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導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以後孫、劉聯合對付曹操便成了三國鼎立局面持續存在的前提,因為孫、劉任何一家都無法單獨抵禦曹操的進攻,只有兩家聯合才有與曹操抗衡的實力,而孫劉聯盟危機,便是曹魏對兩者各個擊破的有利時機。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派兵襲取了荊州,關羽敗死麥城,此後蜀和吳之間便開始為一場不可避免的復仇和反覆仇的戰爭積極準備。而曹操更是希望通過戰爭來削弱蜀、吳的力量,因此極力的鼓勵戰爭的爆發,曹操特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以刺激劉備。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興兵伐吳,孫劉盟國之間的火併,為曹魏統一天下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可以趁機攻蜀或者攻吳,這時候攻打定會讓兩方遭到滅頂之災。<strong>但是事實上從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秋七月到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的閏六月,長達一年多的時間,曹丕既沒有伐蜀也沒有攻吳,而是眼看著蜀吳之間你死我活的拼殺,又眼看著雙方重新恢復聯盟關係,錯失絕好的良機,這是為何呢?今天千秋就給讀者分析曹魏當時面臨的形勢,看看曹魏為何按兵不動,是錯失良機還是真的無暇顧及。

一、曹魏認識到了趁夷陵之戰攻打蜀、吳是絕好的機會

二、認識到絕好機會,卻採取觀望態度的原因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三國時期地圖


一、曹魏認識到了趁夷陵之戰攻打蜀、吳是絕好的機會

據《三國志.魏志.劉曄傳》記載,在夷陵之戰爆發以前,孫權派遣使者向曹魏求降,因為吳國也害怕在與劉備戰爭期間,曹魏趁火打劫,當時曹丕就問劉曄,劉曄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他說,孫權無故來降,必然是因為他們內部出了問題,孫權派兵奪取了荊州,還殺死了關羽,肯定會惹的劉備大怒,必然興兵討伐。孫吳面臨劉備的征伐,肯定心裡不安,同時又害怕我們趁機討伐,所以才委屈求降。他向我們求降,一是借投降阻止我們興兵討伐;二是對我們投降,還可以假借我們援助,來增強信心、迷惑蜀國。孫權這個人善於權謀用兵,善於隨機應變,我想他來求降,應該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吧!現在天下三分,而我們佔有了其中的大部分,而吳和蜀各有一州,他們之間的聯盟其實也是小國之間的厲害關係罷了。現在他們之間還相互攻擊,這可是消滅他們的絕好機會,我們應該興兵討伐他們,先攻打吳國,等奪取吳國以後,蜀國孤立無援,我們在興兵討伐,這樣就能天下大定。曹丕說,吳國來投降,我們反而要攻打人家,這讓天下的讓你怎麼看我們,其它想來請降的人也會疑慮重重,我們還是先攻打蜀國吧!

<strong>其實從,曹丕和劉曄之間的對話來看,曹魏政權並非沒有認識到夷陵之戰是其實現統一的大好時機,但實際在吳蜀夷陵之戰期間,曹丕既沒有按照劉曄的謀劃興兵伐吳,陷吳於兩面作戰的境地,和蜀國瓜分。也沒有按照自己的決策去襲擊蜀國,邁出同意天下的關鍵一步,而是自始至終都保持這對戰爭的觀望態度,其中的原因,我們在下面來給大家分析。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劉備東征


二、認識到絕好機會,卻採取觀望態度的原因

(一)曹魏北部邊境時常遭到侵擾,致使兵力難以集中

吳、蜀夷陵之戰期間,曹魏的北部邊境從東北的幽州到西北的涼州,時常出現動亂。曹丕不得不部署相當數量的兵力來保護北部邊境安全,這樣就使得其無法再組織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攻打蜀、吳。

1、黃初元年(220年)河西諸郡變亂

黃初元年五月曹丕派安定太守鄒歧任涼州刺史,此時,西平太守曲演聯合附近的郡開始作亂,拒絕鄒歧到任。而張掖的張進、酒泉的黃華也開始叛亂,自稱太守。武威太守母丘興向金城太守、護羌校尉扶風蘇則告急。蘇則作為曹魏在西北的重將設法動員了涼州所有的兵力,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這次河西諸郡的變亂平定下去。

