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有一事,生死與之” 惠州醫務人員築起抗疫“鋼鐵長城”

在滿大街都是白色口罩的歲月裡,有一群人仍然往危機重重的地方去。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戰鬥,他們堅守,從未離開。

此戰生死難測,不是沒有恐懼、不是沒有擔憂,只因為身著白衣,肩負使命。

“我有一事,生死與之。”——危難關頭,他們用血肉之軀為惠州市民築起了“鋼鐵長城”。

爭相馳援一線爭做“逆行者”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從2003年的非典到中東呼吸綜合症再到如今的新冠病毒,總有白衣戰士挺身在前。

時代在變遷,但是,精神的傳承,卻從未改變。

“我是瞞著我的父母,偷偷報名參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護理工作的。” 市中心人民醫院感染內科護士劉淑君,1997年出生的她工作才一年,是市中心人民醫院參加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最年輕的醫護人員之一。

1月19日下午,劉淑君和同事接到了首例輸入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患者。雖然已經進行過相關培訓,但第一次直面新冠肺炎危患者,劉淑君仍舊難免緊張。但是隨著救護工作的緊張進行,為患者量體溫、打針、喂藥,害怕緊張憂慮都消失了。

惠州首例輸入性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70多歲了,對自己的病情感到緊張焦慮,又處在完全陌生、沒有親人的環境,一開始患者難免情緒有些波動。劉淑君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說話十分費勁,但是她一直陪著患者聊天交流,讓他樹立起信心。 “多給患者一分生命的希望,累是累點,不過很值得。”脫下口罩的劉淑君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笑容背後,是常人難以看見的勇氣、堅強和堅持。

“我有一事,生死與之” 惠州醫務人員築起抗疫“鋼鐵長城”

李如玲給患者護理,跟患者交流。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呼吸一區的90後護士李如玲第一天走進感染病房,全身裹著密密實實的防護衣、頭上戴著防護口罩和麵罩,在連續工作三個小時後,身體不適地她開始頭暈、呼吸不暢,本想著忍住,但還是吐了出來,嘔吐物堆積在N95口罩裡,黏黏糊糊地塗滿一臉。

“本來想出病房換一下,但是一出一進不僅浪費很多時間消毒,還浪費了這一套防護服、口罩,想想湖北一線的醫護人員資源這麼緊張,這點苦還是可以忍受的。”李如玲說,那種酸腥的氣味隨著每次呼吸直往鼻孔裡鑽,也不敢張嘴說話,生怕一張嘴,那些嘔吐物又被“吃”進嘴裡去。李如玲在這樣的狀態下,堅持工作了2個多小時才交班。

“出了隔離病房,脫下防護服,摘下口罩,那一刻我真的有點佩服自己,居然能忍受那麼久沒被燻暈。”李如玲說,現在她已經非常習慣穿著防護服工作,再也沒有出現嘔吐的情況。

“我要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我要報名去湖北一線去戰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90後醫生梁紫茵在除夕夜寫下入黨申請書,“作為感染科的醫生,每天都在和各種傳染病打交道,還有誰能比我更熟悉傳染病,湖北肯定需要我。”

2月11日上午,梁紫茵作為惠州市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出發前往荊州支援。在出發前,不少熱心市民給她捐贈了N95口罩,帶著滿滿的愛,她朝著疫情防控第一線“逆向前進”。如今,她從江陵縣人民醫院轉戰到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管由CCU病房改造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監護室。她在日記裡寫道,現在的荊州像是被凍結了一樣,靜靜地沉睡著。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如今廣東支援的醫療隊全力馳援,奮戰新冠。期待春風早日喚醒大地,人們在江邊漫步、歡歌笑語。我們都約定好了,待到疫情結束,一定要再次相聚湖北,吃小龍蝦看櫻花。

有一種浪漫,是戰“疫”路上的相互陪伴

有一種浪漫,是戰“疫”路上的相互陪伴;有一種牽掛,是工作之餘互道的一聲平安。在這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不少醫務人員更是舉家上陣,只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和目標:打敗病毒,只待春暖花開!而暫時將親情割捨, 短暫的分別,是為了以後更好的重逢。

