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郝少如“祕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學太極,上漾太極!點擊右上角處“關注”,關注我們!

郝少如“秘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郝少如簡介

郝少如,字夢修(1907—1983),他生於太極世家,對太極拳的精要,能心領神會。1928年,隨父到南京、上海授拳。滬寧杭名師林立,少如二十三歲獨闖上海灘,他一生勤奮,桃李滿園,少如的太極拳識淵博,以理論與實踐的高度駕馭著精湛的拳藝。他不僅能正確地解釋王、武、李三家拳論中每一字的含義,而且能將其精華演練得淋離盡致。是表裡俱精,素負盛名的一代名師。

氣貼脊背,據說是佛道兩界追求的至高境界。氣貼背是一種太極拳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背後圓散,有融化之感,這種氣感能用意念將其送到需要的地方,隨心所欲。所以練拳要將背後練出“東西”,奧妙自生。

氣貼脊背訓練,以身法帶動內動,意識之引導外動。

郝少如“秘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這裡蒐集了郝少如先輩以前在講課的時候的一些學員的筆記,有關“ 正文: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武式太極拳身法即: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共十三條。初學者可以先練前八法: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肫等等。身法即常講的所謂“內形”,“內形”要與“外形”拳架統一,要求做到將精、氣、神寓於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意境。

郝少如“秘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氣貼脊背,據說是佛道兩界追求的至高境界。氣貼背是一種太極拳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背後圓散,有融化之感,這種氣感能用意念將其送到需要的地方,隨心所欲。所以練拳要將背後練出“東西”,奧妙自生。

氣貼脊背訓練,以身法帶動內動,意識之引導外動。

這裡蒐集了郝少如先輩以前在講課的時候的一些學員的筆記,有關“ 正文: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武式太極拳身法即: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等,共十三條。初學者可以先練前八法: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肫等等。身法即常講的所謂“內形”,“內形”要與“外形”拳架統一,要求做到將精、氣、神寓於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這樣才能達到太極拳的意境。

郝少如“秘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身法就是對各個動作的組織活動的總稱,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也是組織的一種方法。各種身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節貫穿,不頂不丟。節節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要點是左右“兩胸”的涵胸。“兩胸”是指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部位,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大椎拔高與肌肉鬆而下沉,自身必然產生一種高大的感覺,這是自己判斷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要求的一種判斷辦法),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後松,用松肩垂肘來幫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後肋”及“扇骨”往下插,以外動引導內氣的運動,達到外形運動與內氣運行的統一,這叫做“氣貼背”。人的背後的“機關”(或稱生理組織)很多,不可忽視。松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鬆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後才能將內氣佈於“兩膊”,開於手指。因為放鬆才能貫氣,氣貫於手指,一定走“膊”的裡半邊(丹田內氣上提,沿雙臂內側運行到手指),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郝少如“秘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還有“腰”(“腰”指人身上的兩腎區域。)和“尾骨”隨時要居中,居中是居八個頭的中間(一旦站立,即意識到身前身後各有一尺的放長,當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樣再加上一個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則在八個頭的中心,這是八面支撐的起源)。無論手如何分合,“腰”“尾”總是居於勢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雙方四隻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緊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後靠邊緣,因為四肢的後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沒有豎好(這裡指尾骨下插的意思),節節貫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為失去了支撐(這裡指失去了八面支撐的意思)。因此不單要求手活步活,還要求“腰”“尾”更加活,從而達到上下相隨一致性的目的,達到發勁如放箭的地步。

郝少如“秘而不宣”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

再說“形於手指”,首先要將掌根坐好,不能手掌“倒伏”(這裡指手腕軟下來後,導致沒有立掌),必須將掌根之意超過掌前,這樣形和意在一根線貫串,推手可以得勁。不然便是好像折斷了自己的“矛頭”那樣(這裡指內氣沒有灌於手指,導致手腕軟而無力),沒有用處。

如何理解“氣貼背”?任何動作,包括蓄而後發,背上都不能絲毫使勁,如使勁背部僵硬了氣便下不去,氣下不去,勁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動作,特別是發勁一剎那,務必背肌要放鬆,用意將“兩背”下插“兩肋”下達“腰”,背呈鼓面(有含胸相襯)而不是穹背,沒有揹包袱弊病,使勁能下沉集中,這是勁整的第一條件。(武派太極拳講求氣斂脊骨,因此,背部不能絲毫用勁,要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將內氣沿背部下沉,即勁的下沉,即此道理。做到這一步,才能將這些內氣再聚于丹田,然後佈於全身,形成內氣鼓盪。正因為如此道理,“氣貼背”訓練非常重要。)

這是“氣貼背身法”訓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字描述,也是武術界能夠唯一見到的從郝家傳出的“氣貼脊背”訓練法則的文字描述。當時郝少如前輩針對學員進行一些理論上的講解。很顯然一些描述很難理解,需要口授心傳,並要求對學員捏架子中傳授。學著要從武派的整個理論體系去探討。


文章整理於網絡,旨在宣傳推廣太極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僅供豐富拳友太極知識,參考學習之用,若是拳友已有明師指導或者自有練習體系,不必依文全改,擇其優點參考學習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