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康乾盛世為什麼叫紅薯盛世?

Z在下頭很硬


康乾盛世是清朝人自己吹出來的盛世!

而這個“盛世”的依據是:人口達到歷史之最!糧食產量達到歷史之最!餓死人口比例歷史最低!

從某種意義來講,封建時期達到以上三條確實可以算得上是“盛世”。

然而,世界大勢早已變化,彼得、路易十四和康熙帝是一個時代的,華盛頓和乾隆是一個時代的!而清王朝還拿著老一輩所謂“盛世的評判”來沾沾自喜,難怪中國落後,難怪落後捱打不斷!

豈不知,就連清王朝洋洋自得所謂的“盛世”,也是西方大航海時代帶來的福利!

大約明朝中期,1492年,哥倫布率領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美洲大陸,除殖民征服外也為全世界帶來了“紅薯,玉米”等產量大、環境要求低的農作物。這些農作物也逐漸傳入中國。明末清初更是量產!

至康雍乾時期,隨著糧食的不斷增產,人口也出現井噴式增長!達到了封建時期所謂“盛世”的標準。

只是這“盛世”卻是閉關鎖國,不聞窗外事換來的。

所以現在網友戲稱“紅薯盛世”




小何才漏尖尖角


康乾盛世又叫康雍乾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時間持續長達134年之久,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統治時期的最高峰。在康乾盛世時期,領土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突破了三億大關,幾乎是全世界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此一個繁榮的景象,為何被稱為番薯盛世呢?

據清史學者認為,清朝的統治者多勤政,而且還非常重視水利和農業發展。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要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是不容易的,因為與明朝相比較,清朝的農業生產方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番薯種植的引入和推廣。番薯不僅高產,富含大量澱粉和多種維生素,而且適應性強,有抗旱、耐鹼、易於保存的優點。

同時,因為番薯的適應性太強了,所以番薯的種植也讓原本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了可以耕種的土地,進而使得清朝時期的可耕種土地的面積擴大了4倍之多。反過來,因種植番薯而改良的土地變成了可以耕種小麥和水稻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與小麥的產量,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大度提高。

由此可見,番薯在進入我國後,對促進清朝的農業發展和提高人口數量等方面的確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不僅能夠保證老百姓不被餓死,而且還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所以,有人就將康乾盛世歸功於番薯,甚至誇張地說成是“番薯盛世”。


詩雨花魂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必然引起後人的無限追念;在追念之時,也必然會有許多美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更被後人奉為“康乾盛世”,其實這被過度美化了的所謂盛世暗含著許多危機。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來到中國覲見乾隆皇帝,整個乾隆朝對西方的發展熟視無睹,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傲慢與腐朽。

有人指出,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番薯盛世”。明中後期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在農業方面,水稻產量較之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畝產二石到三石,個別地區達到五六石。這時有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自外國傳入。以番薯為代表的高產易植作物的開始引進(明末)和全國範圍的推廣(清初,這並非政府的功勞),以及種植技術的積累、改良等,對於緩解饑荒,填飽肚子,避免大規模的人口流亡,防止嚴重的社會動盪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從而也大大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這就是“康乾盛世”背後關鍵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相對來說,小麥、水稻等傳統作物種作週期長,產量低而消耗的人工巨大(如包括收穫後的大量後加工工序更是複雜),又容易受天災人禍的打擊而顆粒無收,這樣就必然地容易誘發社會動盪和危機。但是番薯等高產作物也有其弱點:營養低且單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價值少。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長期為主食必然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也必然影響人的正常智力發育。

這些缺點決定了它們只能作為輔助食物,長期的主食還是離不開傳統的米、面等。因此,它在促進古代農業發展和人口增長方面就存在一個極限。經過清初到中葉100多年的興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終於走到了盡頭。這也是1840年到1950年全國人口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香引


很多人質疑康雍乾不是盛世,如果按人均生活水平來說確實不算,乾隆時期有洋人來訪,地方上給洋人運送了大量的牲畜,結果很多由於在船艙裡死掉的,就直接被扔到了近海。很多看熱鬧的百姓看到牲畜這樣扔海里就游過去撿,洋人看了都很驚訝,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清朝是非常富有的。

不過如果按照人口增長來看的話,康雍乾時期確實增長迅速,也從側面說明了經濟方面至少是糧食方面確實是增長了。在清軍建立政權後,人口總數大約在7000萬人,到了康熙三十年人口增長到1億。到乾隆三十年人口增至2億,再到道光三十年人口達到了4.3億。康熙三十年是公元1691年,乾隆三十年是公元1765年,這不到八十年裡人口增長一倍,從1億達2億,想想就覺得恐怖。

