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專家學者智“疫”」⑧ 盧耀如院士:從我的幾次重大瘟疫經歷說起(二)

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會各界獻策獻力,動員各方力量支持幫助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全國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有效進展,國家部署謀劃,出臺相關政策舉措努力恢復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的背景下,下一步如何推動中國經濟儘快迴歸正常軌道?如何有效消除肺炎疫情對我國的影響?疫情防控工作還將如何開展?中國網政務聯合新型智庫“國聲智庫”策劃推出【專家學者智“疫”】專題系列報道,邀請我國高校、研究機構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疫情有關議題展開研討,刊發相關評論文章,解讀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發揮智庫機構諮政建言、輿論引導功能和國家媒體平臺的作用,助力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推動中國經濟儘快恢復平穩發展。‍

「专家学者智“疫”」⑧ 卢耀如院士:从我的几次重大瘟疫经历说起(二)

依法防控新冠,加強科學研究——從我幾次重大瘟疫經歷談起(二)

盧耀如

中國工程院院士

目前,全國都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因為這病傳染性極強,也有不少死亡病例,其中還包括一些醫務人員。似乎人人都到了面臨生死的緊要關頭。

我上一篇文章,介紹了自己的幾次傳染病經歷,主要是為了堅定信念,重視並做好防控,但不要太緊張。下面結合一些人的想法和問題,再談些認知,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 可否消滅蝙蝠,以絕後患?

蝙蝠身上帶有很多種病毒,這也是公認的事實,有科學的依據。所以有人就說,把蝙蝠都消滅掉,不是更好嗎?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首先,各種病毒怎麼產生,為什麼寄生在蝙蝠身上相安無事,而只傳染給其他野外動物和人類呢?這些是最基本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蝙蝠棲息在黑暗洞穴、裂隙的環境中。它們會飛,即使群居在一個大洞穴中,也不易消滅。況且自然界的岩土體中,有很多裂隙、大小溶洞,它們都可以成為蝙蝠的棲息地,人類難以一網打盡。這次澳大利亞山火災五個月,近日才被熄滅,有五百多平米千米被焚燬。此時正是澳大利亞夏季,大暴雨才熄滅了火災。但有60萬隻蝙蝠被迫飛離,今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環境效應,值得注意。

1958年,我國消滅了四害,其中蒼蠅、蚊子人人痛恨,而又到處都是。通過搞好衛生、控制垃圾、排除汙水坑、消滅幼蛆等方法,蒼蠅和蚊子都變少了,但也沒有滅絕。

一個地帶的蝙蝠消滅了,鄰近地帶、地區的蝙蝠還會入侵。澳大利亞考拉繁殖過多,也只能在空中適當射殺。

所以,即使一些地區消滅了蝙蝠,但病毒會更多產生,並寄存在別的動物或人類身上。

二、重視自然界生物多樣性

植物的分佈,有按高程而生長的帶譜。貴州一個地區,石灰岩石漠化現象嚴重,後來發展發展恢復綠色植被中,強調松樹的一年常青,結果由於物種單一、失去多樣性而不具抵禦外敵的作用,而發生嚴重的蟲災。外來物種紫金入侵,破壞了當地生物多樣性,而附近當地植被被毀滅。賞花地區引進無花果,也讓濱海受危害,造成了周邊植被的毀滅。當年上海地區引進無花果,也讓濱海生態環境受到上海,只好把上海的無花果全部清除。

非洲蝗蟲爆發,600億隻蝗蟲,在肯尼亞上空組成的“蟲陣”長60千米,寬40千米,高几十米,可抵達30個國家。

解放前,在中國的中原地區有“水、旱、蝗、湯”四害:水是洪災、旱是乾旱、蝗是蝗蟲、湯是國民黨大官湯恩伯魚肉老百姓,沒有糧食,也沒有生物多樣性。

人類在自然界中,既偉大、也渺小。這就取決於和自然界相處的情況,是和諧相處還是不顧自然災難,以老大自居,結果必然敗給自然。

人體中也有多種菌類,多種大腸桿菌。有這種多菌種,人類才能分解並吸收營養素,維持生命,人體內的菌種必須和諧平衡,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自然界中,隨著地球的演化,特別是劇烈的構造運動,大環境發生變化,造成生物的物種消亡、甚至滅絕。但同時也有新的生物物種產生。幾個百萬年前,白堊紀時代龐大的恐龍佔據生物的重要地位,由於巨大的隕石(流星)撞向地球,使塵埃遮蔽了天空,許多動植物死亡,恐龍也滅絕了。只有極少數生物得以長期生存。

