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玄武門之變大家都很清楚,若是李世民失敗了會怎樣?

上古風玉子


如果當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敗了,自古以來,成王敗寇,唐朝有可能會是另外一種現象,歷史也就改變了


戰鬥大黃蜂


要說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失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他是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毫無防備之下出手的,短平快加上穩準狠,勝算在握。

假如李世民是人算不如天算,真的還就失敗了,唐朝沒有“貞觀之治”,李淵可能還要當一段時間的皇帝,而不出意外的話,李建成日後就繼位。

兩邊誰失敗,朝廷始終要有個皇帝,而且沒有“貞觀之治”也會有另外的盛世,李建成或者李元吉並非一無是處。

在李淵創建唐王朝的過程中找答案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北周的開國功臣,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在隋朝任安州總管,襲封唐公。李淵由擔任州刺史、郡太守到中央衛尉少卿,在任命他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時,李淵覺得時機已到。617 年,他自太原起兵反隋,進長安稱帝,建國號為唐。

當時有割據稱雄的地主軍閥武裝,有風起雲湧的隋末農民起義軍,還有突厥的威脅。又有王漫天的一支人馬,大概有數萬人之多,自稱歷山飛,結營於太原之南,上黨(今山西長治市上黨區)、西河、京都因而道路斷絕。

李淵親自出戰,大敗“巧手攻城,勇於力戰”的歷山飛,收降數人。

  • 這段歷史記錄在《大唐創業起居注》的第一卷,從中可知李淵並非平庸之輩,接著往下看。

  • 父子同心時期:李淵父子進一步結交英豪,善待下士,收攏人心。當突厥攻太原時,據守險要,開門迎敵,智勝突厥。
  • 兄弟二人同心時期:有“兵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這裡大郎和二郎指的是,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他們兩人與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而且軍紀嚴明,所謂”民間近道果菜已上,非買不食,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債,亦不詰所竊之人“。全體人員上下齊心,勢如破竹,順利取得西河。
  • 李淵任命四子李元吉為太原郡守,他領兵入關,一路上禮敬年長者,救濟窮困之人,選任賢能,清理獄訟(特別是冤案)。
  • 進軍途中,忽報突厥乘虛犯太原,李建成和李世民堅決反對因此中途退兵,兩人領兵馳騁戰場,屢立戰功,使李淵大軍得以長驅直入長安。

小結:

李淵建立唐王朝,並非是李世民主要掌控,從他的出身以及官至什麼位置,便可知當時的老大還是李淵。所以玄武門之變,假如李世民失敗,唐王朝不會沒有建樹的,李淵既然敢想敢做,就不會太差。

唐代史書中大多隻說李世民,或者要說李建成就基本是差評,可上面記載讓人看到不一樣的大郎。倘若他為皇帝,唐王朝想來不會敗在李建成的手中,有這種認為“李建成當皇帝必會葬送了唐王朝”的人,很多呀。

李元吉也完全變了個人似的,那麼記載這些內容的《大唐創業起居注》的人是誰呢?可信度多少?本書作者溫大雅,隨李淵起兵,自始至終都在李淵身邊,所記多是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之事,可以說是第一手史料。

所以玄武門之變,若是李世民失敗了,歷史的年輪仍然會繼續轉動著,皇帝不同而已,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果笑


在歷史上的所有政變中玄武門之變每個人都不陌生,可以這麼說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勝利就沒有李世民的登臺,也就沒有了貞觀之治,至於之後的李世民一脈在皇位上的演繹也就成了鏡花水月。

玄武門之變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以李世民的勝利,李建成、李元吉的身死而告終,在假設李世民失敗之前我們首先得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失敗後的具體結局,這才能合理的推測出李世民失敗的結局。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李元吉被尉遲恭擊殺,倆人死後事情還沒完李世民深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道理,對於二人的幾個兒子李世民也一併處死,更過分的是李世民對於李元吉的妻子楊氏也沒放過,直接收入後宮。

