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盛唐由盛轉衰是否和安史之亂有著直接的關係?

最丶後


盛唐氣象與安史始末,唐朝的由盛轉衰

作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見證者——唐玄宗,幸的是自己所參與的唐隆之變與自己所謀劃的先天之變使自己成功地登上了帝位,並統治唐朝長達44年,成為了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不幸的是,晚年的他,作為一個男人,保護不了自己的心愛的女人;作為一名君父,丟棄掉了自己的子民;自己明明是一位皇帝卻被逼得搖身一變,成為了太上皇……

唐朝:中宗睿宗時期的權利鬥爭(唐隆之變與先天之變)

司馬光《資治通鑑》曾評價安史之亂這場政變道:

“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所謂盛世,實則是一種國民心態上的滿足,在物質充盈的前提下,隨處可以觸摸到的繁榮昌盛。可惜的是,一位被戲稱為“祿兒”的胡將在公元755年颳起旋風的時候,恰恰就差點吹倒了這座披著“盛世”鮮麗衣裳的“帝國大廈”。

故事曲折而漫長。

唐朝:玄宗時期的名相之間

如關係圖譜所示,在唐玄宗時期,各位有才的名相鱗次輩出,也難怪司馬光有語:

“上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紘、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

有明帝能相,為何卻也使得這座“帝國大廈”一步步危如累卵?因為有才未必有德,在諸位得力干將努力營造大唐盛世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黨爭也激流湧動。

唐玄宗時期的相位更替大抵可分為三個階段,姚宋時期;兩張時期;李楊時期。

年輕時的唐玄宗可確實不糊塗。剛即位的他,勵精圖治,在知人善任方面上,更是頗有武后風範。其時,玄宗先後任命姚崇、宋璟等人為相,又一人獨攬皇權,為自己的政治生涯啟了一個好頭。姚崇以其通達完成了歷史的轉變,宋璟以其正派守住了帝國的根本,建立了新的框架。正是由於他們兩人殊途同歸的接力賽,開元盛世才得以初見端倪。

而張說則是在宇文融擔任特使之後半年才重歸相位的,起先擔任的職務是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一年半以後成為首相,任中書令。他的捲土重來一般被認為標誌著玄宗執政理念和基本國策的調整,因為任用“一代詞宗”為首相,說明此時的皇帝已經開始由求真務實變為好大喜功了。到張九齡時,就更不必提了,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將大唐盛世粉飾到了極致!以至於,玄宗每次選拔人才都要問上一句:像張九齡嗎?(見兩《唐書》張九齡傳)

張九齡

這位被認為是開元時期最後一位賢相的“張曲江”,為何也只是如白駒過隙,匆匆下野?因為張九齡一味追求賢名且太迂腐。

張九齡尚直,就代表更容易得罪人,部分文人墨客的書生意氣使得他不僅在黨爭中逐漸處於劣勢,更是在任用牛仙客這個問題上與玄宗大起爭執。其實張九齡與牛仙客並無個人恩怨,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在他看來,宰輔應該是像他那樣的士大夫,而不是牛仙客那樣的出身基層的小幹部。實則不然,張九齡自己都忘記了自己出身嶺南僻野,在門閥政治的末期,他甚至自己都還靠著與當時的宰相張說“敘為昭穆”才得以走上仕途。(其弟張九皋居然想出將要進貢的荔枝一整棵樹砍下來,以快馬運送,路上不停灑水,最後起碼會有一顆到幾顆可以順利運送到長安的辦法,以此“一騎紅塵”搏得“妃子笑”,從而獲升任銀青光祿大夫,大大加重了嶺南人民的負擔,梅玄成的起義就是由荔枝引起的)這一爭執不要緊,要緊的是推波助瀾地卻是那位有著“口蜜腹劍”之稱的李林甫。

開元年間,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等皆以節度使之職入朝知政事。李林甫欲杜絕“出將入相”之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李林甫利用這些人不太識文字,無法入相,以鞏固自身的權力,但這一來使安祿山竟趁機亂階,間接造成安史之亂爆發。

已經六十三歲的唐玄宗此時已經當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對於政治的熱情早已消退。甚至早在六十歲那年,他就提出要將天下之事都交付給李林甫,卻被高力士勸阻。只不過,在打消了皇帝陛下這一念頭之後,高力士再也不敢妄議朝政了。

初,上自東都還,李林甫知上厭巡幸,乃與牛仙客謀增近道粟賦及和糴以實關中。數年,蓄積稍豐。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對曰:“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複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言,罪當死!”上乃為力士置酒,左右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天下事矣。(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五,天寶三載初條)

李林甫也沒有想到,自己在保全相位,鞏固自己權勢的同時,會讓安祿山這個寒族胡人有機可乘。唐玄宗則更無此思慮,因為此時的他,正一門心思和心愛的女人在華清宮裡泡著溫泉。

沒錯,這個女人正是花容月貌的楊貴妃。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祿山任平盧將軍,在討伐契丹時失利,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之前,安祿山曾入京朝見,拜見過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張九齡頗有識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祿山是奸詐之徒,斷定日後此人必會作亂。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適逢安祿山干犯軍法,被押送京城,奏請朝廷判決。張九齡毫不猶豫在奏文上批示,為嚴肅軍紀,將安祿山斬首,奏文說:“穰苴出軍,必斬莊賈;孫武行令,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華夷之辨,看了批文後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唐玄宗沒有最終批准,卻為示皇恩,將安祿山釋放。最終安祿山反叛,重演了西晉末年,羯族石勒反晉亂華的一幕。

可惜的是,張九齡的這次的奏文被已經與他離心離德的玄宗皇帝給駁回了,也正是這一年,張九齡被罷政事,李林甫、牛仙客等人如冉冉紅升的高陽,扶搖直上、大權獨攬。可嘆的是,同樣也是這一年,玄宗皇帝賜名史卒幹思明,從此養虎為患。

