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

《焚曲》是美國作家苔絲·格里森的作品。以兩條平行線的方式寫了女樂手朱莉婭追蹤曲譜“火”的來源以及“火”的創作者——猶太人愛倫佐短暫的一生。以二戰時期猶太人被驅逐為背景,揭露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秘密。

苔絲是美國華裔女作家,畢業於斯坦福大學,而後取得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博士學位。

因為照顧孩子的需要,她辭職回家並開始寫作,第一本小說剛上市就獲得了美國兩項懸疑大獎:愛倫坡獎和尼洛獎。至此她開始了懸疑小說之路。被美國出版界公認為“懸疑女王”。《焚曲》是苔絲的最新作品,被美國懸疑愛好者認為是她的成就至高之作。

雖然冠名為懸疑小說,實際上,這部作品不僅是懸疑小說,更是一部揭露人性的反射鏡。在倫洛佐一家被驅逐以至最終被殘忍殺害的過程中,苔絲為我們展示了人性的方方面面——親情、友情、愛情,人與人之間的善與惡。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小說《焚曲》

人性中的善

我國著名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天性就是善良的,人天生有四種善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源頭,對我國後世影響深遠。

古羅馬哲學家奧勒利烏斯也曾說:善的源泉是在內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湧出。

那小說《焚曲》中的人性之善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01親情中的善:永遠不讓家人擔心

洛倫佐·託德斯科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個猶太家族,外祖父是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教授,在威尼斯東方大學任教,父親是一名技術精湛的小提琴修理工。

洛倫佐從小就展現了驚人的音樂天賦,因為外公的關係,洛倫佐答應與外公的同事——巴爾博尼教授的女兒勞拉一起合奏參與比賽。

但就在這時,政府開始實行驅逐猶太人的計劃,在此前巴爾博尼教授多次的勸說下,洛倫佐一家人都不願意相信政府會對付他們,不願意離開生養自己的意大利。直到黨衛軍開始抓人。當時洛倫佐正在教授家裡,而他的家人,還不知情。

教授意識到問題的嚴峻,催促洛倫佐趕快自己先逃。可是洛倫佐不願意放下家人,他執意要回去告訴他們,帶他們一起走。即使已經向他表明心跡的勞拉也懇求他自己先跑,他還是堅持要回去,他不能扔下他們不管。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小說《焚曲》截圖

當他趕回家,發現家人已經全部被抓走了。鄰居小女孩告訴了他家人被關的地址,他幾乎是毫不猶豫就往那裡跑。即使他想起教授勸誡他的話,自己出逃還有活的希望,回去就希望渺茫。

這裡就體現了人性中的善良,即使明知過去是死,還是義無反顧,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明知前路危險,仍迎刃而前?是家人給的勇氣。

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就是父母還在的話,子女不出遠門,出去的話一定要告訴父母去哪。免得父母牽掛。

未知是最讓人恐懼的。如果洛倫佐不回去,當時尚活著,還不知道自己命運的家人一定會擔心他,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為了能和他們在一起,明知回去是死,他也沒有絲毫猶豫。

而當他趕到家人所在處後,妹妹皮亞撲到他懷裡,拿出了他最心愛的小提琴。原來,在黨衛軍抓捕的當口,皮亞衝到他的房間搶出了他的小提琴,藏在大衣外套裡帶了出來。

在那個寒冷的冬日,在未知前路生死的涼意中,洛倫佐感到了湧出胸口的溫暖。妹妹的這個舉動,何嘗又不是一種善良呢?

我們常說“家是溫暖的港灣”,無論我們在外遭受如何的寒意,家裡,始終會給我們最大的善意與溫暖。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02 友情中的善:面對惡人,為你挺身而出

朱莉婭為了追尋曲譜的來源,來到了託德斯科生前所在的地方,好朋友格爾達剛好有個休假的機會,陪她一起來。

朱莉婭告訴格爾達她跟家人說好了是出來休息一下的,但實際上,她是逃避了心理醫生給她的住院建議,從家裡“逃”出來的。丈夫羅伯請求格爾達和自己合作,讓朱莉婭回家。

那天晚上,當她倆從外面回到旅館時,兩個男人擋住了去路,直接問朱莉婭是不是朱莉婭,沒等朱莉婭回答,格爾達以為是朱莉婭的丈夫派來的人,對著那兩個人喊:“要她回家不應該是以這種方式!”

