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一個月疫情怎麼會擊垮那麼多公司?

遊樂人間001


樓主你好,為什麼一個月的時間疫情的發生,就會擊垮很多的公司呢?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也是不難理解的,因為很多公司它的負債率相對來說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也就意味著,如果說在一個月之內他不能夠正常的開工生產,沒有任何的經營利潤,他就需要償還銀行的貸款或者說融資的利率。

但是有些企業單位,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業,它的這個現金流相對是非常薄弱的,幾乎沒有能力能夠撐下去,還一個月貸款的這樣的一個條件,因為貸款並不是只還利息,而且本金也是需要還款的,就像我們的住房貸款一樣,本金和利息每個月都是要按時還款,有些企業單位沒有這樣的能力,導致資金鍊的破裂,那麼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撐不下去那麼進行破產清算倒閉了。

所以說這並不是個例,實際上很多企業單位它在這個資金方面相對來說都是非常的薄弱的。再加上這個疫情的發展長時間無法復工,自己看不到一個什麼時候能夠恢復生產的情形,尤其是疫情比較嚴重的高風險地區,那麼破產小微企業的概率是很大的,所以說出現這樣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懂社保


目前我從事的貨代行業所接觸的行業有外貿公司/報關行/拖車行/包包工廠/傢俱工廠,傢俱商店等……

也找他們其中一些供應商聊過,說是資金運營有點緊張,但是還是能勉強可以熬過去……

沒有提問者說的這樣,那麼多公司倒閉……

不過

生活中確實也有倒閉的,可能只是我沒有遇到吧,至於疫情來了待業一個月公司就倒閉了,想必應該也是公司是才創立不久的,沒有遇過此類危機,風險來了措手不及/資金運行跟不上,應該是缺泛了把控風險的能力。很多公司表面你看著運行正常,其實都是環環相扣,一邊進賬一邊出賬,資金鍊跟得太近。以至於疫情來了,防不勝防,從而導致這幾年剛創立的公司倒閉!



貨代說


財務上有個名詞叫做:“現金為王”,一家企業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利潤,而是其現金流,如果單單看利潤,京東前幾年就是一個爛企業,因為一直在虧損,但是一看京東的現金流,你就知道它的價值在那裡。為什麼短短一個月的疫情就會擊垮不少公司呢?迫使這些公司降薪減效甚至直接申請破產倒閉。這一切都歸根於企業缺少現金流入,資金鍊出現斷裂(恆大為什麼要搞75折促銷,就是為了回籠現金流,當然恆大其實還沒緊張到這個程度,帶有一定的套路)。

我們以恆大集團為例:截止2019年6月,恆大集團合併報表總資產17629億元,總負債14008億元,淨資產為3621億元。也就說如果不考慮品牌價值不考慮其他因素,現在把恆大變現,恆大還有3621億元,在怎麼的與破產也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恆大的3621億元它並非都是現金,它可能是投入在建工程,投入固定資產,投入了廣告,企業銀行賬戶上可能就一千億元的現金。

假設恆大集團每個月的固定支出為800億元(貸款利息、工資、水電、廣告、物業、辦公成本等等),在以往企業一直在營,每個月都有資金回籠,假設平均每個月可回籠1000億元以上,那麼對於恆大而言,固定的800億支出根本不是問題。但是現在受疫情影響,所有營銷中心關閉,旗下的酒店生意也受到影響,每月的資金回籠可能變為了一百億,與固定的800億元支出,還有700個億的差額,第一個月還可以用原來銀行賬戶上的資金支撐,但是第二個月賬戶裡的資金就不夠了,這時候就沒有錢還銀行或者還供應商的欠款了,而你一旦逾期欠款,被爆出來之後,所有的銀行和供應商擔心回收不會來資金,就會一擁而上,紛紛要求你還款,結果肯定是一下子沒辦法拿出來這麼多錢的(當年的樂視就是這樣),因為借來的錢都投在各地的房地產中,而房子還沒賣出去,沒有資金回籠,最終就會被擠兌掛掉。

故而,單單看淨資產,看利潤,可能一家企業還很良好,但是由於沒有經營性現金流入或者經營性現金流入不足以覆蓋企業的每個月的固定支出,且差額較大的,就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的現象,這就是為什麼財務上很忌諱一家企業瘋狂擴張,特別是盲目的負債擴張,如果一切順風順水,確實可能獲得大步的跨越發展,但一旦遇到困難,短時間內經營性現金流入減少,那麼企業可能就會灰飛煙滅了。所以說現金為王,不是沒有道理的。