這第二位宰相則多了一重身份。楊國忠是在李林甫死後,憑藉其妹妹楊玉環的裙帶關係而成為了宰相。這位曾在臨近不惑之年還沒有混出名堂的國舅爺,對政事的處理大不如李林甫。所以,李林甫在位時,安祿山不敢妄自尊大,更不敢輕舉妄動。在安祿山的眼裡,李林甫才是那個帝國的頂樑柱,而唐玄宗只是一個夕陽無限好的糟老頭。

六載,加大夫。常令劉駱谷奏事。與王鉷俱為大夫。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承恩深。入謁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祿山悚息,腰漸曲。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祿山以為神明,每見林甫,雖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溫言,中書廳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祿山欣荷,無所隱,呼為十郎。駱谷奏事,先問:"十郎何言?"有好言則喜躍,若但言"大夫須好檢校",則反手據床曰:"阿與,我死也!"李龜年嘗斆其說,玄宗以為笑樂。(見《舊唐書·安祿山傳》)

而李林甫死後,唐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則暴露無遺。已經多次進京的“祿兒”早已經將帝國的底細打探得一清二楚。很明顯,對於如此腐朽不堪的政權,安祿山已經看不上了,更是對楊國忠能當宰相嗤之以鼻。一番相互攻訐之後,楊國忠也不甘示弱,只要一有機會便對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並四處搜尋其謀反證據。

無奈的是,此時的玄宗已經利令智昏,一樁樁鐵證擺在李隆基的面前時,他絲毫不以為然,更為荒謬的是,還為安祿山做起了保。

上謂國忠等曰:“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藉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事遂寢。(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天寶十四載二月條)

於是,安史之亂終於爆發,口號自然是“清君側,誅楊國忠”。


超級影視界


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一、安史之亂這場內戰的直接影響——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安史之亂持續的時間很長,波及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安徽等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區。長時間的動亂,叛軍所到之處,百姓也都遭殃,再加上連年征戰,物資短缺。廣大百姓都處在流離失所中,饑荒、疾病以及自然災害讓死亡率大大提升。

《通典·歷代盛衰戶口》記載,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唐王朝總戶口為891萬4790戶,總人口為52919390。而五年之後的唐肅宗幹元三年(公元760年),唐王朝治下169個州,總戶口為193萬3134戶。總人口損失35928723人,銳減到不足1700萬人。戶數損失率高達78.3%,人口損失率高達67.9%。

安史之亂期間,整個北方都處在一片動盪之中。各個力量為了擴大勢力,都強行徵召民夫,像杜甫的《石壕吏》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

《舊唐書》中記載“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安史之亂給中原地區造成極大破壞,人口十不存一,良田化為荒蕪,千里蕭條,遍地荊棘,豺狼嚎嘯。無數百姓逃奔至江淮地區避難,但求一時偷生。曾經何等繁華的河南地區,變成了人煙斷絕的無人區。

曾記否,大唐王朝,尚是國勢強盛,文化繁榮,萬邦來朝,兵鋒遠及蔥嶺以西,達到了之前歷朝歷代前所未有的極盛之世的,也僅僅就是一場野心家引發的兵亂,就陡然崩塌,國勢不可挽回了。三分之二的大唐帝國子民,短短五年時間,就變成了史書上一串數字,就此消失了。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人口的統計: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90戶,人口52,919,390。出自《通典·食貨七》。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戶,人口16,993,806人。出自《唐會要·卷八十四》 及《冊府元龜·卷四百八十六》。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2,375,400戶, 人口15,760,000人 。出自《舊唐書·本紀第十六》

唐武宗會昌五年(844年) 4,955,151 戶,出自《新唐書·卷五十二》

安史之亂之後亂後的唐朝還有150餘年,佔了整個朝代的一半都在修復安史之亂帶來的痛苦,晚唐人口峰值達六千萬左右,才超過天寶年間的人口。

上圖是唐朝萬邦來朝

二、唐玄宗對唐朝國家制度的破壞在引發安史之亂後並沒有得到更正,反而進一步發揮負能量,持續損耗唐朝國家的根基

唐玄宗對唐朝國家制度破壞主要體現一是擴大節度使權力並沒有相應的監督機制,造成中央集權的力量空虛形成藩鎮割據;二是溺愛宦官並授予宦官行政權力,造成國家行政體系運轉困難。

1、安史之亂造成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

唐玄宗最大的過是實行軍事變革擴大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節度使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等四項權力,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節度使相當於像建國初期的東北局最高長官一樣的權利。在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設立了9個節度使和嶺南五府經略使這一共10個相關的邊防軍事統帥,集中管轄區域的軍事、行政、財政大權以鞏固邊防,維護版圖,節度使還解決了之前府兵制度下“命將出師”之後臨時職務的行軍大總管無法與府兵之間建立兵將相習的封建從屬關係這一問題,增強了戰鬥力。

由於唐玄宗對節度使沒有采取有效的分權和監督機制,對節度使的坐大甚至造反明顯估計十分不足,節度使國家制度層面的架構設計存在嚴重的缺陷。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安史之亂,削弱了中央集權,為節度使變成藩鎮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由於藩鎮自雄,中央政權變得虛弱無力,幾次企圖削弱藩鎮的努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國家再沒有能力與藩鎮較量。與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顯對比的是,藩鎮的力量卻越來越強,藩鎮割據更加無法控制。唐朝中央也只能聽之任之,通過僅有的幾個直接控制區域,艱難維持“大唐帝國”的統治。