來人知道他們找對了人,直把朱莉婭逼到牆角,格爾達一個箭步衝了上去,擋在朱莉婭的前面,繼續與來人爭論。

一聲槍響,格爾達倒下了。

來人並不是朱莉婭的丈夫派來的,而是殺手。

每當看到書裡或是電視裡好朋友之間為對方不顧一切的時候,總是特別動容。百度了一下“友情”,結果出來這樣一段話:

友情表示"無緣之慈悲",無緣即無條件之意。無條件之友情,即是世間超越血緣、地緣,出離家園與國家,超越骨肉血親之愛,超越國別地域之愛,對所有人皆可平等奉獻、交流無條件之友情,這即是友情的奇特之處。

“慈悲”即善良。無條件的友情,何嘗不是人性善良的一種?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其作品《追風箏的人》中塑造的“哈桑”一角感動了無數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更是讓無數看到、聽到的為之潸然淚下。

人性本善,你以真心待我,我便以赤心待你。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追風箏的人》截圖

03愛情中的善:相同境遇,推己及人

洛倫佐與勞拉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日久生情,互生愛慕。當洛倫佐被抓捕,勞拉答應一定會等他回來。

他們誰也沒料到洛倫佐會在集中營慘死,政府一直告訴他們的只是去勞工營,並允許他們給親朋友好友寫信告知自己平安。洛倫佐給勞拉寫了信。

幾個月後,一對猶太夫婦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勞拉門前,懇請勞拉收留他們一晚上,他們在鄰居家已經躲了幾個月了,但黨衛軍發現了他們,他們想逃到瑞士去,先找個地方暫躲一下。

管家艾達提醒勞拉和她爸爸這非常危險,如果黨衛軍知道了,馬上就會來襲擊他們家。但勞拉不顧危險,執意要留下這家人。

因為,她說,如果洛倫佐這時候站在某個陌生人的家門口乞求庇護,又會怎麼樣呢?她無法忍受他被趕走。

《孟子·告子上》上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就是說,人人都有同情心。尤其是對於自己所愛的人有相同境遇的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孩子的人看到小孩子會更覺憐愛,有相同遭遇的人更能互相理解。

人性本善,同時人天生又是自戀的。心理學上說,只有懂得愛自己,才有能量愛別人。推己及人,愛自己愛的人,更能愛相同境遇的人。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尊敬自己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其他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子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這也是人性之善。

人性中的惡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自古以來就沒有定論。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

荀子認為,人天生就有喜歡財利之心,天生就有妒嫉憎恨之心,正是因為人天生就有物質慾望的追求,才決定了人性的本惡。

在小說《焚曲》中,人性中惡的一面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01施暴者的惡:與其說是惡,不如說是麻木

洛倫佐一家被送上火車,到中轉站聖安息日米廠時,因為手上的小提琴,洛倫佐被留了下來,家人繼續前往波蘭。

德國人在聖安息日米廠建了一座“處理系統”(實際就是火葬場),所有被槍決的犯人最後都被扔進火葬場焚燒。在槍決能一次死掉的犯人是幸運的,因為如果還沒死,只是被擊暈了,就意味著,將被活活扔進火爐……

洛倫佐和其他樂手被留下的目的就是演奏音樂,掩蓋這些慘叫聲……他們一早就被警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可是,怎麼能做到呢?每天卡車一輛一輛地開進來,每輛都超載嚴重。有一天,一輛卡車在穿過院子時,上面的一個“貨物”從敞開的車頂上滾下來,掉到洛倫佐腳下,光溜溜的四肢,乾瘦的軀體。

兩個士兵從車上跳下來,一人提起死人的腳踝,一人提起手腕,重新扔回車上,隨意地就像扔一袋麵粉。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集中營的猶太人

為什麼會這樣?在殺人時,在焚燒時,這些士兵有想到他們殺的、焚燒的,是活生生的人嗎?他們有過一絲絲的心悸嗎?也許他們只是享受殺人的快感?也許只是服從?也許,是麻木了?我不知道。

1963年,心理學家密爾格萊姆做了一個實驗:他做了一個看起來非常逼真的電機,標明30個開關,從30伏到450伏分為三個不同等級:輕度電擊、中度電擊,和標有“危險”兩字的重度電擊。

兩個工作人員一個扮演主持人,一個扮演被電擊者。請40個不同年齡的人來做實驗。主持人告訴他們實驗目的是研究懲罰對學習的作用。這40個被試者當“老師”,分別單獨進入實驗室,被電擊者當“學生”,老師拿著寫有很多單詞的紙,照著讀一遍,學生要記住,如果記不住,就要受電擊懲罰。每一次的懲罰要比上一次的重。

學生的回答時有對錯,隨著電擊的加重,學生漸漸發出難受的聲音,當電擊到達300伏時,學生開始敲牆要求把他放出來。300伏以上他就發不出聲音了,但主持人要求老師繼續,把不回答當做錯誤繼續懲罰。

實驗的結果特別讓人震驚:所有人都按到了300伏以上!就是學生開始敲牆並要求把他放出來的電擊數。而在300伏停下的只有5人,在315伏停下的4人,330伏停下的2人,345伏停下的1人,360伏停下1人,375伏停下1人,在450伏,也就是最高伏特數,停下的人數高達26人!

