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者,都是“錢”的搬運工,每一個人用自己的努力,從這塊蛋糕中切下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或多,或少。

而無論是多是少,最終都會向均值迴歸,因為一場遊戲中,很少見到贏者恆贏的場景,迴歸的方向,可能就是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特約撰稿人 戚海鵬

對於保險行業,不同的人群會關心不同的數據,消費者關心保險產品價格的高低;保險公司關心保費的增減;投資者關心股價的升降。

每一組數據都有它背後的含義,筆者相信,如果每一組數據,是一顆星星,匯聚在一起,就是星座,而星座,指引方向。保費因何漲跌,股票因何漲跌,每一組數據都有它的原因,每一個參與者基於所處的位置,會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去解讀數據。如果我們一起做一次嘗試,把數據糅合到一起,會得出怎樣的結論?

“價格”、“保費”、“股票”,這些名字,如果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錢”,特別簡單粗暴,對不對。這場遊戲中每一個參與者,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者,都是“錢”的搬運工,每一個人用自己的努力,從這塊蛋糕中切下屬於自己的一部分,或多,或少。

而無論是多是少,最終都會向均值迴歸,因為一場遊戲中,很少見到贏者恆贏的場景,迴歸的方向,可能就是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每一年,每一季,每一月,都會有大量的數據出現,如果只是中短期分析,很難看到全景,因此,筆者用近10年的數據,講述一個故事,不盡準確,僅粗劣探討。

消費者:4%

定價利率、結算利率不斷下滑

每一份保險產品的宣傳手冊上,除了純保障型產品外,都會在最醒目的地方註明,產品未來的回報是X%,X先生交了X元保費,未來的多少年內,每年可以拿到XX元,這個,是消費者最關心的,也是銷售人員一遍遍反覆告訴客戶的故事,這個,就是消費者可以分到的蛋糕。

1999年向前10年,是一個奇蹟的時代,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GDP高速增長,各類金融產品回報率高的驚人,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可以高於10%,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是嗎。當時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高達7.5%,筆者遇到的很多前輩,都會用long time ago的語氣,講述那時候自己買了哪支產品,現在還能夠獲得多麼高的收益回報,甚至出現保險公司用辭退強迫自家員工退保自購保單。

從2002年開始,監管機構對定價利率開始監管,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降低至2.5%,客戶的收益也隨之下降,但那個時候,中國保險密度不過區區240元,保險行業受關注度很低,接受保險的消費者並不多。

之後,隨著監管機構逐漸放開定價利率,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開始緩慢回升,逐漸一步步升高到4%,消費者獲得的蛋糕也隨之增多。

同一時期,萬能險、投連險在市場中鋪開,這些產品中,客戶分的蛋糕時升時降,筆者整理了一家主流壽險公司萬能產品從2016年至2020年的收益率變化情況,具有市場代表性。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2016年初,這款萬能險的結算利率高達5.05%,但之後,除了2017年至2018年由於投資市場的好轉而上漲外,整體是向下趨勢,至2020年1月,結算利率為3.7%,是宏觀經濟整體下行背景下的一次微觀投影。

整體來看,消費者從保險行業蛋糕中,目前能分到的“蛋糕”在4%左右,讀者可以記住這個數字,與後面的數據進行比較。

保險公司:13%

保險業系國內ROE最高行業之一,目前仍高達13%左右

保險公司,從這場遊戲中分到了多少蛋糕,利差益、死差益、費差益等等眾多的概念中,哪一個可以近似公平的衡量,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對於擺煎餅攤的老闆,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他知道搭這個攤子花了多少錢,他知道每天的麵粉和油要花多少錢,他知道每天賣了多少煎餅,每個煎餅多少錢,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知道是賺是賠。

保險公司是很大的商業體,煎餅攤是很小的商業體,但本質而言,都是“錢”的搬運工,對嗎,保險公司的老闆們,清楚自己投入了多少資本,清楚自己收到了多少保費,清楚使用這些保費,通過投資賺到了多少錢,簡化下來,用賺到的錢與投入的資本去比較,就代表了保險公司分到的蛋糕。