黃巢之亂之後,唐朝失去對大部分藩鎮節度使的控制,出現普遍的藩鎮節度使割據,唐朝最終被節度使升格成梁王朱溫所滅。

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唐朝衰落的重要原因。自安史之亂開始到唐朝滅亡的150年間,長安變成中國歷史上被蹂躪最多次的首都。從“安史之亂”開始共發生了9次其中藩鎮節度使攻佔長安的佔7次(具體時間見附)。

唐朝以後長安不再是中國王朝的首都,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開始從西部轉向中部東部。

2、唐代的宦官權勢始於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勢力真正猖獗

唐代的宦官權勢從唐玄宗時期開始膨脹。唐初太宗規定:宦官的官階最高為四品官;宦官不得參與政事,只負責守衛、清掃、後宮飲食等事。唐玄宗時,宦官開始統兵,並允許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

唐玄宗的大太監高力士(683-762年)。本名馮元一,11歲時由於其父受到嶺南流人謀反牽連而遭抄家,那時高力士年小,雖免死卻被閹割後送往宮中,先期服侍過武則天,後來與李隆基聯繫密切,並連續兩次輔佐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死韋后、太平公主,確保李隆基順利登上帝位。開元元年(713年),高力士因功被唐玄宗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高力士因而被唐玄宗看做心腹,甚至說出:“有力士管事,我才能睡的安穩。”自此,高力士權傾朝野,朝廷內外大臣紛紛討好高力士,就連我們熟知的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人也都巴結高力士。太子李亨也稱高力士為二兄,其他諸王、公主等對高力士更是尊敬異常。據記載,大太監高力士是唐朝第一位公然娶妻的宦官。

宦官勢力真正猖獗還是在安史之亂以後。肅宗、代宗朝的李輔國,由於擁立有功,被皇帝賦予很大的權力,手握禁軍,代宗時還被尊為“尚父”,又加司空、中書令,朝中一切大事都要與之商量,他曾經狂妄地對代宗講:“皇上只管殿中安坐,外面的事都交老奴我處置。”雖然後來,李輔國被代宗處死,但另一名宦官程元振又因殺李輔國有功,被皇帝重用,依然大權在握。到德宗時,宦官掌管宿衛皇帝的中央禁軍成為制度。憲宗朝,正式設立樞密使,由宦官充任,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中書、門下的權力均被其侵奪 。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大宦官。

在宦官與官僚士大夫的鬥爭中,士大夫們不畏艱險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們的力量與宦官的實力相比,相差甚遠,因此他們力圖打擊閹宦、恢復皇權的努力都歸於失敗。更嚴重的是,這種鬥爭極大地消耗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力量,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地方割據勢力更加有恃無恐,唐朝政權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三、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失去對西北邊疆的控制,陸上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安史之亂不僅僅是中國唐王朝的內亂,同時也夾雜這唐王朝同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的鬥爭。為了應對國內的叛亂,西北的軍隊大都調度到內地平亂。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造成西北防守空虛,吐蕃趁虛而入,侵犯唐朝河西隴右地區。

河隴地區是絲綢之路的關鍵通道,在戰略上據有極重要地位。吐蕃若控制了河隴,即可切斷與西域的聯繫,又可成為進攻唐朝心腹地區的跳板。吐蕃的攻唐戰略,即是先蠶食邊境軍事據點,然後重點破隴右,遮斷河西,孤立西域,進而兵鋒直指唐朝政治中心。

安史之亂髮生後,吐蕃和唐朝發生多次戰爭。吐蕃軍隊不僅大肆殺掠百姓,搶奪財物,而且大量擄掠人口為奴,造成河西一帶很多地方變成空城。到763年(廣德元年)時,吐蕃乘大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吐蕃軍隊已經盡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同時,吐蕃率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萬眾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李豫棄長安出走陝州,吐蕃立傀儡皇帝李承宏(金城公主之侄),停留15日,引兵西退。

從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一時絲路上道路梗絕,往來不通。由於唐朝失去了和西域的聯繫,陸上絲綢之路由此中斷,因而反映在杜甫的詩中有“乘槎消息斷,何處覓張騫”的哀嘆以及“崆峒西極過崑崙,駝馬由來擁國門,數年逆氣路中斷,蕃人聞道漸星奔”的描述。

陸上絲綢之路在唐太宗時代發展到了高峰,形成了它的黃金時期,隨著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亂和吐蕃的興起,再次衰落和中斷。

上圖是壁畫絲綢之路

其實就歷代原王朝而言,經營西域不外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就內部來說,控制了西域既可張揚國威,又保證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就對外來說,控制了西域就可以牽制和削弱北方遊牧民族的勢力,並進而保障河西,隴右的安全,防止南、北兩個方向遊牧民族勢力的匯合。

安史之亂後,唐朝喪失了河西隴右,西域地區的統治被吐蕃霸佔,唐王朝的疆域範圍也明顯縮小。吐蕃攻陷關隴之後,西域地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戰略意義,西域的存亡對整個唐朝邊防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所以西域雖有“奉國之誠“,朝廷卻因“事勢不及相恤”, 不得不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上圖是黃巢起義

四、安史之亂之後各種矛盾加劇積累,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唐朝的統治瓦解崩潰

唐朝後期,由於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時期,連年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賦役,於是,唐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起義的領導者是王仙芝與黃巢 。

這次農民戰爭,給垂死掙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擊,唐朝的統治瓦解了。叛變投降的朱溫,成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覆三年(903年),朱溫將內侍省數百名宦官全部殺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專權局面結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而自立,改國號梁,定都開封。唐朝滅亡了。

附:唐朝首都長安被攻陷的次數和時間(共9次其中節度使佔7次)

1、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七月,節度使安祿山反軍攻陷長安,唐玄宗倉惶西逃,楊貴妃被殺於馬嵬坡。

