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這六人誰歷史地位最高?

leslie_cheung


錢穆和錢鍾書有親屬關係,但是學術領域並不相同。錢穆主攻史學,錢鍾書主攻文學理論。林語堂是文學家,在翻譯領域也有一定貢獻。胡適主要貢獻是在文學理論和思想領域研究。魯迅的貢獻主要是文學領域。李敖早期從事文學創作,後期轉向政治活動,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

所以這6個人的主攻方向是不一樣的,因此不能直接加以比較。

從文學創作層面來看,主要有三個人。魯迅,林語堂和李敖。三個人的文學貢獻,以魯迅最高。其他兩人差不了多少。林語堂的文學貢獻其實不是特別大,和李敖相比也沒有特殊之處。不過在翻譯層面上看,林語堂的貢獻最大,水準最高。林語堂是福建閩南人,出生在教會家庭,從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英語的根基非常好。能夠直接用英語創作文學作品,其實他最著名的小說是用英文創作的就是京華煙雲。綜合來看,要比李敖強一些,所以也可以排在第2位。

從文學理論層面來看,胡適貢獻最大,魯迅其次,錢鍾書最後。胡適本人沒有文學才華,所以創作的文學作品比如詩歌的水準其實不高。但是胡適對於白話文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點不容抹殺。魯迅早年也從事過文學理論研究,寫成中國小說史略。在白話文的發展過程當中,魯迅一方面有理論方面的貢獻,一方面也有實踐領域的貢獻,所以排在第2位。錢鍾書在文學理論方面其實沒有開創性貢獻,他所從事的主要是對前人理論的總結和分析。從學術層面上來講,這種貢獻比獨創性貢獻要差一個檔次,只能排在第3位。

從史學層面上來看,只有一位專業的歷史學家,所以就不需要進行討論了。

從思想深度來看。錢穆和魯迅的深度要遠勝於其他人。其他4人的思想普遍比較淺薄,不需要加以討論。而錢穆和魯迅這兩個人的思想又是針鋒相對的。主要原因在於錢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情者,而魯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者,對於西方文化的態度,錢穆是比較負面的,魯迅是比較正面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思想領域當中魯迅的地位要高於錢穆。但有意思的是,隨著中國逐步崛起,錢穆的地位又開始提升,並且有可能在未來勝過魯迅。不管怎麼說,必須承認錢穆在中國近代最沉淪的時候,依然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並且現在的歷史也正在逐步證明他的思想的正確性。

從社會和歷史影響力來看。魯迅錢穆和胡適是具有較大歷史影響力的人物。其他三個人屬於有一定影響力的歷史人物,和前者不在一個檔次上。


用戶4325101516


錢穆、錢鍾書、林語堂、胡適、李敖、魯迅,這幾個人誰的歷史地位最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歷史地位是由才學和時勢所決定的。

若講歷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適和魯迅。胡適是“民國孔夫子”,雖然學術水準不一定是最高,但是但開風氣不為師,胡適在踐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及多個學科領域有較高的造詣。魯迅則是“二十世紀文化的旗手”,以一支嬉笑怒罵的如椽巨筆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批判精神和人民情懷。

其次則是錢穆,錢穆是國學大師和史學大家,“一生為故國招魂”。同時他還創辦了新亞書院,即後來的香港中文大學。後來又到臺灣,是當時時代背景之下,在道統和學統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和化身。之後再是錢鍾書和林語堂兩人,在這些人中論學問見樹,以錢鍾書和錢穆最高,錢鍾書“立志讀編清華之書”,是民國遺風的最後見證者,傳承者之一。林語堂的散文造詣在華語文學界有著極高的地位。最後是李敖,李敖的雜文造詣,包括其狂狷性格,在沒有大師的時代,不得不說,在我們這個年代裡獨具一格。


