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華爾街日報》辱華一事最新進展:承認錯誤,但是迄今仍未正面迴應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6日主持例行記者會,部分內容如下。

《華爾街日報》辱華一事最新進展:承認錯誤,但是迄今仍未正面回應

資料圖


問:據報道,《華爾街日報》 日前再次向中方致信,稱其認識到發表的辱華文章在中國觸犯了眾怒,對此感到不安。請予證實。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近日,《華爾街日報》通過不同渠道同中方溝通,承認發表辱華文章是錯誤的,表示會從中汲取教訓。但該報迄今仍沒有對中方要求做出正面回應。

問: 25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中國政府“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暴露中方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應存在問題,並稱如中方給予中外記者言論自由,中國和其他國家能更好應對挑戰。你有何評論?

答:在中國人民全力抗擊疫情的時候,蓬佩奧先生再次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我們對此十分反感並堅決反對。我要強調兩點:

第一,蓬佩奧先生有關言論完全是非不分。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始終堅持公開透明和高度負責的態度。《華爾街日報》發表辱華標題文章根本不是言論和新聞自由的問題。任何有良知、有底線的人都應該堅決反對和抵制這種種族主義錯誤言行。連《華爾街日報》都已經承認錯誤並在進行反思,蓬佩奧先生為何置國際公論和民意不顧,一再為該報撐腰打氣,對中方妄加指責,讓人不禁要問《華爾街日報》是不是美國國務院的代理人?

第二,蓬佩奧先生動輒把言論自由掛在嘴邊,那是否可以解釋,為何近期辱罵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的記者?為何拒絕該記者隨同其出訪呢?難道這就是蓬佩奧先生所謂的“言論自由”?這是典型的話語霸權和雙重標準。

我們敦促蓬佩奧先生摘下意識形態有色眼鏡,摒棄冷戰零和博弈思維,多做一些與其身份相符的事,停止損害中美互信與合作,停止挑撥中國黨、政府同人民群眾關係的企圖。

延伸閱讀:

從華爾街日報死不道歉看所謂的言論自由,外交部回應釋放一個信號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中國的超常規舉措得到了世衛組織和世界各國的充分認可。但一些慣常反華者,卻自覺抓到了抹黑中國的“好題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華爾街日報》。

2月3日,該報刊發一篇題為“中國是亞洲真正的病夫”的評論文章,借中國正在遭受的疫情對中國人進行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攻擊。面對中國方面的一再交涉,該報始終拒絕道歉,並屢次辯稱“標題是編輯的自由,我們有時也以病夫自黑”。這樣的無賴姿態令人齒冷,也引發了該報員工的不滿。2月20日,《華爾街日報》在華53名員工聯名發郵件致該報管理層,稱“這是一個錯誤的標題,它深深地冒犯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許多人”,並要求管理層向中國道歉。但直到現在,該報依然未就此事有任何表示,甚至文章作者還在推特上放言“中國政府無權管我們取什麼標題”。

《華爾街日報》不辨是非、蠻不講理,與當前美國反華大氣候有關。文章標題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反映的其實是當前美國政治精英的普遍觀點。某種程度上,正是前臺政客的種族主義傾向和仇外言論及政策,助長了本國媒體的偏見和偏執。我們看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一個多月時間裡,美國方面可謂是“火力全開”:商務部長羅斯公開聲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最終將有助使就業崗位迴歸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一再誇大所謂“一億美元”的對華援助,司法部起訴中國軍人對其信用評級機構進行網絡攻擊,國務院則以政治原因打壓五家中國媒體。可以說,在攻擊中國的問題上,美國已在其可以動手的領域全面發力。

作為美國遏制、打壓和圍堵中國戰略的一部分,美國媒體的固有偏見不會因時因勢因人而改變,前臺政客的對華姿態,則會極度放大這種偏激和瘋狂。面對中國方面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華記者執照的做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再次拿出所謂“言論自由”倒打一耙。但殊不知,言論自由決不是公然發表侮辱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歧視性文章的自由。李光耀曾說:哪有什麼不受約束和限制的“新聞自由“,西方媒體說話都有目的,都為操控媒體的勢力和利益集團服務。事實上,美國媒體在對外報道上長期堅持“雙重標準”,越反華越受追捧,也成為一些媒體肆無忌憚的原因。