總結

現實中很多企業確實是效益很好,經營也很不錯,只不過其賬面上並沒有留太多的資金,往年的利潤或分配掉或者再投資了,如果按照正常經營發展,企業的每個月的貨款回籠加上賬戶裡原來留存的金額,足以應對一切,但是沒想到一個疫情,使得企業一下子失去收入來源,而銀行的貸款以及員工的工資、企業的房租,它可不一定都會延期,所以在還款日拿不出錢時,即使企業原來的效益再好,也不得不面臨破產的困境。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撐不住1個月。


鯉行者


為什麼僅僅只是一個月,很多公司就倒閉了?很多人難以理解,覺得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公司就倒閉了,難道都是皮包公司嗎?

不是的,拋除一些皮包公司,其實這裡大多都是初創業公司,和一些小型公司,他們抗風險能力很弱。

初創業公司,一個或者幾個股東創建公司是為了盈利的,但是運氣不好,一創業就碰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兩個方案,繼續堅持或者直接解散。

大部分人都不用選擇,肯定直接解散,因為初創型公司沒有名氣,公司沒有凝聚力,與其這樣拖著還不如直接解散了,又省錢,到時候還可以重頭來過。

小型公司

這種公司一般也就是幾人最多不超過五十人。

這種老闆比較看中錢,名譽什麼都不重要,一個月損失多大?這樣耗著,乾脆降低損失。直接重組或者解散了。畢竟沒名氣,解散了損失也不大。

所以你看到的所謂倒閉了很多公司的基本都是這兩種但是你聽到過哪些有名氣的公司倒閉了嗎?沒有!


大熊和他的小熊


對公司來說,一個月沒有收入,但是房租還要付,人工成本還要付,貸款還要還,現金流肯定會出現緊張。對於大企業來說,還算過得去。對於小企業來說,可能就是很大的困難了。

有個高校對中小企業現金流進行了一個調研。34%的中小企業,現金流沒辦法撐過一個月。85%的企業沒有辦法撐過三個月。


對於大企業來說,有抵押物,有信譽擔保
都可以貸到款。

但對於小企來說,貸款是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更多的可能是靠老闆去借錢或者用一些更高利息的民間貸款。

這次國家撥付的請的專項貸款,小米美團輕鬆申請幾億,而那些中小企業只能望錢興嘆。

如果中小企業主沒有辦法借到錢,或者貸到款那麼他們可能很難熬過這個冬天的。

另外,國家的降息也作用不到他們身上。雖然利息降低了,但是他們根本就貸不到款。降低利息也就沒有什麼意義。而且,降息降準還可能會造成人工成本上漲,租金上漲。這些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就更大了。

希望國家可以出臺更多的措施,能夠有效的幫扶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中流砥柱。如果過多的中小企業撐不住了,就業會出現問題,經濟增長也會出現問題。

願疫情早日結束,大家早就開始掙錢。



莫水宏觀經濟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社長。

為什麼一天還不足一個月會幾款那麼多公司,這其實就是當前很多公司創業的弊病,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之下,很多人揹著行囊走在了創業的道路上。

而由於很多人創業經驗並不足,成績大部分創業公司其實並沒有現金流,也就是說沒有利用,而大部分創業的公司是由於合夥創立,公司一旦有盈利基本上都是平均分配,根本沒有考慮長遠發展的策略。

創業公司的現狀一

當前很多創業公司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盈利,是依靠自有資金維持生計,大部分公司創立之後打算在三個月之內獲得利潤,也許三年都沒有獲得穩健的收益。

很多創業公司都是依靠創業者賣房賣車來維持生計,因為在沒有見到收益之前尋找天使資金投資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慢慢的將員工變成了股東,這主要是由於創業公司發不出工資,以股份的形式分配給有潛力的員工,這樣的公司其實根本發展不起來。

創業公司現狀二

很多創業公司自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處於微幅盈利狀態,也就是說這個月的利潤基本上能夠維持下個月的開支,以這種形式運行了多年。

公司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一旦遇到突發疫情的影響基本上都處於一個倒閉的狀態,主要原因是沒有收入反而要有一個月的開支。

目前像這樣的創業公司大有人在,我們可以看到聯繫貝莜麵這樣的連鎖企業還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就開始準備借錢發工資了。

