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臨湘風土人情

風土人情

編稿時間: 2019-07-09 08:26 來源: 臨湘政府網 

婚 嫁

舊時,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男婚女嫁受"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並有一套繁瑣禮節。

一、發 書,又稱"定庚"。 凡兒女訂婚,雙方家長通過媒人得知對方的八字,看是不是"合相"如無不合,則由雙方父母選擇吉日,互相交換"庚書"。和信物。男方多以首飾、女方多以針線,以示終無反悔.

二、視 節,發書以後, 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春節向女方父母/ 叔叔伯伯等親屬敬送禮品。如果送的是"抬盒"(種木質器皿) 裝的話,則預示著男方來年一定會來娶親。讓女方做準備, 如果女方不肯接受"抬盒"裝的禮物,則預示女方不肯。

三、過 節, 婚前一天,男方要馬上送豬、魚、 酒以及其他辦酒席需要的食品以便供女方辦宴席要用。 另外要準備一定的衣服和金銀首飾送給女方。

四、嫁 娶, 花轎四角掛馬燈四盞。當天晚上,雙方都要舉行告祖儀式, 在娶親途上,遇到河,要向水中丟錢,叫"祭橋"。

五、當天晚上一般要鬧洞房,並且有"鬧洞房, 三天不分大小"之說。利用男女的緬婰迫令做一些親熱動作, 眾人皆笑。

六、回門。一般是結婚第三天,女方要回門看望父母。 南方則要準備一些禮節性禮物。 現在主張婚姻自由,但依然有一些細節延續來的風俗。

桃林豐鍋團年飯

在臨湘市桃林鎮,人們至今還吃著“田畈上的豐鍋團年飯”。大年三十的一大清早,天還沒亮時,一家人將鍋架在自己的田土上燃火煮熟,圍著鍋吃,慢慢吃,天慢慢亮,即使颳風下雪,這種習俗也不改變。“豐鍋”的做法,就是將大塊的臘肉放於鍋底,再在上面一層層的鋪上油豆腐、蘿蔔、香菇、白豆腐、白菜、粉絲、黃花等,營養和葷素搭配,恰到好處,相互補充,葷而不膩。據當地老人講,這種在田畈上煮吃團年飯的習俗可能與舊時祖輩們躲避頻繁的戰亂有關。先輩們把尋到的能吃的東西都放在一鍋燉,為不使敵人發現,就將肉等好菜放在鍋底,一鍋這樣的菜煮熟後,有時可吃兩三天。後來“豐鍋”的“豐”又被取意為“豐富、豐收”的意思,即鍋裡的菜越多來年越豐收,哪種菜煮得越爛來年哪種莊稼收成就越好。

白羊田魯家天獅

我們民族的獅文化,可謂淵遠流長,異彩紛呈。常見的有南獅北獅,文獅武獅之類。而集各獅之長,兼具龍威的則只有魯家天獅。

據《魯氏宗牒》記載:明代洪武年間,兵部尚書魯思俊年事已高,思鄉之情日重,悶悶不樂。皇帝得知,準其回鄉省親祭祖。於是,魯家屋場族人連綿十里,玩龍舞獅,鑼鼓鞭炮恭迎尚書返鄉。尚書呼吸到了家鄉的清新空氣,看到了熟悉的龍騰舞獅,壯懷激烈。他當晚就召集族間頭人,商議決定改進鄉里流傳的獅子舞。他說:“《漢書.禮樂記》載,龍王生九子,其一為狻猊,也就是獅子,但龍王生的這頭獅子,送給了天上的文殊菩薩做坐騎,便是天獅了,是吉祥與智慧的象徵。因此,我們要製造,就製造天獅……”。

魯尚書回的這個家鄉,就是現在的湘北白羊田鎮美麗山水間的魯家屋場。當年,尚書組織屋場精明能幹的工匠,經一個冬天的反覆研試,造出了高貴祥瑞的天獅,並配獨有的樂譜鑼鼓點和舞技步伐,留下秘囑,傳至今日,已是第十八代傳人。

代代謹記先賢遺志,魯家屋場已生衍到四、五百人丁,魯家天獅更是不斷髮揚光大。每年秋收上岸,族頭便組織族裡最優秀的工匠,到祠堂集合,秘製天獅。當然,用料是考究的,制工是精細的,工匠的吃喝報酬,全是由族人分攤的。選定吉日良辰,合族聚會,祭過祖先,報告完製造計劃,便緊關祠門,凡女性不得入內,杜絕技術外傳。木匠造出骨架,篾匠扎出身廓,裁縫包上外皮,飾麻絨為毛髮,安燈泡為眼睛,首尾裝響鈴。幼獅五、六十斤,成年獅百多斤,集中在兩根精緻木柄上,由兩人舉在空中合舞。魯家天獅一年一新,從不舞舊獅,一般造兩大一小,三獅一組。舞時根據情況,可一獅,可雙獅三獅,如果需要,便聯合更多魯姓屋場,群獅齊舞。