難以想象,如果伏特數還有更高,這些人是不是也會繼續往上按?他們有沒有看到學生已經難受了,已經求饒了?有沒有想到,這個電擊是致命的?

被試者都是普通人,並不是殘忍的虐待狂,而且從小的教育也告訴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道德的,可為什麼他們還是不由自主地這樣做呢?

密爾格萊姆說,在某些情況下,服從命令變得如此緊要以致使人失去了按照基本道德倫理行動的能力,甚至同情心。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在其小說《惡意》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最美的愛情。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小說《惡意》

不知道這冷漠、麻木、殘忍從何而起,也許,這就是人性中天生的惡?

02當權者的惡:為了利益,人命如草芥

朱莉婭首次想找人幫助尋找曲譜的來源時,找的是買來這曲譜的古董店的老闆,但老闆不識英語,老闆的孫女給茱莉婭回了一封信,告訴這曲譜是從一個叫卡波安科的人那裡得來的。他們會幫茱莉婭問一問卡波比安科家族的人曲譜的來歷。

正當茱莉婭等消息時,孫女卻帶來了壞消息:古董店被搶劫了,祖父被劫殺了。她懇求茱莉婭不要再給他們寫信了,他們也再提供不了什麼信息。

無奈的茱莉婭和朋友格爾達去到了曲譜署名者託德斯科的家鄉,而卡波比安科家族也生活在這裡,茱莉婭請求旅館值班人員幫自己查一查卡波比安科家族的電話,因為自己不會意大利語,她又請值班人員幫自己打一通電話,告知卡波比安科家族自己的姓名以及找他們所為何事。

然而,第二天一早,當她去找值班人員時,發現昨天的人突然不見了,值班的人也換了一個。茱莉婭沒當回事。結果當天晚上,有人在旅館門口對她進行了槍擊,格爾達替她中了槍。

最後還是當地的猶太人博物館館長弗朗西斯卡根據館中的各種資料以及自己的人脈幫茱莉婭查明瞭事情的真相,包括曲譜的來源。

那首曲譜是洛倫佐在集中營所寫,當時把他們從波蘭的火車上留下來的黨衛軍軍官是一位音樂愛好者,尤其喜歡這首曲譜,多次要求洛倫佐和其樂團演奏。

在聯軍到達集中營之前,洛倫佐和樂團也像其他猶太人一樣,被扔進了火爐。而這位軍官逃跑了,改名卡波比安科,隱居在離威尼斯不遠的鄉下。

這位卡波比安科先生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的兒子,也就是卡波比安科先生的孫子,今年年約四十歲的馬西莫·卡波比安科,在參加新一屆的國會競選,不出意外的話,他將要可能成為意大利下一屆總理。他們家族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努力了多年,現在把希望全部放在他身上。

所以,古董店老闆的被殺不是搶劫,而是謀殺;茱莉婭的被槍擊也不是意外,也是謀殺。為了掩蓋卡波比安科家族曾經的黨衛軍歷史。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說:“罪惡靠隱瞞而生。”

為了達到權勢的目的,為了掩蓋曾經的秘密,當權者不惜殺害一個又一個無辜的生命,視這些生命為草芥。 

荀子說“人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追求財富利益的本性,是生來有之的。這也許就是人性的原罪吧?


結語:說了這麼多,到底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呢?

在《孟子·告子》篇裡,告子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意思是,人性就像水,讓它東流它就東流,讓它西流它就西流,人性不分善與不善,就像水不分東西。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這段話說得特別好,人性本無分善與不善,善與不善全在於環境和引導。環境大到國家、世界,小到家庭、個人,引導大到國家治理,小到家庭教育。如果國家治理得好,老百姓安居樂業,善的一面就會表現出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如果世界混亂,社會動盪,惡的一面一定會表現出來,燒殺搶掠,麻木不仁……

願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現在,珍重將來。

災難來臨時,你將何去何從?/小說《焚曲》展示的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