還有王思聰一夜消費幾十萬的KTV,也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開始遣散員工,這就說明好的企業將每個月的利潤基本上裝進了股東的口袋,而賬面上根本沒有現金流,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基本上面臨的就是解散,或者是政府的支持。

綜合來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摸著石頭過河,大部分人都屬於窮人出身,一旦創業看到利潤立馬裝到自己口袋裡面,其實企業的死活跟他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就算企業破產了他依然賺得盆滿缽滿,企業幹得越好他賺的更多而已。


社長財經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出現了很多對後續經濟走勢的預測和分析文章。今天我們來直觀地看下,單單這個春節假期前後的1個多月中,具體的損失有多少?

這個數據來自於一個學習筆記,署名是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總裁。我分享給大家作為參考,數據口徑後續大家可以一起核實探討。

先看個總數:減少1.38萬億。這是直接的影響,間接影響和連鎖負面沒有計算在列。

簡單說幾點,把分析思路理一理。

首先,看GDP貢獻值中權重最大的部分,2019年是消費最大,6.1%增速中貢獻了3.5%,接近40%。看到這個數據,相信大家也有感覺,那就是中國擁有巨大的消費能力。

另外有一個數據,是亞洲的年輕人很多,是美國和歐洲的好幾倍。這個“年輕人”由兩個群體組成:① 1980~1994的千禧一代;②1995後的Z時代。

這兩群人是未來消費的主力軍,有消費帶動,就有很多機會。不僅僅是商業上的機會,也是投資上的機會。

那麼疫情直接衝擊的就是消費板塊,所以我們可以有個定性的判斷:今年GDP增速會繼續下滑。

其次,觀察受衝擊區域的結構,這就是尋找α的過程。

零售中餐飲最慘,服務中旅遊、電影、演出最慘,符合邏輯和常識認知。

餐飲少了4200多億,聚餐幾乎都取消了。上海很多年夜飯都退掉,路遠一點的索性都不出門了。從除夕就開始,一直憋到現在。

網上零售也減少了2000多億,主要是沒快遞送——送貨員復工也延後了。2月頭上要在盒馬上買點菜,比上海拍車牌都費勁。

旅遊受傷最嚴重。2019年2月-3月的旅遊消費差不多是9300億,今年這部分減少了9026.8億——是損失的主要部分。

還要注意電影票房,2019年全年票房600多億,現在140億沒了,大約縮了1/4。電影院產業壓力會很大,畢竟是重資產。此外,《囧媽》跟頭條的合作效果是明顯的,而之前那個什麼投訴效果似乎不明顯。今後難保有樣學樣,對線下電影院進行二次打擊。我覺得,與其去投訴,不如想想怎麼轉型。

有人說這不可能!

那是你不可能,不代表別人不能。

就像一直有理財師給我留言說,銷售不可能比項目經理更專業!如果夠專業,還要項目經理幹嘛?

我說你這樣理解是可以的,你有選擇一條簡單道路的權利。

但你別忘記了,經濟行為的本質是選擇,選擇的背後是成本和收益。走簡單的路可以,但同時請做好支付代價(成本)的準備。

踩雷了,就別怪監管沒保護好你。因為是你自己選擇成為一個瞎子、聾子。

殘血了不回家,還在野區裡浪,人家收你人頭,沒毛病吧?

當然疫情也帶來了一些機會,我們看到在線教育從2019年的300多億增長了300%,1240億,幾乎所有教學和補習都轉線上。

而今年傳統商務培訓要好好想一想。

比如,過去銀行內訓都是外包給培訓公司做線下。效率和內容質量都低,不是KYC,就是領導力,主要是做個形式,給上面領導看看,滿足下監管合規要求。

如今一些城商行和券商已經在考慮線上大培訓了。但是常規視頻會議工具只解決在線傳播問題,沒有解決數據跟蹤和挖掘分析的問題。對於金融機構的上層,相比培訓過程更注重培訓的結果數據。

視頻內容方面增長明顯,我發現比較多一個是熱劇,這塊已經被騰優愛壟斷;另一個是小視頻,這塊是抖音寡頭。小視頻裡我發現吃播和做菜的量有明顯增長,一方面是因為眼睛看過,腦補下美味。另一方面是預計要在家裡待挺久,也沒別的事情做,那就做菜做飯做甜點吧。(又胖10斤)