《華爾街日報》有罵人的囂張,為何沒有道歉的勇氣?說到底還是固有偏見作怪。在這個問題上,靠道義感化、說服教育行不通,還是要以其人之道還攻其人之身。在日前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回應此事時明確表示:面對惡意侮辱抹黑,中國不做“沉默的羔羊”。這或許是一個鮮明的信號。

關於這篇辱華報道,《華爾街日報》53名員工聯名要求報社道歉

“這一錯誤的標題選擇,深深地冒犯了許多人,不僅僅在中國。”

本月3日,《華爾街日報》一篇題為“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的歧視性專欄文章,不僅激起了海內外網民的怒火,在該媒體內部也掀起波瀾:近期數十名工作人員向高層發表聯名信,敦促修改歧視性的標題,並向受到冒犯的人道歉。

《華爾街日報》辱華一事最新進展:承認錯誤,但是迄今仍未正面回應

《華爾街日報》歧視性的標題


據《紐約時報》23日報道,共有53名《華爾街日報》的工作人員簽署了這封聯名信,這些人大多來自報社駐中國內地和香港分社。此前,三名被中國外交部吊銷記者證的記者:李肇華、鄧超和溫友正,也在其列。

聯名信20日由《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鄭子揚的電子郵箱發出,收件人為報紙出版公司道瓊斯的首席執行官威廉·劉易斯,以及道瓊斯的母公司——新聞集團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湯姆森。

《紐約時報》披露了這封信中的內容,稱信中敦促《華爾街日報》的高層“考慮更正標題,向報紙的讀者、信息來源、同事、以及任何受到冒犯的人道歉。”

信中稱,在中國針對不當標題的“公憤”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建議在網上更改標題。“這一錯誤的標題選擇,深深地冒犯了許多人,不僅僅在中國。”

同時,這封信還提到了報紙在中國的“利益問題”:“我們非常擔心,如果不在未來幾天內採取行動(修改標題),將不僅在短期內進一步損害我社在中國的運營和士氣,也將對報社的品牌,以及在中國這一重要新聞陣地的報道能力造成長期性損害。

鄭子揚同樣表示:“妥善處理這一問題,對我們未來在中國的業務至關重要。”這封信雖然由鄭子揚的郵箱發出,但他本人並未在信上簽名,只負責代發。

道瓊斯公司的發言人22日證實,公司的高層已收到了這封信,並聲稱:“我們理解我們的員工及其家人在中國面臨的‘極大挑戰’,並將‘繼續推動’恢復三名記者的簽證。”同時,《華爾街日報》也並未就歧視性標題致歉,相反他們還不斷為此辯解、開脫。

本月9日,“中國是真正的東亞病夫”一文的原作者,美國保守派外交學者沃爾特·米德在推特上聲稱,在美國的報紙上,作者“無權”撰寫或審核通過標題,標題的問題需要與編輯進行討論。

《華爾街日報》辱華一事最新進展:承認錯誤,但是迄今仍未正面回應

保守派米德 美國大使館圖


而《華爾街日報》方面則堅稱,報社內部的新聞和評論部門,是“獨立運營”的,同時該報社又拿出“言論自由”進行開脫。

不過,《紐約時報》也披露稱,歧視性標題一事,顯示出《華爾街日報》內部的“緊張關係”:

早在中國方面譴責這一標題之前,就有員工對其表達了抱怨,同時主編馬特·默裡也對此同意。但他表示,由於新聞和評論板塊的“嚴格分離”,他對這一標題“無能為力”。而在之後的一次會議上,同樣有記者敦促劉易斯修改標題,但毫無效果。

《紐約時報》援引馬薩諸塞大學歷史學教授斯蒂芬·普拉特言論稱:“沒有哪個心智正常的人會把今天的中國和19世紀末的中國混為一談。我認為這就是(標題)侮辱的地方,讓人回想起那段可怕的時期,並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一切都是一樣的。”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沈逸評論,文章使用充滿西方殖民色彩的專有名詞,清晰地折射出了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優越感。而這種上不了檯面的話語,竟能通過《華爾街日報》的編輯“把關人”審核,顯然說出了相當一部分人不方便說,但又憋了很久的話。即部分美國精英的對華焦慮情緒,已經到了要寄希望病毒阻擋中國崛起的地步。

針對《華爾街日報》的做法,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9日主持網上例行記者會時宣佈,即日起,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京記者的記者證。耿爽透露,《華爾街日報》一直推諉、搪塞,既未公開正式道歉,也未查處相關責任人。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網 北京日報客戶端 觀察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