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專家稱A股上市公司復工率近八成 勞密型企業更需銀行“加油”

本報見習記者 李正

在北京某上市券商營業部負責業務管理的劉先生,自2020年2月3日開市以來始終堅持著每天向朋友圈推送證券交易信息。

“現在券商營業部業務當中,除了少量雙錄業務(需要客戶和有權限的工作人員進行錄像)、創業板、兩融業務和期權期權業務以外,日常的基本業務都能進行線上操作了。”劉先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劉先生介紹稱,新冠疫情對於營業部的經營影響比較有限,主要因為大部分個人投資者,仍僅限於線上A股股票交易買賣,對於融資類業務需求並不大,部分需要開通創業板的個人投資者,也會顧及疫情影響,主動等疫情結束,再預約營業部工作人員進行辦理。

“復工後,營業部已經提前根據北京市要求,做好人員倒班安排、健康信息完善,疫情感染防護以及業務預約辦理制度。”劉先生說。

與上市券商相比,疫情對於製造業企業的影響要更大一些。

一位半導體制造行業A股上市公司傳播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企業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復工安排,目前已經實現了復工,對於復工具體情況尚不能透露。

“由於企業的經營包含一部分製造業務,所以新冠疫情對企業正常經營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短期的延遲復工等等,至於整體的影響有多大,公司還沒有完成評估。”該負責人表示。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春節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市公司延遲復工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影響並不一樣。

“人力密集型的企業,比如消費服務業這類的企業,受影響比較大。一方面不能開工,也無法生產,無法經營,沒有收入,另一方面,員工工資還要照發維持生活,同時房租也要照交,這些都會影響到企業的資金狀況。就是說成本在提升,收入在下降,所以企業容易出現資金鍊緊張的問題,有些企業可以通過銀行貸款來緩解這種壓力,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拿到銀行貸款,所以在生產經營上容易遇到暫時性的困難。”楊德龍說。

對於以出口貿易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來說,疫情的影響更多來自於市場方面,比如開拓市場會遇到障礙,無法復工無法經營,導致客戶流失,市場需求減少等等。

放眼全國,像上述兩家上市公司一樣,進入2月份以來,積極組織開展有序復工的上市公司還有很多。為了保障各行業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安全生產,各地也發佈了適應於本地情況的相關細則或辦法,比如北京市人民政府發佈的《關於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本市企業靈活安排工作的通知》,遼寧省發佈的《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勞動關係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意見》等等。

對此,楊德龍分析認為,對於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遇到的困難會更為突出,所以政府的關注度也會更高,而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更多的是需要銀行方面的支持。

“比如銀行不要隨便抽貸、斷貸,儘量給這些有發展前景,但是由於疫情原因暫時遇到困難的企業,提供貸款方面的支持,共同努力,渡過難關。”楊德龍說。

此外,據楊德龍介紹,目前上市公司的復工情況比較理想,雖然沒有準確的數據,但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經在有序的進行復工。

“由於一些餐飲銷售服務業和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還沒有復工,所以截至目前全國已經復工的上市公司數量在70%-80%左右。”楊德龍進一步表示,對於準備復工或者已經復工的上市公司,一定要加強病毒防護,防止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更要避免出現群聚性爆發的情況,一旦員工被確診患有新冠肺炎病情,可能會對後續的復工生產工作造成進一步影響,甚至被動關廠、停工,所以保護員工身體健康也是保證正常經營的重要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