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遠親不如近鄰,一位武漢市民的戰”疫”日記記錄鄰里善意與互助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26日訊 位於江大路32號的科技苑小區不大,住著228戶人家。疫情發生前,鄰里關係基本止步於“點頭”打個招呼。隨著疫情防控要求的升級,小區的微信群忽然熱鬧起來了,在小區熱心“團長”和志願者牽頭下,這個小區已經在多個社區團購平臺開團40餘次、購買2000餘份生活物資。

小區居民元春是一位退休阿姨,自1月23日離漢通道關閉後,她堅持每天把發生在自家小區的故事記錄下來,她筆下的“小區故事”,體現著這座城市疫情之下的善意與互助。

下面這篇文章是元春阿姨2月23日的文章《遠親不如近鄰》:

小區封閉管理越來越嚴,居民足不能出戶的困境莫過於一日三餐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於是入住十多年從未有密切交往的業主,開始隔空喊話、你來我往了。交流也隨著購買物品的增多而變得更加親密無間了。


遠親不如近鄰,一位武漢市民的戰”疫”日記記錄鄰里善意與互助

  (圖為小區搬運志願者,為本單元住戶運送24袋大漢口熱乾麵上門)

大家一起購買活魚後,一位年輕人在微信群留言:“剛剛人生第一次殺魚,驚心動魄,殺完了,怎麼沒有看到膽?”群裡馬上有人回覆:“鱖魚的膽是包在肝臟裡,不容易破”。還有人接話:“我也是人生第一次殺魚,不過我殺了死的那條,活著的不敢動,等它死了再殺”。這時一位有經驗的大叔發話:“不用殺,用四根筷子從魚嘴裡交叉捅進魚肚,絞幾下把魚腸拉出來就可以了”。更有細心的群友提醒大家:“業主們還是要注意處理魚的垃圾,不要放在門口,及時丟樓下垃圾桶。天氣炎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物業人手緊張,自己能解決的事情,還是自己解決。環境好,對大家都好”。於是馬上有人稱讚:“謝謝您提醒大家注意殺魚垃圾處理問題。小事情顯示一個人關心這個大家庭的高貴品質,值得點贊”。

做魚少不了小蔥,一位業主感嘆“好想小蔥啊”。又有一位業主應答“我家裡種了小蔥,我給送你一些吧”!群友們開始接連嘆贊“中國好鄰居”!

團購一次魚,就引發大家如此高頻次的交流。

遠親不如近鄰,一位武漢市民的戰”疫”日記記錄鄰里善意與互助

  (圖為志願者送到門口的冰凍餃子和年糕)

我們小區團購群成立於2月4日,當日第一單因為人數有限,還是參加的外小區拼團,到今天20天時間,無論是入群人數,還是團購數量、種類都呈爆發式增長。目前有204位業主入群,入群率達90%以上。開團36個,購買1899份,參與人次1167人/次,還有382份在途。品種主要是米/油/雞蛋/蔬菜/豆製品/魚/肉類/水果/奶製品/調料/主食(包子饅頭餃子年糕/麵食品)/日用消毒/副食(麵包/雞湯)等二三十個品種。在大家吃飽喝足的背後,是我們小區以80後、90後為擔當的業主志願者在默默地付出。

最開始幫大家團購的是 “小夏”,就她一個光桿司令,幾天後召募熱心業主成立9人團購志願者群,分別承擔聯繫商家、發佈信息、追蹤物流、統計數據、收款匯賬、分發物品、收集反饋等各項任務。志願者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的統計功能、收款功能、通知功能,確保有序、安全、高效,至今沒有一例失誤差錯。不僅如此,還教會了小區不少老年業主迅速成為“操盤”高手。

昨天一則社區團購購出疫情風險的謠言帖,給大家高漲的團購熱情澆了一盆冷水,志願者團隊迅速應對、精心施策,他們決定當天的取貨形式由之前每個人到小區門口自提改為以每個單元由志願者負責統一取貨,再逐一送貨上門。這個通知一發出,讓大家鬆了一口氣,既可以把業主上下樓取貨的風險控制為零,又可以讓老年業主節省手提肩扛的勞累。更為可喜的是先後有16位業主加盟志願者團隊,承擔為本單元住戶送貨上門的任務。有一位可愛的志願者說,我們兩口子都可以當志願者,我負責本單元的送貨,我老公可以借給目前沒有志願者的單元送貨。還有一位志願者是下沉幹部,說我可以在輪休或倒班時上門為大家送貨。於是小區群由開始的一個大群、9人志願者小群,變身為一個206人的大群、25人的志願者工作群、8個樓棟單元群的層級分明、功能各異的梯隊群體。每一批貨物送到小區,先由物業接貨和清點,再由志願者工作群安排不同時間點,讓單元志願者取貨,送貨到家門口,再在單元群裡喊話通知各戶開門拿貨,最後回告送貨完成信息。今天一共到了四批貨,以這種新的形式,高效率、零風險順利地完成團購任務。

對了,我們小區的群友們還很可愛,有設計愛好者幫忙做了“辦事公文——群通知”,完全像是一個組建已久、規範經營的小企業。


記者手記:

堅韌、頑強、樂觀的武漢人

翻看元春阿姨發佈在美篇上的文章,1月23日是一個節點。

1月23日之前,美篇裡記錄著她退休後的快樂生活,旅遊、植樹、和朋友們相聚......更新並不頻繁的文章裡,能看到一個退休老人的美好生活。從1月23日開始,阿姨的文章變了。連續一個月,她頻繁更新,幾乎每日一篇,標題統一為《X月XX日·武漢》。

也是這一天,武漢關閉了離漢通道,疫情防控升級。

她記錄的文章裡,有疲憊的社區書記、有熱心腸的志願者、有從不想熟到相熟的鄰居、有閒聊過的環衛工。“我寫的都是我看到的”,採訪中,元春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她不寫她不確定的、不瞭解的、道聽途說的事。她下樓取菜時,拍下冒著風雪給大傢伙送菜的業主“小夏”,拍下家門口關閉的地鐵入口、空無一人的街道,她把和環衛工們的聊天、和社區主任的聊天用樸素的語言記錄下來......感動著身邊的朋友和全國各地的網友。看到元春記錄的小區鄰居們的自救故事,有網友給她留言,“武漢人的堅韌、頑強、樂觀主義精神一定能戰勝疫情”。

在元春阿姨的文章裡,有感動也有喜悅,這不,2月24日一大早,她接到了社區電話,告知社區要組建志願服務總隊,希望她能參加。阿姨很開心,因為這位自稱“退休老人”的她終於從一位臨時編外志願者正式轉正了。(記者張維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