青年史學家


首先,把六位不同檔次的人放在一起排位沒意思。


要我說,第六位肯定是李敖。李敖對於現代文學、思想、政治的建樹不大,把他有特色的作家來看最好。

其次呢,要確定其餘五位大師的歷史地位,也要看地區。

在大陸,魯迅毫無疑問排第一位,出於歷史原因,我們對魯迅有過度的推廣和崇拜。

對於胡適,他的書一度在大陸成為禁書,可是在臺灣,胡適卻是穩座臺灣文壇的頭把交椅。我們大陸推崇的魯迅一度在臺灣就成了禁書,甚至還名字都不能提。魯迅的學生臺靜農在臺灣在任何場合對任何人都不提魯迅的名字。

林語堂主要在散文和小說方面取得成就最大,中年以後基本在美國了,本來消聲無跡,但是上世紀90年代又火了。

錢穆講受中國文學史受到尊敬和推崇,但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遠不及以上四位。

錢鍾書是以學問出名,小說也寫得好。

再次,給其餘五位大師論歷史地位,評判的標準是什麼?

論雜文,魯迅第一;論白話文運動和新文學建設,胡適第一;論閒適小說,林語堂第一;論學問,錢鍾書第一;論中國文學史,錢穆第一。

五位大師可以說都是全面發展,但是每一個擅長的領域不一樣。因此,我們後輩向他們學習,主要是學習已經精通並出書的知識。至於排歷史地位,那就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了!

2018年靈林玖玖原創,一個寫過100篇以上書評的閩南人。


靈林玖玖


錢穆,錢鍾書,林語堂,胡適,李敖,魯迅

這六位民國大師,誰的歷史地位更高一些。

雖然他們六位在多個領域都有建樹,但所專還是不太一樣

歷史方面,錢穆是大家,在歷史領域建樹頗多,《國史大綱》《先秦諸子年系》《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都是扛鼎之作。他與陳寅恪,呂思勉,陳垣一起被稱為上世紀史學四大家,在歷史領域,錢穆先生自然是六人中的NO1

而國學方面,錢鍾書則是這六位中的翹楚,錢先生中今中外經史子集無不一精,學問通貫中西,自成一家,《談藝錄》《管錐篇》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明珠級鉅著。

論小說和散文上的成就,林語堂先生當仁不讓,《京華煙雲》《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都是經典之作,先生也曾經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雖然錢鍾書先生也有《圍城》,魯迅先生也有《阿Q正傳》,李敖也有《北京法源寺》,但成就還是不如林先生。

而論寫雜文,李敖自詡為三百年來中國寫雜文來第一人,但夜狼則認為他還是隻能屈居老二,魯迅先生不稱第一,誰稱第一。論罵人不吐髒話,吾輩唯拜周樹人。

胡適先生在六人中算是一個全面的全能選手,能寫詩,國學功底也不錯,哲學也研究得不錯,當政客也挺合格,但就是沒有哪一樣是出類拔萃。

如果真要從六個人中評出高低的話,我們只能從歷史影響力來評斷歷史地位,那麼答案還是魯迅先生,因為他的作品對607080整整三十年的一代中國人來說,影響太深遠,雖然這種影響力有時勢和政治的因素,但過去幾十年,誰能比魯迅的作品更有影響力呢?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歷史地位最高的是胡適。這個其實毫無任何疑問,從民國到現在,這6個人裡,歷史地位最高的都是胡適。

在我的孩提時代,整日整日陶醉在書的世界,愛文學,卻更愛雜家百科。這6個人裡,接觸到最多的——是魯迅。

《魯迅雜文選集》不知看了多少遍。語文課本中的《記念劉和珍君》的要背誦的那幾段只用了10分鐘就全部背過。魯迅如何跟錢玄同、林語堂、顧頡剛、陳西瀅不和,如何跟親兄弟周作人鬧翻,如何如何拿著北洋政府的錢,公開罵北洋政府。

