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填充牆設置構造柱的規範,你瞭解嗎?

填充牆設置構造柱的規範


填充牆設置構造柱的規範,你瞭解嗎?


1、構造柱的定位詳建築圖。如建築圖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則設置:

1)寬度大於2m的洞口的兩側。

2)長度超過2.5m的獨立牆體的端部。構造柱斷面為牆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長度範圍內,箍筋間距加密到100。構造柱的鋼筋應錨入梁板內上下各一個錨固長度。

2、砌體填充牆端部無結構牆、柱時,應設置構造柱;當牆長超過5m(牆厚不大於120為4m)而無中間橫牆或立柱拉結時,應在牆長中間部位設置混凝土構造柱。

3、砌塊牆與結構柱或混凝土牆交接處,應在柱或混凝土牆內預留拉結鋼筋,每隔500mm或兩皮砌塊間設2根6.5拉結鋼筋,伸入牆內長度不應小於牆長的1/5,且不應小於700mm,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不應小於1000mm,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應通長設置。

4、規範要求,構造柱應上下兩端可靠錨入梁中,正確做法應該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預留構造柱縱筋。這一點在施工中,由於施工單位管理不嚴,且偷懶怕麻煩,普遍很難做到。

在柱下端梁中預留情況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會預留的。做法是:柱縱筋先伸至梁底,事後在梁底相應位置鑿四個孔,將四根插筋插入,然後用環氧樹脂錨固,最後將上部插筋與下部縱筋搭接連接。

5、(1)構造柱在框架砌體填充牆中的作用和構造要求框架結構砌體填充牆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其作用與多層砌體結構中的構造柱一樣,即將較長的填充牆沿長度方向用構造柱分開,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橫樑和構造柱構成填充牆的封閉邊框,使填充牆形成幾片帶有封閉邊框的牆體, 這就猶如對牆體加了一個豎向和橫向的“套箍”一樣,對牆體起約束作用。即使填充牆開裂,也不致散落解體,仍然可保證其足夠的穩定性。但它與多層砌體房屋中構造柱不同的是,構造柱本身不連續。故這一作用的實現,一方面要求牆與柱應可靠連結,牆與上部梁用斜砌磚牢固擠緊;另一方面要求構造柱與上下樑也應可靠拉結,同時要求構造柱不能對主體框架結構造成不利影響,如阻止上下樑的豎向相對變形,造成上下樑的開裂等 。

(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常砌體填充牆中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見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施工順序錯誤,即將構造柱與框架樑一起施工,構造柱鋼筋與梁同時綁紮,柱上下端鋼筋錨人梁內,然後同時澆築混凝土。這樣雖然做到了連結可靠,但卻將構造柱變成了與其相連梁的支點,與結構設計採用的計 算模型不符。當上下樑產生相對變形時將對梁造成不利影響,容易造成梁開裂.

2)施工順序沒有錯,但頂部與上層梁連接過強即是連接構造不當,構造柱限制了上下樑的相對變形,在構造柱混凝土澆築至頂部時,將頂部混凝土換為細石混凝土,甚至換為膨脹混凝土。這種施工方法的結果與1)相同。

3)施工順序沒有錯,但頂部與上層梁連接過弱,也屬連接構造不當,柱頂鋼筋未錨於梁中或未與梁底部鋼筋焊接,使得構造柱與上部梁間無拉結,構造柱對填充牆起不到應有的約束作用。上述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簡單地認為砌體填充牆中與多層砌體房屋中的構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 法一樣,或對填充牆中構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沒有相應的標準圖也是造成填充牆構造柱施工方法不統一、不規範的原因之一;構造柱不是主要受力構件,不需要計算,容易被設計和施工技術人員忽視,是上述問題存在的人為因素。