2、黃初二年(221年)鄭甘、王然叛亂

“黃初二年五月,鄭甘復叛,遣曹仁討斬之。”《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黃初二年(221年)五月,鄭甘、王然等叛亂,震動了整個西北。這次叛亂單憑西北的駐軍已經無濟於事,於是曹丕不得不派出曹仁率領朝廷精銳部隊前往平叛。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曹操


3、涼州羌、胡等少數民族動盪

“涼州盧水胡伊健妓、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擾”。《三國志.魏志.張既傳》

“黃初二年十一月辛末,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二百一十一萬,牛八萬”《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這次西北平亂之戰共歷時半年,曹魏投入的總兵力不下十萬,從派張既和曹真這樣的重臣來看,西北的局勢是非常嚴重的。

4、東北邊境,鮮卑諸部侵擾

“文帝初,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三國志.魏志.田豫傳》

“文帝踐祚,是時邊民流散山澤,又亡叛在鮮卑中者處有千數”《三國志.魏志.牽招傳》

面對鮮卑族的侵擾和邊民的亡叛,曹丕不得不派兵駐守,派田豫、魏持節護烏丸校尉,使牽招持節護鮮卑校尉加強對邊境地區的管理,抵抗鮮卑等部族的侵擾。

<strong>從以上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曹魏開國之初的黃初元年到黃初三年,由於北部邊境時常遭到侵擾,直接威曹魏氏對已佔領地區的統治和新建政權的鞏固,所以曹丕不得不把曹仁、曹真、田豫、牽招等將領和相當數量的軍隊派到北部邊境,用於鎮壓和安撫邊境州郡地方勢力 及少數民族的反叛和侵擾。雖然吳蜀夷陵火併為魏國提供了統一全國的良好機會,但是魏國卻抽調不出足夠的兵力對吳蜀發動有效的進攻。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曹植


(二)曹丕雖即位,但儲位之爭導致兄弟關係緊張,依然有內顧之憂

<strong>蜀、吳夷陵之戰爆發的時候,曹丕雖然已經成了合法繼承人,並取代漢朝,建立了曹魏王朝,做了皇帝,但是由於曹操在選立繼承人過程中出現的長時間矛盾心理,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猶豫不決,導致了曹丕與曹植、曹彰存在矛盾,而這些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時刻都在困擾著曹丕。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魏志.任城王傳》

“太祖崩洛陽。逵典喪事,彰從長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候所宜問也。”《魏志.賈逵傳》

曹彰是曹操兒子中唯一一個深通武略,親帥軍隊,南征北戰。曹彰和曹丕有嫌隙,和曹植關係非常的好。不管曹操臨死前召曹彰的真正用意是什麼,但是從曹彰趕赴洛陽,問先王的璽綬,確實有以武力排擠曹丕,擁立曹植的意圖。由於曹丕集團的臣僚賈逵等人對問題處理的及時並恰當,才使曹彰的圖謀沒有能夠施展,曹丕才得以繼承王位。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曹彰


曹丕做了魏王以後,立即開始著手剪除曹彰和曹植的黨羽,削弱曹彰和曹植集團的勢力。

曹彰在黃初四年(223年)到京師朝見,暴病而死。《世說新語.尤悔篇》有這麼一段記載,原話我們就不說了,大致的意思是說,曹丕繼位以後,對他弟弟任城王曹彰非常的忌憚,總是不放心,於是趁著曹彰來看母親卞太后的時機,在吃的棗中下了毒,毒死了曹彰,隨後還要殺害曹植,最後讓卞太后制止了。當然《世說新語》的說法,我們不能作為歷史依據,其實不管其中所說是否屬實,曹丕想要害死曹彰和曹植的心卻是是有的。

<strong>黃初二年到三年,正是蜀吳夷陵激戰的歲月,也恰恰是魏國宮鬥矛盾尖銳複雜的時刻。尖銳複雜的宮廷矛盾造成曹丕的內顧之憂,使得他不敢冒然出師,攻取吳和蜀的任何一方。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漢獻帝


