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辨別君子和小人?

愛自由愛自由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在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中,聖人當然是最高級別的,但是孔子從 未自為聖人,而是以君子自期。君子與小人是一對反義詞,在《論語》中,孔子經常提及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其中最為著名的說法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後來被漢代大儒董仲舒發揮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儒家思想體系雖然內部派別眾多,但他們對君子小人之別的見解卻很是一致。


到了朱熹時代,君子小人之別就等於義利之辨。朱和陸九源雖論學不合,但二者在義利之辨的觀點上是確定一致的。朱熹曾請陸九淵到自鹿洞書院講學,陸九淵講的題目就是精子喻於義”,據說效果極好,聽者甚至感動得流淚,陸九淵和朱熹兩人都將此事記載了下來,可見二者在義利之辨問題上所持觀點相同。



儒家重視道德,儒學便是要培養道德醇正的君子。君子原本是貴族的特稱,而孔子賦予了其特別的意義。在《論語》中,君子更多地是指道德高尚的人,他遵循社會道德規範,彬彬有禮,溫良恭儉讓,守中之道。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道德君子,他就必須明白“義”的道理。什麼是“義”呢?簡單地說,就是懂得什麼合乎道義。在判定一個行為是否善這一問題上,儒家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考量行動者的動機是否合乎道義,而不是考慮行為能帶來什麼實際效果,比如帶來什麼物質利益和好處之類。儒家認為,為了道義的目的,即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這就是孟子說的“捨生取義”。儒家認為,在做某件事時首先考慮效果是功利的,是“小人”所為。



儒家的君子和小人之別,在道德理論上,意味著注重義務優先於注重後果。但是,這並不代表儒家不重視後果,儒家也講“和”,只是這裡的“利”更多地是指群體的利益,面非個人的利益得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