3、 框架填充牆中構造柱的合理構造形式 與施工方法建議

(3).1 構造形式

為保證構造柱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建議構造柱與上下 梁的連接構造形式。

l一用瀝青蔗絲砂漿代替混凝土澆注;2一雙面焊不小於5d,單面焊不小於10d圖l中,每層構造柱在下部梁中預埋插筋,插筋的錨固長度不小於35d,插筋與構造柱縱筋的搭接長度為35d ,搭接區箍筋間距不超過100mm ,來實現構造柱與下部梁的拉結。圖2中,每層構造柱頂端,將其縱筋水平彎折後與上部梁中底部縱向鋼筋焊接,焊接長度單面焊時不小於10d,雙面焊時不小於5d,d為構造柱縱向鋼筋直徑。為滿足構造枉不限制上下樑相變形的要求,當構造柱混凝上澆至距梁底200mm 時,換成水泥砂漿澆至主體框架樑底。這樣構造柱頂部在上下樑有相對變形時具有一定的可壓縮性,從而 會影響上下樑的相對變形。

3).2 施工方法

主體框架、填充牆、構造柱應按主體框架一構造柱鋼筋一填充牆砌築一構造柱模板一構造柱混凝土澆注的順序循序施工。構造柱模板、混凝土坍落度、澆注及振搗方法、與填充牆的拉結方式與多層砌體房屋中的構造柱相同。

6、設計與構造

(1)、住宅屋面宜做坡屋面。屋面應採用外保溫措施,屋面傳熱係數應符合k≤10W/(m2·K)。

(2)、頂部二層填充牆的封底多排孔砌塊強度等級不宜小於MU75,封底砌塊的砌築砂漿等級不應小於MU50,砌築砂漿的強度等級不應小於Mb50。砌體的自重為165KN/m(已包括砂漿、構造柱、實心混凝土砌塊、牆梁等,但不包括牆面粉刷層)。

(3)、填充牆和鋼筋混凝土牆、柱連接處200mm寬的範圍內,應採用實心混凝土砌塊砌築,並與封底多排孔砌塊咬合(見附圖3)。柱內應預留2Φ6鋼筋與填充牆拉結,拉結筋豎向間距為400mm,鋼筋伸入牆內長度不小於1000mm,並置於封底多排孔砌塊座漿面的灰縫內。

(4)、頂部二層的填充牆體應沿牆高每400mm處(其餘各層沿牆高每800mm處),在水平灰縫內設置通長2Φ6帶肋鋼筋點焊網片,橫向短筋為Φ4@200。

(5)、牆面粉刷前,填充牆與鋼筋混凝土構件內、外周邊的接縫處,應固定設置寬度不小於每側200mm的鍍鋅鋼絲網片,或採用其它有效的防裂措施。

(6)、頂層和底層的外牆窗臺下,應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通長窗臺梁。窗臺梁的高度宜為砌塊高度的模數。縱筋不應小於4Φ10,箍筋不應小於 Φ6@200。具體工程中臺梁的斷面尺寸及配筋應由計算確定。窗臺梁標高處鋼筋混凝土牆、柱,應預留與窗臺梁縱筋同直徑的連接鋼筋,可採用受拉搭接或焊接等連接方式。

(7)、填充牆高度大於4m時,應在牆高的中部設置通長現澆鋼筋混凝土牆梁。牆梁高度宜為砌塊高度的模數,配筋不應小於4Φ10,箍筋不應小於Φ6@200,並和鋼筋混凝土牆柱同直徑預留鋼筋連接,連接方式可採用受拉搭接或焊接等。

(8)、構造柱的佈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a、填充牆牆長大於等於4m時應設置構造柱,當窗間牆長度小於10m或懸牆時,均應採取整體性加強措施。

b、構造柱的截面不應小於190 m×190mm,縱筋不應小於4062112,箍筋不應小於Φ6@200,混凝土強度不應小於XC20。

c、構造柱上下端應與各樓層梁板或基礎整體連接。

d、帶構造柱的填充牆應採取先砌牆後澆注的施工順序,並設置馬牙槎,沿牆高每400mm設2Φ6拉結筋,每邊伸入牆內不宜小於1m。

(9)、在施工安裝、使用過程中,未經設計單位同意,不得在牆上隨意鑿槽打洞。如經許可,鑿槽打洞部位應及時用C20細石混凝土或Mb10砂漿全部填實。當設置吊掛螺栓時,螺栓至少應與封底多排孔砌塊的一側外壁和一根內縱肋錨固。

(10)、填充牆的外牆面裝裝飾當採用石材、金屬或附設其它重質裝飾面料和玻璃幕牆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