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玻璃大王心酸创业史

曹德旺出生于上海。小时候,父亲是上海永安百货股东之一,因社会局势动荡,举家搬迁回福建老家。全部家当在货轮运输途中沉海,在兵荒马乱的年月,家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最终,曹德旺母亲变卖了自己嫁妆,在农村才盖起了一座二层小楼。虽然有了家,但吃饭却成了问题。因为曹德旺父亲继续回上海做生意,每月定期往家中打钱,有时钱到得不及时,全家只能吃两顿,即使两顿,也只能是些汤汤水水,正在长身体的6个兄弟姐妹们常常饥饿得呱呱直叫。

虽然曹德旺父亲做生意,但仅停留在养家糊口上。因为家贫,曹德旺9岁才上学,到14岁时,家中实在太艰难,便辍学回家放牛。

人生因梦想而努力,生活因梦想而精彩。即使条件再困难,曹德旺也没有放弃对“过好日子”的追求。他始终牢记父亲“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的教诲。相继倒卖过水果、木耳、树苗,还当过水库工地炊事员、修理员、知青连农技员。奋斗到30岁,曹德旺已经做过当时一切可以做的生意,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成了谁也算计不过的“人精”。

1976年,曹德旺在父亲坚持下,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玻璃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曹德旺心里清楚,这是一个能赚钱的企业。于是在1983年4月,曹德旺向镇里承诺,保证在年底上交6万元利润,最终,在不掏一分钱的前提下,承包了该玻璃厂。

一年内,该厂水表玻璃销量从以前的几十万片,年度内卖到了200万片,工厂收获净利润达20多万元,曹德旺带领玻璃厂飞速前进着。

到1984年的时候,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顺便为母亲买了一根拐杖。当曹德旺扛着拐杖准备坐进租来的小轿车时,司机训斥地说:“你小心一点,别碰坏了车窗玻璃,几千块钱一块呢!”这句话对做玻璃的曹德旺来说刺激很大,一块玻璃能值几千块?就这个玻璃100块钱就够了,怎么可能那么贵呢?回到福州以后,曹德旺专程到各个汽修厂考察,发现那个司机的话一点不假,汽车玻璃就是几千块钱一块!

经过深入调研,曹德旺发现,在这个暴利的汽车玻璃市场,中国却没有一席之地,连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都没有,我国汽车玻璃市场全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垄断。其它国家将普通汽车玻璃卖到这个价格,说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制造不出这样的东西。所以,曹德旺决心要制造出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制造出属于自己的玻璃,需要有技术和设备的支撑,这两大要素是实现曹德旺理想的硬杠杠。于是,曹德旺便开始满世界找技术找设备。在信息技术极度匮乏的年代,曹德旺终于在上海耀华玻璃厂购买了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紧接着带队到芬兰考察,购买了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先进的玻璃制造设备。

回国后,经过艰辛努力,终于生产出了第一片合格的汽车玻璃,当时成本不足200元,售价却达2000元。这已经比日本玻璃便宜了很多,但也是不可思议的暴利。

1987年,曹德旺成立了福耀玻璃。1993年,福耀玻璃转型,成为一汽捷达、北京切诺基等80余家汽车制造商的汽车玻璃配套商。目前福耀玻璃集团已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企业家若没有责任感,充其量只是一个富豪。曹德旺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慈善家,曹德旺始终不忘回馈社会,造福群众,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开始,累计个人捐款已达80亿元。但他却始终保持低调、朴实的作风,把服务社会当作自身责任,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优秀企业家和正直慈善家。

曹德旺曾经说过:“中国的希望在于中国人自己的觉悟。如果每个行业都有人执着地把自己的事业与国家联系起来,而执着于这项事业的人,不但能够成为自己这个行业的领袖,为自己与社会创造财富,而且有机会跻身于世界这个大舞台,为世界创造价值和财富。”

曹德旺不仅这么说,也一直这么做。当初为打破外企对汽车玻璃的垄断,立志要“制造出一块自己的玻璃,有一片从自己的玻璃看出去的天空”。曹德旺将高尚的青年梦融入了强国梦,正义的举动散发着浓厚的社会责任气息。终于,福耀玻璃不仅生产出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而且经过艰苦卓绝创新奋斗,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曹德旺的成功,并没有泯灭他的“三观”与做人品性,始终不忘回馈社会,造福社会,不仅每年主动为国家上缴巨额税款,而且专注于慈善事业,仅2010年至2011年4月,累计捐款达12亿元。

曹德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没有让他和他的企业越走越艰难,甚至走向绝境,相反,正是由于他的优秀品质与宽阔胸怀,为企业生存发展增强了底蕴、擦亮了名片,不仅获得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慰问与关注,以及人民群众的拥挤与支持,而且受到外国领袖的亲切接见和企业家们的敬重信任,更是深得福耀集团员工的尊重与佩服。曹德旺和福耀集团的光明大道越走越宽,步子越迈越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