但是後來看的一些書,譬如《中研院的那些事》,有關陳寅恪、梁思成等人的書籍時,卻發現,胡適的名聲才是大得驚人

譬如說,中央研究院第二任院長選舉時,胡適遠在美國,競爭對手包括國民政府的諸多高官,翁文灝、朱家驊、王世傑等,但是學者名流以陳寅恪、傅斯年為代表卻堅定地選擇胡適。陳寅恪在選舉會議中直呼:“我來重慶就為投胡適先生一票”。結果怎麼樣呢?胡適雖然遠在美國,但還是當選,最後只能讓朱家驊代理院長。可見學界對胡適有多麼推崇。

胡適本人是新文學運動的先驅,新思想、新道德的代言人,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國駐美全權代表。胡適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人

但魯迅先生地位就有點低了,曾在蔡元培的邀請下擔任教育部僉事,後來在北京大學、女師大也只是講師,再後來輾轉廈門大學、中山大學擔任教授。蔡元培、宋慶齡創立“民權保障同盟”時,魯迅先生只是上海分會委員;“左翼作家聯盟”時仍然只是常務委員。因此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文學成就是毫無疑問的,但當時所說的“地位”,更多的是學術,而不是純文學。

而林語堂、錢鍾書、錢穆 3 位先生則更多隻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化大師,林語堂先生的文學及語言學,錢穆先生的歷史學,錢鍾書先生的文學及英文。

李敖?不認識。談學術,他沒有資格;談地位,他不配。

因此這6個人地位如下:胡適>>魯迅>林語堂>錢穆>錢鍾書>>……>李敖


安若凡


我認為六個人中很多都是盛名之下其實難符,比如錢鍾書、錢穆、林語堂和胡適。一個學者的地位不應該由他們讀了多少書和寫了多少書來決定,而應該由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激情來決定。

普羅大眾是讀不懂什麼書的,只會人云亦云,看一個人地位多高就仰視著誠惶誠恐的。他們不是真正地能分辯他們的思想的意義的。就象現在的人誠惶誠恐地仰視百家講壇上那些偉大的大師一樣。

錢鍾書、錢穆、胡適和林語堂根本沒什麼社會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激情,從本質上說他們都是追求個人生活的布爾喬亞。他們有才華看清了一些社會問題,也能用學術的解剖刀來分析問題,但他們都是遠遠地看著社會問題,心裡首先想的是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們沒有為社會進步犧牲的道德激情。有才的人多的是,但很多人都是因為地位和互相之間吹吹拍拍,從而在人群中有個盛名。百家講壇上很多大師如果不是因為是教授上了電視,他們的水平並不會比廣場上的芸芸眾生高多少。只不過普羅大眾不能分辯,被他們滿口之乎者也嚇到了。

《圍城》有什麼好,只不過是顧影自憐、搔首弄姿的自我哀呤,從那裡根本看不到社會責任和道德激情,胡適和錢穆都是個在舊紙堆裡找存在感的人,林語堂是高高在上,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來寫文章的,他的《中國人》雖然有才但沒有激情。

說到底他們都是書齋裡呤詩做賦自我娛樂消遣的文人,是自私自利膽小怕事沒有犧牲精神的布爾喬亞。

他們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舒服生活。他們不勤奮也不能真正忍受寂寞去建立一套創新性的試圖改革社會的思想。他們比起西方的思想家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個人品質上都要差一大截。

魯迅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這不是因為他有多高的學術水平和文學造詣,而是他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激情。周恩來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如果沒有魯迅對民主平等的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呼喚,中國現實的文化進步性就沒有這麼高,說個嚴重點的比方,沒有魯迅中國現在可能還象印度一樣倒處是等級觀念,當然這個比方可能是誇大了。沒有先烈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巨大的犧牲精神去聲嘶力竭地呼喚和吶喊,現在談什麼中華復興和繁榮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文化的進步是不可能搞好經濟的。

