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春意鬧 復產忙|安龍縣鞏固防疫效果快速推進復工復產見聞

核心提示

從工廠林立的工業園到綠意盎然的農業園,從民營經濟到小微企業,從百草園到百菇園,處處爆發出強勁的發展活力和高效農業的蓬勃生機,黔西南州安龍縣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復工復產正加快有序推進。

當下,安龍千方百計給政策、出實招,全力扶持企業應對疫情挑戰,恢復正常生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穩企業、穩就業、穩經濟,全縣改革發展不停步。

走進安龍縣工業園區,廠房錯落有致,房內機聲隆隆,園區內的各家企業生產運營正迅速升溫。或漫步高效農業園區,既可以感受傳統農業的田園樂趣,觀摩現代化高效農業的蓬勃生機,領略特色農作物與眾不同的種植模式,還可以深度感受現代農業的獨特魅力……

機器轟鳴聲、人云笑語聲,聲聲入耳,正奏響加快建設生產“復工曲”。安龍縣摁下復工復產“快進鍵”,一個個企業開足馬力,火起來,將在新一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金源鐵合金:開工復產“火力十足”

走進坐落在安龍縣錢相街道納汪村馬家灣工業園區內的貴州金源投資有限公司,乾淨整潔的廠區大院防疫宣傳標語隨處可見,而大院一側的生產廠區裡卻“火力十足”,叉車、剷車來回穿梭,工人們口戴面罩、手舉鐵錘正在敲打已出爐的鐵合金,有的在篩灰、有的在裝袋、有的在上車……好一派熱鬧景象。

春意鬧 復產忙|安龍縣鞏固防疫效果快速推進復工復產見聞

工人反覆將物料推送進爐

“根據縣裡的統一安排,節後公司加足馬力生產,每天都有100多名工人在不同的流水線上搶抓時機不停地作業,平均日產鐵合金210噸。”公司綜合部主任李和祥邊走邊介紹。

“我的工作是在這裡指導把原料按照嚴格規定的配比後,通過電流加溫後熔化成鐵合金。”在廠區二樓,工人梁興元正指揮著冶煉的直流電礦熱爐的控溫,時不時走到爐臺旁邊查看。錢相街道橋馬村下壩弄組的貧困戶梁興元,2年前就到這個公司上班的,剛來的時候就做一般的普工,由於他精明能幹、吃苦耐勞,在公司的業績逐漸顯著,由原來的班員升到班長,去年11月份就“晉升”到試用期爐臺長,工資也翻了一番,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就是4500元。

保娟,梁興元的愛人,也是和他同一天到公司上班的。“我和我家老公的班次不一樣,是錯開上班的,這樣就可以照顧小孩和老人了,從家到公司也就10分鐘的車程。”在另外一間房,負責在公司做化驗的保娟說,做化驗工資都得3500塊,但活兒很輕鬆。

在該公司,務工就業的崗位主要針對當地群眾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市民。目前,在該公司就業的固定工人146人,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固定在冊55人,還有部分是當地靈活就業人員,涉及新市民居住區五福小鎮,以及納汪、三道牆、橋馬等附近村寨。

“幾經考察後,公司之所以選擇在這裡落戶,得益於當地政府對企業申報流程簡政放權外,最大的初衷就是給當地的群眾,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易地扶貧搬遷戶提供就業崗位。”公司辦公室主任周建中如是說。

“這幾天我們每天都要跑一趟你們貴州安龍的這個廠,從欽州拉生產的原材料到廠裡面以後,又從廠裡把鐵合金拉回廣西,這久就跑這條線路,貨源足、跑得踏實。”談話間,廣西師傅章年辰在公司門衛處登記好信息、進行體溫檢測和對車輛消毒後開著大型拖車緩緩倒進生產廠房。

和梁興元夫妻倆一樣,從錢相街道麻油村龍井組搬遷到五福小鎮福苑20棟一單元的新市民段福剛和愛人羅幫連也在這家公司上班,段福剛從事冶煉工種。

“我家住五福小鎮,騎車來公司3分鐘就到了,現在就在家門口找到活路做,上班的時候還可以在公司吃飯。”羅幫連是專門做配電的電操工,她說,一個月和老公的積蓄就有8000多塊,相比以前背井離鄉、走南闖北的去外省務工的辛酸,對於這個收入她們很滿足。