他是醫生,她是護士,他們是同事眼裡的“最佳搭檔”。面對疫情,他決定報名到湖北疫情一線,她選擇到“隔離區”工作守護一方百姓安全,他們還是並肩作戰“戰友”。

夫妻兩都是惠陽區平潭鎮中心衛生院的醫護人員,丈夫陳志明是一名醫生,妻子陶碧豔是防疫科的一名護士。聽說惠陽需要組建一支支援湖北的醫療隊時,丈夫陳志明主動請纓,毅然在支援湖北的請戰書上按下了紅指印。聽說需要從衛生院抽調一名防疫人員到隔離點進行鼻咽試子採集工作,妻子陶碧豔在第一時間主動申請,隨後便走進了“重點人群”集中隔離區。

在等待統一安排的同時,陳志明也主動申請去了“重點人群”隔離區。一刻都不願等,與妻子“並肩作戰”。他需要一天兩次給隔離人員進行體溫測量、身體檢查,還需要24小時輪班值守,時刻警惕隔離人員身體有任何的不適。妻子就在門外,穿著厚厚的防護服給重點人員進行鼻咽拭子採集。

“我有一事,生死與之” 惠州醫務人員築起抗疫“鋼鐵長城”

雖說兩夫妻都在隔離區工作,但因崗位不同卻也很少見面,下班之後也是各自回到隔離區,家裡的老人孩子已經交由親戚代為照顧。當問起有什麼話對彼此講時,兩夫妻出乎意料的都說了同樣一句話:“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就是我們最大的心願”。

疫情是命令,白衣做戰袍。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潼僑鎮羅麗文一家三口“白衣戰士”,也義無反顧地衝上了疫情防控第一線。

“作為一名社區醫生,疫情發生之際,我的首要任務就是保障社區居民的身體健康。”羅麗文是仲愷高新區潼僑鎮學溪社區衛生站的一名醫生,今年47歲,儘管戴著大大的口罩和防護帽,還是能看出連日來的高強度工作在她臉上寫滿了疲憊。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羅麗文一家原本的春節假期計劃被完全打亂。作為社區醫生和一名共產黨員,她在第一時間義不容辭地投入了疫情防控工作,主動向社區黨組織申請加入社區“三人工作小組”,走上了重點人員排查一線崗位。

羅麗文的愛人李海堅,是潼僑鎮衛生院的一名外科醫生,執業多年。從節前不間斷的輪班值守,到服從醫院調配,派駐博深高速瀝林北出口開展檢疫執勤,李海堅沒有完整地休完一天假。

羅麗文24歲的女兒李思甜“女承父業”,是鎮衛生院的彩超、心電圖醫生,也是家庭醫生服務隊的副隊長。平日裡熱心為群眾上門看病的她,這次也走上戰鬥一線,在醫院和博深高速軍墾農場出口檢疫點兩頭兼顧。

“先有大家,再有小家,只要能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一點點力量,都是值得的。”羅麗文說。

前有“逆行者”,後有“守家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廣大醫務工作者捨生忘死,英勇奮戰。他們身後,是親人們關切、支持的目光。

“寶寶在家要乖乖聽話,等媽媽打敗病毒大魔怪就回去!”這是大亞灣澳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曾惠每晚與她的3歲孩子對話的固定內容。她既是一名兩個學齡前兒童的媽媽,也是衝鋒在疫情防控一線的白衣戰士。

2月6日,單位成立大亞灣澳頭快速應急防疫小分隊後,曾惠主動請纓,連續24天戰鬥在防疫工作第一線,24小時隨時待命,對重點疫區歸來人員、密切接觸者排查,先後排查了140多名密切接觸者。“幸好家裡人都很支持,他們幫我照顧好寶寶,讓我安心工作。”曾惠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疫情結束後,可以帶著孩子和小區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在戶外快樂玩耍。

抗疫一線男護士的“鐵血和柔情”

在此次抗疫一線,不少男護士衝上一線,做起了疫情阻擊戰的“排頭兵”,展現出了他們的鐵血和柔情。

“定了?”