2、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吐蕃乘大唐平安史之亂無暇西顧之機,吐蕃率吐谷渾、党項、氐、羌等20萬眾渡渭水逼近長安。代宗李豫棄長安出走陝州,吐蕃立傀儡皇帝李承宏(金城公主之侄),停留15日,引兵西退。

3、公元783年(建中三年),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了五千人馬途經京城長安。適逢天降大雨,涇原兵士被激怒譁變,不但殺死了宦官,還用兵器脅迫姚令言向西進兵。亂軍入城後,立即開始衝擊皇宮,皇宮的禁衛軍無法抵抗,德宗倉皇逃往奉天,叛軍迎朱泚為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師之變”。

4、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十二月,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僖宗南逃成都。公元883年,大唐名將李克攻入長安,黃巢大軍倉惶逃竄,京城光復。

5、公元886年(光啟元年),唐僖宗寵信的宦官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交惡,田便聯合邠寧節度使朱玫和鳳翔節度使李昌符向王重榮開戰。王重榮與太原李克用聯手大敗朱玫和李昌符,進逼長安。神策軍潰散,僖宗於光啟元年十二月(886年)逃亡到鳳翔,長安城遭受諸道兵馬的搶掠剽剝。

6、公元894年(乾寧元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勾結邠寧節度使王行瑜、華州節度使韓建共同出兵攻打長安,逼迫昭宗將宰相韋昭度、李磎處死。當時邠州節度使王行瑜黨羽想劫唐昭宗到邠州,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黨羽想劫唐昭宗到鳳翔,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昭宗出城逃奔終南山石門。太原節度使李克用聞訊發兵南下,殺了邠寧節度使王行瑜。李茂貞知道不敵李克用的沙陀軍隊,便殺掉養子李繼鵬,向昭宗謝罪,以此來息事寧人。李克用領兵回太原時說:“不殺李茂貞,京師一帶便無寧日!”

7、公元895年(乾寧二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死後,其子王珙與其兄王重榮之子王珂爭奪節度使之位。實力強大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支持王珂,唐昭宗便將節度使給了王珂。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支持王珙,由此大為不滿,乾寧三年發兵攻入長安,唐昭宗倉促離開長安,打算逃去太原投奔李克用,不料途中被華州節度使韓建劫持。韓建恐嚇昭宗說:“車駕渡河,無復還期。”之後,唐昭宗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強行滯留在華州兩年有餘。

8、公元901年(天覆元年冬),宦官韓全誨等人劫持唐昭宗及其家屬到鳳翔投靠李茂貞。宣武軍節度使朱溫(後被封為梁王)率兵入關中後,首先打敗華州節度使韓建,取得華州,隨後進入長安城。天覆二年(902年),朱溫帶兵圍困鳳翔,與鳳翔李茂貞為爭奪昭宗展開了激戰。

9、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


蔣南強讀歷史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文學史上曾有這樣的一段佳話,雖說有些極端,但也反映出後代文人對盛唐的嚮往。盛唐詩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達到繁榮的高峰,出現了以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為代表的一批才華橫溢而又風格各異的大詩人,代表了唐詩創作的最高成就。

而詩歌的高峰僅僅是代表盛唐成就之一,之所以稱為盛唐,是因為盛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風氣雄渾尚武,其文化兼收幷蓄,其政治開明包容,其士人浩然高雅,令人神往。帝國擁有超越秦漢的疆域,空前融合的多元民族,通達四海的商業貿易,燦若繁星的文化。千里沃野,雞鳴狗吠,市井之間,閭閻撲地,鐘鳴鼎食。詩聖杜甫在《憶昔》詩中這樣描述盛唐興盛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就是明證。

然而,盛唐的繁華與落寞彷彿就在一夕之間, 轉瞬之間灰飛煙滅了。唐玄宗早年的勵精圖治與晚年的昏聵奢靡,反差之大,判若兩人。隨著天下大治的實現,陶醉於盛世中不能自拔,銳意進取、夙夜勤政被好大喜功、驕奢淫逸、怠於政事所取代,終日沉溺於酒色歌舞中,對所面臨的危機置之不理。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是此刻對社會貧富懸殊的盛唐危機的形象反映。

而安史之亂,正是成為誘發盛唐由盛轉衰的導火索,終於將充滿危機的帝國推向了深淵,一派繁華的盛唐氣象,在叛軍的鐵蹄蹂躪下,一去不復返。往昔的繁華,成為回憶;戰爭的創傷,成為唐人難以治癒的心靈之痛。中晚唐的掙扎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帝國的氣象也從慷慨悲歌尚氣任俠滑落到輕頹卑弱破敗消極,就像要墜落的殘陽,搖搖晃晃地沉入了黑暗。宦官亂政將朝野弄得烏煙瘴氣,朋黨之爭也使帝國耗盡了最後一絲崛起的希望,而藩鎮割據成為壓垮唐帝國的最後一根稻香,最後,朱溫為帝國掘好了墳墓,親手埋葬了李唐。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中華文明由尚武到尚文、由擴張到收縮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轉型的轉折點。此前漢人自信滿滿,任用蠻夷擴張天下,自己坐享成果,安史之亂反受其害,最終還是要依靠蠻夷挽救王朝。自此,社會開始過渡,世家開始滅亡,統治階級認識到擴張無益,隨著文官集團的崛起,中國開始進入內斂的尚文時代。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分水嶺,具體而言,從唐王朝安史之亂以後的政治、軍事、社會、外交、經濟和文化等因素分析。