魯家舞獅人同造獅人一樣,是族人的驕傲。他們個個相貌堂堂,思路清晰,身手敏捷。因為基本上造獅之時,就是族中英俊少年練舞季節。他們按鑼鼓點及音樂,練步伐,舞的是幼獅,舞獅人著緊身紅裝或黃裝。有雙獅捧球、群獅捧月、玉竹盤龍、猛虎跳澗、鷺鷥串聯、麒麟送子等十八種不同玩法。有三十餘種鑼鼓曲牌,完全按照場面需要,在纏綿或激昂的嗩吶鑼鼓聲中,舞出喜慶或憂傷情節,間歇還串以炮仗響銃,配以熱烈的吆喝聲及眾人的伴和聲……,既能為私之紅白大事,又能為公之開工慶典制造濃烈氣氛。魯家天獅所表現的舉止神態,讓人過目不忘。所以,他們總被請到縣裡省裡,為重大活動助興,參加過全國首屆農民藝術節,得了獎,載入了《中國民間舞蹈集成》這種典集。

魯姓族人以民族力量,開發利用天獅文化,給世人帶來了美好與吉祥。

《十樣錦》——別具風格的臨湘民間吹打樂

《十樣錦》是臨湘別具特色、在湘北地區廣泛流傳,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古典民間吹打樂。十樣錦的誕生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八百餘年前的三國東吳時代,當時黃蓋湖水軍敲擊鑼鼓操練佈陣,後來吳主孫權巡視黃蓋水軍並駐紮聶市古鎮,當地軍民為迎接吳主聖駕在敲鑼打鼓的同時又輔之敲擊鈸鈔、竹板等構築了十樣錦民間吹打樂的基調。清朝中期,聶市鎮的磚茶生產規模空前,古鎮商賈雲集,帶來了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的繁榮,聶市民間藝人與往來本地的山西、江西等地茶商和茶工根據各自家鄉樂器匯合,編出一套吹打音樂。吹打樂有大鼓、小堂鼓、中漢鈔、土鑼、中虎鑼、漢馬鑼、高音嘀鑼、小云鑼和竹笛、嗩吶等十種樂器演奏,故起名“十樣錦”。“十樣錦”全曲分為白牡丹、瓜子仁、叼光令三段。每段樂典以打擊樂曲牌與吹奏樂曲調相連綴,旋律歡暢優美,有著濃郁的鄉土、地方色彩。 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十樣錦便形成了格律整齊,文武合璧的優美曲調。演奏時,十樣樂器配合,節奏鮮明,悅耳動聽,成為湘北地區家喻戶曉、喜聞樂見的吹打樂,是一件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 聶市鎮姚明德先生曾把《十樣錦》整理成譜,後經胡新波、徐北南先生組織民間藝人演奏,重新記譜、審定。2008 年,在源潭、聶市地區分別成立了 兩支十樣錦樂隊,有 100 多人參與。每逢節假日樂隊在農村演奏,也經常為農村的婚喪喜慶演出,增添熱鬧氣氛。近年來,臨湘市每逢重大慶祝活動,《十樣錦》演奏成為必不可少的重頭戲。2012 年,為歡慶重陽節、喜迎“十八大”,源潭、聶市兩支十樣錦樂隊,在城區星河廣場演出,陣容強大,演奏打擊樂器技藝高超,獲得滿堂喝彩。2014年,聶市《十樣錦》在“幸福岳陽”複賽中獲一等獎、在全省歡樂瀟湘”大型群眾文藝匯演活動中一路過關斬將,脫穎而出,在決賽中榮獲全省金獎。 如今,聶市“十樣錦”已經被確定為岳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湘市還成立了“聶市十樣錦俱樂部”,推動十樣錦進校園,推動這一文化瑰寶的傳承發展。

臨湘的洗水茶

臨湘的茶一般長在雲霧纏繞的高山上,吸天地之精華,兼雨露之滋潤。它鮮香來自泥土,韻味體現自然,汁液能消渴解毒。每年清明前後,農婦們開始忙於新茶的採摘。新茶採摘回家,經過泉水清洗——熱水湯泡——手搓抒——溫火焙烤——竹器上陰乾等五個加工環節,就製成為洗水茶。它外形自然舒展,茶體粗壯而勻稱,味道甘醇,備受鄉鄰青睞。我離開家鄉三十年,人在江湖,身居斗室,喝過的茶也不少,綠茶、紅茶、普洱茶、鐵觀音等,但總覺得它們沒有家鄉的洗水茶好喝。工作之時,空閒之餘,泡一杯家鄉的洗水茶,茶葉在開水中漂浮激盪,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即使觀賞也就讓你心情舒暢了。泡在杯中的茶,就如同泡開了一個春天,茶葉綠得純淨,綠得眩目,一撮撮似雀舌的葉尖,直立杯中,儼然向上的綠滌原野,又像春天的山林,萌動著山間之霧。此時端起茶杯,先淺淺的聞一聞,茶香中有山的氣息,有花的芬芳,令人心神為之陶醉。再細細喝一口,唇齒之間留下茶的清香與甘醇,便覺得神清氣爽,眼明心靜,甘甜之氣迴盪於心。 臨湘的洗水茶,以它的獨特氣質滋潤著父老鄉親,也賦予每個人纖塵不染的良好品性。家鄉的洗水茶也是招待八方客人之佳品,更是贈送在外生活的親朋好友的珍貴禮物。它將人情,友情,親情融在其中,茶中有情,情在茶中,不管身在何方,都讓人留念不斷。一杯茶可解渴、解難、解憂、解愁;一杯茶可除誤會、除隔閡、敘情誼、談情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