“定了,明天就去感染科。”

“知道攔不住你,衣服收拾好了,缺什麼發信息,我送過來。”

“離家就幾里路,別太擔心,只是辛苦你和媽了。”

……

出征抗疫一線的前一晚,市中心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馬雄興和妻子的對話。半個多月前,馬雄興就寫了請戰書。2月9日,請戰成功的他,成了感染科負壓病房的“男丁格爾”。

“穿上防護服、防水衣,戴上口罩、護目鏡,不動都出汗,鼻癢打噴嚏也只能忍。” 馬雄興患有鼻炎,在負壓病房工作,更是艱辛。一個班下來,他口罩裡汗水、鼻涕和淚水,一股腦兒往下流。箇中滋味,如非親歷,誰能明白。

“我有一事,生死與之” 惠州醫務人員築起抗疫“鋼鐵長城”

“我的病好了,不打針了,要出院!”“護士,看了網上的描述,和我的症狀一樣,是不是病情又加重了?”重症病室,本就壓抑,加上患者年齡偏高,“脾氣”更大,“疑心”更重。馬雄興除了面對繁重的任務,還得“心細如塵”,化身“心理醫生”,耐心勸導疏導。

“阿姨,等痊癒了,就可回家抱孫子了哈。”“阿伯,看,報告顯示,您的病正在好轉呢。”工作中,馬雄興總是腳步匆匆,嘴也不停,無比堅定。只有在孩子打來視頻電話的時候,這個“大男孩”的眼眶才會一下子溼潤了,“等著我,疫情過後,我陪你堆積木。”

“我們男護士體力、精力都比較有優勢,應該是要戰鬥到疫情結束了,這個也正常。”從2月8日元宵節起,市中心人民醫院80後急診ICU男護士鄧炳青就與另外5位同事隨即應召,正式進入抗擊疫情治療一線,至今,仍然戰鬥在感染病區的重症組。對於男護士這個身份,他頗有些自豪。

2月12日16時,鄧炳青接班工作,那個時間段有兩位病人要去做CT檢查,看肺部感染情況,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因為新冠肺炎,他們要帶上監測生命體症的機器,二三十斤重的氧氣筒,給怕冷的病人找來毯子蓋好身體,加上從感染科到CT檢查室有一段距離,“評估來評估去,覺得一次送兩個人不行,搞不定。”鄧炳青跟值班醫生伍永立商量後,為安全起見,決定分兩次送病人去檢查。

就這樣,鄧炳青提著氧氣筒,伍永立推著輪椅上的病人,兩人一路走一路留神觀察病人心率、血氧飽和度,一位病人檢查完回來安頓好,再送另一位,就這樣來回走了4趟,“剛出門沒多久我就累得不行,檢查完後手累腰痛,體力差點肯定吃不消。”

在重症病房裡,病人都是單間隔離,除了醫護人員外接觸不到其他人,因此,大部分病患都有焦慮情緒,加上打針會痛,有時打針又比較多,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鄧炳青和醫生們在做治療時,常常要花相當時間去跟病人溝通,說明清晰,解釋原因,有時候講半天講不通,就要換人去講。“心理上的護理很重要。”鄧炳青稱,可能因為體格原因,男護士講得話病人相對比較容易接受。

鄧炳青留意到,這次疫情中,除了個子太高的,去支援湖北的男護士很多,成為此次救治病患的重要力量,“以前,社會上對男護士的瞭解和理解不多,但這次感覺這種認識增強了,意識到我們的重要性,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職業尊重。”

採寫: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龔妍 譚琳 李芳娟 歐陽成 馮麗均 劉豪偉 周智聰 李松權 林麗娟 楊敬賀 魏怡蘭 特約通訊員曾漢青 通訊員張君玲 歐陽洛書 張娜妹 曾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