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一、

昨天,一個網友的問題引發了很多人的熱烈討論:

想用獎學金買一支mac口紅,但是家庭條件不好,內心會有負罪感,該買嗎?

說實話,看到女孩的提問,莫名地有點心疼,一個勤奮上進的女孩,靠努力學習換來的獎學金,想買自己想要的禮物,內心不是愉悅和奮鬥之後帶來的滿足,反而是深深的負罪感和不配得感,實在讓人難過。

這背後折射的不是一支口紅的問題,而是女孩內心的自卑,和長久以來不被滿足的不安全感。而且會伴隨孩子一生。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有人可能會說,家庭很窮買不起,可是貧窮不是錯,也並非每個貧困的家庭出來的孩子都會被這個問題傷害到(指心理),深深地自卑,深深地被物質慾望攫住(慾望本是沒錯的,但變成一種有負罪感卻又執念的東西,就是問題了)。

說到底,這跟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關。生於或貧窮或富貴,孩子都沒有選擇權,但是他對待物質的態度,卻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選擇的映射。

二、

你的父母,有沒有對你說過這樣的話:


去超市前,交代你:別拿太多,別拿貴的,懂事一點。


想要同學們都有的玩具,他們會說:我們跟別人家不一樣,我們沒那個條件。


你買了一本閒書,他們會說:就會亂花錢,買這些有什麼用?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諸如此類的話,潛臺詞是:我們家沒那麼多錢,不要浪費,要節約。儘管很多家庭並不是真的窮,卻還是喜歡用哭窮來教育孩子,父母哭窮的本質,是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不亂要東西,不亂花錢。

可是,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抱怨“沒錢沒法過日子”,說“錢不可以買閒玩意兒”,說孩子“敗家”,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自卑、無助和匱乏感,沒有安全感。在年幼的孩子心理會造成多大的創傷,父母可能始料未及。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三、

1.心窮的孩子,一輩子都充滿匱乏感

知乎上有個問題:童年想要而不得的玩具你後來去買了嗎?長大後得到小時候想要的東西是怎樣一種體驗?

網友小a說:小時候一直想買奧特曼,買不起。現在33了。是玩具店老闆。專賣奧特曼

網友小b說:難怪小時候爸爸喜歡給我買玩具槍(๑•ั็ω•็ั๑)

我不記得自己愛不愛玩兒了,只記得他愛玩兒。。。(・ิϖ・ิ)っ

網友小c:小時候喜歡吃荷包蛋,吃不起。

現在我沒事幹就喜歡煎荷包蛋。


那些小時候沒被滿足的慾望,都變成了長大後的執念。這種匱乏感,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在孩子童年記憶裡種下的木馬程序,漸漸地內化為孩子的內在運行模式了。

等孩子長大後,就會產生將來一定要好好補償自己的心理。終於等到自己工作可以賺錢了,積壓在心裡的匱乏感就會全面爆發,一定要彌補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2.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配得高品質的東西,形成關於自身的低價值感。

我認識一個很優秀的女孩,她的親密關係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樣,開局總是不錯,結局總是不歡而散。

她平時對自己很“吝嗇”,不捨得在自己身上花錢,對男友卻總是全心付出,渴望得到男友全部的愛。

可是,奇怪的是,不管男友對他有多好,總是覺得他不愛她。於是,在每段親密關係中,她都不斷猜忌,患得患失,總是錯過。

因為,她潛意識裡有一種深深的不配得感,她從骨子裡不相信自己會擁有美好的感情。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小文的家庭經濟條件還不錯,可是她的母親處處精打細算,平時非常節儉。在小文的記憶裡,母親總是對她說,過日子就是要節約。

小時候雖然也羨慕別的小朋友有漂亮的洋娃娃,但是小文仍然很乖巧地只讓媽媽給她買便宜的小布偶。漸漸地,小文也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不配得好東西。

成年後雖然外表姣好,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性格卻自卑敏感,內心毫無安全感。

在親密關係中,小文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對方比自己更重要,只有全然付出才能被愛。已經做得很好,卻極端不自信,內在強烈的不配得感,讓她認為對方不可能對自己投入太多感情。

父母不經意的言行,就像一顆種子,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變大,結出誰也不願意接受的果子。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三、

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這種童年陰影就像木馬程序,會進入你的潛意識細胞記憶中,自動變成你人生運行程序。

它反覆循環運行一個不受你控制的過程,佔用你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這個木馬會帶給你不配得感、匱乏感、自卑感、焦慮、恐懼、受害者、破壞者、沒有價值等等。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要這件東西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動畫片《櫻桃小丸子》中有一集叫做《我們家很窮》,印象最深的描述是“全家人一起吃火鍋時,會把豬肉和牛肉混在一起煮,因為日本的牛肉太貴。”

但是小丸子並沒有因此在和家境優渥的同學相處時表現出低自尊,永遠不卑不亢、自信開朗,這裡面就藏著她家人的教育哲學:

小丸子的爸爸從來不哭窮,把吃到難得的牛肉當成是一件幸福的事;爺爺即便吃豬肉,也很開心。

全家人給小丸子展現出的,永遠是積極樂觀、懂得珍惜和感恩生活的態度,而不是消極的抱怨與訴苦。

一個孩子的內心是否富足,絕對不是物質多少,而是一個家庭對待生活的態度。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絕不會給孩子灌輸過多物質上的狹隘價值觀,對於貧富能做到不抱怨、不炫耀。

“媽媽我想買玩具”“不行咱窮買不起”“窮”怕了的孩子站不起來


如果家境貧窮,幾乎註定了無法給孩子鋪就完美的成長道路,做父母的,要做的應該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支持、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嘲笑孩子的夢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坦然自信、樂觀陽光的人,即便生活再難也不喪失勇氣。

因此,如果孩子再問:媽媽,我可不可以買這個玩具,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孩子又恰好沒有,不妨儘量滿足孩子。

想要窮養孩子,也絕不意味著總是在物質上限制孩子,並一直跟孩子強調家裡多麼多麼窮,而應該是:

如果條件不允許,不妨直接告訴孩子,我們暫時買不起,不過我們可以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爭取將來有一天能夠擁有。

一個家庭,可以物質貧窮,但精神不可以匱乏。我們可以窮在經濟,但要富在格局、教養、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