從政治上看,安史之亂改變了唐王朝前進的方向,皇帝一人專制的中央一元化的集權統治成為明日黃花,主要表現在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其一是宦官專權。自李輔國擁立肅宗後, 權傾朝野,不可一世,繼而是代宗時程元振掌軍、魚朝恩領神策軍進京防衛,接著是德宗時宦官再握京城之軍,順宗後宦官更有皇帝的生殺廢立大權。不僅可以輕而易舉地處死皇帝,而且更是徹底把持了朝政,最終使唐朝統治走向沒落。其次是牛李黨爭。朋黨之爭延續了四十多年,主要為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進士門第出身的牛僧孺等兩大統治集團的相互鬥爭,而這種源於統治階級內部的派系傾軋和爭鬥,更是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最終加速了李唐王的衰落及滅亡進程。

  

從軍事上看,安史之亂摧毀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藩鎮割據成為唐朝走向滅亡並引發很多戰爭的最主要原因。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大大削弱,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 而其長官——節度使又同時掌有軍、政、財大權,儼如國中之國。藩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 在節度使管轄的地區,唐朝中央政府既不能任免官吏、徵收賦稅,又不能調動軍隊。節度使的職位,或者父子相襲,或者部將相繼。他們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對唐朝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不服朝廷管理,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時期。

持續了一百多年的藩鎮割據,不僅造成了連年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而且也嚴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權力量。有鑑於此,身為後周禁軍統帥,依靠軍事政變登上皇位的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開始了對軍人的壓制,改變唐朝尚武的風氣,極力抑制軍隊,不讓他們在國家政治中佔據重要地位。大家熟知南宋趙構以“莫須有”罪名殺害了岳飛,其實真正的罪魁禍首並不是秦檜,而是宋朝既定的抑制軍人政策。過度壓制軍隊造成了國家積弱不振,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所以,“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分水嶺。

從社會上看,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出現了千里蕭條,人煙斷絕的慘景。司馬光《資治通鑑》:“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即便吃鹽、喝茶、住房,甚至莊稼尚未成熟也要交“青苗錢”稅。由於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致使大批耕地被集中少數人手中,從而造成了大半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淪為逃戶。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致使民不聊生,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雖然叛亂都終被鎮壓,但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統治階級的力量。

從外交上看,經過安史之亂, 唐王朝便失去了中原泱泱大國的地位,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為平安史之亂,唐王朝向外借兵,令邊疆少數民族探知唐王朝已經是外強中乾,無力再平定他們,所以他們就乘機發難,使唐王朝內憂外患,岌岌可危。

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威脅長安。又聯合南詔,詮窺西南。東北之契丹又乘虛進入塞內,至令唐室虎狼環顧,舉步維艱。

除了西域邊兵之外,唐朝還徵發了西域各國本地的軍隊幫助平叛。回紇自恃平亂有功,屢屢向唐室勒索威逼財帛,強逼唐室以四十疋絹換馬一匹,又規定唐王朝每年對其賜絹二萬疋,甚至要求唐肅宗以寧國公主嫁予回紇王, 連年侵擾邊境 ,回紇苛索導致國威大降。原本隸屬於唐朝的西域地區更是在之後三十五年時間內陸續被吐蕃和回紇所完全佔領。

從經濟上看,安史之亂後,地方殘破,物資短缺,造成物價飛漲現象,例如米價比開元時高漲三百多倍,鬥米萬錢。人民流散,戶籍散佚不少,國庫歲入大減。由於社會上土地兼併嚴重,農民失去自己的農地,成為佃農,地主匿藏佃戶,令國家無法根據戶籍收取稅項,天寶十三年,唐王朝控制的戶口有九百零六萬。安史之亂後,人民逃隱,地方藩鎮又拒絕上報戶數,唐王朝控制的戶口降至一百九十三萬。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百姓生活沒有保障也代表國家的稅收得不到保障,沒有稅收的支持,一個國家的又怎會強盛呢?

歷時七年零二個月的戰亂主要蹂躪黃河中下游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北方人民多流徙,促使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唐室因許遠、張巡等名臣死守睢陽,使南方並未如北方般受到戰亂的摧殘,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為南方帶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使江南的經濟則日益發達,最終其經濟規模凌駕於中原之上。

“安史之亂”後,唐朝最為富裕的城市是“揚一益二”,也就是揚州第一,益州第二。兩個最富饒的城市都在南方。到了宋朝以後,南方後來者居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整個發展演變來看,“安史之亂”在客觀上大大推進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從文化上看,安史之亂逐漸改變了唐朝對外觀念和政策,促使以漢族為中心的民族情緒高昂起來。唐朝興盛最重要的方面在於其開國的恢宏氣度,表現為文化的多元,海納百川,佔據世界文化與學術的中心,構成國家強大的凝聚力和對世界的吸引力。還表現為社會對外的開放性,不問五湖四海,只要是人才,皆為我所用,成為世界人才的制高點,這才有了眾多其他民族與國家的人才匯聚於唐朝的盛大局面,像安祿山、史思明等胡人才能夠在唐朝擔任軍政要職。

安史之亂後,人們開始懷疑外族人的忠誠,甚至有人把“安史之亂”視為胡族作亂,從而產生對外族的排斥情緒。這種情緒漸漸高漲起來,對外開放的精神就漸漸萎縮下去,造成了國家恢宏的氣度在變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兼收幷蓄與包容涵育的精神低迷,眼界就會日漸狹隘短促,造成開拓進取的意志越來越衰退,一步步地走向封閉,繼而沉淪。中國對於外界越來越不關心,失去外來的養分,內部的專制便日益加強,最後出現了明清時代政治獨裁、文化專制的古代末期王朝,人們變得心胸狹隘、自私自利、道德低下、性格乖張、擅長於窩裡鬥,在自我封閉中沉淪,逐漸地遠離世界,直到近代革命爆發,才重新走到改革開放的路子上來。

  