近代,人類活動導致了環境惡化,不斷有物種滅絕。全球範圍內重視生物多樣性,歸根到底是保護好人類生存的大環境。人為因素造成良好自然環境的惡化,更多的物種滅絕,後果必然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人體內也需要維持一樣健康的平衡。人體內有幾千種微生物,僅大腸桿菌就有數種。這些微生物菌種,在人體內可幫助分解、化合、吸收有益元素,供應人類的需求,保障健康。如果用過量抗生素,濫用抗生素,就會把有益菌類殺害,破壞人體內平衡,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引起生命危機。

2001年,我在川西出差,在停車場被一小麵包車撞了左腎,當時感到劇疼,腎被撕裂似的。此時如果返回成都醫院治療,路途遙遠,必然影響此次的考察工作。我堅持著等了一下,疼痛好些,也沒有尿血,我認為問題不大,就決定不去醫院了,第二天直接登上四千米處開展考察工作。

直到2003年9月,在石家莊開會時,單位通知我去體檢。那時候,所屬單位及醫療關係都在石家莊。原本以為體檢半天就可以回去北京,然後再去貴州考察當地的石漠化。但是,醫生讓進一步檢查。因為在左腎被撞後,我一直忙,沒有去醫院檢查。二年後發現問題嚴重,左腎病變(玻璃質癌)成鈣化包,離尿道2釐米,所以不尿血。

後北京協和醫院一名大夫來石家莊給我做手術,手術很順利。當時在醫院做術後護理,我也都在病房運動以恢復身體。快出院的時卻突發高燒。因為術後連續七天用最強抗生素,破壞了身體內菌種平衡。後內科護理,多用中藥,而且我的體質好,二天高燒退了,多住了幾天後就出院。

後來,聽醫生說當時北京一個老專家比我年輕些,因抗生素術後用多了,發高燒,還引起了併發症,走了。

所以,不亂用抗生素是對的。這次新冠肺炎,傳染性強,有人想先用藥物預防,那會適得其反,破壞身體內的菌種平衡,反而削弱免疫力,更會引火燒身啊!

三、 依法管控新冠,加強科學研究

依法治國,以法管理社會,對14億人口的中國來說,依法引領全國人民更好地建設強大的國家,是多麼的必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有關新冠病毒的會上,多次強調了依法防控,包括依法管理、禁止捕殺野生動物等法令,各地部門以及社區都嚴格內防擴散、外防輸出,採取有力措施,日前也初現防控新冠的成效。

今後,還要持之以恆,不可鬆懈。

在依法管控這方便,提高地方部門領導的法制觀念與有關防災減災的法制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學研究方面,也有了措施,我們這方面應注意的課題,應當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新冠病毒治病的病理、治療、高效醫藥和預防疫苗的研製及生產安全等方面。這方面應急臨床需求,是立竿見影的,也是廣大群眾所渴求的。目前,已有不少患者治癒出院,說明這方面已有成果,仍需加速出現新的療效,快速應用成果。疫苗的研製也指日可待了。

第二,戰略性研究。在治理環境上,研究如何建立病毒爆發危害的預警是有需要的,但也是困難的。這需要生物、醫學、地學、環境等學科結合的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就像氣象災害(颱風、洪水)、地質災害(地震、大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建立預警預告及監測很難,但必須要有這方面的研究。

2003年6月後,“非典”已經結束,當時就能開展這方面研究,也許就可以提前預報這次的新冠病毒。哪怕是新發現,也應預警,引起關注,斷然採取措施,那將更好防控,而不成災。

第三、科普方面。新冠疫病傳染快,民心惶惶。多做這方面研究,使病患、人民群眾有正確的認識,具有更好的心理、心態,那會更有助於此次的抗疫戰鬥。中央電視臺,說了“宅、代、洗”。大家都做的很好。但是,如果能讓大家簡易地瞭解相關的實用的科學知識,那就更好了。

不少宣傳中也提到:新冠病毒在56°C下30分鐘就死亡了,這在做專門研究時有用,但老百姓不可能煮東西的時候把溫度控制在56°C,而且時間要維持30分鐘之久。對老百姓適用的應該是:在100°C煮沸的情況下,幾分還是幾秒可以殺死新冠病毒。不僅僅是醫學,其他自然災害的研究也非常想需要搞好科普。

最後,向在治療前線的廣大白衣戰士致以衷心敬意!

對站在抗疫前線的醫學科研人員表示衷心的敬意!

希望,這新冠肺炎疫情很快就能過去。

最後建議:在火神山院址建立一個紀念碑(似乎已有人建議),在火山神紀念碑旁,或部分病房留下,建立一個紀念館(包括“非典”在內)。也可考慮將紀念館建立在雷神山上。火神山—雷神山之間,建一隧道及地下通道,提供免費搭乘。

作者簡介:盧耀如,國際著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1950年入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院系調整入北京地質學院。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並於2011年10月17日受聘中國礦業大學一級教授。長期從事岩溶地質的科研和工程實踐,參與實踐及指導了一系列水利水電、鐵道、礦山及城鎮工程的勘測研究。由於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成就,被國內外學者稱讚為“喀斯特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