李敖也是有社會責任感和鬥爭精神的。但因為地域和時代的原因,耍說他就大複雜了。

魯迅以及左聯掀起的那場新文化運動對中國整個歷史的影響是開天闢地的,因為他們打碎了舊文化,建立了新文化,沒有這種新文化的建立就沒有現在的復興。


藍天白雲77597639


在你所列出的這個六個人,即錢穆,錢鍾書,林語堂,胡適,李敖,魯迅中,首先李敖不能和其他五個人相提並論,李敖出生1935年,其他五人最晚出生的是錢鍾書,是1910年。

其次,我們這裡談論某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主要依據只能是這些人活躍時期以及後世各個時期的評論家、相關歷史學家們對其評價,因為這不是討論他們各人的學術造詣、學術成果或者創作成就,那麼也許頭條裡一些專業人士可以憑藉自己的學術能力給出個人答案——所謂地位,是眾人公認後才能獲得的,而作品成就、水準則有相對客觀的衡量依據。

除了李敖外,其他五個人首先因為活躍於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而名動中國,甚至名動海外。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即五四運動,對中國自民國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無論文化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新文化運動都具有開啟一個新中國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發起、領導這場新文化運動的人,或者在這場偉大的文化運動中成為正能量的活躍人物,就必然會被後世的各種史書所褒揚。那麼在提問者所列的除了李敖之外的五個人中,誰最被後世褒揚的最多、捧得最高?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新文化運動(五四文化運動),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蔡元培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上述是海外的專家和國內的專家對中國歷史上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基本評語,注意看其中提到的人,提問者所列的六個人中只有魯迅和胡適在其中,所以他們兩個人也是公認的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

——胡適“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私立南開大學校董會董事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他擁有三十六個博士, 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博士學位的人之一。”

——魯迅“為中國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開山巨匠,亦是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譽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學術著作、自然科學著作、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和木刻版畫的研究,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蜚聲海外,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界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此外,魯迅的《狂人日記》被後世譽為中國白話文小說第一篇,而他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至於胡適,我承認,他的文學作品我完全沒有閱讀過,不做評價,也沒有資格評價,但看評論家和文學史相關論文的評論,很明顯,胡適的文學作品仍然沒有魯迅的作品影響更大。雖然胡適在八十年代開始也逐漸在大陸上開放了,但並沒有誰說得出他究竟有什麼皇皇鉅著或者什麼經天緯地的偉大文學作品值得一說的。

最後回到問題上來,談論歷史地位,當然首先看影響力和公認的地位,那麼在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和胡適都屬於領袖人物,就貢獻而言,他們都是彪炳史冊的人物,可以說地位相當,所以兩個人第一回合打個平手。然後再評兩個人在學術方面,很顯然,兩個人在學術方面都各有建樹,但通過不少論文和媒體文章介紹,給我感覺胡適在學術研究方面,可能比魯迅更多一些成果,魯迅相對較雜、比較多方面,所以在學術方面,算魯迅略輸一籌。但是,在文學創作方面,魯迅就憑《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兩個小說的成就,已經可以被認定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人了,這就遠遠將胡適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努力甩在了後面。所以這一回合可以說是大比分勝過胡適。那麼最終綜合來評論,我個人認為魯迅的歷史地位,毫無疑問是超過胡適的。


天淞子


實話實說,這六個人所在的領域不一樣,強行對比就是廚子和裁縫比誰更厲害!錢穆是歷史學者,錢鍾書一開始主業在翻譯方面,後來轉向文學文藝理論,順便還寫過一本文學史留名的《圍城》。林語堂也是在文學方面有影響力。胡適涉獵很廣了,如果說主攻方向,大約是佛教和明清小說了。李敖先生我並沒有足夠的瞭解,而且他暫時還在世(目前罹患癌症),這裡不談。魯迅,可能大家會對他有誤解。下面我要稍微花點功夫談一談這幾個人。

錢穆的水平如何,我覺得我一個普通曆史愛好者,沒法回答,但是,我知道著名歷史學者嚴耕望在他的《治史三書》裡把“錢穆”、“白壽彝”、“陳寅恪”、“陳垣”四人並稱。大約在民國,這四個人的歷史水平還是一流的。不過,今天去學習歷史,錢穆的東西觀念上似乎有點老了,入門級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