綜合以上各點,自安史之亂以後,唐代由盛轉衰,不僅和安史之亂有直接關係,而且可說是中國 歷史上盛衰的分界線。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國勢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之亂對中國的破壞力很強,對中國的影響甚大。





碧影悠悠


如果只是簡單看待問題,可能會覺得盛唐轉衰是由安史之亂造成的,但是深入瞭解之後,你會發現真正和盛唐轉衰有直接關係的是朝廷內亂和唐玄宗的昏厥。


一、晚節不保的唐玄宗

對於唐玄宗這個人而言,如果只看年輕時候的作為,確實可以算一個不錯的皇帝,開啟開元盛世,也算繼貞觀之治後的另一個繁榮時期。

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就顯得十分昏庸無能。先不說與楊貴妃你儂我儂不管朝政,那都是兒女情長之事,我們且說唐玄宗不聽大臣諫言,任用奸臣,比如楊國忠,一點能力沒有,只要他指揮的戰鬥,必然失敗。

除此之外,任用楊國忠也是直接導致朝廷內亂的原因,一個不才之人,卻貴為宰相,試問哪個臣子心裡沒有隔閡與不滿。

晚年的唐玄宗,真的讓人感到遺憾。原本安史之亂對於興盛的大唐來說,並沒有那麼致命,要是任用賢才,讓忠臣能夠有發揮的餘地,安史之亂顯然可以很快平叛。

當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大將軍就有高仙芝、封常清以及被安祿山俘虜的哥舒翰,這些都是大唐名將,戰功赫赫。

可是唐玄宗為什麼殺他們呢?歸根到底,還是腦袋昏覺,盡聽小人讒言,不經過仔細調查研究,草菅人命,造成多少冤假錯案。

包括安祿山,也是因為唐玄宗用人不善,還讓其與楊貴妃廝混,才日益增加安祿山野心,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說實話,有這樣的皇帝,即使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張李之亂爆發,註定大唐要走下坡路,攔都攔不住。


二、朝廷內亂不斷,無心全力平叛安祿山餘黨

外邊安祿山戰火紛飛,朝廷內部不僅不想著全力以赴平叛,還人人自危,盡搞內訌。

以最重要的一戰郭子儀、李光弼前往掃除安慶緒來說,原本安慶緒當時實力與大唐懸殊很大,只要當時設立一個主將,不管是郭子儀或者李光弼,都可以戰勝安慶緒。


可是李亨倒好,不僅不設立主將,還弄個宦官去指揮,只知道搞宮廷勾心鬥角的宦官,哪裡知道用兵之道。

派個宦官去就算了,李亨還不放心,擔心郭子儀、李光弼等功大壓主,屢次瞎指揮,導致錯過最佳時機,被史思明帶援兵擊敗。

這一戰十分關鍵,要是勝利,基本就可以結束安史之亂,可是一旦失敗,就意味著錯失良機,當安慶緒與史思明合夥之後,想要再次剿滅他們,就顯得格外困難。

面對外敵,這一點上我們抗日戰爭時期就做得比較好,先殺外敵,保住家國,再談內亂。要是李亨能夠做到這一點,也許大唐並不會那麼快衰落。


結語

遇到這樣的君主與朝廷領導班子,不管哪個朝代,必然都要走向衰落,而安史之亂只是在當時背景下催生的一個小插曲,促進了大唐的衰落,卻並不是直接關係!



嗔痴歷史觀


有著直接的關係,安世治亂之前就是唐朝發展頂峰的開元盛世,而安世之亂之後,唐朝的生產力水平則直接跌到了谷底,並且開始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此後,無論,唐王朝是發動戰爭,還是進行籠絡,這個尾大不掉的問題總是不能解決,直到150年後,另一個藩鎮割據勢力——朱溫,殺了唐哀帝李祝篡位,唐朝正式滅亡。

要理解安世之亂,首先的知道“節度使”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唐王朝此前經過100餘年的擴張,幅員遼闊,而邊疆又少數民族林立,中央政府,無力維持巨大的軍力來進行守備,所以就將轄區劃為一片一片的,並且讓這些轄區裡的地方長官的由來,這就是募兵制的由來。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財政來維持邊境邊境通過募兵而來的龐大軍隊,所以便讓地方長官,自行帶著士兵,人民進行屯田,自己來養活軍隊,要知道中國古代的財政來源主要是百姓繳納的糧食,所以等於這些轄區也就有了財政權,而且慢慢的,也獲得了司法權。

就這樣節度使就形成了,其實就它們已經相當於一個個小的王國。

而在唐玄宗後期,寵愛楊貴妃,還相當信任安祿山,不理朝政,行政大全完全由奸相楊國忠把持,安祿山多次進京刺探虛實,最後決定反叛。這個安祿山其實就是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他反叛時總兵力有二十萬。唐王朝雖然可調動的兵力有四十萬,但是,因為都沉迷於亂世的歌舞昇平裡,戰鬥素質比起常年與少數民族作鬥爭的兵力自然是弱,而且這裡面只有9萬中央軍,因此戰鬥時幾乎是一觸即潰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唐王朝並不是依靠自己的中央軍來平定的叛軍的,而是其他節度使的軍隊,比如在評判中表現最突出的郭子儀,李光弼,其實就是朔方節度使。

雖然經過8年的艱苦平叛,安史之亂總算是被平定了,但是天下已經殘破不堪,戰前共有人口5200萬,戰後卻不到1600萬,人口損失比例高達67.9%。

但是人口的損失是暫時的,重要的是其他節度使看到了中央政府的實力弱小,而且還看到了安祿山,史思明反叛的成果,雖然是失敗了,但是畢竟差點最終把唐朝給滅亡了,要是我們也試試呢,這樣的想法在節度使中像瘟疫一樣蔓延,於是藩鎮割據的局面開始形成,中央開始控制不了地方,這其中又以河北三鎮鬧得最兇,比如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等。實際上,唐王朝的地方政府已經暴走了。