別說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這麼快增長過,就算放眼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人口之所以增長這麼快,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引進番薯。

據《清裨類鈔·植物類》記載:

康熙時,聖祖命於中州等地,給種教藝,俾佐粒食,自此廣佈蕃滋,直隸、江蘇、山東等省亦皆種之。

這是記載的康熙時期引進了番薯,等到了雍正時期,番薯已經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在南方一些省份更是非常普遍,已成為南方地區窮人們的主要口糧。

在雍正三年福建巡撫黃國財的奏摺中說:

查泉州府屬之惠安、同安、金門沿海處所,去冬番薯歉收,今春又值米貴,近海窮民不無艱苦。

番薯歉收和米貴就影響到了窮苦人民,可見番薯已經成為了下層百姓日常食物。只要出現水災旱荒的年份,番薯更會作為救災食物頻繁出現在給皇帝的奏報中。

番薯相比於大米等作物,種植技術相對簡單,對氣候和雨水要求也不高,所以對清朝人口大幅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番薯還起到抑制糧食價格的上漲,無論是水災旱荒都會出現糧食價格暴漲的情況,而番薯的引入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糧食價格的攀升。另外番薯也有效降低了戰爭的爆發,畢竟百姓有飯吃他就不鬧事。

但是,番薯不可能帶給清朝經濟的改變,只能是對人口增長產生重大影響,所以說康乾既不是什麼盛世,番薯也改變不了清朝的狀況。


邯鄲醉


康乾盛世又叫康雍乾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時間持續長達134年之久,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統治時期的最高峰。在康乾盛世時期,領土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突破了三億大關,幾乎是全世界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此一個繁榮的景象,為何被稱為番薯盛世呢?

據清史學者認為,清朝的統治者多勤政,而且還非常重視水利和農業發展。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要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是不容易的,因為與明朝相比較,清朝的農業生產方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番薯種植的引入和推廣。番薯不僅高產,富含大量澱粉和多種維生素,而且適應性強,有抗旱、耐鹼、易於保存的優點。


爵爺的脫口秀


因為番薯等物在乾隆後期開始推行,那個時候中國人口好像正好上4億,於是就有人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因為番薯才有了康乾,難道還要告訴他們在番薯正式推廣前人口就已經破3億了?

我記得某個歷史學家說過,番薯等物的推銷不代表著他們正是人口快速增長的推力,恰恰相反,人口的快速增長才是番薯等舶來物迅速推廣的動力


雨詡930


康乾盛世又叫康雍乾盛世,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3代皇帝,時間持續長達134年之久,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也是清朝統治時期的最高峰。在康乾盛世時期,領土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急劇增長突破了三億大關,幾乎是全世界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此一個繁榮的景象,為何被稱為番薯盛世呢?

據清史學者認為,清朝的統治者多勤政,而且還非常重視水利和農業發展。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要養活如此眾多的人口是不容易的,因為與明朝相比較,清朝的農業生產方式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唯一的改變就是番薯種植的引入和推廣。番薯不僅高產,富含大量澱粉和多種維生素,而且適應性強,有抗旱、耐鹼、易於保存的優點。

同時,因為番薯的適應性太強了,所以番薯的種植也讓原本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了可以耕種的土地,進而使得清朝時期的可耕種土地的面積擴大了4倍之多。反過來,因種植番薯而改良的土地變成了可以耕種小麥和水稻的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與小麥的產量,促進了糧食產量的大度提高。

由此可見,番薯在進入我國後,對促進清朝的農業發展和提高人口數量等方面的確產生了非常大的作用,不僅能夠保證老百姓不被餓死,而且還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所以,有人就將康乾盛世歸功於番薯,甚至誇張地說成是“番薯盛世”。


鄭ZYZY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bc0002e4e89c529fe3\

簡單生活2525


  近些年,“康乾盛世”是一個熱門話題,不僅電視媒體在熱播,甚至某些歷史學者也在鼓吹,好似有某些統治者的英明就能給中國帶來了繁榮昌盛。然而事實真如此嗎? 細讀歷史便可發現,這個時期基本沒有什麼科技發明,文化也談不上什麼繁榮,思想更是停滯不前, 工商業受的政府極力遏制, 明朝中國商業和手工業繁榮景象在此時已經大為衰退。而與前代相比,唯一的發展就是人口顯著增加了,而且是以往歷史人口最高峰的四倍,從而形成了一個看似繁榮的社會時期。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人口盛世,那些清史學家認為是英明的滿清統治者帶來的。他們首條理由是,清朝的疆域擴大了。清朝擴大的疆域給中國帶了多少人口呢?清朝極盛時期的領土面積是1300萬平方公里,而明朝是920萬平方公里;比較一下清朝與明朝的疆域,清朝多了蒙古和新疆北部,但是這些地方至今還是人煙稀少,很難說會為中國增加什麼人口。而且清朝比明朝少了一大塊東北和西南的疆土。因此,就疆域方面考慮,清朝的人口應該與明朝相差不大。

