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儒家思想過時了嗎?你怎麼看?

huoluomo


我覺得,儒家思想確實過時了。

因為,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時期,是為正走向衰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服務的。孔夫子在世時,曾四處遊說推銷。但當時的統治者們,大多代表著新興地主階層的願望,對他的學說難予接受,孔夫子可說是四處碰壁。後來,董仲儒等改造了他的學說,使其符合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十分有利於維護、鞏固他們統治的需要,這才獲得了漢武帝們的認可、重視和採納。甚至不惜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魄力、大手段,推廣、實施其學說。通過幾千年的應用,儒家思想雖然有不斷改進,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是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利益,為地主階級服務的。我們現今的中國,已經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早就脫離了封建社會、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範疇,進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現在,"領導我們亊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儒家思想當然已經過時了。

當然,說儒家思想已經過時,並不等於將其全盤摒棄。個人認為,儒家思想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有的內容還是有益於國、有益於民的。我們應該棄其糟粕,取其有益,與時俱進,改進發揚。事實上,儒家思想的某些內容,我國不僅正在用著,並且用得比儒家的主張更好更完善。例如,有教無類的思想、輕徭薄賦的思想、以民為本的思想、富國強兵的思想,等等。


跛翁


沒有過時不過時,只有適不適合。

且看這段話: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兵。

道、德、仁、義、禮、法、兵。

這是指人迷失本性後,一步又一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在孔子之前,有老子推廣道德學說,但那個時候的周朝以及諸侯國,君侯將相無不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明爭暗鬥,致百姓於水火之中。

不失道德,則國自治,民自足,顯然那個年代,道德學說已經不適合了。

老子之後,孔子也同樣提出了其學說“仁義禮”,而這個時代,各個諸侯國已經徹底脫離了周朝的管控,開始了諸侯爭霸。

那麼在這個時代,儒家學說肯定也是不合適的,而法家和兵家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學說。

那麼是老子、孔子的學說太超前或者太落後嗎?

都不是,只是不適合當時的天下情況而已。

中國經歷過西洋文化的衝擊,所以,在上個世紀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抨擊,以至於很多人對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誤解。

有些人會認為“守舊”“過時”“糟粕”“封建”,等等諸如此類的評價十分武斷。

殊不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多麼的讚歎。

就拿儒家文化來說,《大學》《中庸》又有幾個人看過,以至於之後的理學,心學,其內容境界都是相當之高,對於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而言,真的是大有幫助!

現在中國主旋律就是傳統文化,不光是不過時,而且非常適合這個時代!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竹視國學智慧


我認為,儒家思想永遠不會過時。

儒家思想是先秦百家思想之一,由孔子創立。其政治上主張“大一統”,維護專制主義,倫理上主張仁義,教導人們如何治世和處世,是典型的“入世”思想,與道家的“無為而治”、佛家的“出世”有很大區別,所以更容易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併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儒家思想不斷積累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尊崇“仁義禮智信”。孔子提倡“仁與禮”,孟子提出“義”,都是引導人們積極向善,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特別是孔子,提倡開民智,教民以禮、天下人“有教無類”,使更多人接受統一思想教育,建立民族心理基礎,慢慢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形態,對後來中國經歷了多次分裂後繼續走向統一提供了文化基礎。

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存在很多弊端。在我國曆史的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社會里,儒家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長期被封建統治階級作為統治工具,以禁錮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是一種變相的“愚民”。這些思想我們可以謂之為“糟粕”,應該遺棄。比如官本位思想,使得幾千年以來“學而優則仕”思想盛行,每個人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當官。儒家思想中的官本位、父本位等思想過於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絕對尊崇地位,這些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係抹殺了個性思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極大不平等。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個居絕對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並被全社會所奉行。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僅被人們主動奉行,甚至還會以遠遠高於法律地位的方式被執行。

經過兩千多年的融合發展,有很多精華內容至今仍被我們遵守。

我認為,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提到的“文明”、“和諧”、“誠信”、“友善”,正是源於儒家思想,也是我們繼承儒家思想精華的一種表現。你認為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喵獸先生


儒家思想並沒有過時,而是儒家思維已過時。

何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歷朝歷代,已被所謂的文人篡改為識字多、記憶力好即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確定的說就是儒家思想已淪為文字遊戲!

而真正的儒家思想是什麼?《周禮》“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此才為真正的儒家思想!但這些技藝,在古代被簡化為“琴、棋、書、畫”,由此產生出一批前赴後繼的會說不會動的“良才”,進而形成脫離儒家思想的僵化的“儒家思維”。

近現代,誠然,教育涉及面有所擴大,但僵化的儒家思維卻更加侷限於“考試”這一形而上學的儀式,《論語》“子曰:有教無類”,“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而現代考試卻置個人天賦、才智高低、環境等等因素不同於不顧,想通過相同的教育、相同的試題把人刻造成相同的款式,考試猶如一道虛無的界線,再優秀的人才也可能會因為一個字或者一個標點符號、判卷老師的一眨眼的錯誤而錯過一生,取才之道已僵化到極點!

那麼,現在還想討論儒家思想過時不過時的問題嗎?


天邊的玫瑰園


首先,什麼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就是以孔子為初始,以四書五經為經典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延綿二千多年,歷代封建統治者時棄時用,以致儒家思想歷經沉沉浮浮。

儒家思想過時論,是因為歷久就過時?還是因為沒有當做顯學就過時呢?

我覺得都不是,而是一直以來,儒家思想被嚴重誤讀,以為它只是禁固人們的思想,諸如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等,還有中庸就是做好好先生之類。

儒學大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的《大學問》中說,真正的儒家思想反映的是大人之學,大人是以天地萬物一體的人,大人就是聖人,做聖人,就是做無一毫人慾之私的人,這是“聖聖相傳的一點滴真骨血”。

而孟子更是揭示出人人都具有良知。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亙古不變。這樣的儒家思想又何來過時之說呢?