另一方面,長期的評判使得百姓流離失所,不斷有百姓起義造反,所以唐王朝陷入了兩線作戰,一方面是叛軍,另一方面卻是自己的人民,這樣無疑使局面變得更加惡劣,也使政府失去了人心。

而唐王朝就在這樣一次次的平叛中滿滿失去自己的元氣,最終筋疲力盡。安史之亂正是這把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


當代說書人


有直接關係,但不是根本原因。


安史之亂的影響


首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經濟遭受了重創。8年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許多地方都是一派荒涼景象。


《舊唐書·郭子儀傳》載:以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站嗥,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戰前900萬戶,5200萬的人口,驟減到了190萬戶,890萬人口。北方地區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物資缺乏,物價飛漲。百姓民不聊生。



其次,安史之亂以後,軍閥割據,各自為政,中央政府的權威逐漸被削弱。戰亂平定後,中央對叛軍姑息,沒有進行打擊,並封以節度使之位,導致藩鎮割據更加嚴重。這些藩鎮財政,經濟,政治都不聽中央,實際上已經是成為封建的軍閥。


最後,戰亂後邊防廢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陸侵犯。因為藉助回紇的兵力平叛,中央也無力控制。使其在兩京一帶大肆搶掠。吐蕃也趁勢侵犯,使中央疲於應付。


可以說,安史之亂前後,唐王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央權威不足以控制地方,也難以威懾邊疆。即使後來有元和中興,也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所以說,安史之亂確實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直接原因。但是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安史之亂的發生,並非偶然。唐朝建國100多年來,經濟上雖然在開元天寶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內部的隱患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唐朝有盛轉衰的根本原因


均田制的破壞以及長期以來的居安忘危,導致府兵制名存實亡。到唐玄宗時期,府兵制的折衝府已經無兵可交了。從此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成為唐朝的主要徵兵方式,這直接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後果。



在均田制破壞的的情況下,政府卻要繼續徵收租庸調。逃亡流民逐漸增多。流民多,受到的賦稅少,財政不濟難以對不服從的藩鎮進行打擊,形成了惡性循環。儘管後來有兩稅法增加了財政收入,但王朝積弊太深,已經無法挽回頹勢。


在開元天寶時期,全民沉浸在盛世的夢境中。朝廷內部明爭暗鬥,中央逐漸不得民心,以致安史之亂之後,中央政府權威下降,衰落無法避免了。


穿越歷史的小熊


提到安史之亂,大家會想到唐玄宗、楊貴妃,正式由於唐玄宗的放縱享樂,荒廢政事,導致大唐王朝逐步走向滅亡。 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國力繁榮昌盛,時間久了,唐玄宗認為自己已經把大唐治理的那麼好了,就不需要親自過問政事了,便開始縱情於酒肉,沉溺於女色,把國家社稷拋出九霄雲外。恰逢宰相李林甫又不是個好東西,面上一味的迎合玄宗,私底下幹盡貪汙受賄、濫用私權的勾當。這樣的一個宰相已經夠大唐受的,加上還有宦官高力士,這時候的唐朝已經有點不堪重負了。宰相李林甫沒多久死了,這個時候的唐玄宗真是老眼昏花,任命楊國忠為宰相,這下就更亂套了,楊國忠做的更加腐敗、荒唐,與他的名字完全相悖,應該改名為楊坑國。

這個時候身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的安祿山、史思明認為迎來人生重要機會,起兵反唐,打著清君側、討伐楊國忠的旗號攻佔洛陽,直入長安。唐玄宗無力招架,倉皇難逃,一口氣跑到馬嵬驛,在這裡楊國忠、楊玉環被殺,之後一直逃到四川。好在在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同少數民族援兵合圍安祿山,加上安軍出現內訌,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殺了,安軍丟了長安和洛陽,有趣的是史思明殺了安祿山的兒子後也被自己的兒子殺了,自此,唐軍反攻,收復全部失地,安史之亂也終於結束了。

戰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對唐王朝來說,確實滅亡的開始,由於國家長期積壓病疾,使人民於統治階層的矛盾更加尖銳,變得不可調節,加上藩鎮勢力不均,唐王朝無法控制各方面勢力,國力衰落,無暇顧及邊境,給外族勢力可趁之機,最後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直接加速唐王朝滅亡。


滋溜一下


安史之亂標誌著唐王朝徹底失去了對節度使的掌控。

安史之亂與節度使的權利過大有著直接的關係。唐朝開國時並沒有設置節度使,而是在唐玄宗開元十年時在邊疆設置節度使。一開始也沒問題,唐玄宗重用的都是漢人將領,唐王朝對節度使的掌控比較到位。但一個人的出現使這種局面出現改變,這時不得不提到一代奸相李林甫,因為擔心節度使出任宰相奪走自己的權利,於是向唐玄宗建議重用胡人將領為節度使,認為胡人出生於蠻荒之中比較善戰,可以幫住唐玄宗剿滅邊疆的敵人。而唐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宰相必須由漢人擔任,堵死了漢人節度使因為戰功升到宰相的通道。

等到奸相李林甫上任,故意挑起胡人將領哥舒翰與安祿山的鬥爭,導致安祿山反叛之心日盛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雖然最後安史之亂被平定,唐王朝領土打成一片廢墟,連回紇一萬匹馬都沒有錢購買,唐王朝沒有錢允許節度使自行籌措軍費,於是節度使掌握了地方軍政大權,唐王朝徹底失去了掌控節度使的方法。造成節度使的權利過大經常發生反叛,成為唐王朝噩夢。


陸棄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就是盛唐由盛轉衰的直接原因,而且這個觀點如今已經被寫進了教科書中,所以安史之亂可以說就是一個轉折點。

但是目前也有一個觀點是這樣說的,說是武則天繼位後這段時間,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看看。

安史之亂那叫一個亂,我實在都想不到,這段歷史是否是真實的,這麼假而且這麼噁心。安祿山被兒子給宰了,只當了一年的皇帝,然後安祿山的兒子又被安祿山得一箇舊部下給宰了,然後這個舊部下又被自己的兒子給宰了,我就實在不明白,安史之亂怎麼就這麼噁心,這麼亂呢?