  清史學者舉的第二個理由便是清朝統治者多麼勤政,多麼重視水利和農業。比較下之前的中國人口,在被成為盛世“漢景之治”,“貞觀之治”在不過6000萬,而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過1億。而且縱觀之前歷史,一旦中國人口一旦達到8千多萬,人地矛盾就十分尖銳,容易發生農民起義。究其原因,中國土地能養育的人口是一定的,農業生產並非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是受生產力水平限制的。比較明朝與清朝的農業生產,生產方式沒有什麼改變;而農業生產唯一的改變是:番薯等從美洲引進的高產作物在中國推廣開了。而正是番薯的推廣造就了這個康乾盛世。

  番薯是一種高產的作物,薯塊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和多種維生素,適應性強,抗旱,耐鹼,抗逆性強,喜溫暖、多光而不耐霜凍,是一種易於保收的作物。

  番薯原產於中美洲,後傳至呂宋(今菲律賓)。國際上,流行地認為番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是明朝萬曆年間(1594年),傳入人是飄洋過海的中國商人陳振龍。

  陳振龍祖藉福建長樂縣,他早年在呂宋經商時,發現當地有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資食用,便密購其種。帶回了福州,即在城邊試種,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此時,恰遇閩中大旱,五穀歉收。陳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進獻番薯,並倡導廣植番薯,從而使閩中民眾度過了饑荒。為此後世在福州建有先薯亭,以讚頌番薯引進者陳振龍和推廣者金學曾的功德。

  明末,番薯已在華南地區廣為種植,並逐漸向北推廣。但是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影響,番薯的栽培技術傳播比較慢,直到康熙時期,番薯栽培技術才傳遍全國。

  番薯對中國影響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認識。

  耕地面積擴大

  有數據顯示,清朝的耕地面積是前代的四倍。有人把這歸功於清政府的勸墾政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我們幾乎可以得出結論:清代之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懶惰的人 ,有那麼多的土地卻不開發。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認清“可耕種面積”的概念。可耕種面積不僅僅與土地本身質地有關,更決定於耕種的作物。而這是番薯適應性強,可以在水稻、小麥不能種植的山地耕種,從而把原來大片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可耕種的土地。從而使中國的可耕地面積擴大了四倍多。

  同時番薯的種植,反過來改良了土地的土壤,使原來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小麥與水稻可耕種的土地。這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和小麥的耕地面積。

  作為一個農業社會,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活的根本。因此只要有可耕種的土地,肯定有人會去搶的。中國人闖關東就是很好的例子。清朝為了滿族八旗的利益,於康熙七年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沿山海關一帶遍植柳樹牆,中間用繩索相連,滿洲兵駐紮 在那裡嚴密地看守著關口,不允許漢人出關。即使這種政策並沒能阻止漢人闖的關東,“擔擔提籃,扶老攜幼,或東出榆關,或東渡渤海,蜂湧蟻聚”。為什麼,漢人會不顧政府追捕,背井離鄉來到關東這些荒蕪之地? 因為那裡有土地。 因此只要有可耕種的土地,勤勞的中國人都會去“搶”的,這不需要那些英明的領導人的鼓勵。因此,且不論清政府的禁封東北政策,清政府勸墾政策對中國耕地的意義也是很有限的。


餘歡說歷史


清朝的盛世,統治者們卻大力包裝,也有不少的讀書人,去讚揚康乾盛世,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滿族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肯定是要宣揚自己的仁善的。

最值得宣傳的就是康乾盛世,但是在乾隆時期,一位英國使者到中國,看到的並不是外國書上描述的中國,他以為遍地是寶的中國,實際上都是假象,真實的情況,就是遍地都是貧窮落後的狀況。

中國遍地沒有黃金,但貪汙腐敗之花處處都有開放,那些統治者們不治理國家,反而是大力實行文字獄慘案,嚴格控制人們的思想自由,把大家的思想禁錮,人人都是按部就班,沒有自己的思想和自由,這樣的社會狀況,還能算是盛世嗎?所以很多人只能戲稱為紅薯盛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