還有個上漲的數據,糧油(↑20%),大約是470多億。這是由囤貨引起了,上週我想買粉絲,盒馬上買不到,於是跑到樓下農工商,發現粉絲和掛麵的架子空了。還有個年紀大的爺叔提了個籃子,裡面裝的都是一瓶瓶醬油。(我當時想到的是海天味業)

最後,對於現狀做一個分析。

疫情過後,有些消費部分能補回來,有些部分無法補回來。比如,你也許會連吃三天海底撈,每次比平時多點30%的菜。但也就這樣了,不太可能原來一天吃3頓,現在變成7頓。(少數大胃王有可能)

但這個限制在基建上則沒有。3月沒開工的,可以在5月、6月同時開(籤合同)。基建的拉動,來源於財政赤字增加(財政積極),就會有更多融資。各類債券和地方政府融資會有增量。

還有大家都很關心股市的機會,有的在討論後續還能“瘋”多久,有的認為還會有持續的刺激政策出來。而另一種聲音則覺得這是過度解讀和過度樂觀,需要提前進行一些對沖。


小小小金哥哥


現在不是擊垮那麼多公司的問題,而是這麼多公司解體以後如何生存的問題。

疫情之前兩年經濟就不好,先是金融後是實體,倒閉的一波接一波,很多公司就是沒有疫情影響過了年也得破產,疫情只是加快加重了步伐而已。

指望銀行想都別想,看政策都是支持中小型企業,但是沒有檯面以下的東西你還是省省吧,而且有些公司你就是功課做完也還是拿不來錢,這是現實。

所以疫情過後,很多公司倒閉是肯定的,銀行的各種貸款出現逾期和死賬也是肯定的,風雨過後都還是要按照程序走,壞賬率增加,個人徵信不良,導致生活日益艱難,這些都是正常的,老百姓的日子不還是要過?撐過去就有希望,撐不過去地球也還是照轉,各人的苦自己擔,不影響太陽照常升起。


醫寶


我感覺可以把一家公司看做是一個家庭。我們不僅僅需要看到表面的信息,更要從本質上去分析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

以家庭為例:有一些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很富有,有豪車、也有不錯的房子。有時間都會去不錯的餐廳進行消費和飲食,或者使用的各種物品基本都是最好的。但是當意外出現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家庭備用金來抵禦風險。

這種意外情況可能是什麼?某個家人生病了,突然間需要一大筆資金治療疾病。也有可能像今年這種疫情一樣,突然之間爆發,突然之間斷掉了收入來源。有車貸與房貸需要支付,但是手中並沒有存款。

可能部分公司也是類似的,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或者短期內的資金應付員工的工資,以至於一個月沒有進行運轉,會使得公司面臨困境。最後損害的也是這些平凡的普通工作者的利益。降薪或者破產等等。

綜上所述,需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因為時代拋棄自己,連一句話都不會說。


毛毛愛理財


從國家開始防控新冠肺炎,到現在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可能很多網友就發現有很多企業在裁員、要求職工降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根據清華和北大聯合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受調查的995家中小企業中,企業的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的佔85%。這真的讓很多人大吃一驚。

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一上班,就公佈了裁員計劃或者降薪計劃。這當然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心理。很多企業對於未來生產經營的前景並不看好,覺得現在無法供養這樣多的職工,抓緊進行止損。當然這一個理由並不足夠,有的企業則正好找到藉口,裁減了冗員,只留下精兵強將,是公司管理的一種策略。等到經濟形勢變好,進入生產擴張時,再重新招納人。

職工工作不好找,在疫情防控的經濟形勢下,多數職工是不敢跳槽離職的。因此,很多職工只能接受降低工資待遇的要求。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當企業出現大面積的裁員或者經營不確定時。國家肯定會出臺一系列的穩就業措施。比如,國家最近出臺的減免中小微企業承擔的5個月養老、工傷、失業保險費,大型企業減免一個半月,醫療保險減半徵收,社會保險費可以申請緩繳等等。而且國家還有貸款優惠政策,減稅降費政策等等。


受影響最大的還是餐飲業、旅遊業、教育業以及一些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這些單位短時間內收入大大降低,不僅會面臨著裁員,甚至會面臨倒閉的風險。

不管怎樣,企業經營肯定是有風險的。要是沒有風險,幹嘛不人人創建企業?總體來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會淘汰一批風險防控不夠的企業。但是,一旦疫情過去,這樣的企業肯定會又像春風吹又生一樣,再次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