筆者用Wind整理了2009年至2019年的保險行業淨資產回報率,儘管ROE計算口徑中,含有各類財務調整,但通過它對一個10年的故事管中窺豹,仍是有意義的。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2009年,保險行業ROE為18%,在10年的過程中,ROE有升有降,但大致可以保持在10%以上,目前,ROE基本在13%水平。

讀者可以記住13%這個數字,用它去做比較。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資本,在巴菲特的感召下,前赴後繼的進入到保險行業中,儘管這些資本中,近些年我們見過太多“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故事供人唏噓,筆者整理了“申萬二級行業分類”中104個行業的ROE排行,保險行業在其中排行第9,每一名投資人都久經沙場,資本逐利的天性引導著他們向那些ROE排行前列的行業進發,哪怕路上屍骨累累。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投資者:8%

上市險企E/P值不斷升高,目前在8%左右

這裡的投資者特指二級市場投資者,他們很難說是從保險行業的蛋糕中直接獲利,但終究,投資市場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塊,保險行業的太多故事,都是投資市場貢獻的,這些投資者,通過投資市場間接獲取了多大的蛋糕?

保險行業有太多的估值方法,PE、PB、PEV、P/NBEV等等,化繁為簡,投資者最關心的,仍是上市的保險公司,今年賺了多少錢?利潤是多少?從這個角度出發,衡量投資者蛋糕最簡單的方法,是E/P,它是PE的倒數,投資者花了多少錢買股票,這每一元錢,保險公司產生了多少利潤,簡單而有效。

筆者整理了保險行業(上市企業)近10年的E/P如下: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2009年,保險行業E/P僅有2%,彼時金融危機只結束1年多,投資市場仍哀鴻遍野,之後,E/P逐漸回升,2011年5%、2018年7%、一路到當前的8%,投資者每花100元買保險股票,可以從企業間接獲得8元的利潤。

同樣,讀者可以記住8%這最後一個數字。

熵減,命運的方向

競爭加劇,或將逐漸迴歸消費者、險企、投資人三者平衡

讀者可能已注意到上面的漏洞,遊戲中漏了一個參與者,“稅收”,但那是一個更大的話題,這裡不討論。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

4%、13%、8%;

即16%、52%、32%就是保險行業蛋糕的切分現狀。

消費者、保險公司、投資人獲益不均,迴歸均衡是大勢所趨

物理中的“熵”概念越來越多被引用到商業中,或許只為蹭熱度,但它描述的規律,筆者個人認為適用於商業的發展前景預測,種種過大的偏離,種種混亂,最終都傾向於迴歸。

一塊蛋糕3個人分,無論保險行業認為自己的願景多宏大,能力多強、服務多好、投資能力多優秀,但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大,隨著商業模式創新力的減弱,50%的切分方法長期來看,很大概率有一個迴歸的過程。

很多讀者會反駁,保險行業哪裡能分到50%的蛋糕,筆者的確看到,很多中小保險公司在生存線上掙扎,很多一線的保險業務員艱難求存,但50%是一個行業的整體數據,而其中結構性的差異,受個體的經營差異性所影響。

如果保險公司整體分得的蛋糕高於消費者兩倍以上時,只能說明,這個行業還在快速前行,而當前行的速度放緩時,當競爭進一步加劇時,很大概率上,蛋糕會向消費者的方向傾斜,逐漸迴歸到三者平衡的狀態。

對於保險行業,筆者得出一個悲觀的前景預測,今天艱難的經營局面,明天會更加艱難,區別在於,行業中一些優秀的個體,會從行業未來大概率被進一步壓縮的生存空間中,獲得更大的份額,而處於行業中層、下層位置的個體,前路將更為崎嶇。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或許會面對一個更好的前景,更低價格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更高的收益回報,僅在7、8年前,我們聽到日本的人均保單數為8張時,還覺得很遙遠,但現在我們周圍這種情況已經很普遍了,不是嗎。

對於投資者來說,已經在蛋糕裡分得相對公平的一塊兒,讓他們繼續在投資市場裡浮浮沉沉吧。

最後,對在疫情戰役中,逆向前行的保險行業一線將士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注:本文標題致敬筆者推崇的基金經理:吳悅風先生)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