同理李建成、李元吉若是再玄武門之變中勝利,李世民和他的孩子也逃不脫這樣的下場,至於李世民妃子是否會被收入後宮,就得看李建成的選擇了。

不過這一且只是後人穿鑿附會的假設,歷史之所以被稱為歷史就在於往事已經發生,不會因後人的意願而更改,在歷史上李世民確實取得了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如此才有接下來的歷史歷史發展。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玄武門之變的過程其實很驚險,當時李世民在和李建成的鬥爭中並不佔絕對上風,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用弓弦差點把他勒死,幸虧尉遲恭及時趕到救了他。

假設歷史上李世民真的失敗,那麼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控制了局勢,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被殺的殺,抓的抓。李淵發佈聖旨,昭告天下,給李世民定個擅自謀反的帽子後,和秦王府相關的人被一網打盡。李建成坐穩了太子的位置。

當李淵去世之後,李建成繼承帝位。由於李建成在唐統一天下的過程中也有不俗的表現,因此可以想像他的統治不一定會輸給貞觀之治,並且有魏徵,李世積,褚遂良等名臣輔佐,李建成可能也會成為一代明君。

後面的事情就比較難於預料,例如是否會有武則天,是否會有三女亂唐,這些就不一定會發生了。但是歷史的大趨勢是一定的,不會因為某一個人而改變,朝代更替,盛極而衰,這是歷史的規律,因此,若干年後,大一統的唐王朝必然重新陷入分裂中,再由新的王朝來取代。


莫冬寶


選擇玄武門這個地方來動手,李世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也想過萬一失敗怎麼辦。

玄武門位於長安太極宮的北部,是皇親國戚和眾臣們進入皇宮的必經之地。關於玄武門在當時的重要地位,陳寅恪先生曾有評論:“玄武門在唐代多次政變中均處於關鍵地位,誰能控制它,就容易在軍事上處於優勢,取得勝利,因此乃兵家必爭之地。”

以李世民為首的秦王集團之所以選定在玄武門起事,一是因為這裡是進出皇宮的要道,李建成和李元吉聽詔入宮一定會從此經過,而且如果在玄武門設伏失敗,還可以利用地利控制住唐高祖,為自己謀求一條後路。

換句話說,題主的問題如果真的出現。李世民還是有機會通過控制他爹李淵來反敗為勝或拼個兩敗俱傷。

但最後的結果,依然會是李世民勝出。因為畢竟對他忠心的武將要比太子集團的多得多。

我們來回顧一下“玄武門之變”驚心動魄的過程吧:

在決定發動政變後,李世民首先派人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常何,以此來保證日後在玄武門的設伏不會受到阻礙,加大政變成功的概率。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高祖召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入宮,準備著手調查他二人是否如秦王所說在後宮有淫亂之事。後世有人認為李世民舉報太子和齊王淫穢後宮其實是“調虎離山之計”,將二人調離東宮。

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準備入宮之前,李世民已經帶領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張公謹、公孫武達、劉師立、杜君綽等人早早埋伏在了玄武門。

事實上,老天還是給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後一個逃生的機會的,就在李世民等人在玄武門積極準備的時候,後宮的張婕妤似乎覺察到了異常狀況,並派人告訴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說秦王府有異動,要他們多加防範。對於張婕妤傳出的消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李元吉對這個消息非常重視,認為應該託病不要入朝,靜觀其變,並讓東宮的軍隊做好準備,以防不測。但是李建成卻認為皇宮“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

李建成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京師本來就是他的久居之地。他比李世民要熟悉得多。而且這裡的守兵都是自己的人,他相信李世民不會敢在皇宮設伏,因此便放鬆了警惕。李建成未免太過自信,根本沒想到玄武門的自己人早就被秦王集團策反了。

他和李元吉就這樣一步步邁向死亡的深淵。

當天、毫無防備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樣,騎著馬從玄武門入宮。一行人走到臨湖殿的時候,才感覺情況有些異常,立刻準備退回東宮,但為時已晚。李世民已經在此等候多時,見狀便縱馬而出,追了上去。

