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在古代寫小說有出路嗎?

青紅魂匣


雖然小說唐時就已誕生,但多為文人的自我筆墨消遣,應該沒有以寫小說討生計的純粹作家。到了元代,由於元雜劇誕生和繁榮,劇社招募了自己的腳本寫手,這才算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劇)作家。

元以前的雛形小說,從謀篇結構到文字技術,應該還不算成熟,侷限於一些野史傳奇之類,文字也比較艱澀,不能廣為流傳。元雜劇和話本對當時小說影響巨大,首先讓晦澀難懂的文言和文法做了調整,更加適合平民聽讀,至少做到了半文半白,更接地氣,更受民眾喜愛。再是故事描述更加富有技法,小說人物刻畫也更為豐滿,於是,很自然的,小說到了明清就發展到了一個巔峰。

在明清時期,刻印成冊的小說和話本,是盛極一時的暴利行業,市場需求量很大,曾幾度出現稿荒。由於小說刻本屢屢脫銷,供不應求,據傳有的刻坊(相當於出版社)老闆甚至自己動手,拼湊公案,挖補傳奇等草草成冊,印出來銷售,當然文學水平也就不敢恭維了。市場上出現的成書有官刻,坊刻和私刻,甚至還有手抄。所謂發行基本就是純粹賣書做生意,沒有官方約束,也不需要什麼國內統一刊號和書號。除非出現重大政治問題和過於有傷風化,才會被官方列為禁書。但往往是越禁越走俏,私下買賣更盛。

當然賺錢的是中間商或者說是刻書商,至於作者,就不好說了,曹雪芹就是因寫書貧病交加,以至於“舉家食粥酒常賒”。但也不乏因寫小說而富起來的人,因人而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