安全生產重於泰山。結合當下疫情防控工作,公司採取“點對點”接送,每天前來上班的員工必須在所在村級疫情防控宣傳服務站檢查身體、測量體溫後由公司派專車接送,避免中途接觸交叉感染,並且以班組為單位實行分批次、分時用餐,同時採取對廠區公共區域進行消殺等防控措施。

據悉,安龍縣年產60萬噸鐵合金(直流礦熱技術)項目是該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重點項目,由貴州金源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並於2017年投產運營,公司在享受政策改革紅利的同時讓企業釋放活力,實現“反哺”助推脫貧攻堅。該項目已實現一期建成投用,年產5.5萬噸鐵合金,解決周邊群眾上崗就業150餘人,帶動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55人。該項目分三期投建,建成後可提供就業崗位近1000個。

眾鑫科技公司:菌香滿園關不住

已是傍晚,徐祖蘭和劉德春忙趕在7點下班前把最後一籮筐的菇腳剪完才離開公司回家。

徐祖蘭們做工的公司叫安龍縣眾鑫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公司門口兩道鐵門半開著,門內一張方桌上擺放著酒精、體溫槍和一疊員工上班花名冊。冊子上除了記錄著當天來公司上班的人員及時間外,另一欄還詳細登記著員工的體溫檢測數據和上下班佩戴口罩、消毒情況。

加工生產廠區內機聲隆隆,只見工人不停地從冷庫房裡運出大框大框的香菇有序地擺放在地上,百餘平方米的水泥地上,20多名工人一字排開,她們都是來自附近的村民。大家三個一組、五個一班、八個一排,小心翼翼地剪菇腳。

每隔半小時,專門負責搬運的村民危清梅就把剪好菇腳、分好等級的菇用推車運往烘烤房,一道道流水工序有條不紊。

春意鬧 復產忙|安龍縣鞏固防疫效果快速推進復工復產見聞

工人們圍桌剪菇

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位於安龍縣錢相街道錢相村,是一家由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把食用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集約化發展,將食用菌產業培育成高效生態農業中的優勢主導產業的企業。該公司落戶後,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主要輻射五福小鎮新市民就業。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食用菌產業對新市民1648戶8584人“一包三保”全覆蓋,並形成了安龍特有的食用菌“1210”產業扶貧模式。

“我是元宵節那天接到公司的電話,十六就來上班的。”早上8點,家住錢相街道錢相村高坎子組村民徐祖蘭約上鄰居劉德春準時到公司上班。她們的活兒不重,就負責剪菇腳,一天的收入不下60元錢。

今年春節,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該公司開工延時,後經縣政府同意下達復工復產的批覆後就正式開機生產。

“我老了,其他的重活路做不了,現在來這裡做工既輕鬆,離家又近,一個月的收入除開家庭生活開支後還剩千把塊錢。”這對錢相村池塘腳組村民王智慧來說,在家門口就能找到這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她很樂意,她還說,她家離工廠就10分鐘的路程,實在太方便了。

坡雲腳組65歲的尚加秀大娘,從家走到公司只要6分鐘,她是公司的“老員工”了,去年就和老伴來公司做工的,而且她今年說服了兒子們不再外出務工,都已經在公司給兒子、兒媳報了名,只等處理好家務事後就來上班了。

僅一條馬路之隔,離公司十步之遙就是公司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放眼望去,瓜綠色的大棚一個挨著一個,走進大棚,棚裡菌香四溢。

馬路坎下,就是菇農王成林的菌棚。

菌棚裡,30歲的王成林正在和妻子陳建春忙著採摘新鮮的菌菇。已經有2年多種菇“歷史”的小夫妻倆去年就租公司的12個大棚來種,11萬棒的菌棒在去年冬月間就上架完成。

“我們種的菇品質好,一年可以採摘6茬。這茬一天兩個人只能採摘800斤,估計要一個半月才結束呢!一年下來純收入有個十五六萬吧。”看著長勢良好的菌菇,夫妻倆臉上露出了笑容。