眼見李世民追了上來,騎著馬的李元吉回過頭來張弓就射,但此時他內心十分驚慌,根本不住神,所以幾次都沒能射中。而李世民則沉著冷靜得多,他一箭就將李建成射下馬來。這時,秦王府的伏兵盡出,李元吉寡不敵眾,也在亂箭中摔下馬來。

此時,因李建成當場斃命,玄武門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李世民的坐騎也受了驚嚇。可能李世民在一箭射殺了自己的親兄弟後一時間沒有回過神來,所以身經百戰,弓馬嫻熟的他沒有控制好跨下的駿馬。這匹受驚的馬帶著李世民跑進了樹叢,隨後一人一馬都被困住不得脫身。李元吉見迴轉的機會來了,便趕緊跑上去,準備用弓弦勒死李世民。

就在這生死一線的關鍵時刻,尉遲敬德趕了過來,一箭將李元吉射死,解救了李世民,然後又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砍了下來。(這一年,李建成三十八歲,李元吉二十四歲。由於在政變中立下大功、在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之後,尉遲敬德成為受恩賞最多的官員,得到了齊王府的所有珍寶。)

聞得太子在玄武門被殺,東宮的兩千將士在薛萬徹和馮立的率領下,馬上拿起武器趕到了玄武門、準備反擊。在激戰的過程中,敬君弘與呂世衡被氣勢涵涵的東宮軍隊殺死。張公謹見一時抵擋不住,使下令將宮門關閉,以此來抵擋對方的猛烈進攻。

薛萬徹等人見玄武門難以攻克,掉頭準備去攻打秦王府,但當他們看到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首級的尉遲敬德後,便知大勢已去,隨後便紛紛逃散了。

就在玄武門發生像案之時,完全不知情的唐高祖還在宮中和宰相們泛舟湖邊,準備稍後審理太子等人後宮淫亂之事。當他看見身穿飽鎧甲、手持長矛前來的尉遲敬德時大吃一驚,知道出了大事。

唐高祖問發生了什麼事,尉遲敬德稟報說:“太子和齊王作亂犯上,秦王已經舉兵誅之,現在特地派臣前來保護陛下的安全。”

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唐高祖是李世民最顧忌的人,他派尉遲敬德這樣的武將前來,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唐高祖的安全,其實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逼宮篡位。

高祖聽後,便問此時在旁邊的裴寂和陳叔達等人:“聯不曾想會發生今天這樣的事情,現在該如何事好?”

陳叔達和蕭瑀就說:“太子和元吉本是無義之人,又無功於天下。他們嫉妒秦王的公德,共為奸謀。如今秦王已經將他們除去,更是天下歸心。陛下如果立他為太子,將國事交與他就無事了。”

見朝中大臣都已經倒向了李世民,高祖終於明白局面已經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了。只好言不由衷地地表示同意:“善,此吾之夙心也。”

說實在,高祖如今就秦王這一個嫡子了,而且兵權在握,大臣們知道李世民遲早是要做皇帝的,誰願意去反對他呢?在封建社會,與其說大臣忠於皇帝,還不如說忠於自己的飯碗!

李建成的失敗,是他的性格與自信不匹配的自然結果。李世民即使在玄武門沒有殺掉他,在李世民挾持高祖後,李建成一樣活不了。

所以說,玄武門之變,基本上不存在如果……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3055185558737454"} --}

知行史話


李建成應該不會殺他,應該是軟禁。李建成的心沒李世民狠,再說李建成是合法的繼承人,為顯仁義和大度,既然禍亂平息,留下二弟的性命是有可能的,除非李世民的餘黨異常猖狂,不殺他不行。

李世民是篡位謀逆,必殺李建成,只有死人不去辯解,李世民放心的粉飾一切。

李世民殺李建成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的手下太強了,只有李世民登上大位,他們才能加官進爵。還有若是不發生政變,李建成順利登基,必定會削弱秦王的實力,李建成不會殺秦王,但秦王的手下必遭屠殺,只有去除爪牙的秦王才能讓李建成安心。秦王手下的那幫強人早就料到這一點,所以一直遊說秦王發動政變,最終秦王為了以後幸福生活,把屠刀伸向了自己的親哥。



