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現代人很難寫出唐、宋時期的詩詞賦?是不是真的退化了?

上善若水敬業樂群


其實從兩個人的成就你就能看出問題了。

宋朝的三蘇想必沒有人不知道。

父親蘇洵從27歲開始發奮圖強,雖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詩詞能力卻遠不如散文能力。

而從小開始努力的蘇軾,詩詞創作能力也不用我再多贅述了吧。

我想,大概是因為蘇軾他經常被要求必須在飯後當眾作詩吧。這是什麼?刻意練習呀!無數次的刻意練習。

並且除了自己愛學外,他還有人監督,這是大人們沒法做到的。

所以通常蘇軾做詩比別人寫起來快,也寫得好。他的思想也比別人清新,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而你看現代人,誰有這樣的教育環境,即使孩子自己想,能為孩子授業解惑的人也不多了。

但是,作為老師,我們並不會肯定的說從現在開始學習一定會晚,只是可能你會比不上從小就受這樣教育的人罷了。

所以,只要你願意,你依舊可以超越現在絕大多數的人。



小福泥的丫頭


這好比市場經濟,沒有市場的產品就會淘汰,古代以文學素養搏取攻名,詩詞賦大有市場,文人純粹專注文化修養研讀,自然能寫出精美詩詞名賦名篇,而現代,國人要學的不單是國文,還要學習數理化生地等,大不必去研寫詩詞賦,雖說高校有破格錄取國學造詣高的考生,但也是極少數,我們繼承古代優秀文化,也不提倡復古,畢競科學才是強國的基石,如高考單考語文,以作賦作詩詞為考題,我想大有人才,以當今發達的習讀方法,肯定會有更多考生寫出更精妙的詩詞賦。因此,不是現代人退化了,而是實用至上的科學選擇。憧得科技知識是強國基石,而不是詩詞賦行之四海而皆準!


周躋969


反之,唐宋卻沒有高科技。

如果非要去比較,

那麼請看如下幾點:

國學除了口語習慣保持語言變遷之前的傳統,

還需要大量兒時導師的啟蒙,

系統經史子集論閱讀和習作,

更必要社會的閱歷思考沉澱,

還不能沒有天才的敏捷思維,

最重要的憂國憂民熱血澎湃。

或運氣助長的機遇脫穎之囊。

即使如此,

也沒有用的,

因為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

白話口語普通話簡化字,

現代快節奏生活方式,

唐宋的生態皆已遠去。

唯有慶幸,

文字記錄得以傳承,

意蘊意象的感覺還在,

才有讀古人書的美妙通感。


新的老用戶


詩,詞,賦其實也給書法是一樣的。在那個時代人們是從小培養到最後都專攻於這些。恰恰我覺得現在人在這些方面不及前人是一個進步。在現代社會若知識都集於於此,說明中國是一個沒有開化的社會。同樣,如果現代的人寫詩,詞,賦等比唐宋人還行,我們也失去唐宋的文化瑰寶了。


xiaomigazi


社會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就能產生什麼樣的人才!


匆匆那些年175975433







齊平天下


春晨杜鳥半山啼∥綠竹吐珠滴清溪∥清風風∥影迷迷∥一曲殘陽落西提∥


手機用戶17518257828無天


不是,無它熟能生巧罷了。


用戶8969601564045


我覺得現代人的文化與古文化不能相提並論,古詩詞的水平的確精妙絕倫,是因為那時的人們和教育非常注重這一點。現代人注重的是全面發展,從小學到大學五,六科學科,古人則沒有,就連科考也注重文學一科,甚至一紙登科中狀元。現在叫偏科,不提倡的。比如中國足球,從小學抓起,一直到大學,全民普及,也來個偏科,也不至於現在這水平。詩詞也是如此!


萌萌乖女


每一種文學形式,都是不可取代的,都有其特定的藝術價值。不同的文學體裁也是不同時代特定背景下的產物,不能說當前的文學形式就一定落後於前朝時代的。當代文人的古詩詞水平達不到唐宋的水平,並不能說明這是一種退化。

從詩歌到詞到曲再到今天的白話散文、小說,這一系列的文學裁體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一個必要過程,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結果。

中華五千年,眾多的文學形式是怎樣形成的呢?