錢鍾書早期主業是翻譯,而他老婆楊絳女士主業一直是翻譯。1953年之前,他都是在外文系教書,我記得同一個時代,錢鍾書的鄰居都並不知道他的《圍城》,可見當時錢鍾書並不是以小說出名的。當然,不妨礙他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畢竟一本《圍城》就夠了。說幾句題外話,錢鍾書的《圍城》雖說像《儒林外史》,但裡面很多戲謔的梗,算是肚子裡有點墨水的才能看懂的段子。跟他的《管錐篇》或者其他書一樣,並不是適合普通大眾的。



胡適,大名鼎鼎。先不說他的具體成就,單單胡適先生的“哪怕真理窮盡,進一寸有一寸歡喜”,都在當時給人振聾發聵的感覺。他涉獵極多,給人多而不精的感覺,其實,他最值得說的是其在佛教研究和明清小說上的功夫。至少,他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在當時影響力很大的。胡適在今天人心裡更重要的地位取得是在五四運動白話文的推廣和從政期間,這裡就不多說了。


林語堂,他的翻譯主要是把中國作品翻譯成英語,又寫過《京華煙雲》等小說,還有一本著名傳記《蘇東坡傳》。在文學史上,他是有濃墨重彩的一筆的。

魯迅,我們心中的魯迅是一個左翼作家,似乎雜文很厲害,喜歡跟人打嘴仗。實際上不然,我有一個版本的《魯迅全集》,雖說少量魯迅作品未收錄,但是大部分魯迅著作都收入了,我們可以大致看看他作品的類型以及其比例。如圖所示: 前七卷都是他的文學作品,八九十三卷是他在古代文學方面的貢獻(校勘的古籍和學術著作),剩下十卷全是翻譯的作品。按照作品比例來看,魯迅更多的是翻譯,其次是創作,最後才是古代文學研究。這樣看,我們普通人對於魯迅的理解是不是有偏頗之處呢?他的文學地位更多的是因為他是探路者,我們苛責他作品或者過分吹噓的時候,可曾想到他大量時間與精力花在了翻譯上呢?



半卷


看這麼多回答真讓我觸目驚心。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很多人習慣揮著道德大棒去評價歷史人物。不是抨擊民族大節,就是在指摘個人生活。

這幾個人物都是文學界的。難道不應該從文學對歷史的影響力作為參數,去評價這些人物對歷史的影響力嗎?

此外在文學上對標唐宋八大家,評價這些人物的影響力和歷史評價,我覺得是可行的。

魯迅的影響力在這幾位中毫無疑問是第一。民族魂這面旗幟,除了魯迅,誰敢當,誰能當,誰配當?請注意這不是道德評價,這正是這個人物綜合一身一生的公眾評價,歷史評價。魯迅的文章,是他身處那個時代最能振聾發聵,並至今警醒後人的不朽之作。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平心而論不如胡適,錢鍾書,錢穆,但整體成就最高,對標蘇軾,故排第一。

胡適文化水平最高,作為一代大師開啟新文化運動。對標韓愈,排第二。

錢鍾書學貫中西,學術成就最大且以小說名世。對標歐陽修,排第三。

林語堂文學造詣極高,散文小說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對標黃庭堅,排第四。

錢穆屬歷史學家,雖說文史不分家,但終究不能混為一談。故不作排名。

李敖最末。對標曾鞏。


魚尾


本人以為,從廣義的文化意義來評價上述幾人,或者更多的在各個文化領域有著卓越成就的中國文化史上的文化人物中,都沒有人能夠超過魯迅和胡適。之所以這麼說,乃是因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胡適和陳獨秀髮起和領導的,魯迅等人為主將的〈白話文運動〉,以及由此發展而成的〈新文化運動〉。