說到底為了權力,這一個個連老子都不放在眼裡,說殺就殺。不過話說這也是李世民開的好頭,民間對於這樣的事情早已經習以為常了。

為什麼說安史之亂讓盛唐由盛轉衰?

因為唐朝為了平息這場叛亂那基本上是動用了自己所有的兵力,而武力衰弱了,那麼國家明顯就不安全了,再加上安祿山直接給唐玄宗給幹到了四川,皇室政權都不穩定了,這民間老百姓能穩定麼?於是乎這段時期政局動盪社會非常不安定,而且國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削弱。所以盛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絕對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話說武則天有沒有問題?

武則天的問題也很大,武則天登基之後為了排除異己,大肆屠殺朝中舊臣,這也釀出了一樁樁血案,此外,在外交政策上,武則天也是非常的欠考慮。

她為了能更好的控制這些邊塞少數民族,於是她提出了讓這些民族的皇室派人質來長安,本以為這樣這些少數民族的人就會非常的老實,但是沒想到這些來的人質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把大唐的軍事情況摸得一清二楚,這也為他們造反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於是我們看到武則天時期是經常有外族戰爭的,其中比較知名的就是營州事變。

所以這種少數民族政策也的確是對大唐沒有任何好處,可是相比之下,武則天的過錯不是直接原因,所以我認為安史之亂還是直接導致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凡塵了事


文|濤說亂世史|


有直接關係。兩句話概括:一、安史之亂,全面影響甚至重塑了唐朝的“軍、政、財”割據;二、安史之亂,從頂到底,影響了唐朝大部分人的思維、行為方式。


估計許多人有這樣的疑問,一場持續“僅8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的叛亂,怎麼會徹底影響世界強國大唐?


打個比方,冷戰時期美國越南戰爭失敗(1959-1975),是場本土外的戰爭失敗;怎麼被大多數人反覆提起,有了受傷的一代美國人?對於我們中國來說,一場美國在越南失敗,怎麼又成了中美建交的序曲?還可繼續下推,中美上世紀70年代建交,又怎樣影響了冷戰格局?


所謂:“戰爭追求效率,金錢追求公平。”


美國在越南戰爭的失敗,突出代表了在冷戰中,對中國等亞洲國家政策的失敗,才有了後續美國調整。


回到題目,安史之亂也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它實際上,是唐朝中前期擴張到極限後,累計矛盾的總爆發,集中表現大戰亂:攻下首都長安、逼唐玄宗退位、席捲學習北方等極端方式。安史之亂後中華文明,由擴張轉向收縮。

(安祿山 ▲)

【濤說亂世史原創,歡迎大家關注我哦】


下面分條論述。


1、安史之亂本質是唐朝擴張到極限的失敗。當時大唐的軍、政、財制度和生產力,都不足以維持更大的疆域。

這個問題在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就已經展現出現來了。當大唐的影響力不知侷限在東亞,而到達中亞(當時的安西都護府,現在的中亞五斯坦)、甚至西亞(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現在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


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唐朝兵力不超過2萬,阿拉伯帝國至少7萬(一說20萬)。這鮮明的反映了,1000多年前的軍事後勤、兵源,無法支持安西大都護高仙芝,在遠離長安上千公里的西亞,開展優勢兵力的進攻;只能依靠當地“偽軍”補充兵源,當地的城鎮資源補充;一旦遇到有組織的大規模軍隊,只能依靠給將領軍政財大權,依靠將領的超常發揮,才能贏得戰爭勝利。


這種軍事擴張模式是不能長久的;放到唐朝內部,唐玄宗也在極重要的北方邊境,設置魏博、平盧、范陽三鎮,並讓安祿山全權掌握三鎮的軍、政、財。


全部放權的模式無疑給了軍事統帥便利,讓他們最大限度發揮主動性,打贏戰爭;但一旦反叛,也極其危險,尤其對於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來說。


(安史之亂的戰爭 ▲)


2、安史之亂蓄謀已久,直接政治後果,是產生了中晚唐的癌症——藩鎮割據。


往前看是安祿山從747年,便開始握邊疆重兵;再往前看是深刻的“河北胡化問題”。待補充



3、安史之亂,影響改變了唐朝的軍事制度。徹底影響了唐宋文臣武將的地位。

唐朝前半部分,承接北周隋朝;後半部分,開啟宋朝。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中國武人的地位是崇高的,唐朝人喜愛詩詞歌賦,也愛武人,崇尚為國家建功立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開始防備武將,改讓宦官掌握中樞軍隊,如神策軍;而到了宋朝,更是矯枉過正,重文抑武,武人地位受到多方面掣肘,造成了宋朝軍事上積弱。

【濤說亂世史原創,歡迎大家關注我哦】


4、安史之亂,影響改變了唐朝的經濟制度。改變了南北經濟地位。

因為睢陽之戰等的存在,戰亂沒有波及到南方;唐朝中後期賦稅來源南方超過北方,中國經濟南移正式確立。


5、安史之亂,從上到下,影響了大唐大部分人的思維、行為方式。中國南方的文化開始趕上和超越北方。


6、安史之亂,干擾民族融合進程,並且影響後世的民族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