理解,只是在石闕上把斗拱的作用擬人化了,這些都有力地證實了漢代建築中的斗拱是一個重要的結構要素。從闕身的主體部分看,烏楊闕的闕身的主體部分質地為石質砂岩,主闕通高5.4米,進深1.7米,自下而上依次由脊飾、闕頂蓋、上枋子層、扁石層、下枋子層、主闕體、闕基七部分構成。 復原後的烏楊闕為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具有頂蓋出簷寬、闕體向上收分大、構造簡潔的特點,因而顯得造型格外挺拔、莊嚴。從它的闕體收分看,當時的漢代建築為了增加建築本身的穩定性,在基礎牆體的處理上已有了收分的概念,這對於建築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增加穩定性的方法。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3、闕頂:屋頂是中國古建築的三個結構中特點最明顯變化最多的部分,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捲棚頂等之分。 漢闕的闕頂也各有特徵。 重慶的烏楊闕、丁房闕、無銘闕等的闕頂均為仿木重簷廡殿頂的石刻,這種頂式就算是在清代所有殿頂中也算是最高等級的了,由此可見,漢代建築的屋頂造型在歷史上來說已非常完整,從闕頂多是重簷廡殿頂來看,闕在當時就是一種傳遞尊貴、權力的象徵。作為廟祠闕的丁房闕,它的重簷屋頂兩層之間由兩層石塊堆砌,四周皆有浮雕,左闕脊頂上還塑有一極大的圓形古剎,這表明了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作用,該石闕簷角平直,且出簷較窄小,符號特徵明顯,且是現今發現的石闕中最高的石闕(高6.26米),所以有可能該石闕旨在強調闕頂和闕身之間的協調性,突出其高度,以此來加大對廟祠的敬畏感及神秘感。而作為墓闕的烏楊闕它的重簷屋頂則是一塊整石,其間只是以在整石中雕刻出的錯落關係來示意兩層頂的結構,頂蓋出簷寬大、瓦壟、瓦當分明,簷角起翹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強調了闕頂的裝飾性。這幾處漢石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闕頂底部都有輪廓分明的椽子,椽子在中國古建築中是指屋頂結構中設置在檁條上的木條,上面安放望板或直接鋪設瓦片等屋面材料。例如,


在烏楊闕的主闕闕頂的底部就有20條輪廓極為分明的椽,而子闕上也有8條椽,並且在椽的上方,也雕刻有寫實的圓形瓦當,和明清時期的屋頂無異,這一切都體現出了當時的木質結構屋頂已經發展成熟,瓦當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普遍運用。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中國地表最古老的建築——漢闕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