“我們公司為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貫徹落實好‘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方針,制定相關細化方案,在確保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力爭儘快恢復到節前水平。”安龍縣眾鑫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仲文說。

安龍縣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該縣的“一縣一業”扶貧主導產業,在食用菌核心園區已入駐19家食用菌生產及菌棒加工企業,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和“1210”模式,食用菌在全縣實現了“鋪天蓋地”態勢,年產量在11萬噸以上,產值超10億元,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天刺力:抓時機 搶修建 復工忙

萬丈高樓平地起。走進貴州天刺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兩棟生產用房立於平地,其中一棟已竣工,另一棟也完成了主體建設。在現場,工程車來回穿梭,數十名工人面戴口罩或揮鏟和泥,或碼磚砌牆,一派繁忙。

這,僅僅是安龍縣在疫情防控期間加快企業復工復產,恢復產能的一個縮影。

灑雨鎮納汪村的劉加秀在工地做雜工,平日裡主要負責遞送磚、木之類的材料,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

春意鬧 復產忙|安龍縣鞏固防疫效果快速推進復工復產見聞

古忠瓊拾掇刺梨種苗

2月17日,公司通知復工,她和同村的餘明英便第一時間趕了回來,雖說工地空曠,工人分佈零星,但進出工地消毒、測溫和登記的步驟定是少不了的。

“公司下細得很,一進來就先發口罩,然後登記,量體溫,還要拿消毒水噴手喊你反覆搓。”劉加秀磚不離手,比起在家做農活,她覺得這份工作掙得多,也無須承擔過多的風險,還是很樂意的。

貴州天刺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2018年由安龍縣引進的一家專業從事刺梨種植、研發、加工、生產及銷售為一體的民營企業。在安龍建廠以前,收購的刺梨鮮果主要由盤州天刺力集團公司代為加工,考慮到安龍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於2013年將安龍納為原料供應點,委託安龍縣運龍刺梨公司代種、公司自種、農戶承包種植等方式種植刺梨2.1萬畝,帶動就業7500人。去年,為滿足日趨旺盛的市場需求,公司在安龍投資3.5億元建廠,擬建成全國最大的萬噸級原汁儲存庫。

“年初,公司又在錢相街道新華村流轉500畝土地作為刺梨種植基地,眼下正是刺梨種苗移栽的關鍵時期,為了確保種苗能儘快種下,公司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迅速招工參與移栽,現已在新華村聘得工人30餘名,預計將在第一批種苗到位後開始移栽。”公司副總經理肖強介紹。

一邊搶修建,一邊抓生產。在距離廠區六公里外的貴州天刺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種苗基地裡,工人們正在搶挖育好的刺梨種苗,力爭在2月底以前將種苗分批供應出去。

“叔叔嬢嬢們,可以回家吃飯了!吃完飯了再來幹!”操著一口地道雲南口音的古忠瓊和工人們在地裡忙得熱火朝天,“我們原計劃是正月十五以前把刺梨苗挖出來備好,現在時間被壓縮,當然要得抓緊時間幹啊!”種苗基地負責人古忠瓊一邊收拾一邊說。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備耕時節,為將地裡的刺梨種苗及時移植出來,古忠瓊在接到公司復工復產的消息後立即趕了回來,召集工人搶挖種苗,以備移栽。

“回來之前,我按照家鄉那邊防疫期間復工復產的要求,去體驗、打復工證明,直到前幾天才正式復工。”古忠瓊說,等疫情形勢呈現更好的變化後,她的十餘名老鄉也將陸續從雲南趕來安龍,協助她做好刺梨的培育和種植。

“現在基地上的工人已經回來八九名了,都是附近的村民,剩下的20餘人將會陸續到位,我們的目標就是爭取把被耽誤的時間搶回來,確保種苗按時供應到位。”古忠瓊信心滿滿。

搶抓時機更要做好防疫。古忠瓊在工人返崗之前,都會詳細瞭解他們近期的活動軌跡和有無接觸疫情較重地區返鄉探親的人員,同時做好鋤頭、鐮刀等農具的消殺。

據介紹,該公司目前一期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預計今年8月建成投產,年加工刺梨鮮果4.5萬噸,預計年銷售額可上億元,提供就業崗位400餘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