詩歌的形成:

詩歌起源於遠古時代人類的生產勞作和歌舞,自從創立了文字以後,便將勞作中的經驗記錄下來,形成了詩歌。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時期五六百年間的民歌,而這些民歌,以四言為主,配以樂調,記錄了這段時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民俗等各個方面的生活面貌。

楚辭和漢樂府民歌:

楚國時期,士大夫屈原在詩經民歌的基礎上創作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詩句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不一,靈活多變,每句用“兮”字結尾,以此來增強閱讀的音律感。《離騷》、《天問》便是經典的代表作。楚辭想象豐富,風格絢麗,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為中國文化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在漢朝,朝庭設置的樂府機構大量收集坊間民歌,形成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敘述完整的故事,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人物刻畫細緻,性格鮮明,開拓了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也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如《孔雀東南飛》。

魏晉時其詩歌

魏初期,五言詩漸漸被當成一種主要的詩歌形式,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氏父子和以孔融、王粲為代表的建安七子。七言詩也在這時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其他文學形式如散文、賦也得到了發展,其產生的文學作品也有很高的成就,比如曹植的《洛神賦》。

這個時期的詩歌,反映了動盪社會的現實生活,風格慷慨悲涼、剛健遒勁,為以後的詩詞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晉交匯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繼承了《詩經》和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語言率真,崇尚自然,進一步的推進了四言詩、五言詩的發展。

西晉統一後,經濟得到發展,上層社會開始了犬馬聲色的奢靡生活,為了穩固統治,統治階層推崇的玄學盛行,詩風也受此影響。這一時期,詩歌雖然得到了發展,但受玄學思想的嚴重影響,形成了說教刻板的“玄言詩”。相比較而言,這時期以敘事為主的“賦”得到了文人的推崇,其成就比詩歌高許多。

近體詩的發展:

到了東晉,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打破了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容的玄言詩風,開創了清新自然,陶樂山水的田園詩派。《歸園田居》、《飲酒》是其代表作。這時候的陶淵明,不僅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散文、辭賦,也非常出色,著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等。南朝的謝靈運繼承了陶淵明的田園詩風格,並著重對山水進行描摹臨畫,開創一代山水詩派。另一位詩人鮑照,著力發展七言詩,他將七言詩體的逐句押韻改為隔句押韻,同時還可以自由換韻,為七言詩的發展拓寬了道路。南朝永明年間,音韻學家周顒發現並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說,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謝朓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創立了“永明體”。“永明體”講究四聲、避免八病,強調聲韻格律,用韻相當考究,以押平聲韻為主,押本韻很嚴。詩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為主,並講求駢偶、對仗。“永明體”的創立,為唐朝近體詩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聲律的發展:

在聲律論產生之前,詩賦創作講的是自然的聲韻,而且又多與音樂的曲調相關。古代音樂按宮商角徵羽的組合變化,可以演奏出各種優秀動聽的樂曲;隨著五言詩創作的不斷繁榮,五言古詩已逐步脫離樂府而獨立發展成為不入樂的徒歌,“永明體”中四聲是根據漢字發聲的高低、長短而定的。而詩歌則可以根據字聲調的組合變化,使聲調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以達到鏗鏘、和諧,富有音樂美的效果。這時候,詩歌就徹底擺脫了音律而自成一體。

唐詩:

初唐時期,沈佺期、宋之問以“永明體”的詩歌格律為基礎,促進了“近體詩”最後定型。而隨著唐朝經濟的繁榮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納與兼容,加上統治者思想開放,對於文化的高度重視,使前代的文學精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所採取的科舉考試製度也使得一大批文人湧現出來,詩歌便如沐甘露,像春筍一般瘋長起來。這時候的詩歌,由古體詩漸變為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詩風也不一而同,從初唐陳子昂的慷慨激昂的詩風起始,至盛唐時期田園詩、邊塞詩的盛行,既有李白的狂傲不羈、瀟灑飄逸,也有杜甫、白居易的沉鬱深邃、批判寫實。唐詩就像盛開在春天的花朵,百花齊放,盛極一時。

宋詞:

隨著唐朝的衰落,唐詩也跟著由盛而衰。中唐時期,白居易等人開始寫詞。這時的詞只流傳於民間,是一種供傳唱的樂府詩體。到了晚唐,溫庭筠開始著重填詞,詞風豔麗,主要描寫閨閣相思和離情別恨,開創了“花間派”。到了南唐,後主李煜繼承了花間詞風,但融入了更加豐富的寫作題材,尤其是亡國後,詞風沉鬱,感情濃烈,悽婉絕美。為詞的成熟和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時候的詞終於在詩歌繁盛的唐朝佔到一席之地。

到了宋朝,封建社會的發展達到頂峰,經濟持續發展,統治階層的生活富足,奢靡風氣開始盛行,歌舞昇平,作為與音樂一起傳唱的詞,得到了眾多文人墨客的追捧,從最初的閨情離緒,到後期的開闊壯麗,內容多樣,詞風多變,由此將詞推向了鼎盛。

元曲:

宋朝沒落後,元朝建立,元朝開疆闊土,地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匯合,劇場新興,

以彈唱為主的書會得到民眾喜愛,民間流傳的元曲開始進入詩壇。北方的詩人開始大量創作元曲,從散曲到雜劇,他們以民間題材為主,語言直白詼諧、尖銳活潑。表現力豐富且極富感染力,深刻反應了民間疾苦。著名的曲如馬致遠 的《天淨沙.秋思》,雜劇如王實甫《西廂記》和關漢卿的《竇娥冤》。元曲也因此取代詩詞成為元代文學成就最高的體裁之一。

明清小說:

明代,隨著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都市經濟高度繁榮,流行於民間的說唱藝術廣泛流傳,說話底本(有講史﹑小說﹑公案﹑靈怪等)已初具小說規模﹐並在流傳的過程中得到創新﹐使之逐漸成熟。而印刷業的發達﹐使民間的小說脫離口頭創作進入文人書面創作。到了明代中葉﹐白話小說便成為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正式登上文壇。因發源於民間,故明代小說題材多樣,神怪、英雄列傳、歷史、公案、世情等等包羅萬象。代表作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我國的四大名著,明朝就佔了三部。可以說明代開創了我國古典小說的盛世。到了清朝,因科舉制度腐化,文人多從八股,文風趨於腐朽,但也有一部分文人認識到了弊端,寫了許多諷刺社會腐敗和科舉制度的小說,代表著有《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而白話小說也開始盛行,《紅樓夢》便是白話小說的經典之作。

近現代文學:

中國晚清,由於政府的閉關政策,導致中國文化無法與世界交流,守舊、閉塞、停止不前,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中國輪為半殖民地,許多愛國志士開始尋思救國之路。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康有為、梁啟超發動了戊戌變法,豈圖以資本主義之法拯救中國。而戊戌變法前後,梁啟超便是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的明確主張,並試圖改良元戲曲和雜劇。而此時,一大批流洋學者又將西方的文學作品帶入中國,試圖傳播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西方文化與舊的文化思想相碰撞磨合,中國文化處於一個比較混亂的局面。這一時期,也誕生了不少的詩歌和揭露社會墨暗、歌頌革命的小說,如曾樸的《孽海花》和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和西方思想的不斷傳播,民國時期,又爆發了以文化革新為中心的新文化運動,在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後,白話文從得到廣泛的應用,這期間,新文化的領軍人物陳獨秀、胡適、魯迅、錢玄同、周作人等創作了大量的白話文小說和散文,引導了中國文化從文言文,半文言文到純白話文的徹底轉變。

到了現代,隨著建國後經濟快速的發展,文學也跟著繁榮,現代小說﹑話劇﹑新詩歌﹑雜文﹑散文及散文詩等新的文學體裁都有新的創造,這期間產生了大批的優秀作家,如徐志摩、沈從文、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錢鍾書、莫言等等等等。中國現代文學創作出現百花齊放的盛況。並一度取得代表世界文學最高水平的諾貝爾文學獎,與世界文學水平保持相當的高度,開創了具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雖然,現代文學的詩歌在音律、詞韻及意象上無法與唐詩宋詞相媲美,但現代文學的散文、散文詩、小說、話劇所取得的成就,卻是唐詩宋詞無法比擬的。我們不能光被古代文學的光茫遮住了雙眼,而看不到現代文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