致一室主


儒家思想永遠不會過時,只是我們還沒有領悟其中的道理,我們應該多學習儒家思想。生活中到處都在用儒家思想來經營家庭,打理企業,處理生活中一切的辦法。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

1、仁: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

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

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

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5、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

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





茶界漪漣


工具可以過時,思想不會過時。比如,佛教產生於二千五六百年前,基督教產生於兩千年前,我們能說這些宗教的思想過時了嗎?不僅沒有,那些兩千多年前提出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很有活力,影響力也非常大。

同樣,在儒家的發展史中,若從集大成者孔子算起,距今已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孔子表示自己的學問師承於周公,這樣的話,儒家學說則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而周公的思想源於黃帝,若以此來看,儒家理念發韌於五千年前。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淵遠流長,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教導我們要有仁愛之心,遵守人倫(試想,倫理道德不正是人類與禽獸的分水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對我們今天仍是有巨大意義的,中華民族的靈魂裡已離不開儒家思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潛移默化地注入了儒家思想。實際上,儒家思想不僅在我國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對世界也有重要影響,比如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國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甚至東亞和東南亞一帶被稱為“儒家文化圈”。不僅如此,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孔子學院更是幾乎遍佈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世界也有著巨大影響。


李子說書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流傳了二千餘年,可以說在古老的民族文化史上佔有統治地位。而任何一種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的產生都代表著佔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利益及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儒家思想是歷史的產物,它產生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分封的諸侯國紛紛開始發動爭霸天下的戰爭,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戰亂不止,百姓流離失所,這給當時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就指出“春秋無義戰",連綿不斷的戰爭的後果造成“家"與國的不利局面。儒家思想提出了“三綱五常"來規範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為,主張以禮義教化來統一人們的思想。這無疑對鞏固封建社會大一統的專制統治起過重要作用。儒家的“禮,義,廉,恥,信,樂,及“仁政“等一系列的道德教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這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耕文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傳統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對真善美的境界追求,對學習上的勤奮不倦的精神嚮往,對忠孝仁厚的家庭倫理的訴求,在中國長達二千餘年的歷史中,受到高度的重視和傳承。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歷史上的任何思想體系,都帶有時代的侷限性,每一種思想體系都有它的普遍意義,即有價值的精碎部分,也有它的認識上的片面性。因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產生的思想,不可能完全解決人類社會今天和明天的全部問題,儒家思想既然是封建時代的歷史產物,那麼其中相當一部分已不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其過時仍是必然!

應該指出,在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應該不斷反思儒家思想所存在的問題,需要對儒家思想體系進行新的詮釋,不斷髮掘儒家學說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和特有

取取的理論價值,只有遵循古訓“日日新,又日新“,自覺地適應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其理論,才能更好地傳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我們對待中國傳統經典的基本態度,也是提高優秀文化傳承自覺性的根本之道。

訂正:本篇第五小節多了"取取”二字。讀時務請注意。





浙江湖州羅林


儒家思想在現代和未來人類文化中不會過時。

儒家思想由孔子創立。教導和規範人們如何治世和處世,是典型的“入世”思想,與道家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佛家、宗教“因果輪迴”的“出世”有一定區別。儒家思想是啟蒙和教育規範人類“入世”的基礎學科思想,所以更容易為人們接受以及被統治階級所普及教育,為人類社會的穩定和科技發展起到了很大教育作用。


蠶絲艾灸哥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榮幸回答你問題。

關於儒家思想過時了嗎?你怎麼看?

我的回答是:儒家思想永遠不會過時,但儒家思想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做不同表述與提升。

一、儒家思想在歷史不同時期是有不同表述的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自孔子以降,根據時代的變遷儒學就在積極適應社會,為社會的思想進步做先鋒。儒學到孟子的性善說,到荀子的性惡論,到公羊派的天人感應、大復仇、夷夏之辨。再到宋代的程頤、朱熹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到陸九淵、王陽明的陸王心學”致良知“。再到明末的顧炎武、王夫之提倡”經世濟用、趨勢更新“。再到清末康有為的新儒學等等。儒家思想在各個時代都有在積極引領社會融入社會,只是在有清以來思想受到鉗制,阻礙了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近現代中國西學東進,儒學改良沒有市場,新文化運動後全面擁抱西方文化,再到解放後眾所周知的原因,儒學發展掉進了低谷。由於人才的斷代,當代的儒學表述較為混亂,對於傳統的儒學研究都來不及,更談不上去做與時俱進的儒學發展,這也就出現了魚龍混雜儒學表述一片亂象的情況。

二、儒家思想不過時,是傳道的人在過時

儒學是東方思想的結晶,沉澱積累了數千年的東方智慧。思想的核心是人,雖然經濟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但是人內心的困惑、侷限性一直都存在,儒家思想能幫助人解除困惑,提高認識、激發潛能、無所畏懼。但當代儒家思想應該深挖儒家經典後面強調的本質,而不能照本宣科的用兩千年前的行為規範來指導今人的行為,應該與時俱進去闡述儒家思想,要與時代接軌接地氣。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句話,這裡的禮,孔子時代指的是周禮,你在當代就不能去讓我們遵循周禮,而應該平行替換為,當代的商務禮儀、外交禮儀等等。理解儒家思想要放到當時的語境去理解,運用儒家思想要結合現在的情況去活學活用。所以傳道的人,要用時代的語言重新去闡述發揚儒家思想,而不能抱殘守缺,要泥古出新。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