(三)廢漢自立後,反曹勢力及思想使曹丕餘悸未消

<strong>蜀吳夷陵之戰爆發的黃初二年秋七月,距離漢獻帝被迫讓位給曹丕之後九個月時間。從表面上看,曹丕順利代漢稱帝,但是這種類似於軍事政變式的脅迫漢獻帝讓位,背後卻隱藏著極大的隱患。長期以來朝野的擁漢反曹勢力依然存在,使得曹丕餘悸未消。

其實從曹操晚年就開始加快了取代漢朝的步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自立為魏公,位置處於各諸侯王之上。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獲得了承製拜封諸侯守相的權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自己家封魏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獲得出行和天子實行同樣儀仗的權力,其實此時的曹操和皇帝的區別也只剩下一個儀式了,但是為何曹操當時沒有取而代之呢?這是有原因的,曹操所做的一切,讓擁漢反曹勢力嚴重的不滿。建安二十三年春天,發生了漢太醫令吉本和少府耿紀、司直韋晃攻擊為曹操留守許都的丞相長史王必軍營的事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有發生了掾魏諷謀誅曹氏的事件,雖然這兩次反曹派行動都失敗了,但對曹操的震動還是很大的,所以他一直沒有取代漢獻帝。

<strong>曹操死後,曹丕以非常的手段取得皇帝寶座,複雜的矛盾依然還是存在的,社會上還廣泛存在著對漢朝的留戀和對曹魏的憎惡情緒,他們依然在通過各種方式發揮作用,這對曹丕造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使得曹丕心有餘悸,無暇顧及進攻蜀和吳。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東漢末年瘟疫


(四)天災頻繁、瘟疫流行,經濟不佳,不具備短期內吞滅吳蜀的條件

<strong>東漢末年,戰爭連綿,天災不斷,瘟疫也時常流行,使得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經濟狀況惡化,。就當時曹魏的情況而言,並不具備在較短時間消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這也是曹魏在吳蜀夷陵之戰期間採取觀望態度的一個原因。

曹魏控制中原地區在東漢末年戰爭是最頻繁的,遭受的破壞也是最嚴重的。大量人口死亡,田地荒蕪。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在他的治理下,生產有了一定的恢復。但是曹操連年的征戰,軍費開支巨大,徭役賦稅沉重,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抵禦天災的能力極其有限,在天災和瘟疫襲來的時候,人們大多隻能消極應對,甚至坐以待斃。

張仲景的《傷寒論序》記載:餘家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從張仲景記載他家族人口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建安前期社會人口損失的嚴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瘟疫爆發,更使曹操的軍政人才凋傷,兵員大量的減少,農業勞動力損失慘重。據《續漢書.五行志》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癘疫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從記載來看,民間的慘狀讓人揪心,瘟疫使得兵員和勞動力銳減,這給統治者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魏志..武帝紀》記載:“曹操令曰“去冬天降癘疫,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減少,吾甚憂也”。這次大疫,使得曹操晚年的政治局勢危機四伏,先有魏諷鄴都之變,此外在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攻漢中,曹操率兵西征,此時南陽的官吏和百姓由於受不了沉重的徭役,守將候音起兵造反。曹操也正是在這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病危死去。


吳蜀夷陵之戰時,曹魏何不趁機各個擊破,無暇顧及還是錯失良機?

電視劇《三國演義》魏文帝曹丕


<strong>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丕代漢而立,社會生產的不景氣,使得曹丕的政治從一開始就陷入了重重的困難之中。黃初三年的時候,也就是夷陵之戰結束以後,曹丕想起兵伐吳,侍中辛毗分析了當時曹魏的情況,指出了當時天下初定,民生凋敝,兵員不足,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吞滅吳、蜀任何一國。從當時的瘟疫爆發,士兵及兵源的減少來看,在夷陵之戰期間曹魏想要趁機進攻吳和蜀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小結

從我們的分析來看,曹魏對吳蜀夷陵之戰時採取觀望的態度,並非是曹魏沒有看到戰略機會,而是由於曹魏面臨北部邊患、內部政治鬥爭和實力不足等客觀原因制約的結果。夷陵之戰以後,蜀國國力被削弱,孫吳以全據長江而進一步鞏固統治,吳蜀雙方力量也實現了基本的平衡,在面臨曹魏的共同壓力下,吳、蜀雙方又摒棄前嫌重修盟約,從而凝聚出能和曹魏基本平衡的力量,三國鼎立的局面得以穩定和鞏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