饕餮中國


大家好,我是“遼寧有歷史”,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所謂的“玄武門之變”,說的是公元626年發生的一件兄弟自相殘殺的事件。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玄武門,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李世民,為爭奪皇位,殺掉了太子,也就是他的哥哥李建成,還有他的四弟李元吉,以及二者的兒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繼承皇位,他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那麼,回到題主的這個問題:如果李世民失敗了,會怎樣呢?

 

第一,李世民的家人可能會遭到清算。政變之慘烈有時候超出我們的想象,就像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後,他們的家人被株連一樣,如果李世民失敗了,其家人也會面臨這樣的橫禍。  

第二,唐朝會有不一樣的發展。雖然說李世民通過政變這種不是很光彩的方式奪得了皇位,但就能力、胸懷、韜略等各方面來講,他是一位稱職且堪稱優秀的帝王,因此才會有“貞觀之治”等後續的盛世。如果李世民失敗了,李建成會當上皇帝,雖然他的個人能力也比較強,但僅僅從“玄武門之變”這個事件而言,他就不及李世民具有警惕心,以及前瞻性。所以說,他當上皇帝唐朝發展的會怎樣,不是很好預測。當然,歷史也不允許假設。





遼寧有歷史


李世民如果失敗了,李建成當上了皇帝,那麼歷史肯定會被改寫。首先,李世民會被掛上亂臣賊子的名號,第一個被殺死,也就後續沒有所謂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也可能不復存在,武則天之流也可能不會獨霸朝權。而此後的唐朝皇位繼承權也應當是嫡長子繼承製,不會有安樂公主造次,宦官之流作祟。其次,李世民光輝歷史被掩蓋之後,李建成雖然沒有具有李世民那麼強的威信和實力,但是也是一個當皇帝的人才之選,手下也有很多能臣武將,如果當上了皇帝,也絕不是一個昏君,可能不會,也或許可以開闢另一個太平盛世。

李建成如果論不足的話,最大的地方是少了皇帝的不怒自威的一股霸氣。李世民登上皇位不久,突厥幾乎衝破了唐朝的屏障,眼看唐朝不保,李世民單槍匹馬便跑去與突厥談判,這股膽魄和氣場不是什麼人都有的,李世民敢做,如果是李建成呢?唐朝覆滅或許不會,或許做得更好,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解決不了突厥這個難題。






木頭陪伴


李世民失敗了毫無疑問,被李元吉和李建成當場殺掉。

李建成一直把李世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旦有機會毫不猶豫的殺掉他這個弟弟,因為他這個弟弟李世民可了不的,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唐朝的江山百分之八十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後來被稱之為千古一帝,可見李世民當時多厲害!能把瓦崗寨的人都收復了,全是頂級人才,都心甘情願的為李世民賣命,所以李世民失敗的幾率為零!




順達機械CEO


關於玄武門之變大家已清楚了。這個時候兄弟之間已經公開地相互殘殺了。到了這個時候不管哪一方失敗,都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很難保證李建成對李世民不高舉起屠刀。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手足之情可講了。

如果李世民失敗了,當然就沒有“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了。李建成順理成章登上皇帝寶座,但他顯然不具備李世民的智慧和魄力,他的治國能力是很值得懷疑的。以李世民的雄心抱負,即使失敗了,只要有機會,一定會東山再起。除非李建成殺了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終身囚禁他,但這個可能性小,這樣李建成當了皇帝也睡不踏實,還不如干脆殺了他。

不過,假設李世民失敗這個假設根本不可能成立,歷史有其必然性。正因為李建成、李元吉都不具備帝王之才,不具備帝王之智性,其手下之人也難與李世民屬下匹敵,所以李世民必勝。註定中華史上會有一個盛唐,一個明主。歷史選擇了李世民,選擇了唐太宗。如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