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公元前四零三年,周威烈王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晉國的三卿終於扯下了遮羞布,正式頂替老東家晉公走到臺前,與各諸侯國平等交流。十四年後,魏文侯為齊國大夫田和向周天子請求分封,周天子隨即下令冊封田氏為諸侯,當年先後扛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齊國和晉國自此煙消雲散,周王室的威望也隨著兩次冊封趨於消散,漸次淪為三流小國。既然分封韓趙魏三家卿大夫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周天子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同意分封的請求呢?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地理位置決定了分封的必然。大家都知道,周平王東遷后王室失去了大量的軍隊,只能依仗東方的諸侯們扶持,才能坐穩天下共主的位子。周王室的領土只包括京畿洛邑,拱衛周王室的周邊國家在分封初期領土狹小,唯有後來遷到京畿洛邑周邊的晉國和鄭國國力強盛,領土面積非常遼闊。鄭莊公在與周桓王作戰,打了勝仗卻依然前往周王室請罪,便可以看出在諸國林立的時代,武力只能屈居次位,一旦有人打破京畿洛邑,周王室仍然可以通過周邊諸多小國外出避難。外出避難後往往會派遣使者前往各個國家求援,王子帶引西戎兵攻破京畿洛邑,周襄王出逃在外就是個例子。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但是隨著春秋時期兼併戰爭的發展,京畿洛邑周邊的小國迅速消亡,周王室的領土被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半包圍了,至於另半邊的鄭國早已成為晉國的附庸小國。這樣的領土布局有效避免了周王室直面南方楚國的鋒芒,但也將周王室的存亡寄予晉國一人之手。韓趙魏三家卿大夫滅掉智伯後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和人口,周王室的性命也就落到了韓趙魏三家手中,周天子只要不是傻瓜,就絕不會選擇硬剛,承認既定事實分封三家成為唯一的選擇。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周朝禮樂制度的瓦解順應了分封的潮流。眾所周知,春秋時期的霸主政治的出現彌補了當時中央權力的空缺,這時的權利由周天子轉移到此起彼伏的霸主身上,但是尊王攘夷只是表面上維護了周朝的禮樂制度,實際上卻加速了禮樂制度的瓦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由上至下的崩潰,首先是周天子的權利為諸侯們奪取,諸侯的權利則在頻繁的爭霸戰爭中下移至卿大夫手中,尤其以晉文公設立三軍六卿制度為甚,六卿出則為將入則為相,輪流掌管晉國軍政大事。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齊國的情況也是不樂觀,頻繁的對外戰爭加重了卿大夫們的權利,先後有鮑氏、崔氏、慶氏、晏氏、高氏、欒氏等卿大夫掌權,國君淪為無足輕重,甚至遭到卿大夫廢殺,卿大夫們也彼此掀起了你死我活的鬥爭,最後田氏漁翁得利,一舉掌握齊國權利。楚國的情況則較為奇特,楚平王由於寵信奸臣殺卿大夫伍子胥一家,導致伍子胥逃亡吳國,此後伍子胥輔佐吳王僚興兵伐楚,一舉攻破楚國國都,楚國短時間亡國了。魯國出現的情況更為詭異,國君的權利為三位卿大夫瓜分,卿大夫的權利則被季孫氏家臣陽虎串聯其他兩家的家臣奪取,魯國出現了國君受制於卿大夫,卿大夫受制於家臣的奇特景象。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全國性禮樂制度的瓦解在三家分晉前已經達到了巔峰,所有諸侯國都陷入了內部爭權奪利的泥潭中,有心護持周王室的諸侯們自顧不暇。這時候讓周天子去反對分封,乃至號召天下諸侯討伐韓趙魏三家卿大夫,不僅難以得到回應,而且會惹怒各諸侯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興亡只在一念之間。

韓趙魏三家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是確保分封的重要原因。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反攻智伯,消滅智氏一族後共同瓜分了晉國,但是此時仍然並沒有自立為國,仍然借用晉國的外套,號稱“三晉”。雖沒有正式立國,但是三家各自改革領土內的政治,包括土地的私有化和野人的國人化,晉國整體國力出現大幅上升。瓜分晉國的四十年後,晉國執政魏斯率領三晉聯軍向諸侯發難,三晉勢力急劇膨脹。無論是東邊的齊國,還是南邊的楚國,乃至西邊的秦國,通通不是對手,這時候哪裡有一個國家擋得住進行了初步改革的晉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令人膽寒,做慣了橡皮圖章的周王室同意分封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三家分晉”為何能得到周天子的同意,鼓勵篡位還是無可奈何?

地理位置的特殊、禮樂制度的深度瓦解和三晉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三種主要因素交織在一起,形成了韓趙魏三家晉升為諸侯的局面,同時拉開了風雲激盪的戰國時代的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