胡適發起白話文運動之後不久,就因為初期的白話文的不成熟而陷入了一種深深的憂慮之中。他說“如果白話文運動不僅沒有成功,反而又丟失了傳統文化的優秀的一面,我胡適就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了。”當1918年魯迅的,中國大陸上有史以來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的時候,胡適說“我終於放下了一顆懸著的心,我們成功了!”所以,當胡適的同事和朋友對魯迅頗有微詞的時侯,胡適制止了他們,胡適對他們說“魯迅是我們的人”。

魯迅從來都是“革命派”的人!如果沒有白話文,那麼多的文也好,史也好,詞也好,賦也好,能不能讓只具備初中文化的人就能從其白話文的翻譯中得以識之?就能不能使古典文學不僅沒有消聲匿跡,反而使之它們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承?再說,魯迅的成就並不止在文學方面,儘管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評委馬悅然曾經說過,“魯迅只憑他的〈吶喊〉和〈彷徨〉兩部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就唾手可得 。”但魯迅還是〈中國小說史略〉的著作人,這個關於中國文學史的著作,直至今日,也還是中國小說史的最權威的著作。魯迅還是中國最傑出的翻譯家,是中國翻譯學的奠基人,他所翻譯過來的外國著作有300餘萬字。他所經過辨論以至爭論所取得都翻譯學上的勝利至今仍然是我國翻譯學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魯迅還是我國作家中被翻譯到國外的文字最多的作家,他的文學以及歷史著作,包括全集,準全集,小說集,雜文集,通信集(包與許廣平的〈兩地書〉)都被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翻譯出版,他們甚至說“魯迅是世界的魯迅”。 放眼中華大地,哪一個中國作家受到過如此對待?哪一個作家能夠讓莫言說出他“願意用他的十部作品來換魯迅先生的一部〈狂人日記〉,用自己的全部作品來換魯迅先生的一部〈阿Q正傳〉。”?

上世紀五十年代,胡適的學生傅斯年發現了一個叫許倬雲的青年學生很有培養前途,於是就出面募集資金贊助送他去美國留學。但由於許倬雲身有殘疾的原因,傅斯年多方奔走無果。傅斯年只好找到胡適,請胡適出面募集資金。但胡適的募集依然無人響應,於是胡適便自己出資送許倬雲去美國留學。出發前胡適對許倬雲建議說,出去就不要學自然科學了,學歷史學吧。許倬雲學成返回臺灣後,終於成為海峽兩岸最優秀的,權威的歷史學家之一。

順便說幾句許倬雲教授介紹的留美的兩件事。許倬雲先生說,他們的一個美國教授的口頭語就是“我們不知道”。於是有一天一個美國學生忍不住了站起來對他說“老師,你總是說‘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都知道些什麼?”這個美國教授當即回答說“我們知道的就是‘我們不知道’!”還有一次教印度歷史的美國教授和一個印度留學生髮生了激烈的爭論,這個美國教授情急之下說了一句“因為我是研究印度歷史的權威,所以我說的就是正確的。”那個印度留學生馬上反駁道“老師,我很欽佩你堅持自己的見解的勇氣,但是我要說,一個人是不是掌握了真理,並不取決於他的地位。”許倬雲教授說,“這兩件事,使我受益終身。”

大約十年前,〈南方週末〉用大半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了記者對許倬雲教授的採訪。這大半個版面的一半是許倬雲教授對胡適的評價,另一半則是對魯迅的評價。採訪將要結束的時候,記者請他談一談胡適和魯迅的比較,他說,“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人裡,可以傳下去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魯迅,其中魯迅的成就要大一些。”記者還問他怎麼評價李敖,許倬雲教授很乾脆回答說“對李傲,我一句話也不說!”

對胡適和魯迅的貢獻本人在至少五篇文章裡回答過,〈南方週末〉記者採訪許倬雲教授的報道或許會有電子版,有興趣者當可查閱,此處就不作贅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